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850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9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1.收集相关资料,调查某一城镇发展过程,理解城镇化的概念和表现。

(地理实践力)

2.综合分析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从多角度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特点(综合思维)

3.对比不同区域的城镇化特征,突出地域差异。

(区域认知)

4.分析人类活动对城镇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城镇发展观,促进城镇健康发展。

(人地协调观)

一、城镇化

1.含义:

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3.动力

(1)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2)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镇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特别提醒]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值越大,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世界城镇化进程

(1)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

(2)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3)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出现了一些大都市带。

2.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1)伴随着工业化进行。

(2)城镇化水平高,大多在75%以上。

(3)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4)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得到普遍的重视。

(5)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3.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1)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比较低,上升迅速。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

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3)出现“虚假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现象。

4.我国的城镇化

(1)特点

(2)意义

[图表点拨] 教材第50页图2-38,该图展示出:

我国人口数量及城镇化水平变化特点:

总人口不断增加,但增速变缓;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且增速较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且增速加快。

 

[特别提醒]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不同。

前者主要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

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

2.不利:

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引发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问题。

3.今后方向:

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特别提醒] 城市硬化面积增加,植被减少,会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形成“热岛效应”;城市凝结核增多,导致城市降水多于郊区;城市硬化面积增加,下渗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易形成城市内涝。

(1)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一定提高。

(  )

(2)城镇化水平越高,工业化水平就越高。

(  )

(3)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一定就越高。

(  )

(4)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较慢,城镇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

(  )

(5)城镇化过程往往导致城乡间出现巨大差异,下列要素可能缩小城乡间差距的是(  )

①建筑 ②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 ③交通 ④信息技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提示:

(1)×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如果只是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不增加的话,城镇化水平就不一定增加。

(2)× 城镇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越发达,第三产业的产值超过工业产值。

(3)× 许多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镇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即经济还不算发达,但城镇化水平已偏高了,如南美洲许多国家。

另外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镇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4)× 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处于城镇化后期成熟阶段,目前城镇化速度较慢;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虽然城镇化速度较快,但城镇化水平却较低。

(5)B [城镇化过程中,城乡间的建筑、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将出现较大差异,但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将使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

]

城镇化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按照民间“三、六、九,往外走”的习俗,河南出门务工的农民大批赶往火车站。

河南是我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1200万左右,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十分之一。

问题1 (人地协调观)农民工进城打工怎样促进了城镇化?

提示:

农民工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改为从事工业或建筑业等其他产业活动,甚至在城市定居,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问题2 (综合思维)运用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说明农民工进城的原因。

提示:

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拉力因素:

城镇就业机会多、城镇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完善、文化设施齐全、城镇交通便捷。

农民工离开农村的推力因素:

农村人口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问题3 (人地协调观)有人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体现其社会发展水平”。

你认为有道理吗?

提示:

有道理。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镇的发展。

由此可见,该说法是有道理的。

1.城镇化的含义及动力

城镇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城镇化和地域城镇化,城镇化可从内涵、标志和动力机制等方面理解。

(1)内涵

(2)标志

(3)动力机制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下图所示:

2.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1)社会经济发展是促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见下表。

产业

影响

第一产业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第二产业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从事加工制造、建筑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工矿业城市;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

工业化是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通常指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城镇化。

1.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读图,回答

(1)~(3)题。

(1)图中所示现象是(  )

A.农村土地改革 B.城镇产业调整

C.区域城镇化现象D.人口迁移现象

(2)在该过程中,由图得出该地区发生的变化是(  )

A.城镇人口比重增大B.农村人口不断减少

C.城镇用地规模扩大D.城镇数目不断增多

(3)该地区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有(  )

①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 ②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③促进地区工业化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④使农村的人口出生率下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C 

(2)C (3)A [第

(1)题,从图中信息判断,该地区城镇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是区域城镇化现象。

(2)题,城镇化的发展虽然以城镇人口比重增大为重要衡量指标,但图中只显示了城镇用地规模的变化。

第(3)题,随着城镇化发展,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地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城乡差距都会随之变化,而农村的人口出生率与城镇化无直接关系。

]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到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2/3。

下面是世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过程图。

问题1 (综合思维)1800~2025年,世界城镇化水平有什么变化?

城镇化速度有什么变化?

提示:

世界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城镇化速度加快。

问题2 (区域认知)由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的差异及成因。

提示:

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较低。

成因:

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问题3 (综合思维)据图分析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有何变化?

为什么?

提示:

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较慢,说明其城镇化速度减缓。

因为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大都进入城镇化后期成熟阶段,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已经很小,可转化为城市人口的农业人口很少。

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如下图所示:

(2)空间差异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明显。

如下图所示: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

高低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②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表现

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分布

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拓展延伸] 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镇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镇,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镇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堵

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图解

联系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城市郊区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2.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完成

(1)~

(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D.丁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