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9399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6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docx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docx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

 

**县索卜沟小流域综合治理

 

**省**县水利水电咨询设计有限公司

二00六年八月

小流域规划

第一章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总书记关于“必须要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全然措施持之以恒地抓好”的指示精神,策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小流域生态工程建设步伐,促进小流域经济的可持续进展。

我县大力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防治体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劳动生产率。

结合小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和现有治理基础、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以及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中的示范作用,进行现场勘测、调研和内业计算,编写了《索卜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

第二章差不多情况

第一节流域概况

索卜沟小流域位于北纬36°47´01”~36°51´40”,东经101°55´45”~102°09´25”,行政区划隶属哈拉直沟乡。

流域面积15.12㎞2。

流域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海拔3052m,最低海拔2555m,相对高差497m。

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浅山丘陵沟壑区。

第二节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一)沟道情况

索卜沟小流域主沟为索卜沟、拉不龙沟,支沟22条,毛沟76条。

平均沟壑密度0.68㎞/㎞2,主沟长4.7㎞,平均比降2.86%。

上、中、下游沟底宽度分不为50m、80m、160m,沟谷坡度分不为11°、22°、36°。

2条主沟沟宽度和沟谷坡度上下游分划値详见表1~1。

表1~1索卜沟小流域4条支沟沟底宽度和沟谷坡度表

名称

沟底宽度(m)

沟谷坡度(°)

上游

中游

下游

上游

中游

下游

索卜沟

15

20

70

37

40

15

后沙沟

5

60

80

40

35

25

(二)地面坡度组成

流域内地形复杂,沟坡相间,<5°土地1.86㎞2,占总土地面积的12.3%;5°~15°5.06㎞2,占33.4%;15°~25°的4.71㎞2,占31.2%;>25°的3.49㎞2,占23.1%。

二、土壤类型

流域内土壤要紧有栗钙土、黑钙土、山地草甸土、山地棕褐土等。

山地草甸土和山地棕褐土分布在海拔2600—2800m地区。

栗钙土和灰钙土分布在海拔2800m以下的浅山丘陵区和川台地区,土性绵散,垂直节理发育,水土流失较为严峻。

三、植物资源

流域内水保林面积96.73公顷,其中乔木林29.1公顷,灌木林67.6公顷,草地24.2公顷,林草覆盖度5.58%。

乔木要紧有青杨、山杨、小叶杨、榆树等;灌木要紧有沙棘、柠条、枸杞、柽柳等;经济树种有花椒、山杏等;草种要紧有苜蓿、红豆草、芨芨草、冰草等。

植被垂直分布和地域性差异显著。

浅山丘陵区为矮草型,属于干旱草原植被;人工灌木林及小片次生林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呈明显的坡向性,大多呈块状,零星分布;乔木多分布于沟底和沟道两旁较为湿润的滩地;灌木多分布于阴坡、半阴坡;河谷川台区以四旁植树和农田防护林为主。

四、水文、气象

(一)降雨

流域属干旱半干旱丘陵区,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493.1㎜,年最大降水量696㎜,最小降水量330㎜,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水量40.5㎜,最小降水量25.7㎜,3~6小时最大降水量48.1㎜,最小13㎜。

强降雨多集中于7~8月,占年降水量的55%;秋季降水量约占20%~25%;春季不足20%;冬季最少,仅占年降水量的2%左右。

(二)光热资源

流域地处黄土高原西端,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多数月份空气干燥,透明度好,云量少,因此光热资源丰富,平均日照时数2420.1小时,年日照率为57%,年辐射134~147千卡/㎝2,在作物生长期(4~8月)辐射量为77千卡/㎝2,占年辐射量的52.9%;年平均气温3.8℃,≥10℃积温1148℃;无霜期平均120天,早霜、低温、寒冻,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阻碍。

流域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现状见附表1。

(三)水文、水资源

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0.02亿m3,输沙量1.48万t,由于流量小,在农田灌溉用水高峰时有断流现象出现。

