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浙江省北仑中学新疆部至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834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浙江省北仑中学新疆部至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浙江省北仑中学新疆部至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浙江省北仑中学新疆部至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浙江省北仑中学新疆部至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浙江省北仑中学新疆部至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浙江省北仑中学新疆部至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高一浙江省北仑中学新疆部至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浙江省北仑中学新疆部至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浙江省北仑中学新疆部至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高一浙江省北仑中学新疆部至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新疆部)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27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蛮横(hèn)屏息(bǐng)遒劲(jìn)拾级而上(shè)

B.巷道(xiàng)悲怆(chuàng)琐屑(xuè)方兴未艾(ài)

C.笨拙(zhuó)镜框(kuāng)悭吝(qiān)转弯抹角(mǒ)

D.气氛(fēn)喟叹(kuì)颠簸(bǒ)惟妙惟肖(xi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沉湎纹身专心至志锋芒必露B.撕杀儒子剑拔弩张妄费心机

C.渲染蛰伏莫名其妙山清水秀D.座落泯灭一愁莫展哀声叹气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你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

②翻阅古代历朝历代凡涉及到描写女性思想观念的文学作品,没有一个女性能像林黛玉那样毫不自己的真实感情。

③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就必然长在。

A.干预矫饰只要B.干涉掩饰只要C.干预掩饰只有D.干涉矫饰只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满园中散播着熨贴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它不能写只能闻,你设身处地地去闻才能明了。

B.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贝尔曼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C.张村长见大家有点苟延残喘的样子,就一直许诺:

“不远了,不远了,等走到山楂树那里,我们就歇一会儿。

”D.7年前,ERJ145喷气飞机第一次从巴西来到中国;7年后,它已基本实现了国产化:

中巴之间的合作真可谓天作之合。

5、下列各句,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电视剧《南下》首次触碰了新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记忆,它引发的不仅是人们对“南下干部”这个群体的关注,同时还有对那段红色历史的回味。

B.那年春晚人气最旺的当属解散多年又重聚的小虎队,虽然已经青春不再,但当他们活泼欢快地唱起当年的成名曲时,观众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C.火车票实名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票贩子,更能有利于维护公民乘坐火车的权利,改变当前火车票销售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D.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迫切需要加强全民环保意识教育,已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乌篷船缓缓前进,透过竹篾小窗,远远望去,长堤卧波,柳条摇曳。

交织的雨水随风而成的飘渺水雾,如轻纱曼舞般的飘过。

①远望雨中的断桥,少了一份雪后初晴的冷艳,多了一份迷濛的忧伤②雨中的西湖像西子缠绵的眼神,散着淡淡的哀伤和忧愁;又像一曲《高山流水》的清音,流淌着知音相惜的淡泊③船穿过苏堤以后,天下起小雨,不一会,垂杨带雨,烟波迷漫,别有一番情致④湖波如镜,倒映袅袅倩影⑤难怪苏东坡感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A.③④②①⑤B.③②④⑤①C.④③①②⑤D.④③⑤②①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舞殿冷袖,风雨凄凄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后秦击赵者再D.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8、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

苟以天下之大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B.有不见者,三十六年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戍卒叫,函谷举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别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北构而西折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C.朝歌夜弦D.日削月割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6分,每小题3分)

一位外国人善意地问我:

“鲁迅真可以称为文学家吗?

”我懂得他的意思:

鲁迅的文章犀利有余而文学性不足。

我也觉得鲁迅还缺少一两部纯文学的代表作。

我早就在他的文章中品味过某种有苦难言的滋味,对于祖国前途的沉重责任感逼迫他的文章理论化,他不愿活得轻松,写得潇洒,他没有著作一部大书的余裕和心境。

可是我推崇他的能力。

《呐喊》等集子中的作品既显示了他文学家的能力,又显示了他学者的能力。

学者式的文人自古就有,具备真知灼见者不见几人,而具备全部能力者,唯有先生一人。

鲁迅无暇写自己的人生之作,他的苦涩,包括无法表达自己能力的苦涩,造成了文章的阴郁沉重。

卒年出版的《故事新编》,向人们述说着先生再无大作品的痛苦,它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鲁迅无心再写下去。

鲁迅很早就向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那大时代求索。

只要把痛苦的感受艺术地加以渲染,就会篇篇令人不寒而栗。

《故事新编·铸剑》中有这样一个画面:

眉间尺行刺不成,变为怨鬼,两颗头颅在鼎镬中迸跳追咬,最后大王和贱民的两颗头颅都安静下来,化为一对不能分辨的白骨。

这才是短篇小说。

然而钩沉古史是不能自救的。

人最难克服的是自己的内心矛盾。

鲁迅看破了学术也看破了文章,更看破了孔孟程朱。

痛知中国文化之毒,苦无中国自救之理。

憎恶形形色色的媚外崇洋,自己又不得不从中去讨生活。

一堵鬼墙,使鲁迅孤身一人,自苦自责,他未能找到一个参照。

在没有解决这一巨大的矛盾之前,优秀的作家很难写出长篇小说。

一九三六年鲁迅先生辞世,留下费解的《故事新编》勉作答案,更留下《狂人日记》为自己不死的灵魂呐喊。

读者既然读了,就该做一个理解者。

我真想反问那位外国人:

你真可以称为读者吗?

