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及市场需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8436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及市场需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及市场需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及市场需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及市场需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及市场需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及市场需求.docx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及市场需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及市场需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及市场需求.docx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及市场需求

全国粮食生产开展规划

 

粮食始终是经济开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根底。

从长期趋势看,我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可防止,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人口的刚性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平衡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统筹粮食生产开展全局,指导中长期粮食生产开展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按照?

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提出的“坚持粮食根本自给,稳定开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平安〞的要求,研究制定本规划。

一、我国粮食需求和开展潜力分析

〔一〕供需态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粮食生产的快速恢复,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产缺乏需的态势依然存在。

200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9680亿斤,消费量为9914亿斤,产需自给率大体在97%左右。

从分品种看,玉米产需根本平衡,小麦、水稻供求偏紧,大豆存在较大缺口,薯类增长较快。

从消费用途看,口粮消费有所下降,饲料用粮、工业用粮明显增加。

根据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需状况,未来5~15年农业资源、经济社会开展、国内外市场和农产品贸易等变化趋势,我国粮食供需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开展态势:

一是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偏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

在党中央惠农强农政策指引下,近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但从长远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市场制约和种粮比较效益影响,产量大幅度增长的难度很大。

而随着人口增长,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开展,粮食消费量继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

这种状况决定了紧平衡将是中长期我国粮食供求的常态。

二是供求结构变化对粮食平安的影响趋于增强。

近20年来,品种间、区域性的粮食供求结构失衡,越来越成为粮食供求矛盾的主要特征。

从品种看,稻谷往往是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先导性和敏感性品种;从区域看,粮食主销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往往是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先导性和敏感性地区。

从消费结构看,尽管近些年随着人民膳食结构的变化,口粮消费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我国口粮消费比重较高的农民群体,人口基数庞大,农村口粮消费在较长时期内仍会占较大比重,对于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依然较大。

三是粮食生产重心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省份播种面积大量减少,从粮食盈余或根本自给状态逐渐变为粮食大量调入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仍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之一,但其盈余量也在逐年减少;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应地位;东北地区已成为重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粮源供应地;西部地区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实施,粮食生产能力降幅虽然不大,但退耕户的细粮消费量明显上升,小麦、水稻的需求量增加。

总体而言,我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四是国际粮食贸易对国内调剂空间有限。

近年来,国际粮食贸易根本趋于稳定,年均贸易量大体保持在4800亿斤,约为我国粮食年度总产量的50%左右。

我国粮食进口存在着明显的“大国效应〞,我国粮食进口国内需求量的1%,就相当于国际粮食贸易量的2%,如果我国大量进口粮食,不仅会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扬,还将打破现有的世界粮食贸易格局。

从粮食供需总体态势看,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根本立足国内的方针,适度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在确保口粮供应的前提下,注重解决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问题,根据粮食生产格局的新变化,采取有力的针对性措施,科学谋划粮食的生产力布局。

〔二〕中长期粮食需求

按照我国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预测,预计到2021我国国内粮食总需求将%;饲料粮消费4037亿斤,比重为39%%。

到2021年,我国国内粮食总需求预计到达11300亿斤左右。

〔三〕生产能力潜力分析

根据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其他开展条件,未来粮食仍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潜力。

主要途径有:

一是提高良种良法对粮食增产的作用。

从历史经验判断,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平均每10年更新换代一次,每次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

随着科技进步和政策扶持力度的持续增强,品种更新周期还将进一步缩短。

初步判断,未来15年,通过大面积推广超级稻等优良品种及配套节水节肥技术,我国粮食单产有望再提高10%,可新增生产能力1000亿斤左右。

二是提高农田根底产出能力。

目前我国的中低产田仍占65%,通过加强田间水利工程和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未来15年使1/3的中低产田约4亿亩耕地的根底地力提高一个等级,按每亩耕地提升一个等级具备增产200斤能力测算,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00亿斤左右。

三是加强植物保护。

据测算,我国每年病虫害造成粮食损失高达500亿斤左右。

通过加大保护措施,如果损失率降低2个百分点,能减少粮食损失200亿斤。

四是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目前,除小麦根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外,水稻、玉米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依然较低,还有较大的增产减损潜力。