在保证率为50%的平水年,径流量222.3万m3,其中3~6月径流量66.46万m3,7~9月径流量121.23万m3,10~2月径流量28.71m3,保证率为75%的偏枯水年,径流量为121.64万m3,其中3~6月径流量37.58万m3,7~9月径流量69.52万m3,10~2月径流量14.54m3。

地下水径流量116.13万m3,由于开发利用程度低,尽管通过以利用“天上水”为主的雨水集流工程解决了一部分人畜饮水,但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

第三节土地利用及其评价

一、土地利用现状

(一)农业用地

流域内土地总面积15.12km2,其中农地465.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0.8%。

农业用地中,<5°的面积142.47hm2,占农业用地的30.6%;属农业高产稳产小区;5°~15°的170.88hm2;占36.7%;15°~25°的面积108.2hm2;占23.2%;>25°的44.23公顷,占6.9%,属牵强宜农地,光照条件虽好,但保水保土能力弱,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宜退耕还林(草),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林业用地

流域内林业面积110.0hm2,占总面积的7.2%。

由于受水分、温度条件的阻碍,要紧栽植灌木和耐寒乔木,植物生长期在125-170天左右。

(三)草地

流域内草地54.4hm2,占总面积的3.6%,林草覆盖度10.57%。

由于受海拔、气温、水分多种地理、气候因素的阻碍,草的种类单一,且亩产干草仅118㎏,需加强牧草改良。

(四)荒地、水域及其它用地

流域内荒地面积1316.12hm2,占总面积的43.7%,适宜水保造林和种草;水域1.9公顷,占0.09%;建设用地71.4公顷,占3.25%,利用率专门低,部分适宜于种草。

索卜沟小流域土地利用情况详见附表3。

二、土地生产力现状

本流域由于受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难因素的阻碍,农业复种指数低,肥力减退,农作物抵御自然灾难的能力弱,耕地质量总体水平及产出率低,坡耕地粮食亩产仅150㎏,油料亩产仅124㎏。

林业用地差不多形成以柠条、沙棘为主的水土保持薪炭林小区,造林保存率仅为45%,林地生产力为140元/亩。

由于生态恶化,牧业用地生产力较低,仅为40元/亩,牧畜超载,加之缺乏有效的管护,牧草资源和建设设施破坏严峻。

三、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分析

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大概较合理,既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又解决了部分群众的“三料”困难。

但从长远利益及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可能引起土壤侵蚀、草场退化,以及对河流下游产生不利阻碍。

四、水资源

本流域人畜饮水的水源要紧是深层地下水,但碱性极大,水量少,大部分地区严峻缺水,灌溉水要紧以三个水库供给为主,但用水紧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第四节社会经济情况

一、行政区划

索卜沟小流域行政区划隶属丹麻镇,流域内有索卜沟、桦林2个村,分布于流域主沟道两侧。

二、人口与劳动力

流域内现有人口1007人,人口密度67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12‰。

农村劳动力620个,且农闲时刻年均达4~5个月,完全能保证流域治理所需劳力及时刻。

社经情况见附表2。

三、农村各业生产情况

流域内农业结构单一,生产条件较差,加上较严峻的水土流失,使得农业生产进展较缓慢,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据2003年资料统计,流域内农村各业产值(现价)为1699.6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82.84万元,占总产值的51.9%,牧业产值258.35万元,占15.2%,林果业产值156.36万元,占9.1%,副业收入为402.09万元,占23.7%。

人均年收入为2809元。

四、粮食产量、收入及“三料”情况

流域内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进展后劲不足,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42.2%,加之复种指数低,人均耕地少,耕地中旱地面积占100%(其中低产田约占56%),更因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难频繁,特不是旱灾和涝灾连年发生,粮油损失严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困难。