10.下面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鲁迅文章的阴郁沉重完全是无法表达自己能力的苦涩造成的。

B.作者并不认为鲁迅的文章犀利有余而文学性不足。

C.鲁迅以古史为题材的创作是痛苦的,更是失败的。

D.鲁迅的内心矛盾仅指“痛知中国文化之毒,苦无中国自救之理”。

11.下列对这篇文章阐述的观点理解最为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尽管具备文学家和学者的能力,但由于缺少一两部纯文学的代表作,对此只能表示理解和痛惜,却并不能称他为真正的文学家。

B.由于时代、社会以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鲁迅先生实在无心写下去,这使得他最终无法成为真正的文学家。

C.鲁迅先生尽管缺少一两部纯文学的代表作,但他具备文学家和学者的全部能力,可以称他为真正的文学家。

D.一个没有真正理解鲁迅先生作品的读者是无法准确评判鲁迅先生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14分)

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

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

炮声均匀而有节奏。

我在想:

多出色的炮队啊!

我知道,炮声通常都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

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

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

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

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

我突然想到:

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

“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

我躺在手术台上,看见自己的身影清晰地映照在上面那只灯泡的透明玻璃上,但是变得很小,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

这就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的模样。

医生转过身去,背朝着我站在桌旁,在手术器械中翻来翻去。

身材高大而苍老的消防队员站在木板前,他向我微笑着,疲倦而忧伤地微笑着,那张长满胡子茬的肮脏的脸,像是睡着了似的。

我的目光扫过他的肩膀投向木板上了油漆的背面。

就在这上面我看见了什么,自我来到这个停尸间之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

黑板上有我的笔迹。

在上端第一行。

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

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为凭,不论是美狄亚还是尼采,也不论是迪那里山地人的侧面照片,或是多哥的香蕉,连门上的十字印痕也不能算数。

这些在别的学校里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决不相信在别的学校有谁能用我的笔迹在黑板上写字。

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

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哦,我现在想起来了,那时因为黑板太短,美术教师还骂过我,说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得太大了。

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了: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这里留着我用六种字体写的笔迹:

拉丁印刷体、德意志印刷体、斜体、罗马体、意大利体和圆体。

清楚而工整地写了六遍: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医生小声把消防队员叫到他身边去,这样我才看见了整个铭文,它只差一点就完整无缺了,因为我的字写得太大,占的地方也太多了。

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我向自己的身子望去,现在我看到了,因为他们已经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

我猛地仰面躺了下来,因为我不能支撑自己。

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

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继续推他的注射器,筒心缓缓地、平稳地推到了底。

我又想看看黑板,可是现在消防队员就站在我跟前,把黑板挡住了。

他紧紧地按住我的肩膀,我闻到的是一股烟熏火燎的糊味和脏味,这是从他油腻的制服上发散出来的。

我看到的只是他那张疲惫忧伤的面孔,现在我终于认出他来了——原来是比尔格勒!

“牛奶,”我喃喃地说……

12.文段中的“我”最终断定身在自己学校里的依据有哪些?

(4分)

13.请简要分析文段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分)

14.你觉得“‘牛奶,’我喃喃地说……”这个结尾好在哪里?

(6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

(16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

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

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

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

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

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

“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15.文章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的?

既然没什么新闻,为何作者还要去报道呢?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日本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

B.“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说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

C.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因为基于一个记者的使命感,我要继续揭露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D.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样一个大主题,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16.高尔基说:

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熟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仔细品味。

下列句子的含义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的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个细节象征着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

B.对参观者表情反应细节的描写,如“张大了嘴巴”“浑身发抖”“跪了下来”等心理描写表现参观者的惊惧莫名,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C.“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其后作者用追问——“当时,她在想什么呢?

现在……又在想什么呢?

”——来“放大”“加深”这一细节印象,启发世人反思:

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

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

D.“够了”简而味永。

它包孕着丰富的感情:

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祈望;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福……

17.对选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B、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与文章报道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

C、选文末句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D、作者更多地描写参观者的反应,从正面表现了集中营的恐怖,惨无人道,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更易激发起人们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表现了作者崇高的使命感。

18.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3分)

19.文章开头划线的景物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4分)

三、古诗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12分,每小题3分)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暴霜露,斩荆棘,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2.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23.下面各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节论证秦之大欲,诸侯之大患在赂不在战。

作者以事实为依据,综观敌对双方,对秦和诸侯得与失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排除了战争是诸侯大量失地的原因。

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一夕安寝”之后秦兵“又至”,写出了秦兵“侵之愈急”的逼人情势,这就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以地赂秦只能加速国力的减损,助长敌人的侵略气焰。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一句中的三国分别指韩、楚、燕三个国家。

D.“呜呼!

”这一段在全文论证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劝谏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政策,即由表层过渡到深层。

(二)2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根据这首词的篇幅字数,它应该属于词中的。

这首词的主题是。

(2分)

(2)试分析“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表达效果?

(3分)

(三)2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每格1分,共10分)

(1),,赢得仓皇北顾。

(2)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3)寄蜉蝣于天地,。

,羡慕长江之无穷。

(4)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曰:

(5)人间如梦,。

四、作文(60分)

26.请以“跨越”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自选。

2013学年第一学期北仑中学新疆部内高一年级

语文期中测试答题卷

(一)选择题部分(每题3分,共5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

10

11

15

16

17

20

21

22

23

答案

(二)主观题部分(共96分)

(二)

12.(4分)

13.(4分)

14.(6分)

(三)

18.(3分)

19.(4分)

24.(5分)

(1)(2分)。

(2)(3分)

25.(每格1分,共10分)

(1),,赢得仓皇北顾。

(2)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3)寄蜉蝣于天地,。

,羡慕长江之无穷。

(4)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曰:

(5)人间如梦,。

作文(60分)

100

200

3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