唐代文学授课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0455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文学授课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唐代文学授课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唐代文学授课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唐代文学授课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唐代文学授课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代文学授课大纲.docx

《唐代文学授课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文学授课大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代文学授课大纲.docx

唐代文学授课大纲

唐代文学

概述

一、唐代文学的繁荣景象

(一)唐诗的重大发展

1、诗人队伍的扩大和主导力量的改变。

(1)诗歌创作成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2)宫廷文学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庶族文学所代替。

2、唐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的扩展。

(1)强烈追求“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热烈向往建功立业的不平凡生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豪迈、向上的气魄,即“盛唐气象”。

(2)反映人民生活疾苦,针砭时弊,对现实具有较强的批判力量。

宋代学者洪迈《容斋随笔》:

“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词寄咏,略无隐避。

如白乐天《长恨歌》及讽喻诸章,元微之《连昌宫词》始末,皆为明皇而发。

……今之诗人,不敢尔也。

3、艺术风格与流派的的多样化。

4、诗歌艺术形式的完善。

(1)诗体的完备。

(2)诗歌意境的开拓与创造。

 A、“风骨”与“兴象”的审美追求。

B、“盛唐之音”的美学境界。

(3)艺术技巧更趋成熟。

A、逆挽法。

B、更熟练地运用艺术的辩证法来抒情写物。

C、通过打破时空界线营造意境。

(二)小说、词、散文的发展与成熟。

1、唐传奇:

源于六朝志怪,开始受志怪的影响很显著,以后渐渐脱离了六朝志怪那种记录奇异传闻的性质,而成为有意识的文学创作,标志了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它的极盛时期是在中唐。

2、词:

最初孕育于唐代繁华城市中罗列的歌楼妓馆,是歌妓们演唱的小曲,所配合的音乐是唐代新兴的燕乐。

为了适应乐曲的需要,渐渐形成句子长短不齐而有规定体制的文字格式。

中唐以后,有些著名的文人也参与了词的写作,到了晚唐,则出现温庭筠这样大量写作词的文人。

五代十国时期,文人词已经很兴盛。

3、散文:

“古文运动”---具有两重意义:

一是一种儒学复兴运动;二是一种文体改革运动。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1、较为宽松的政治背景

(1)地主阶级的庶族阶层在政治、经济上的发展。

(2)统治者思想较为开明且爱好文艺。

2、繁荣发达的经济基础

(1)《资治通鉴》卷216(唐鉴卷327)载:

开元25年,“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资,桑麻翳野”

(2)鲁迅: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

唐人也不算弱。

例如汉人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

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则办法直前无古人。

……汉唐虽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

”(《坟.看镜有感》))

3、开放活跃的文化氛围

(1)儒、道、佛三家思想杂陈。

(2)任侠风气的兴盛。

4、诗歌形式的发展

5、唐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

《全唐诗.序》:

“盖唐当开国之初,即用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之彦,悉从事于六义之学,以为进身之阶,则习之者固已专且勤矣。

而又堂陛之赓和,友朋之赠处,与夫登临宴赏之即事感怀,劳人迁客之触物起兴,一举而托之于诗,虽穷达殊途,悲愉异境,而以言乎滤写性情,则其致一也。

三、唐诗发展的分期

初唐:

唐初---玄宗开元初(618—713年)

盛唐:

开元---代宗大历初(713—766年)

中唐:

大历初—文宗大和九年(766—835年)

晚唐:

文宗大和九年—唐末()835—907年

  

第一章初唐诗歌

一、初唐诗坛的文学思想倾向

1、绮靡的风气依然很盛。

代表人物为上官仪。

2、出现追求情思浓郁与气势壮大的新倾向。

表现于“四杰”的作品。

3、陈子昂风骨兴寄说的提出:

反对内容空虚,采丽竞繁的形式主义诗风;主张文学要有兴寄,反映生活,推崇汉魏风骨;提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

二、初唐宫廷文人及律诗的完成

1、宫廷文人集团:

有太宗朝的虞世南、许敬宗;高宗朝的上官仪;武后时的“文章四友”(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中宗时的宋之问、沈佺期等。

2、杜审言

杜甫曾称引李邕对审言的评价:

“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递。

”(《八哀诗》)。

明人许学夷称其为“律诗正宗”(《诗源辩体》)。

其在江阴任职时所写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曾被明代的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诗薮》):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3、宋之问、沈佺期

(1)对律诗发展的贡献:

完成律诗的体制和扩大律诗的影响。

一方面,他们完全避免了五律中的拗涩之病,另一方面,他们又进一步推进了七言歌行体律化的过程,截长挈短,使之趋于凝炼和完整,脱胎为较为严格的七律。

(2)创作实践:

五律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又如沈佺期的《杂诗》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七律如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

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

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三、初唐诗人及创作

(一)王绩:

作品《野望》。

(二)初唐四杰

1、四杰的生平与创作

(1)王勃(650--676):

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2)杨炯(650—693后):

作品《从军行》。

(3)卢照邻(约630—680后):

作品《长安古意》、《行路难》。

(4)骆宾王(638--?

