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583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docx

《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docx

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

 

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

讲义石庆秘

 

第一章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与变迁

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美术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美术教育

教学目的:

了解和认识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与变迁的内容

教学重点: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美术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美术教育

教学难点: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美术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美术教育

课时安排:

课内4学时。

教学过程

一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

1、古代的美术教育,在普通学校的教育中始终没能占一席之地。

2、宫廷画家和在野的文人士大夫画家习画大都从临摹入手,选择优秀的临本进行临摹,掌握笔法、墨法,并通过师傅徒弟的方式进行。

3、北宋设立画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在招收制度、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已趋于完善,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不可磨灭。

4、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版画得到空前发展,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发亮出现,成为我国古代习画的教材。

二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美术教育

清末的学校美术教育

(1)京师同文馆标志模仿西洋式学校教育的开端。

课程设置了“画法”科目,是中国新式学堂开设最早的“绘画课”。

(2)《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全盘模仿日本。

在高等小学和中学堂的课程中设图画课。

(3)《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初小图画课教学目的:

“练习手眼,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之性情”

手工课教学目的:

“练习手眼,使能制作简易之物品,以养成好勤耐劳之习”

高等小学图画课教学目的:

“观察实物形体及临本”,“练成可应实用之技能,并令其心思于精细,助其愉悦”

手工课教学目的:

“能制作简易之物品,养成其用心思耐劳烦之习”

中等学堂图画教学目的“习画者,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

(4)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近代最早的美术系科

图画手工科以教育、图画、手工为主课,音乐、文化为副科。

图画包括:

中西绘画及几何、投影

手工包括:

细工、黏土细工、石膏、竹、木等工艺美术

民国初期的学校美术教育

《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

手工课的要旨:

使儿童制作简易物品,养成勤劳之习惯

时间:

4个学年每周均为1课时

内容:

简易细工

图画课的要旨:

使儿童观察物体,具摹写之技能,兼以养其美感

学习时间:

第2、3学年每周1学时;第4学年每周为2课时,女生为1课时。

内容:

单形、简单形体。

《中学校令施行规则》

图画课——要旨:

祥审物体,能自由绘画,兼练习意匠,涵养美感

1-3学年,每周1课时;第4学年,每周2课时

学习内容:

自在画、用器画

自在画以写生画为主,并授临画之法

用器画授以几何画

图画课:

要旨:

练习技能,使制简易物品,养成工作制兴趣、勤劳制习惯

4个学年均为1课时

学习内容:

以天然物之模造及简易日用器具、各种细工,并示以材料之性质及工具之保存

“五四”时期至抗战前的美术教育

《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1923)

美术教育目的:

启发儿童艺术的本性,增进美的欣赏和识别的程度;陶冶美的发表和创造的能力;并涵养感情,引起乐趣。

教学方法:

注重对儿童欣赏能力的培养,

用美术品进行实物欣赏活动

制作领域:

绘画、剪贴、塑造三种;

绘画占十分之七,剪贴占十分之三;制作时

注重想象和写实。

《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1923)

教学目的:

1、鉴赏知识,精神愉快

2、制作技艺,发表美的本能

3、养成一种艺术,为生活之助

内容:

理论:

透视法则、色彩基本知识、人体比例、明暗画法、

建筑和历史、图案和工艺的关系

观察部分:

树木花草形状色彩、虫鸟的色彩姿态、自然

界的各种景观、器物形状美术或工艺展览

实习部分:

几何形体及一切人造物的描法、描写各种自

然景观、描写人颜等。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1932,国民政府)

教学目标:

1、顺应儿童爱美的本性,以引起研究美术的兴趣

2、增进儿童美的欣赏和识别的程度,并陶冶美的发表

和创造的能力

3、引导儿童对美术原则的学习和应用,以求生活的美化。

作业类别:

1、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

2、发表,绘画7%、剪贴3%

3、研究,方法的研究(画法、塑造法)和原则的研究

(形体排列、设色、明暗、

阴影、远近、透视)

革命根据地的学校美术教育

《小学课程教则大纲》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

初级小学游艺课的教学目的:

发展儿童的艺术才能,使能从模仿进到自动的创造,并养成其集体生活的习惯,发扬革命奋斗的精神。

高级小学游艺课的教学目的:

培养并发扬儿童的艺术上的创造性,以及集体行动

中自我组织能力

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学校美术教育

《修正初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1940教育部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审美本能,涵养其性情,使能了解