流域近几年平均粮食总产339.24万㎏,人均占有粮食560.7㎏农业总收入339.24万元。

燃料、肥料、饲料“三料”供应困难,给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

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值见附表4。

第五节水土流失与治理现状

一、水土流失状况

本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土壤侵蚀类型要紧有中度、强度两种,水土流失面积13.91km2,占流域面积的92%,水土流失侵蚀的方式以水蚀为主,其他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相伴发生,年侵蚀模数为5000t/km2.a。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强烈的水土流失,使土壤表层受到严峻破坏,土壤肥力大量流失,对农业生产造成专门大破坏,同时也是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经济落后、群众生活贫困的根源。

治理水土流失是当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进展的要紧措施之一。

三、水土保持现状

流域内现有水保措施保存面积753.3hm2,其中梯田200hm2,水保林253.3hm2,人工种草300hm2,现有治理程度38.63%。

详见附表5。

第二章建设任务与技术设计

第一节建设任务与目标

一、建设任务

依照哈拉直沟索卜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特点,从土地资源、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动身,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治理、爱护、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资源的原则,合理布局各项治理措施。

索卜沟家流域2004年治理面积8.6km2。

其中梯田20hm2,造林300hm2,经济林40hm2,人工种草500hm2,淤地坝10座,石谷坊30座,沟头防护0.5km,田间道路5.75km/2条。

详见附表6、7。

二、治理目标

治理程度由38.63%达到82.6%,防护体系的建设使流域生产、生活稳定进展,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慢慢得到好转。

尽可能地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难的发生频率。

三、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林草面积达宜林草面积26%以上,减少人为水土流失面积,水保工程渡汛安全,土壤含水量提高,地面植被逐渐恢复,生态环境开始良性循环。

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

流域内农、林、牧、水域、荒地、其他用地(包括村镇、工矿、道路等)、荒地面积由治理前的513.4hm2、253.3hm2、300hm2、1.9hm2、1060hm2、71.4hm2调整为513.4hm2、553.3hm2、800hm2、2.14hm2、259.76hm2、71.4hm2土地利用结构由23.34%、11.51%、13.64%、0.09%、48.18%、3.25%、调整为23.34%、25.15%、36.36%、0.097%、11.81%、3.25%。

差不多农田由200hm2调整为220hm2,人均0.036hm2。

五、其他指标

项目的实施,自然灾难的减轻,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粮、油作物实现自给,小型水保工程的实施,将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困难,缓解交通难的问题,同时能起到防洪保安全,进展兴水利的宏观效益,从而也为流域内群众脱贫致富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水利、农业、牧业等科技的推广,培育一些新品种,调整产业结构,重点进展油菜、豆类、洋芋、饲料、饲草和反季节蔬菜。

形成合理的作物结构布局,使粮食~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转向粮食~经济~饲料饲草并举的“三元结构”。

第二节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设计

依照预防爱护与治理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因害设防和节约爱护,综合治理,以及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水土资源的要求,依据生态经济学,景观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结合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技术措施相结合,物质投入和技术相结合,确定以涵养水源,操纵泥沙下泄,治水改土、绿化荒山,操纵水土流失为重点,以进展经济作物和工程建设中心,进展生态经济为突破口,尽量做到对有机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缩短可再生资源的周期,提高自然利用率,建立综合防护体系的生态经济系统最佳模式。

依照地形、地貌等特征进行集中连片治理,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从上到下,设计三道防护体系。

一、分水岭及坡面防护体系

梁峁顶较平常,以修梯田为主或沿山脊营造以沙棘、柠条为主的灌木防护林,做到封顶护塬,在立地条件较好的背风阳坡采取水平沟、鱼鳞坑整地造林,在25°以上陡坡耕地和荒山荒坡进行人工种草,设计灌、草相结合水保防护带(比例以1:

1为好),拦蓄坡面径流,形成防治水土流失第一道防线。

二、农田防护体系

农田防护体系,依照坡耕地不同的坡度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并通过增加施农家肥、土壤改良等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地力,在有条件进展水利的差不多农田上,尽可能进行田间配套,提高粮食单产,25°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形成第二道防线。

