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784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docx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观测技术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docx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中国政法大学1#学生公寓工程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二零零七年八月

 

中国政法大学1#学生公寓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中国政法大学1#学生公寓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建筑用途为学生公寓,地下层为六级人员掩蔽(平时为汽车库)及设备用房,功能齐全、立面造型多样。

总建筑面积61335m2,占地面积5500m2,地下3层,地上10~16层,为筏板基础,框架—剪力墙结构。

为保证施工质量并随时监督建筑物的安全建设,取得精确可靠的沉降数据,拟对该工程进行从基础底板以上结构施工、主体完工至基本稳定的全过程约三年的沉降观测。

二、自然条件

序号

项目

内容

1

地质水位

土质分层情况

地基持力层为

层细砂层(黄色、密实,饱和,级配良好),以上为(粉质)粘土、粘质(砂质)粉土、素填土、人工填土层(以建筑垃圾为主)

地下水位

上层滞水(标高)

-46.01m

潜水层(标高)

-35.24m

设防水位(标高)

37.000m

地下水质

地下水对结构无腐蚀

2

地基

持力层以下土质

粉质粘土、粘质粉土,可塑、硬塑,中等压缩性,土质不均

地基承载力

250KPa

地基渗透系数

三、编制依据

1《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1-501-92);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5《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

6甲方提供的设计平面图的电子文件;

四、沉降观测的等级确定

该项工程变形观测精度等级的确定,借鉴国际测量工作者协会(PIG)于1981年第16届大会提出的常用取值方法,即:

为实用目的,观测值中误差不应超过变形允许值的

,或者1~2mm。

结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中有关沉降观测条款,并参考同类工程经验,确定该项工程属二等变形监测等级,即应达到:

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1.0mm,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0.3mm。

五、仪器设备及人员配置

1TrimbleDiNi12电子水准仪及配套精密铟钢尺;LeicaNA2自动安平水准仪、GPM3平行玻璃板及配套精密铟钢尺;30m钢尺及测量专用重锤等。

2人员配置:

工程主持人1名;

现场负责人1名(兼安全员);

技术人员2名;

司仪2名;

测工4-6名。

3所有使用仪器设备均具有检定证书,测量施工主要人员均做到持证上岗。

六、沉降观测基准网的建立与高程系统

1建立基准网

控制网可布设成闭合水准网,有条件时附合在已有水准点上。

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变形影响区域外的基岩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墙上水准点,并应保证其稳定可靠,能够长期保存。

该工程观测时间约三年,基准点作为沉降测量的起始依据,其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测区周边地形情况及工程规模特征,我们拟在远离该工程变形影响区域的地方埋设4个基准点构成闭合水准基准网。

2基准点埋设

根据周边情况,拟采用采用墙上水准标石如图

(1)所示。

墙上水准点图

(1)

3高程系统

本工程采用北京市地方高程系统。

六、沉降观测点布置与埋设

1布点原则

观测点的布设应做到密度适中,能够监控建筑物的整体变形和局部变形,根据设计文件及我院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同类工程经验,具体布置时还宜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物四角或大转角等特征位置或外墙每隔10~20米(《规范》规定为10-15米)左右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裂缝、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的两侧;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

3)重型设备与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比如电梯井等部位;

4)沉降后浇带两侧。

2布点

参照上述原则,我们按甲方提供平面图布设观测点,点位位置参见沉降观测点位示意图见附图1,由布点图可知:

整栋楼基础底板布设了44个沉降观测点,地上布设了29个点,若出现结构修改,可参照布点图对点位进行一定增删。

3观测点埋设

观测点在埋设时应注意避开障碍物并保证有足够的准确立尺的空间。

在长期的观测过程中,由于施工影响,难免会发生观测点被损毁的情况,此时一定要对重点部位的观测点标志进行及时恢复,以保证沉降测量工作的即时性和连续性。

该工程需要进行二次布点。

在基础底板施工阶段就应着手进行第一次埋点工作,按照设计的布点示意图

所示位置,采用Φ22的螺纹或光圆钢筋(露出底板2cm-5cm,露出部份磨成椭圆形)作为点标志埋设于底板上,埋设形式见沉降观测点标志图

(2)。

当结构施工至±0时,将底板上观测点位一一对应地移至地上部分的承重柱或承重墙上(拟采用沉降观测点标志图(3)的标准打孔埋设),所有观测点均应埋设稳固,点位附近均作上明显标记(标记点号,涂上红油漆),以便长期保存。

七、观测

1基准网观测

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观测,闭合差≤±0.3

mm,每站高差中误差≤±0.15mm,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0.5mm。

观测周期:

由于该工程规模较大且工期较长,监测控制网作为沉降观测的起始依据,所以其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水准基点埋设完毕,待其稳定后即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应连续进行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基准点的原始高程数据,建网初期应每月监测一次,连续3次,之后每三个月对垂直位移监测网进行一次检测,并连续3次;建网后期视观测工作进度改为半年或一年检测一次,直至观测工作结束。

2沉降观测点的观测

⑴沉降观测的精度指标

环线闭合差≤±0.6

mm,每站高差中误差≤±0.3mm,视线高≥0.3m。

⑵观测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对于建筑物作为独立的变形体分别构成闭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后再进行联测,联测时关联点间应往返测量。