):

作品《帝京篇》、《在狱咏蝉》。

2、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及贡献

(1)以一种自觉的意识改革文学风气,以“开辟翰苑,扫荡文场”(王勃《山亭思友人序》)自命。

(2)拓新了诗歌的主题和题材,使诗歌摆脱了颂隆声、助娱乐的虚套,面向广阔的时代生活,用现实的人生感受,恢复了诗中清醒而严肃的自我。

(3)以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热情,为诗歌注入了高情壮思和倜傥意气。

(4)形式的创新与完善:

王、杨擅长五律、绝;卢、骆喜作七言歌行。

3、关于四杰的评价

明.陆时雍:

“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

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诗境总论》)

(三)陈子昂

1、生平简介(见教材)

2、诗歌创作:

《感遇诗》38首、《登幽州台歌》。

(四)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美:

1、哲理美

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更绝的宇宙意识!

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

2、意境美

(1)巧妙地组合单词和词组,构成春江花月夜特定的艺术境界。

(2)情随景迁,情景交融。

3、形式美

(1)结构整齐而富于变化。

(2)排比句与对偶句穿插使用。

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第一节绪论

一、盛唐山水诗与隐逸之风(教材P242)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崛起

第二节王维

一、生平

王维(700?

—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史家称他九岁知属词。

21岁中进士,初为大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坐累,贬济州司仓参军。

受张九龄提拔任右拾遗,因张九龄罢相,40岁后过着一种半隐半仕的生活。

安史乱中陷叛军之手,被迫任伪职,乱平后降职为太子中允。

晚年好静,隐居辋口。

二、创作分期

前期,他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写出了不少意气风发、充满豪情的诗篇。

如《少年行》其一、其二中,对少年意气进行了热烈的礼赞: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后期,其诗多吟咏寄情山水间,和社会政治的距离越来越远。

但在山林溪壑之中,既寄托着诗人高尚其志、不与俗世合流的人生理想,也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

三、诗歌类型

1、五言绝句:

《鸟鸣涧》、《鹿柴》、《竹里馆》等。

2、五律:

《山居秋瞑》、《观猎》、《使至塞上》、《终南山》、《汉江临眺》等。

3、七言绝句:

《送元二使安西》、《伊州歌》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

4、七律:

《积雨辋川庄作》被后人誉为“得山林之神髓”、“空古准今”,取为唐人的压卷之作。

七言歌行:

如《同崔傅答贤弟》,全诗“写疏荡于队仗之中”(《唐诗别裁集》)。

  

四、诗歌风格

王维诗的主要成就在山水诗,其风格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祖国壮丽山川景物的描写,笔势雄健、气势壮阔,表现为壮美的风格;二是对山野小景的刻画,宁静安详、清澈明净,表现出柔美的风格。

五、诗歌意境

1、空灵澄明的禅境(参阅教材P243-245)

2、诗情画意的结合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

 第三节孟浩然

一、生平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有《孟浩然集》。

二、诗歌内容

1、山水行旅诗。

如:

  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耶溪泛舟》)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万山潭作》)

2、田园村居诗。

如《过故人庄》。

三、诗歌风格

意境清远、语淡味薄。

闻一多《唐诗杂论》:

“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淡到看不到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第三章盛唐边塞诗派

第一节绪论

一、边塞诗的产生

二、边塞诗的内容

主要描写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

1、抒写立志边塞的雄心和忠贞报国的意愿。

2、赞美豪侠勇武的将军和出生入死的士兵。

3、描绘边地的瑰丽风光。

4、揭示边塞生活的矛盾和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第二节高适

一、生平与性格

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

他早年生活困顿,20岁时西游长安,开元十九至二十年间曾北上蓟门。

以后约有十年滞留宋州,过了多年“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

46岁时应试举有道科中第,然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

3年后弃官,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

晚年显达。

有《高常侍集》。

  高适的性格狂放不羁,年轻时结交游侠。

他又是具有纵横壮志和实际政治才干的人物,生平第一次任官(封丘县尉)即因与宏阔志向不合弃印而去。

安史乱中他主动诣阙献计,又先后得到玄宗和肃宗的赏识,受命于危难之际。

可见他志大才雄,并非好作空言之辈。

  

二、创作风格

高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

他的七言歌行不仅上承四杰以来歌行的体制,而且还吸取了汉魏古诗简老遒壮的特色,气势浑雄而飞跃自如,在驰骋纵横中以“筋骨”取胜,

第三节岑参

一、生平与思想

岑参(715—769),江陵(今属湖北)人。

他20岁后有10年时间,出入于京洛求仕,30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以后又任右补阙、虢州长史等官,后转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

有《岑嘉州诗集》。

其思想和高适颇多相通之处,例如对于从军立功的向往: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对于权贵的反感:

“何处路最难?