初步分析,水稻机播机收面积各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增产和挽回损失3亿斤。

按今后水稻播种面积不少于4.2亿亩、单产不低于800斤,到2021年水稻机播机收面积均到达70%的比例测算,还可增产和减损水稻150亿斤。

此外,我国为数不多的后备耕地资源开发还具备一定的粮食生产潜力。

综合上述几方面因素判断,未来15年我国已开发的耕地资源粮食生产能力的增长潜力约在2150亿斤左右。

但粮食生产能力潜力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能力,再由实际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粮食产量,仍受以下四方面因素制约。

一是耕地面积下降。

“十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9240万亩,由2000年的19.24亿亩减至2005年的18.31亿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耕地总面积仍将减少3000万亩。

二是根底设施薄弱。

粮食生产始终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的40%左右,仍有40%的耕地处于不断退化的状态。

三是粮食科技进步缓慢。

超级稻等增产科技尚未大面积推广,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推广力度弱。

四是比较效益低。

种粮每亩收益一直在几百元左右徘徊,相对于经济作物等其他生产效益一直偏低,粮食播种面积难以稳定,2005年比1998年净减少1.5亿亩。

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增长潜力和制约因素看,影响未来我国粮食开展的因素既有资源型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但主要在于政策性因素。

从现实情况看,为尽力降低耕地减少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国家必须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数量稳定在合理水平,并采取积极的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根底设施建设,加快科技推广,提高复种指数,确保粮食生产所必需的播种面积,并大力提高单产水平,以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和产量的稳定与增长。

――“十一五〞期间,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以上的前提下,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和病虫害防控力度,使1亿亩耕地提高一个地力等级,分别扩大水稻机播、机收面积15个百分点以上和20个百分点以上,到2021我国粮食产量预计可恢复到10000亿斤左右,比2005年增产320亿斤。

――2021~2021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5亿亩以上,粮食作物品种全面更新,大局部中低产田得到改造,耕地根底地力普遍提升,水稻机播机收比例均到达70%,病虫危害实现有效防控,到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可到达10700~10800亿斤,比2021年再增产700~800亿斤。

二、我国粮食开展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三农〞工作理论、政策不断完善和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近年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开展,为我国中长期粮食开展营造了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我国粮食生产长期受资源短缺约束、根底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偏低、科技奉献率不高等因素制约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必须立足国情,从系统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确立我国粮食中长期开展思路和战略。

〔一〕开展思路

以科学开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根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应的方针,围绕保持粮食供求根本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采取行政、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调动中央各部门、地方、农民等各方面积极性,聚集科技、人力、资金等多种资源,以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核心,合理布局,主攻单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促进增效,构建长效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平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开展奠定坚实根底。

——合理布局。

以县域为根本单元,根据现实粮食生产水平和潜在生产能力,科学谋划粮食生产布局,合理划分功能区,通过明确各区域的开展定位、目标和措施,指导分区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开展总体目标的实现。

——主攻单产。

加强农田根底设施和装备条件建设,加速中低产田改造,加大良种良法为主体的科技投入,加快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粮食单产稳步提高。

——稳定面积。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合理水平。

——优化结构。

优先抓好水稻、小麦两大品种生产,保障粮食平安的底线。

积极开展玉米、大豆、薯类及杂粮生产,促进饲料和工业用粮的稳步增长。

大力开展畜牧业、水产业等粮食替代产业,改善膳食结构,提高生活质量,缓解粮食生产压力。

——促进增效。

正确处理好增粮与增收的关系,坚持优质化、区域化、规模化与产业化的粮食开展道路,积极推广应用节本增效和资源节约型技术,促进粮食转化增值,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建立健全财政补贴和价格保护机制,通过政策增效、规模增效、科技增效的有机结合,确保种粮农民的合理收益。

——构建长效机制。

明确中央各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保障国家粮食平安中的职责,形成协调一致的目标支撑体系。

加强对粮食生产、销售、储藏、贸易的监控、预警和调控,促进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综合运用政策、价格、法律等多种手段,建立确保国家粮食平安的长效机制。