每次观测时,必须按附合水准路线至少联测两个水准基点,以保证具有测量施工时所必须的检核条件,减少测量误差的发生。

基础底板完成后进行观测,地下观测采用吊钢尺法进行高程联测,将鉴定的钢尺通过电梯井或者是后浇带放入地下,到达地下后挂上鉴定的5kg重锤,以拉直钢尺,使之居于自由悬挂位置。

当钢尺挂好后,分别在地上、地下安平水准仪,分别读取水准尺的读数,然后将水准仪照准钢尺,当钢尺挂好后,地上地下同时读数多读取几次,然后再照准水准尺,以检查仪器是否发生变动,还应用温度计测定地上、地下的温度并记录,对钢尺使用长度进行改正。

高程联测需独立进行两次。

⑶观测周期

考虑到拟建建筑物受风荷载、施工荷载等影响较大,并参考同类工程变形速率及具体的施工进度,观测周期应按如下确定:

基础底板完成时进行两次观测,取两次观测的平均值作为地下初始值;结构施工至±0时地下进行第三次观测,同时进行地上初始值的观测,独立进行两次观测取其平均值作为地上初始值(地下点只对后浇带车库一侧的观测点进行观测);结构施工阶段每施工二层观测一次;结构封顶观测一次;封顶后三个月内每月观测一次;封顶后三个月至一年内每隔三月观测一次;然后每半年一次,测两次直到建筑物沉降变形趋于稳定。

因此本工程共需观测22次。

具体观测计划见表1。

观测计划表

(最高17层)(表1)

观测次数

施工阶段

备注

第1、2次

基础底板

第3次

地下二层顶板完成

地下观测

第4次

±0

地下观测

第5、6次

±0

地上初始值

第7次

地上施工阶段

二层

第8~14次

地上施工阶段

四层~十七层(每两层一次)

第15~17次

结构封顶后三个月内

每个月观测一次

第18~20次

结构封顶三个月至一年内

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第21~22次

结构封顶后一年后

每半年观测一次

注:

以上计划为暂定,实际观测时间将根据施工情况及建筑物沉降情况确定。

⑷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每次观测时,均应做到以下几点:

a)采用相同的图形(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b)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c)固定观测人员;

d)作好测量中的各项原始数据的记录工作(包括气象条件、施工阶段等);

e)在基本相同的环境的条件下工作。

f)每次观测时,一般不允许以间视法进行,若受条件限制,亦应注意对建筑物的主要变形特征点(如转角点、不同结构分界点、地基变化点等)进行监测;

g)每次观测时,仪器不允许安放在施工场地有振动机械(如空压机、卷扬机、搅拌机等)影响的区域内,包括重型起重机械等设备。

八、请甲方及施工方协助解决的问题

⒈协助清理现场障碍,以保证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⒉从施工方案和工种、工序的安排上,协调沉降观测与土建施工不受交叉工作影响,以保证测量工作人员安全生产;

⒊在土建施工的全过程,有责任确保沉降观测点的完好,此点是关键。

⒋当施工进度达到应观测的部位时,及时通知我院进行观测,以保证测量成果的连续性。

九、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

观测工作结束后,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簿。

每次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测量成果,计算相邻两次沉降量和累积沉降量并出具中间观测成果。

监测控制网及沉降观测的平差计算采用专用软件进行严密平差。

观测点的变形分析除了观察相邻两观测周期,相同观测点有无显著变化,还应结合荷载、气象、地质等外界因素综合考虑,进行几何和物理分析。

在资料整理过程中,每次所提交的资料一定要按照甲方要求进行,符合《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十、提交资料

1.每次观测中间成果(包括结构封顶或竣工预验收时成果,一式四份);

2.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

3.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4.沉降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5.观测工作结束后的沉降分析报告(含沉降观测分析表)。

十一、服务承诺及质量保证措施

1服务承诺

(1)该工程依据相关规范及规程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铟钢尺进行二等水准观测。

(2)该工程中间沉降资料,应按照行业及工程实际要求进行。

(3)本工程从基础底板完成时开始观测,地直二层底板完成时观测一次,结构施工至±0时进行第四次观测,地上施工阶段每两层观测一次,竣工后每半年一次,直至基本稳定(1㎜/100天)终止。

当有较大荷载变化时,还应补测。

2质量保证措施

(1)严格沉降观测全过程管理保证观测质量

·强化作业现场管理,在关键工序点,重点工序设置必要的质量控制点,实施现场检查,作业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质量记录。

·执行质量负责人制度,质量负责人对作业全过程实施质量监督,对测绘产品质量负全责,并有权行使“质量否决权”。

·坚持“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严格全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

(2)树立规范意识,测量工作要规范化、标准化。

根据具体沉降工程编写沉降测量方案。

这些技术文件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以此作为测量现场作业、检查验收的依据。

(3)实施本次沉降观测,我院委派由具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称及高级测工等有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施测队伍。

(4)测量工作必须坚持复核制,做到观测记录、计算成果均有复核。

十二、补充说明

鉴于该项工程观测周期较长,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如果出现各种突发的、影响建筑物稳定的因素,我们将及时通知甲方和监理单位协商,并调整观测方案和观测频率,以保证沉降测量的即时性、准确性,满足业主要求。

 

附图1地下三层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附图2地上一层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