最难在长安。

长安多权贵,珂珮声珊珊。

儒生直如弦,权贵不须干。

”(《送张秘书》)这些都可以说是高、岑的共性。

但是岑参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并且性格好奇,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

二、创作特点

1、语奇意奇:

唐人称岑诗“诗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

(1)注重描写奇特的事物。

(2)用语求奇:

不用寻常语,而用奇警语。

(3)、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奇处。

2、雄壮瑰丽的艺术特色

三、高、岑比较

1、“豪迈雄壮”是两人共同的风格特征。

两人的边塞诗都以激昂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主调。

高适更富于现实主义,岑参则更富于浪漫主义。

高适在豪迈雄壮中有悲歌慷慨的一面,诗风偏于悲壮;岑诗则偏于雄壮。

2、在表现方法上,高诗多直抒胸臆,较少寓情于景,常以饱含感情的语言夹叙夹议;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善于运用夸张、想象手法。

因而高诗显得浑朴质实,岑诗显得瑰奇峭拔。

第四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和个性

 一、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其父李客(或谓真名不详,“客”是对外来者的泛称),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们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

李白的生平可分为五个时期。

1、蜀中(705-724):

此时李白遍读诗书、广为涉猎且仗剑任侠、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感兴八首》之五)。

2、以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及初入长安(724-742)

3、长安时期(742-744)

  天宝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命李白供奉翰林。

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被放还乡。

4、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744-755)

5、“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二、思想

1、任侠思想:

这种思想大大激发了李白的英雄抱负,他那种“不屈己,不干人”的傲兀不平之气,追求理想和自由的豪迈个性,都打上了任侠思想的烙印。

2、儒道思想:

儒家思想激励李白树立起“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关心社会现实人生,对人民充满关切和同情。

道家思想孕育了李白亲近自然、任随自然、向往闲适潇洒生活的人生态度,使他在权势名利面前超然处之、在挫折失败面前泰然自若。

三、个性

1、慷慨自负,不拘常调:

“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

2、轻财好施,豪荡使气:

“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接济之”(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3、自由洒脱,狂放不羁:

“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价值

一、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主题。

1、讴歌古代的英雄豪杰。

(1)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

(2)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

(3)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

(4)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

2、抒写自己建功立业的英雄抱负与功成身退的理想追求。

二、强烈的反权贵意识与追求自由平等的呼声。

  

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浓烈的的生命激情。

1、富于童真的生活情。

2、超越和战胜忧患的乐观精神。

 

四、展现自然山水的景象美与社会生活的人情美。

1、对自然山水的咏叹。

2、对人情的体察与感悟。

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二、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教材P273)

三、想落天外的意境构造

第四节李白的乐府、歌行与绝句

一、李白乐府诗的创新意识(教材P266-268)

1、借古题写时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如《丁都护歌》。

2、借古题抒己怀,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1)根据原曲的主题或本事去生发联想,展开抒怀。

如《蜀道难》。

(2)打破传统乐府以赋体叙事的写法,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变乐府的叙事性为抒情性。

如《将进酒》、《行路难》。

二、李白歌行的特点(教材P269)

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感情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三、李白绝句的特点(教材P270)

自然含蓄、真实简练而韵味无穷。

第五章 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与个性

一、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他出身于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自十三世祖杜预以下,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职,所以杜甫自豪地称为“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

其母系为唐代士族中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

只是杜甫的父亲杜闲只做到奉天县令,这个家庭已呈衰落之象。

杜甫的一生,可分成四个时期:

1、35岁前,读书壮游时期。

  2、长安十年。

  3、安史乱中

4、瓢泊西南

二、杜甫的性格

1、内敛与张狂兼备的个性。

2、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

3、对家国、百姓、友人充满热情和深情。

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价值

一、“诗史”的认识价值

“诗史”的说法最早见于唐孟启的《本事诗》:

“杜奉安史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

故当时号为诗史。

1、杜诗反映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

2、杜诗不仅提供了真实的历史事件,而且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3、杜诗浸透着他个人的辛酸血泪。

二、忧国忧民的情怀

1、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忧国”与“忧民”的矛盾。

3、“推己及人”的悲悯情怀

第三节杜诗的创作成就

一、独特的叙事手法。

1、在叙事时,既叙事件经过,又注重细部描写,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2、在叙事中融入强烈的抒情。

