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阅读物态变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994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文阅读物态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科技文阅读物态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科技文阅读物态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科技文阅读物态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科技文阅读物态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技文阅读物态变化.docx

《科技文阅读物态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文阅读物态变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技文阅读物态变化.docx

科技文阅读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科普阅读题

1.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

冰的体积变大还是变小?

在物理小组活动的时候,小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水在结冰的时候体积如何变化?

”小刚立即做出了回答:

“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水结冰时的体积当然是变小的.”但小红提出了相反的意见:

“如果体积变小的话,那么冰的密度会变大,冰将会沉入水中.但事实上冰会浮在水面上,所以体积应变大.”

到底谁对谁错呢?

小刚提出了通过实验去解决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

“在小药瓶中装满水,放到冰箱中使水完全凝固,然后看看冰面是下降了还是升高了,不就行了吗?

”大家都赞同这个方法,于是他们立即动手实验.于是他们在小容器中装满水后放入冰箱让它结冰,结果发现冰面是向上凸起的.

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小明他们的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2)这个实验经历了:

A.猜想与假说;B.设计实验;C.归纳结论;D.进行实验;E.提出问题.小明他们采取的步骤顺序是:

 EABDC .

(3)这种现象会产生什么危害?

请举出一个例子. 冬天室外水管中充满水,若结冰后,将会将水管撑裂. 

(4)用高压锅煮饭菜比用普通锅煮饭菜熟得快,为什么?

考点:

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专题:

压轴题.

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1)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以及在生活中水结冰体积变大的危害.

(2)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解答:

答:

(1)容器中装满水后放入冰箱让它结冰,结果发现冰面是向上凸起的.

所以从小明他们的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是: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2)小明实验采取的步骤顺序是:

EABDC.

(3)这种现象会产生的危害是:

水结冰体积变大,能把盛水的容器撑破.比如:

冬天室外水管中充满水,若结冰后,将会将水管撑裂.

(4)用高压锅煮饭菜比用普通锅煮饭菜熟得快,是因为:

高压锅内气压增大,从而提高了沸点.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因此饭菜在高温的环境下可以很快地煮熟.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以及气压和沸点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2.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在今年1月份我国南方(包括我省)遭受了大范围的雪灾影响,其中冻雨因为影响范围大、造成的损失严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冻雨是一种温度低于0℃的过冷却水滴,而0℃是水的凝固点,在云体中它本该凝结成冰粒或雪花,然而由于找不到冻结时必需的冻结核,它并没有凝结.于是它在下落时就成为一碰上物体就能结冻的过冷却水滴.

冻雨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天气条件:

今年的南方离地面大约2000米高以内的空气层温度稍低

于0℃;在2000米至4000米高的空气层温度高于0℃,比较暖一点;再往上一层又低于0℃,这样的大气层结构,使得上层云中的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掉进比较暖一点的空气层,都变成液态水滴.再向下掉,又进入不算厚的冻结层.已经是过冷却的水滴一遇到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

(1)冻雨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吸收还是放出热量?

(2)冻雨给人们造成了什么不便(答两点即可)?

这段时间内人们经常在公路上抛撒食盐?

说出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考点:

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熔点和凝固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专题:

简答题.

分析:

(1)根据题文给出的信息和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类型.由“上层云中的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掉进比较暖一点的空气层,都变成液态水滴”,判断在比较暖一点的空气层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由“再向下掉,又进入不算厚的冻结层”,判断在冰冻层是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放热.

(2)①由于路面上坚硬的冰很滑,与路面的摩擦力变小,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这也说明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②由于冰雪聚集太厚,很多线路不堪重负,被压断,使得电力供应中断,这也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③为了更快地使路面上坚硬的冰熔化,往冰面上撒盐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其原因主要是冰与盐混合后,能降低水的凝固点,以避免“夜冻昼化”的现象.

解答:

答:

(1)在2000米至4000米高的空气层中温度高于0℃,比较暖一点,发生熔化现象,这时吸收热量;再向下掉进入冻结层,发生凝固现象,放出热量.

(2)①不便:

交通受阻、事故增多;物理知识:

路面结冰,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②不便:

铁塔、电线杆倒塌,使输电和通讯中断;包含的物理知识:

厚重的冰雪压断电线,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③在公路上抛撒食盐,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从而避免路面因结冰而变得光滑.

