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农业机械项目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6086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莱芜农业机械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莱芜农业机械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莱芜农业机械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莱芜农业机械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莱芜农业机械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莱芜农业机械项目实施方案.docx

《莱芜农业机械项目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莱芜农业机械项目实施方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莱芜农业机械项目实施方案.docx

莱芜农业机械项目实施方案

莱芜农业机械项目

实施方案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摘要

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蓄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

包括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等。

下面进行农业机械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农业机械行业分析表示,2017年农机工业增加值增速9.1%,比上一年增加了1.4%。

农机工业12个子行业2429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291.3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15%。

在整个机械工业中,农机工业的增速从“一枝独秀”跌至末位;实现利润223.01亿元,同比增长8.52%,企业微利经营。

2017年农机工业增加值增速9.1%,比上一年增加了1.4%。

农机工业12个子行业2429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291.3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15%。

主营业务收入增幅高于2016年的5.80%。

增速较大的子行业分别是渔业机械增长54.87%;林业机械增长44.49%;畜牧机械增长26.62%。

通过对农业机械行业市场规模分析,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已从追求高速增长,逐步过渡到追求高质量发展,行业进入了深度转型调整期。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发展困境,企业成本压力增大。

统计显示:

每100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进一步增加,2017年为86.90元,而2014年为86.05元。

而农机产品价格不升反降,经营利润率5.13%,比2016年下降0.2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同比增加24.02%,破产、转产、停产企业数量增加。

2017年我国农业机械产量中,谷物收获机下降12.58%,玉米收获机下降11.44%;大型拖拉机生产51052台同比下降18.93%;中型拖拉机生产367210台同比下降11.86%;小拖拉机生产996176台同比下降13.24%。

通过对农业机械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当前国内农业植保无人机市场处于成长初期。

我国目前使用的植保机械仍以手动和小型电动喷雾机为主,其中手动施药机械和背负式机械占据绝大部分,无人机植保占比不足1%。

我们认为农业生产机械化率的提升、植保无人机经济性的提高以及产业政策的扶持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将逐步打开植保无人机市场需求。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不断创新调控引导和扶持方式,各方面工作稳步推进,“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农机装备结构有新改善。

农机总动力达到11.2亿千瓦,较“十一五”末提高了20.4%;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分别达到607.3万台、72.6万台和173.9万台,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2.2倍和1.8倍,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机具占比持续提高。

农机作业水平有新跨越。

农机作业由耕种收环节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延伸。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8%,比“十一五”末提高11.5个百分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3.7%、78.1%、81.2%;棉油糖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有新突破。

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研发制造取得重大进展,农机农艺加快融合、成果广泛应用,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与捡拾打捆、粮食烘干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规模分别达到13537千公顷、42110千公顷、34671千公顷、49939千公顷和10766万吨,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1.2倍、1.2倍、1.7倍和4倍。

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24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73.6%,我国农机制造大国地位更加稳固。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有新提升。

全国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8.2万个,比“十一五”末增加1.1万个;农机合作社达到5.7万个,比“十一五”末增加3.5万个,作业服务面积占全部农机作业面积的10.5%。

农机流通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效率不断提升。

农机安全生产有新成效。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牌率、检验率和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均超过70%,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

支撑农业现代化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现代农机装备已不仅仅是替代人工劳力、减轻劳动强度的生产工具,机械化程度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种植意愿,影响着先进农业技术的标准化广泛应用,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影响着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使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条延伸、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

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聚集态势明显,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步伐加快,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实现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生产,破解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困局,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更加迫切。

扶持发展的政策越来越有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中国制造2025》将农机装备列为重要领域,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和农机工业转型升级。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作出了全面部署。

“智能农机装备”纳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机耕道路、农机具存放设施等列入了国家规划建设内容,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从发展环境看,“十三五”时期农业机械化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作的着力点更加明确,发展的条件更为有利,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较快,棉油糖等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以及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发展较慢。

北方平原和旱田地区发展较快,南方水田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发展较慢。

农机装备技术存在诸多短板甚至空白,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一些高能耗老旧农机仍在超期服役。

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仍显不足,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效益有待提升。

农机作业、维修、存放等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农机流通服务网络还不够健全。

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农业机械化各领域准备还不够充分。

这些问题制约着农业机械化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亟需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补齐短板、创新机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综合判断,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农业建设目标要求,向全程、全面发展提档,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不断创新调控引导和扶持方式,各方面工作稳步推进,“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农机装备结构有新改善。

农机总动力达到11.2亿千瓦,较“十一五”末提高了20.4%;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分别达到607.3万台、72.6万台和173.9万台,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2.2倍和1.8倍,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机具占比持续提高。

农机作业水平有新跨越。

农机作业由耕种收环节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延伸。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8%,比“十一五”末提高11.5个百分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3.7%、78.1%、81.2%;棉油糖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有新突破。