三、沟道防护体系

首先在支毛沟上游筑谷坊,种植沙棘、杨树、柳树等防冲耐湿性的树种。

沟道底部全部造林,构成沟底防冲林及速生林,以灌木为主,在中下游修建淤地坝、用沙淤地。

利用主沟道阶地发育的沟台地修梯田,并用拦蓄洪水淤灌改良土壤,同时进行渠、路、林、田配套,利用沟道水源进展灌溉事业,建立高产稳产田。

沟头以沟头防护为主,阻止沟头延伸,形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的第三道防线。

第三章关键措施技术设计

通过对流域实地踏勘、调研和内业分析,在确定了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与布局的基础上,依照梯田、林草、谷坊、淤地坝不同措施及其重要性,依据不同工程的内容、标准分不进行设计。

第一节差不多农田工程设计

一、设计原则

水平梯田设计要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有关规定设计。

二、设计标准

水平梯田的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3~6h最大暴雨,一般减少径流90%,减少泥沙95%以上。

梯田的断面设计一般是地面坡度越陡,田面宽度越小,相应的田坎高度越大;坡度越缓则相反。

依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省坡改梯规划》的要求,在5~25°坡改梯建设中,机修差不多农田田面宽不小于8m,因此田面宽度应确定为≥8m。

水平梯田设计断面(如图3~1),要素关系为:

田坎高度

原坡面斜宽

田坎占地宽

田面毛宽

田坎高度

田面净宽

式中:

~原地面坡度(°)

~梯田田坎坡度(°)

三、田面坡度的确定

田埂高度的确定,通过本地区降雨—径流—泥沙计算,要求地埂以内拦蓄当地10~20年一遇的一次降雨中两埂之间坡面所产生的地表径流与泥沙。

依照国家规定,在干旱、半干旱或其他少雨地区。

可采纳2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进行设计,计算公式如下。

V=Vw+Vs;

式中:

V—田面截水容量,m3;

Vw—一次暴雨径流量,m3;

Vs—1~3年土壤侵蚀量,m3。

其中:

Vw=Mw×F1Vs=3MS×F1

式中:

F1—集水面积,hm2;

Mw—次暴雨径流模数,m3/hm2;

MS—年土壤侵蚀模数,m3/hm2。

依照当地侵蚀程度,取MS=5000t/km2.a,土壤容重为1.3t/m3,MS=38.46m3/hm2.a。

查《**省水文手册》并计算,浅山地区20年一遇3~6h单位面积(公顷)最大暴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与泥沙量为149.46m3,当田埂断面尺寸为埂高0.3m、内外坡比1:

1时,能够满足拦蓄流域浅山地区和半浅半脑地区20年一遇3—6h最大暴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与泥沙量要求,则取土埂断面尺寸为埂高0.3m,顶宽0.3m,内外坡比1:

1。

表3~1不同坡度梯田修建规格表

地面坡度α(°)

田面宽β

(°)

田坎高H

(m)

田坎坡度β(°)

建设数量

(hm2)

<5°

25

0.8

75

8

5~10°

20

1.0

75

10

10~15°

15

1.5

70

4.7

水平梯田工程量的计算:

单位面积土方量通过公式V=1/8BHL计算。

式中:

V—单位面积(公顷或亩)梯田土方量,m3;

L—单位面积(公顷或亩)梯田长度,m;

H—田坎宽度,m;

B—田面净宽,m。

当梯田面积按公顷计算时:

V=1250H;当梯田面积按亩计算时:

V=83.3H。

具体梯田断面尺寸见典型断面设计图。

第二节造林、育林设计

一、宜林地立地条件划分

流域内海拔较高(2286~3098米),由于气候干燥,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峻,坡降在1%左右,年平均气温3.6℃,植被生长期125~170天,大于0℃的80%保证天数在125~175天,年平均降水量350㎜左右,但土壤质地较差,属牵强适宜的宜林地。