〔二〕2021年和2021年我国粮食开展目标

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根本自给,是我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根本方针。

根据国际上粮食平安的通行标准,以及国内现有资源条件和粮食生产潜力,我国粮食自给率应保持在95%以上。

缺口局部可通过进口解决,主要用于品种、丰歉调剂和解决区域平衡问题。

按照优先保障口粮需求,根本保障饲料及加工用粮需求的总体要求,确定2021年和2021年的粮食开展目标为:

2021年确保国内粮食总产量到达10000亿斤,届时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给率约为96%。

到达上述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粮食产量在2005年的根底上年均增加64亿斤左右,粮食%,粮食播种面积须以上。

到2021年,粮食在2021年的根底上,再增产700~800亿斤,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

〔三〕开展战略

为突破粮食生产约束瓶颈,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实现粮食生产中长期开展目标,必须着重实施好五大开展战略。

1.能力提升战略。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我国粮食平安的根底。

通过立法划定根本粮田面积,明确粮田损毁恢复责任,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农田水利根底设施,逐步增加高产稳产粮田的比重。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弥补耕地数量缺乏。

增加物质投入,提高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利用效率,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缓解用水矛盾。

积极推进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农机装备在抗旱防涝、争抢农时、降低本钱、减少损耗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构建功能完备的生物灾害预警与区域防控的支持体系,提高农业灾害预警测报能力,逐步建立农业灾害财政直接救助和农业保险补偿有机结合的灾害救助体系。

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约束瓶颈,是促进粮食开展的关键。

重点加快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供应能力和技术转移能力。

创新鼓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向产业聚集,技术向产品聚焦。

大力增加粮食生产科技储藏,培育优质超级品种。

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推行科技入户,推进高产、高效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普及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稳定增加种粮农户的经济收益。

3.分区分级战略。

实行分区目标管理,建立分级责任制度,是落实粮食开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依据粮食开展的总体目标,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科学划分功能区,明确功能定位,落实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责任,采取差异扶持政策,协调运用财政补贴和价风格节机制,共同促进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的潜在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替代引导战略。

开展粮食替代产业,拓展食物来源,是保障粮食平安的重大选择。

在稳步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能力的根底上,研发储藏应急技术,着力挖掘非粮食物品种替代潜力,着力开展畜牧业、水产业、园艺产业。

合理开发丘陵、山地、滩涂,充分利用海洋、草原、内陆水域等国土资源,扩大食物生产领域。

倡导健康消费,广泛开展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方面的科普宣传,引导群众科学调整食物消费结构,从多方面缓解粮食供需矛盾。

5.市场调节战略。

科学利用国内外贸易空间,平抑粮食市场波动,是实现我国粮食平安目标的有效手段。

合理调整粮食储藏制度和能力布局,稳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采取更为稳健的国内粮食存储流通措施,调节粮食市场供需。

积极发挥期货市场躲避价格风险和稳定生产者预期的作用。

灵活运用国际贸易规那么,适时利用国际市场进行品种调剂和总量调节。

实施积极开放、稳健合理的粮食进出口贸易政策。

重视资源替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境外粮食开发,最大限度地补充国内粮食供应。

三、我国粮食开展的战略布局

根据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禀赋特点、生产根底条件、粮食增产潜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布局粮食生产能力,是实现国家粮食平安的根底保证。

按照粮食比较优势、现有资源条件和生产水平、商品粮供应能力,以及在我国粮食平安战略中的功能与作用,以县域为根本单元,将全国粮食生产区域划分为优势主产区、潜力提升区、稳固开展区、战略储藏区四个功能区,并确定相应的功能定位、主攻方向和建设目标。

〔一〕优势主产区

1.划分标准:

入选县〔场〕的粮食可交易量2亿斤以上,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不少于50%;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20万亩,粮食亩产不低于700斤。

2.区域范围:

主要覆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4大粮食作物9个优势区域,以及优势区域以外的大多数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场〕。

3.现实条件:

粮食生产的区位优势明显,耕地、水、气候等资源环境条件优越,农田根底设施具备一定条件,农民科学种田的技术根底较好,机械化生产水平相对较高,粮食生产根底较强,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现实粮食播种面积7.8亿亩,产量占我国总产量的58%左右,商品量占全国的比重约78%。

