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阶段研究报告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8888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困生阶段研究报告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困生阶段研究报告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困生阶段研究报告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困生阶段研究报告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困生阶段研究报告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困生阶段研究报告材料.docx

《学困生阶段研究报告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困生阶段研究报告材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困生阶段研究报告材料.docx

学困生阶段研究报告材料

“学困生”成因及对策阶段研究报告

1、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其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保障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入学,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因此,教育是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能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我校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家长忙于打工无暇顾及学生。

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较差,相当部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加上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多、知识面广、难度大,致使相当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一蹶不振。

我们对农村初中教育现状的反思,有必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初中的办学质量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第一衡量标准,有较高的升学率就会得到上级部门的青睐和引起社会的较大轰动。

因而在学校教育里就形成只重视少数的所谓优生,而放弃了大面积的中差生的教育趋向,这在农村初中教育里已逐渐形成定势,在教育的社会评价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推进,农村初中教育中对“学困生”的转化在一些学校中已开始探索实施。

一般说来,农村初中的“学困生”(差生,后进生),在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分布面越广,这批学生无论是在思想,纪律方面,还是在心理,学习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往往会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使教师头疼学校为难,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

这种现象已引起教师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于是在很多学校中开始局部范围内实施转化典型的“学困生”的工作(教师往往称为转化"差生"),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一定成绩.可以说,“学困生”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转化“学困生”,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

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已成为了制约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探索“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提高“学困生”转化成效,为此我们选择并开展“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的界定

 1、“学困生”:

一般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并且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均不能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

课题中的“学困生”,则是指我校目前存在的部分学业成绩落后,有厌学情绪,纪律观念淡薄,具有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

2、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是学校组织教师,在调查分析我校“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研究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和措施,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纪律观念,提高学业成绩,使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学困生”的发展,从而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

(二)研究的意义(价值)

1、现在初中学习困难学生约占总数的25%--35%。

转化他们,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后劲和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财富的问题。

2、对传统教学结构的分析

传统教学一般采用五段式(组织教学、巩固复习、讲授新课、布置作业、测试),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

⑴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以致学习困难学生越来越多。

⑵缺少针对性、实效性。

课堂教学出现“少、慢、差、费”的弊端,教师授课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课堂效率低下。

3、研究现状及本校存在的问题

我校初一新生,初二,初三;每班存在着1/3左右的“学困生”,有些班级甚至更多“学困生”。

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层次不同,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若老师不对症下药,不分层次教育,不注意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方法,势必引起一部分落后的同学跟不上,导致整个班级的后进生会越来越多。

目前已有几所中学研究此课题,但还是没有得到转化“学困生”的根本途径。

4、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学习困难的初中生大都是潜能未得到很好开发的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大器晚成者,只要为他们创造发挥潜能条件,这些学生都可以成材。

本课题的研究既可在人学理论、教学理论等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又可为在初中阶段转化“学困生”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故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较大。

三,课题假设及研究目标

1、课题假设

如果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就一定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从而使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研究目标。

⑴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

通过从学校管理到班级管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师教学到学生学习,从课内学习到课外生活,从教育评价到学生评价等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自主的空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使具有不同个性品质和潜能的学生都能成长为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社会有用人才。

⑵本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①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探索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②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学困生”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通过有效的分层导学或教师个别辅导等方式,有效的转变教师的育人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4、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政策依据

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胡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

“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观点,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面向全体的观点,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的理论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政策依据

(二)理论依据

(1)  叶澜教授的教育生命性理念。

该理念认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生命成长最快、最富有学习可能、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重要时期,处于个性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

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

发展是人的本能,发展是终生的过程,发展具有层次性,人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部分个体的全面发展。

“学困生”是一个可发展、可造就的“活动人”,是一个可开采、可挖掘的“资源人”。

五、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1、实验对象:

对比对象:

2、研究方法。

促进初中“学困生”有效发展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教师参与、学习、实践、反思的研究过程。

本课题主要采用资料和文献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试法和比较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⑴资料和文献法:

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⑵调查研究法:

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⑶个案分析法:

把转化模式中的对子教师+“学困生”、“优生+”“学困生”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⑷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参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⑸经验总结法:

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⑹观察法:

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⑺测试法:

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⑻比较法:

通过“学困生”转化后与转化前的进步进行比较,说明课题研究价值。

变量的选取

(1)自变量:

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意志品质。

(2)因变量:

在实验周期内对研究变量进行培养,使实验班研究变量正向迁移;“学困生”学习成绩明显提升,从而对“学困生”成因进行界定。

六、课题研究的结果

“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在月申请并着手开始筹备,本课题研究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学困生”进行教育转化的实验研究。

摸清了”学困生”成因,掌握了“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为下一步研究转化打下基础。

课题组教师通过与“学困生”交流沟通、与家长联系,与任课教师交流,在学生中进行了解等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学困生”的相关信息。

调查发现,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自身原因:

主动性、自制力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日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步丧失了信心,开始自暴自弃、放任自流。