美术与人生之关系,以增进生活之意义。

2、使学生练习对人物、自然形态之观察力与描

写技能。

3、灌输学生艺术真理、常识、技术,以养成其

应用艺术,应付环境之能力。

教法要点:

1、关于史料、故事、理想画等构图之练习。

2、关于世界大事及中国时事等讽刺画之练习。

3、关于工业、商业、农业、建筑等作业之色伙计及构图练习。

4、关于自然界生物形态之简单描写练习。

5、关于自由思想之表现练习。

《修正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美的德性与兴趣

2、增进应用制作

3、提高图画程度,培养表现思想感情之创作能力

美术教育的目的:

启发学生审美本能,涵养其性情;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和描绘的技能。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美术教育

1、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学校美术教育

《小学图画课程暂行标准(草案)》1950

教学目标:

(1)增进儿童关于绘画的基本知识,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发表力和创造力。

(2)培养儿童学习绘画,爱好美术的兴趣,逐步提高儿童的审美里和对祖国艺术的初步认识。

(3)培养儿童从学习绘画中,追求美化祖国,美化人民生活的理想,加强为祖国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情感。

初级中学图画课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并练习表现自然界和现实生活环境中的,美好事物。

2、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造型艺术作品的爱好。

课业种类:

1、写生画55.9%

2、图案画18.6%

3、命题画9.8%

4、欣赏和艺术讲话12.7%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学校美术教育

图画课的教学目的:

局限在为政治服务的范围,图画课的审美功能被淡化

3、“文化大革命”时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学校美术教育

教材内容:

大批判报头、漫画、标语、美术字,成为政治教育和阶级斗争的工具。

1977,教育部起草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小学美术课:

1-2年级每周2课时

3-5年级每周1课时

初中一年级每周1课时。

 

第二章大陆美术教育的发展

教学内容: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大陆美术教育的研究状况

教学目的:

了解和认识大陆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和相关教学的内容

教学重点: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

教学难点: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

课时安排:

课内4学时。

教学过程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推行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发展,社会面貌得到改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陆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第一阶段,恢复与建设时期(1978至1992年)。

这十四年间,我国美术教育在教育中仍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但它已逐步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并取得不断的巩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术教育的管理系统得到健全和完善

1979年,我国第一个美术教育研究机构---南京师范学院(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研究室成立,创办了研究普通美术教育的理论刊物《美术教育通讯》(后改为《美术教育》),

1986年3月,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报告中提出: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加速政治思想工作,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自从重新确立了美育有教育方针中的地位和作用,美术教育工作重又得到各级各类行政领导的关注和支持。

1986年12月,国家教委成立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现为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作为国家组织和管理美术教育等的最高行政部门和政府机构。

1986年12月28日,教育部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

其主要任务是:

在学校艺术教育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教学改革等重大历史问题上向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相关问题的咨询;协助国家教委指导、督促、检查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推动学校美育的发展。

1987年11月1日,在湖南长沙成立了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

它是中国教育学会领导下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学术团体,下设高等师范、中等师范、中小学和职业教育等几个专业委员会。

它的具体任务有:

①组织学习、研究马列主义学说。

②开展对各级学校美术课的教育目的、任务、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工作;协助各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学校的和校外的美术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提高。

③开展对我国各类美术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探讨其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供美术作者和教育领导部门参考。

④开展对外国美术教育的研究,介绍外国美术教育动态和经验。

⑤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同外国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友好联系。

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的成立构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完整组织系统,使我国美术教育沿着有组织、有目标的方向发展。

1989年国家教委将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美术教育》改名为《中国美术教育》,作为国家级美术教育期刊。

1989年11月,国家教委制订并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有关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文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包括:

①到20世纪末,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目标及主要任务;②学校艺术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业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以及管理干部的规格与培训;③各级各类学校艺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及课程调协、课外与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考核等方面的规定;④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师资的规格与配备,以及培养、培训、稳定师资的措施;⑤教学设备器材配备的基本要求与配备措施;⑥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及其管理等。

199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创办了《中国中小学美术》杂志。

2.教学大纲的制定

1979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建国后的第二个美术教学大纲《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其内容包括:

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各类课业教学时数分配、各年级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建议等。

教学目的表述为: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它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美术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爱好和审美能力,培养对艺术创造兴趣和才能,提高对中外优秀造型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逐步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革命情操。

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研究、表现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形态、色彩、结构、比例、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想像、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造就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业分为绘画、工艺、欣赏三大类。