4.功能定位:

保证国家的根本需要。

建设优质稳产高效的商品粮、专用粮和饲料粮基地,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稳固并提升商品粮源的核心地位。

5.主攻方向:

以开展现代粮食生产,提升产业档次和水平为主攻方向。

加大耕地与水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强化生产条件建设,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加速科技创新,着力推进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标准化和效劳社会化进程。

6.建设目标:

重点抓好以黑龙江三江平原为核心的东北粳稻优势区、长江流域优质水稻、黄淮海优质小麦、东北和黄淮海优质玉米和大豆产业带建设,以此带动全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8亿亩左右。

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更新改造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到达旱涝保收水平;粮食平均单产力争由现有的762斤提高到780斤左右,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达6000亿斤以上。

〔二〕潜力提升区

1.划分标准:

入选县〔场〕的粮食可交易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不少于40%;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15万亩,粮食亩产不低于500斤。

2.区域范围:

覆盖局部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场〕,以及大多数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场〕。

3.现实条件:

粮食生产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环境条件与经济技术生产根底较好,但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粮食单产尚处于中等水平,经过根底设施改造,农田综合治理,近中期内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单产的县〔场〕。

现实粮食播种面积近2.5亿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6%,商品量约占18%,与优势主产区共同构成我国主要商品粮源基地。

4.功能定位:

以区内调剂为主,补充优势主产区跨区平衡缺乏的商品量。

中低产田比重较大,具备一定挖掘潜力条件,局部县〔场〕通过充分开发、条件建设,具备提升为优势主产区的可能。

5.主攻方向:

以易于开发、有增产潜力的县〔场〕为重点,坚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的主攻方向,完善耕地根底设施,加大耕地质量建设力度,提高农田建设标准和综合产出能力;围绕提高单产,加快品种改良,提高病虫害防控和农机装备现代化水平。

6.建设目标:

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2.5亿亩左右,强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完善粮食生产支撑体系的能力建设,力争平均单产由现有的缺乏680斤提高到700斤左右,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达1700亿斤以上。

〔三〕稳固开展区

1.划分标准:

入选县〔场〕具备商品粮生产能力,粮食可交易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少于40%;粮食播种面积少于15万亩,粮食亩产低于500斤。

2.区域范围:

覆盖优势主产区和潜力提升区以外具备粮食生产能力的所有县〔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郊区、东部沿海兴旺地区、西部生态建设区等。

3.现实条件:

当前粮食生产已经到达一定水平,但因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制约,未来扩大规模、开发潜力有限。

现实粮食播种面积约5亿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6%,商品量约占4%。

4.功能定位:

确保现有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有条件地区可以适度开发。

5.主攻方向:

严格保护现有耕地资源,保持农田水利设施的有效运转,加强优质粮食品种的推广,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及标准化生产水平。

6.建设目标: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5亿亩左右,粮食平均单产保持在现有的543斤水平不降低,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700亿斤左右。

东南沿海经济兴旺地区着重加强粮食储藏及市场条件建设,西部地区注重推广旱作节水技术,逐步改造现有生产条件。

〔四〕战略储藏区

我国粮食生产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局部地区,可用于开发的面积约1亿亩。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目前暂不宜开发,可作为战略储藏,在确保生态环境不恶化的前提下,做好应急开发的根底工作。

近期优先谋划新疆战略储藏区的建设。

1.区域范围:

主要分布在伊犁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可开发具有水源保障的后备耕地资源3000万亩,潜在粮食生产能力200亿斤以上。

2.开发条件:

区内具备粮食生产的自然资源与经济技术条件,需通过节水工程、增水工程、调水工程等措施,重点开发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和塔里木河的水源工程,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收复弃耕地,开发后备资源。

3.主攻方向: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筹划重大水利工程以及粮食生产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抗逆品种培育和旱作节水技术的研发与储藏,为适时开发创造条件。

同时,坚持抓好区内现有棉田的根底设施建设,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做好应急转产的根底工作。

四、我国粮食开展的重点支持领域

〔一〕粮食根底产出能力建设

加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大中型灌区田间灌排配套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