小斑立地条件划分详见表3~2。

表3~2索卜沟小流域宜林地小斑立地条件划分表

名称

小斑号

降水

坡度

土层厚

坡向

有机质

立地条件

权重

30

20°

20

20

10

分值划分

星家

1

<500

<25°

7100

半阳

>1.2

一等

站家

2

<500

25-45°

60-100

半阳

1.8-0.8

二等

上寨

3

<500

25-45°

60-30

<0.8

三等

二、树种与树型的选择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并结合本流域立地条件,适宜流域内配置的乔木树种有青杨、旱柳、油松、山榆、云杉等,灌木树种有柠条、沙棘、沙柳一般为乔、灌木混交林。

树种、林型、地块配置模式位置详见表3~3

表3~3索卜沟小流域造林位置表

小斑2号

地块位置

树种

林型

1

索卜沟

青杨、沙棘

乔混

2

后沙沟

云杉、沙棘

乔混

3

米子湾

沙棘、柠条

纯林

4

山家沟

沙棘、柠条

纯林

二、造林典型设计

(一)乔、灌木混交林典型设计

1、整地标准:

雨季前整地,乔木林采纳大坑整地、坑深0.8m,园形,直径0.8m,表土回填。

2、密度:

乔木1110株/hm2,株行距3×3m,灌木2505株/hm2,株行距2×2m。

3、栽培技术:

春季植苗造林,在起苗-运苗-植苗过程中,为防止水分蒸发,失水过多,应深起苗-泡苗-浸苗。

植苗过程中应注意“一提三踩”。

4、苗木要求:

乔木3年生,高3~3.5m,根系完整,无病虫害,树皮无重伤,起运苗木应假植,保证根系完整;灌木二年生,高0.3~0.5m,根径0.4~0.5m,根系完整良好,树干无损伤,无病虫害。

5、抚育治理:

缺苗二年补齐,每年中耕,乔木三年后修枝、整修、十年抚育间伐。

(二)灌木林典型设计

1、整地标准按水平沟整地。

(1)原山坡:

坡度5°~25°;

(2)内侧坡:

沟深0.4~0.5m,坡度70°~80°;植物斜坡:

坡度30°~40°;(3)外侧坡:

坡度70°;(4)土埂顶宽:

宽大于0.30m,上口1.0m以上;(5)沟底宽:

宽大于0.3m,沿等高线开沟,土埂顶部要拍实,植树于土埂内侧中部。

2、密度:

沙棘4444株/hm2(每穴两株),株行距1.5×1.5m,代换树种有柠条、柽柳;柽柳2000株/hm2,株行距0.5×1.0m。

代换树种为枸杞。

3、栽培技术:

春季植苗造林期,为防止水分蒸发,失水过多,苗木应随调随栽,提高苗木成活率。

4、苗木要求:

采纳一年生一、二级苗,高0.3~0.5m,根径0.4~0.5m,根径完整良好,树干无损伤,无病虫害。

5、抚育治理:

灌木植于土埂内侧中部,埋土过根径0.02m,就近回填表土踏实,缺苗二年补齐,每年中耕,五年后平茬一次。

第三节人工种草

一、设计原则

水土保持种草必须是适地适草,抗逆性强,保土性好,生长较快,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二、种草方式设计

本流域宜采取直播形式,要紧是条播、穴播、撒播。

1、条播:

比较完整的地形结构,坡度在25°以下,一般用牲畜带犁沿等高线开沟,行距1~1.5m。

2、穴播:

宜于地形破裂,坡度较大(25°以上),坝坡、田坎等部位,沿等高线人工开穴,行距与穴距大致相等,相邻上下两行穴位呈“品”字型。

3、撒播:

一般雨季或土壤墒情较好时采纳的方式。

三、播种量设计

一般人工播种(x)采纳以下公式

式中:

H—千粒重(g/1000粒)