还有部分学生虽然有学习的冲动和热情,但缺乏恒心和毅力,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这也导致学习成绩逐渐下降。

2.学校原因:

有部分教师认为“学困生”拖了自己教学业绩的后腿,对“学困生”怀有厌恶心理,常常会当众批评、责备,甚至中伤、挖苦、讽刺他们,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伤害,最终导致师生关系对立,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

有的“学困生”陷入自卑,不愿跟同学交往;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用违反纪律等行为以示反抗;有的甚至试图用怪异的行为引起师生的关注。

他们得不到老师同学的理解帮助,这也是形成“学困生”的一大因素。

3.家庭原因:

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甚至错误。

要么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给孩子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他们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孩子逐渐失去自信,产生厌学情绪;要么过分溺爱子女,对孩子百依百顺,迁就纵容,滋长了孩子任性、娇惯、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学习习惯,导致了学习困难;要么就平时不关心子女的思想和学习,放任自流,当发现子女成为“学困生”后,不仅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棍棒”相加,致使子女逆反心理严重。

4.社会原因:

某些不健康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加之网吧、游戏厅随处可见,低劣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腐蚀学生的思想和意志,致使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整日精神恍惚,无心学习。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结论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基本上掌握了初中“学困生”的成因,我们通过对“学困生”、家庭、社会、学校、教师五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总结出“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家庭状况:

除了学校之外,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这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强烈最持久的情感联系。

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农民个体经营者居多,造成家长对子女教育跟不上、不得法或忙于经商,无暇顾及教育子女等现象普遍存在,为此我们对30位“学困生”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学习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表一

休闲活动

看书读报

看电视

打牌/打麻将

上网

合计

比例

5

60

28

7

100

表二

文化程度

本科

专科

高中

初中

合计

比例

0

0

10

90

100

表三

职业状况

工人

农民

个体

其他

合计

比例

2

70

25

3

100

表四:

教育方式

耐心帮助

粗暴打骂

溺爱

放任不管

合计

比例

20

13

35

32

100

表五

对子女学习

督促辅导

只督不辅

不管不问

合计

比例

12

45

43

100

2、“学困生”自身特征和行为方式:

个性特征和行为是学生的内在因素,阿莫纳什维利曾说过“儿童心灵深处潜藏着成人难以理解的密码,教育的艺术就在于探究儿童心灵奥秘,善于解释这些密码”调查表明,“学困生”在班集体中处于孤立的地位,他们的知心朋友仅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有心事不愿意向老师、父母、班干部诉说,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害怕学习,长此以往给“学困生”心灵造成极大挫伤。

通过对“学困生”进行大量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表一

你有事向谁说

父母

老师

班干部

朋友

不说

合计

比例

4

5

3

34

54

100

表二

你在班中

非常愉快

比较愉快

一般

无兴趣

害怕学习

合计

比例

0

2

16

45

34

100

表三

你最知心的朋友

班干部

成绩好的

成绩较好的

成绩差的

合计

比例

0

3

15

82

100

3、“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现代人教育内容,给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学困生”由于学习态度、教育环境不良缘故,特别是长在农村的孩子,由于信息比较闭塞,造成他们知识面狭窄,在处理问题时不知如何着手,所以缺乏自信,情绪低落,再加上大部分家长都未出打工,学生或是跟爷爷奶奶,或跟外公外婆。

因为隔代教育,祖孙之间缺乏沟通,所以学生一方面依赖性较强,另一方面逆反心理较强,甚至表现对抗的心理。

针对“学困生”的这一不良心态,教师应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给予疏导,排除学习上的障碍,发挥其潜能。

学校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行为:

勿容置疑,广大教育工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恨铁不成钢,虽然动机很好,但方法欠妥。

歧视差生,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是“学困生”的伤口雪上加霜,陷入自卑的境地不能自拔。

我们从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行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表一

你在班中

常受表扬

偶尔表扬

较少表扬

常受批评

合计

比例

0

10

15

75

100

表二

老师对你的态度

热情

一般

很凶

说不清

合计

比例

13

55

25

7

100

表三

老师家访

经常来

较少来

主要告状

主要交流

合计

比例

5

47

32

16

100

表四

犯错误侯老师的态度

耐心讲道理

向家长告状

训斥

体罚或变相体罚

合计

比例

29

30

32

9

100

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观念陈旧,以我为中心,教法陈旧,不注意因材施教,责任心不强,缺乏对学生的关爱,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等反教育行为,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心灵。

据统计”学困生”的智商与优等生的智商无显著地差别,说明这些”学困生”虽然成绩差,但他们并不笨,老师应从满信心,相信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

总之,绝大多数“学困生”智力正常,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基础差,听不懂老师讲课,或似懂非懂,无法独立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

(2)缺乏顽强的毅力或意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怕苦退缩。

(3)依赖性强,独立判断能力差。

大多依赖老师讲解,如果教师顾及不到他们,或者教育方法不当,都会使”学困生”学习越来越困难。

八、参考文献:

 

20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