3、在叙事中夹以议论,对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1、句式、词汇并不特别,但由于写得准确有力,而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2、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造成新鲜的、能够激活读者心理感受的形象。

(1)善以颜色字放在开头,然后用一个动词引入实物,以强化某种感情色彩。

(2)善用一个字(动词、形容词、副词)来传递景物的神态。

(3)善于锤炼叠字,把浓烈的感情氛围传达出来。

三、以律诗写时事,并通过组诗的形式扩大律诗表现范围的创新(参阅教材P285)

四、“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集大成精神(参阅教材P293)

第六章 韩愈诗派及柳宗元、刘禹锡的诗

第一节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一、诗派的形成(教材309)

二、诗歌主张

1、“不平则鸣”说

2、“笔补造化”说

3、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着眼点在于力量的雄大、词语的险怪和造境的奇特。

三、崇尚雄奇怪异诗风的原因

赵翼《瓯北诗话》:

“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

惟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劈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

然奇险处,亦有得有失。

盖少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痕迹,有心与无心异也。

  第二节韩愈的诗歌创作

一、生平: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

有《昌黎先生集》

二、诗歌特点

1、追求雄大的气势。

2、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

3、散文化的倾向。

(1)以散文的章法结构诗篇,变诗的高度浓缩跳跃,而为连贯的、明白的叙述。

(2)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打破诗的对称、回环的节奏和韵律,在形式上表现为新颖、生僻、怪奇。

(3)以议论为诗,全篇都在讲道理,而非描写和抒情。

三、创作得失及影响(参阅教材P325)

1、成就:

韩愈以宏大的气势、丰富的想象、新颖的语言所写的诗歌,表现了一种过去从未曾有过的风格。

其诗既有新的意象、新的形式,又有独特的个性与深入的体验熔铸在其中,富于韵味而传神。

欧阳修《六一诗话》赞扬它是“曲尽其妙”。

2、弊端:

(1)逞奇矜博,喜用生僻字和冷涩词。

(2)过分刻意求新,用一些丑恶怪诞的意象,有时会引起人的厌恶感。

(3)由于有意变化句式,好发议论,以文为诗,有时便忽略了诗歌本身的韵味、格律。

3、影响:

叶燮《原诗》:

“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皆愈为之发其端。

  

第三节孟郊贾岛姚合李贺的诗歌创作

一、孟郊

(一)生平:

孟郊(751—814),字东野,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次参加科举而不中,直到四十六岁才进士及第,又过了四年才当上一个小小的溧阳尉,元和初年又当过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元和九年得暴疾而死。

有《孟东野诗集》。

(二)创作特点

1、题材特点:

(1)抒写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怨怼情绪,并能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一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且以诗来反映这些生活。

其中有的揭露、针砭了社会上人际关系中的丑恶现象,有的则尖锐地揭示了贫富之间的不平等。

(2)描写常被诗人们忽视的平凡的人伦之爱,如《游子吟》。

2、艺术特点:

险奇艰涩。

韩愈称其诗是“钩章棘句,搯擢胃肾”(《贞曜先生墓志铭》)。

二、贾岛

(一)生平:

贾岛(779—843)字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早年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应进士试,但一直未中。

做过长江主簿、普州司仓参军等低级官职。

有《长江集》。

(二)诗歌特色:

萧瑟寒苦。

三、姚合

(一)生平:

姚合(约775—约846),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曾任武功主簿,所以人称“姚武功”,其实他后来还当过金州、杭州的刺史和秘书少监等高职。

有《姚少监诗集》。

(二)诗歌特点:

清幽淡远的内容,精巧工细的语言,格式化的五律。

  

四、李贺

(一)生平:

李贺(790—816)字长吉,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

《新唐书》说他“系出郑王后”,算是皇家宗室。

他父亲当过县令,而他却由于父名“晋肃”,与“进士”谐音,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只当上个从九品的奉礼郎,二十七岁就怏怏而死。

有《李长吉歌诗》。

(二)诗歌内容:

从个人命运出发,感受、体验和对抗自然与社会对人的压抑,是李贺诗的主要内容。

(三)艺术特点:

1、奇异乃至荒诞的想象。

2、注意语言和意象的新颖。

其诗多偏重于枯寂幽僻的意象,常用“老”、“死”、“瘦”、“枯”、“硬”一类的语汇。

3、构思奇特、跳跃性极大。

(四)创作缺陷:

一是有些诗写得晦涩零乱,令人捉摸不清它的内涵;二是由于诗人往往沉湎在个人狭窄、扭曲的心境中,诗歌情绪因此显得低沉阴暗,缺乏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

一、刘禹锡

(一)生平: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今属河南),贞元九年(793)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革新活动被贬为朗州司马。

至大和二年(828)又回到长安,先后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

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继而迁太子宾客。

有《刘梦得文集》。

(二)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