N—每平方米需要有发芽力的种子数,一般200~500粒/m2

M—播种面积,hm2

A—种子用价(纯度与发芽率的乘积)

表3~4水土保持草种种植技术规范表

种草

要紧栽培种植技术

整地

形式

播种期

播种量(kg/hm2)

播种方式

紫花苜蓿

深耕、细整

春,秋播

15~20

撒播,点播,以条播为宜(10cm×30cm)覆土2.5cm

红豆草

深耕、耙耱

春,夏季雨后播

20~30

撒播、条播(30cm×40cm)覆土3~4cm

四、人工种草立地条件划分

本流域人工种草的立地类型要紧为荒山、荒坡、荒沟、荒滩,无林草覆盖的河岸、堤岸及退耕的陡坡地。

五、人工种草标准设计

1、等高布设在夏季休闲地上,一般6°~8°,坡地草带宽4~6m,间距30~40m;10°~20°坡地草带宽8~10m,间距20~30m。

2、整地点式:

要紧依照草根层薄厚来确定。

草根层10cm左右,翻深15~20cm;草根层在15cm以上,翻深20~25cm。

3、整地时刻:

一般在春季、雨季前或秋季耕翻。

4、草种:

红豆草、紫花苜蓿。

5、播种方法及时刻:

进行条播,行距在10~30cm之间,播种深度在1.5~2.5cm为宜(由于流域内大部分土壤为中壤粘土和重壤土),播种时刻一般春、夏、秋三季均可,春季播种需地面温度回升到12℃以上,秋播不宜过晚,以免幼苗微小,不易越冬。

6、抚育治理:

应当科学管护,发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实行划管轮牧,做到草畜平衡,禁止过牧,播栽后指定专人看护,严禁一切破坏行为,幼苗期应加强田间治理,可适当施肥,对漏播或苗少的地块,要适时补播,及时防治病虫害和鼠兔害。

7、利用方式:

(1)利用方式:

放牧、刈割或其它。

(2)放牧地要求:

25°以上陡坡不宜作为放牧地;放牧地应制定轮牧区,禁止自由放牧;开放时刻以草层高15~20cm以上为宜,当草层高低于5cm时转移畜群;雨天要轻放牧,防止牲畜密度过高,造成草地践踏损失,破坏土壤结构;早春牧草萌生后两周以内,晚秋牧草枯萎前三周以内,以及采收种子草地,不宜放牧。

(3)刈割草地要求:

适宜的刈割期除自然生殖更新草地和收籽草地外一般在开花抽穗期,刈割高度一般为5~6cm。

稠密低草或以下繁草为主的牧草为3~4cm,高大草类为10~15cm,水分条件及草丛再生能力差的草地刈割1次,反之可2~3次。

第四节沟道工程设计

一、沟道工程确定

实践证明,流域内沟道工程关于改善流域干旱缺水的水文条件,增加水源,调节及河川径流,有效减少湟水泥沙起到了积极有效作用。

通过对流域的现场勘查及实际治理需要,结合内业分析计算,确定索卜沟小流域沟道布设淤地坝10座,石谷坊30座.,沟头防护0.5公里。

二、沟道工程布局及建设顺序

按照相对稳定的原则,在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工程布局和建设顺序应当统筹安排,全面规划设计,做到拦、蓄、灌、淤、排相结合,发挥整体作用,使流域内的水沙资源满足生产需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干支沟、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安排,沟坡兼治,综合治理。

三、工程初步设计

淤地坝初步设计

Ⅰ、淤地坝典型设计

平峰淤地坝位于纳家流域中上游,单坝操纵面积1.46km

;主沟长1.2km,沟道比降3.7%。

依照1:

1万地形图进行工程初步设计。

1、水文计算

依照《国标》淤地坝设计规范,该坝按20年暴雨频率设计,50年一遇暴雨洪水校核,设计淤积年限10年。

(1)设计洪峰量计算

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