点评:

本题结合大雪灾害性天气考查了物态变化、电路和力的相关知识,注重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学会从物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3.请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都和水的物态变化有关.当温暖潮湿的地面空气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时,由于那里的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水滴,就形成了美丽多姿的云朵.

有时候,在湛蓝的天空中也会出现一条长长的白色云带,就是高空中飞过的喷气式飞机“描绘”出来的.由于飞机喷出大量的烟粒,这些烟粒起着凝结核的作用,使水蒸气凝结后附着在烟粒上,形成云带,在阳光的照射下,云带呈现出白色.

(1)在形成云带的过程中主要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2)炎热的夏天,剥开冰棍儿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棍儿周围出现了“白气”,其中的形成“白气”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而形成的.

(3)在某些烟尘污染严重的地区,雾天比其他地区要多,主要是烟尘起到了水蒸气凝结核的作用.

考点: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华.

解答:

解:

(1)由题中“由于飞机喷出大量的烟粒,这些烟粒起着凝结核的作用,使水蒸气凝结后附着在烟粒上,形成云带”,可见云带的形成过程主要是液化,与雾的形成过程相同;

(2)炎热的夏天气温较高,冰棍儿周围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儿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白气”;

(3)在污染严重的地区空气中存在大量烟尘,成为水蒸气液化的凝结核,从而使水蒸气更容易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上面形成雾.

故答案为:

(1)液化;

(2)遇冷;液化;(3)水蒸气凝结核.

点评:

此题考查了物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正确的判断前后物态及知道物态变化名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水蒸气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2)小红由短文猜想:

“霜”形成的条件是空气湿润和气温在0℃以下.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

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不能(选填“能”或“不能”)验证上述猜想.

考点: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

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

熔化、汽化、升华;

(4)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充分常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对比实验,方可得出结论.

解答:

解:

(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

(2)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可知:

霜的形成条件是:

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以下;

(3)实验:

“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中,没有提供两种不同的空气湿润环境;故不能验证猜想.

故答案为:

(1)水蒸气;凝华;

(2)空气湿润;气温在0℃以下;

(3)不能.

点评: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设计实验要结合题意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如右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

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

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写出上文画线处涉及到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名称,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吸热过程.

(2)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请你结合实际,提出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一个措施.

考点: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利用题目中告诉的水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结合物体变化的定义,确定是哪种物态变化.

(2)将第一问中的物态变化与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的熔化、汽化、升华这三种对应即可得到答案.

(3)联系生活实际,得到节水措施.

解答:

解:

(1)江河湖海中的水吸热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水蒸

气的温度降低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和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是熔化现象.

(2)吸热过程是蒸发和熔化;

(3)用了水龙头后,要随关好,一水多用,洗菜、淘米的水可以用来浇花等.

故答案为:

(1)四种物态变化分别是蒸发、液化、凝华、熔化;吸热过程有蒸发和熔化;

(2)一水多用;随手关好水龙头.

点评:

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思考时才有目的.如第一问中,题干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有多种,而要填写的物态变化是文中划线处所涉及的物态变化.

6.过去不久的雪灾曾一度使我国许多地方的交通严重受阻,一些相关部门为了能让交通尽快恢复,纷纷使用“融雪剂”融雪.那么融雪剂是怎样起到“融雪”的效果呢?

据了解,浓度为35%左右的氯化镁溶液的冰点是零下19摄氏度,浓度为20%的氯化镁溶液的冰点为零下10摄氏度,因此使用融雪剂主要是为了防止路面融化的雪水重新凝结成冰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①一般高压输电线的塔和塔之间的距离为400米,设计高压输电铁塔的承重能力是直径为2厘米的输电线上覆冰厚度不超过一定量,这个厚度是因地域、气候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别,此次雪灾中,在气温特别低的地区,有些输电线上的覆冰厚度达到了惊人的10厘米,有碗口般粗.关于这些冰的成因,据专家介绍,是直接将空气中的较冷的水蒸气凝华成冰.电力工人为了除去输电线和电塔上的覆冰,主要采用了人力机械除冰和热力除冰等被动融雪技术,在人力机械除冰中能量转化的方式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②京珠高速公路全长约2310公里,设路面积雪平均厚度达20厘米,路宽约20米,已知雪的密度为800千克/米3,如果工作人员想把京珠高速公路全路段都撒上融雪剂,同时要求溶解后能在零下10摄氏度时不结冰.求工作人员至少应大约准备多少吨的氯化镁?

③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是由NaCl、MgCl2、CuSO4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小佳为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