其中,绘画占50%(写生25%、临摹14%、创作11%)、工艺40%(图案25%、手工劳动15%)、欣赏10%。

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总课时为288节,初中二、三年级未开美术课。

1985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初审稿)》,大纲规定除小学美术课为每周2课时,初中一年级至三年级每周1课时。

该大纲经多次修订,1992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正式颁布,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个美术教学大纲。

这个大纲的内容包括:

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原则、教学中应注意问题、积极改善美术教学条件等。

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是:

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美术教学的目的任务是:

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小学美术课业类型包括:

欣赏、绘画、工艺等课业。

其中绘画约占45%~50%,工艺约占40%~45%,欣赏占10%。

初中美术教学内容包括:

欣赏、绘画、工艺等课业。

其中绘画约占45%~50%,工艺约占35%~40%,欣赏占15%。

此外,绘画与工艺课业均有5%的伸缩空间,而且大纲中规定有10%~20%的课时作为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实际。

3.美术教育理论著作的出版与教材的编写

在恢复与建设时期,我国的美术教育理论研究者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美术教育研究新篇章,著作著述层出不断。

其中有:

1981年胡茂林、伍利章、蒋厚雄合的《小学美术教学法;1984年袁振藻的《小学美术教学法》;1987年蒋荪生的《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常锐伦、李朴珉的《中学美术教学》;1990年常锐伦的《小学美术教学论》、魏传义的《艺术教育学》;1991年吴东梁、樊学川的《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等。

这些著作的出版发行促进了我国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提高发展,为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10月,国家教育部组织上海市教育局中小学美术教材编写组编写《全日制中小学美术试用课本》。

并于1981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套美术统编教材。

1983年,教育部成立中小学教材办公室,领导开展教材改革工作。

1986年,国家教委成立了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审查中小学各科的教材。

同年,国家教委提出在统一基本要求、统一审定的条件下,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的方针。

1986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小学美术课本》和《农村版小学美术课本》,自此打破了一套教材统天下的局面。

1988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中小学教材规划会议,决定中小学教材改变统编模式,实行“一纲多本”,自此确立了教材多样化的格局,推动了全国的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

据统计截止1991年全国各地编写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共有44套。

其中小学美术教材25套,中学美术教材19套。

第二阶段,发展与提高时期(1993年至今)

1.美术教育被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成为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

1993年2月3日,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纲要第7条指出: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纲要第35条指出: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纲要确立了美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所具有地位和作用,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美术教育也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提高奠定了基础。

1996年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是:

“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明确方向,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提高质量。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奋斗目标是:

“全面实现《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将工作重点进一步落实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来,探索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大、中、小学相互衔接,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学校艺术教育声学家体系。

1997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使美术课程正式进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相对完整的格局。

《大纲》指出: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阶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艺术欣赏课分为音乐欣赏课和美术欣赏课,是普通高中一、二年级的必修课。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9年2月24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计划》第一部分第四条指出:

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

要使学生有健强体魄。

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999年6月,中共中、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决定》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决定》认为: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决定》还指出: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000年12月24日~26日教育部在青岛召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向大会致信。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作了题为《深入贯彻全教会精神开创学校艺术教育新局面》的报告。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里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纲要》指出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纲要》还指出: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标准》内容的框架由: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部分组成。

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即第一学段:

1~2年级;第二学段:

3~4年级;第三学段:

5~6年级;第四学段:

7~9年级。

《标准》指出: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以下五种价值:

①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②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③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④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⑤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标准》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总目标表述为: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标准》内容的柜架由: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部分组成。

目标的由:

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四个方面组成。

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包括:

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

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即第一学段:

1~2年级;第二学段:

3~4年级;第三学段:

5~6年级;第四学段:

7~9年级。

《标准》指出: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它不再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像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艺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

艺术课程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

《标准》提出艺术课程具有以下价值:

①创造美、鉴赏美的价值;②情感价值;③智能价值;④文化价值;⑤应用价值。

将艺术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

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2001年11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方案》对艺术(或音乐、美术)课程比例规定为9~11%,做出了时间上的保证,有利于美术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2002年5月15日,教育部印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一2010年)》。

《规划》内容包括: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管理保障等几部分。

《规划》重申:

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

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规划》还提出的发展目标为:

至2005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农村学校达到9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70%;至2010年,农村学校开课率达到10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80%;高中阶段所有学校按规定开设艺术课程;所有普通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