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8564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docx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docx

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

第3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学习目标]

学考内容

考试要求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d

一、历史性的跨越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主要内容

①党的基本路线不能动摇;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②判断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④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3)历史意义:

南方谈话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召开

(1)召开: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

(2)内容:

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意义: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

[思维点拨]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易混易错]

1.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只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是行政手段配置;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配置方式。

社会性质不是区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

2.在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暂时的,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建立——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1)内容:

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①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

①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②推进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2.完善——中共十五大

(1)召开:

1997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提出新论断。

(3)意义:

十五大作出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3.改革开放30年的总体成就:

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归纳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

一个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两个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三个关键点:

小岗村突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四个转变:

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主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南方谈话

史料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邓小平南方谈话

[史料解读]

这段话表明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段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问题思考]

(1)据史料,概括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2)邓小平南方谈话有何意义?

提示 

(1)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过程中的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影响

史料一 

图一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图二 今日商品任意挑选

史料二 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

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

——1992年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

[史料解读]

史料一中图一“凭票抢购”说明是计划经济;图二自由购买说明市场经济已经建立。

史料二中“生机勃发”“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图一到图二历史现象的转变,概括这两种现象背后的最大的区别。

(2)史料二说明了什么?

提示 

(1)转变:

两种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区别:

图一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图二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2)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经济快速发展。

全面认识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1.必要性

(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2.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的: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1.(2017·4月浙江学考)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答案 C

解析 史料中“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体制”是关键主题语,这是对中共十四大内容的描述,由此可快速确定答案为C。

2.(2017·11月浙江学考)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

……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D.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答案 C

解析 1993年底,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决定了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故A错误,C正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B错误;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2016·10月浙江学考)漫画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

下图所折射的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在下列哪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解决的基本框架(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

答案 C

解析 据“1988年”“资源配置和基本框架”并结合所学可知,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把目标具体化、系统化,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4.(2015·10月浙江学考)下列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  )

光有钱买不了东西   握着钱不知买啥东西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D.改革开放的成效

答案 D

解析 “光有钱买不了东西”说明是计划经济时代;“握着钱不知买啥东西”说明商品丰富,是改革开放的成效。

故选D项。

5.(2016·4月浙江学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种治理模式。

——引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模式所体现的企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适应了什么经济体制的要求?

概括指出该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对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 

(2)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

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影响: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

解析 第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国家干预”“股票”“股东大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了适应商品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小问,结合其背景回答即可;第三小问,结合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的方针回答。

[对点练]

考点1 南方谈话

1.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本书。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

A.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1992年”这一时间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分析,20世纪90年代,全球风云变幻,世界动荡不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连遭挫折,改革开放也存在一些问题,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改革开放的路线问题,给全国人民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所以才会使该书畅销,故D项正确。

2.1992年邓小平来到深圳,一天傍晚当散完步往回走时,市领导建议从原来的路上走回去,邓小平却风趣地说:

“我不走回头路!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有(  )

①中国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②中国应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 ③中国应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④中国应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答案 D

解析 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中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故③④中的“开始”表述错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3.1992年初,邓小平谈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论断(  )

A.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B.成为中共十四大召开的理论先导

C.宣告中国改革开放新格局开始形成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

答案 B

解析 由“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看出A项错误,排除;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21世纪初。

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

其中的“新局面”是指(  )

A.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

C.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D

解析 依据时间即可排除A、B、C三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84年;1984年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得到发展。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并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故选D项。

5.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民明确了方向。

此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进一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C.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

D.对国有企业简政放权搞活

答案 C

6.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这番话表明(  )

A.我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B.经济体制改革不适合当前国情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探索中

D.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明确

答案 C

解析 邓小平说这番话的时间是1992年初,当时已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一定认识,但不成熟,C项符合题意。

考点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7.(2018·浙江课改联盟学考评估)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

8.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中共十四大召开

C.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中共十五大召开

答案 B

解析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B项为正确选项。

9.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不久,有外电评论道:

“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

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

”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  )

A.阐明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B.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

C.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

D.评价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众多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有利于中国改革的深入和“加速和外国接轨”。

10.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

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B

解析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所以1993年“市场”一词出现频率比较高,故B项正确。

11.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  )

A.管理体制的转变

B.所有制性质的转变

C.对外政策的转变

D.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答案 D

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故D正确。

12.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

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

图一 粮票     图二 股票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答案 C

解析 图一是计划经济的见证,图二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特征。

13.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会议应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答案 D

解析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D。

14.(2018·桐庐学考仿真测评)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

答案 D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时间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A、B两项错误;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故D项正确。

15.“又出新车了!

”“又有车降价啦!

”这是近年来人们在媒体上见的最多的一类消息。

进入2018年,市场价格下降和企业新车下线出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表面上看,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

材料中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  )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汽车行业激烈的竞争是由市场决定的,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C两项不符合史实。

[综合练]

16.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常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

类型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指出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 

(1)变化:

由私有制为主转变为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原因:

三大改造的完成。

影响: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变化:

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积极作用:

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的表格可知所有制的结构由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向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转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三小问,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可知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企业发展、人们工作的积极性、经济发展方面来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