重点强化农田根底设施,在完善配套大型灌区设施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田整治、机耕道路等设施建设,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和稳产高产农田比重。

按照优势主产区、潜力提升区、稳固开展区和战略储藏区的不同功能定位与开展方向,以现有工程为根底,拓展新的建设领域,逐步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国家粮食平安重大工程体系。

“十一五〞期间以三江平原优质水稻基地、松嫩平原专用大豆和玉米生产基地、黄淮海平原优质小麦和玉米生产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为重点,建设高标准粮田1亿亩以上。

积极开展旱作节水农业。

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配套,全面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新增灌溉面积要到达节水灌溉标准;旱作区针对不同区域水土资源匹配状况,以实施集雨保土保肥的农田根本建设工程、农田微型小水源工程为根底,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增粮技术,因地制宜优化用水配置,不断增强粮食生产的抗旱减灾能力。

抓紧实施沃土工程。

采取增施有机肥、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措施大力提高农田土壤生物肥力,协调农田土壤养分结构和养分平衡关系,恢复和培育土壤微生物区系,着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耕地的持续产出能力稳步提高。

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按照区域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路线要求,立足当地实际和农业生产需要,以完善工程设施和技术应用手段为依托,增强耕地持续利用和水资源高效转化能力。

〔二〕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建设

科学部署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农业科学实验站和农业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网络,重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根底设施、科学家团队、创新制度与文化建设,整合完善粮食作物品种改良、薯类脱毒中心、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改扩建一批高水平的种质资源库。

“十一五〞期间在粮食主产区重点完善和扩建一批小麦、玉米、水稻和大豆四大作物的国家改良中心、分中心,在中西部地区建设假设干薯类脱毒繁育基地和杂粮繁育基地。

支持粮食平安重大技术创新,增强粮食生产的科技储藏。

组织开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遗传工程等根底性研究和重大科研工程攻关,加强节水材料、设施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发,以主攻单产为目标,重点培育和推广优质超级品种,着力推进耕地保育与综合利用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水肥一体化施用技术的研发应用,力争在解决水土资源约束的技术攻关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强化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栽培技术集成,逐步形成主导品种的“高产、高效、平安、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常规技术、专项技能、创业培植和转移就业相结合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到乡、到村、到农户的农民培训网络,逐步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农技推广新机制。

到2021年实现培育10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万农户,开展1万个新型农业技术效劳组织,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到达90%以上。

〔三〕粮食生产支撑保障能力建设

继续组织实施好种子工程。

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繁育、国家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种子区试展示体系和质量检测网络。

“十一五〞期间,确保新优高产粮食品种供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重点推广超级稻、强筋和弱筋专用小麦、青储专用兼用玉米、高蛋白和高油大豆等新品种,加强马铃薯脱毒繁育能力建设,加快配套栽培技术的研发,扩大技术储藏。

每年新增加工小麦、大豆和水稻良种生产能力24.5亿公斤。

加大实施植保工程。

重点建设重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农药与药械平安监管、技术创新与支撑等工程,着力完善粮食生产的防灾减灾体系,使主要农作物危害损失率由5%以上下降到3%以内;加强农药生产监管,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生产,加强对可降解农药、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利用,大力推广无害化治理技术、低量高效施药技术,提高农民平安用药知识,解决目前盲目用药和乱用农药问题,提高农药利用率,每年多挽回粮食800万吨,减少农药漂移量50%以上,降低土壤流入量20%,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农产品质量平安水平。

增强粮食平安动态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地面观测与对地观测相结合的监测网络体系,健全完善粮食生产、市场、供求信息采集系统,提高中长期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分析能力,适时提供粮食生产相关数据信息,着力完善粮食生产的防灾减灾体系。

开展农业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预测研究,提出突发事件情景下国家粮食平安的总体态势和应对策略。

健全我国粮食平安的监测预警系统,为超前安排好国家粮食平安重大工程、确立科技创新方向、制定宏观调控政策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四〕开展粮食生产机械化

加快推进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

以开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为重点,着力增加水稻栽插收获、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免耕施肥精量播种、土壤深松和烘干等机械装备,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增强粮食生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