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研发制造取得重大进展,农机农艺加快融合、成果广泛应用,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与捡拾打捆、粮食烘干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规模分别达到13537千公顷、42110千公顷、34671千公顷、49939千公顷和10766万吨,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1.2倍、1.2倍、1.7倍和4倍。

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24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73.6%,我国农机制造大国地位更加稳固。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有新提升。

全国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8.2万个,比“十一五”末增加1.1万个;农机合作社达到5.7万个,比“十一五”末增加3.5万个,作业服务面积占全部农机作业面积的10.5%。

农机流通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效率不断提升。

农机安全生产有新成效。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牌率、检验率和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均超过70%,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

支撑农业现代化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现代农机装备已不仅仅是替代人工劳力、减轻劳动强度的生产工具,机械化程度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种植意愿,影响着先进农业技术的标准化广泛应用,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影响着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使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条延伸、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

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聚集态势明显,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步伐加快,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实现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生产,破解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困局,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更加迫切。

扶持发展的政策越来越有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中国制造2025》将农机装备列为重要领域,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和农机工业转型升级。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作出了全面部署。

“智能农机装备”纳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机耕道路、农机具存放设施等列入了国家规划建设内容,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从发展环境看,“十三五”时期农业机械化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作的着力点更加明确,发展的条件更为有利,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较快,棉油糖等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以及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发展较慢。

北方平原和旱田地区发展较快,南方水田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发展较慢。

农机装备技术存在诸多短板甚至空白,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一些高能耗老旧农机仍在超期服役。

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仍显不足,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效益有待提升。

农机作业、维修、存放等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农机流通服务网络还不够健全。

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农业机械化各领域准备还不够充分。

这些问题制约着农业机械化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亟需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补齐短板、创新机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综合判断,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农业建设目标要求,向全程、全面发展提档,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该农业机械项目计划总投资18665.71万元,其中:

固定资产投资13921.0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4.58%;流动资金4744.7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42%。

达产年营业收入37807.00万元,总成本费用29298.74万元,税金及附加372.92万元,利润总额8508.26万元,利税总额10054.73万元,税后净利润6381.19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3673.54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5.58%,投资利税率53.87%,投资回报率34.19%,全部投资回收期4.43年,提供就业职位657个。

严格遵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的原则。

项目一定要遵循国家有关相关产业政策,深入进行市场调查,紧密跟踪项目产品市场走势,确保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项目建设必须依法遵循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法令,必须完全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相关行业投资方向及发展规划的具体要求。

莱芜农业机械项目目录

第一章农业机械项目绪论

第二章农业机械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第三章建设规模分析

第四章农业机械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第五章总图布置

第六章工程设计总体方案

第七章项目风险性分析

第八章职业安全与劳动卫生

第九章计划安排

第十章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

第一章农业机械项目绪论

一、项目名称及承办企业

(一)项目名称

莱芜农业机械项目

(二)项目承办单位

xxx科技发展公司

二、项目提出的理由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农机经营服务主体,鼓励引导农机合作社在服务内容上向综合化拓展,在组织管理上向规范化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向品牌化提升。

引导农机合作社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便捷的社会化服务,带动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支持培养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扩大农业机械化就业创业空间。

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合力促进农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流通市场发展壮大。

大力推进农机具存放设施建设。

坚持安全第一,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健全完善法规标准,以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大户、维修点为主体,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进一步夯实“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以“创建平安农机、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题,继续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县(市)500个以上,开展“平安农机”示范乡、示范村、示范社、示范岗位标兵和安全生产标兵创建活动。

积极改善农机监理机构装备服务条件,提高农机安全生产公共服务质量。

深化农机推广鉴定制度改革,强化鉴定针对性、创新性、规范性和开放性。

加强在用特定农机产品质量调查,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管理及农机维修管理制度。

围绕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以急需、关键、引领、薄弱环节和区域为重点,中央和地方同向用力,深入实施若干重大计划。

创新需求引导方式,通过发布科技规划、制定公布需求目录、提出项目建议等形式,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提供遵循和指导。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加快高效、节本、绿色、智能农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创制,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完善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全面提高农机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积极争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增加农机功能研究室和岗位科学家数量。

贯彻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6-2020年》,建设农业机械化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站和科研基地。

开展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

充分发挥国内农机制造品牌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和引领作用,组建一批产学研推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联盟。

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战略咨询专家组及专业组的建设。

围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引导和支持农机企业及产品走出去。

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建设500个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

加大政策扶持,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环节机具购置实行敞开补贴。

加强示范引导,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项目。

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各级财政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构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鼓励、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推进整乡、整县、整省全程机械化。

推进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大型国有垦区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加强绩效考核和监督检查,确保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取得实效。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不断创新调控引导和扶持方式,各方面工作稳步推进,“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农机装备结构有新改善。

农机总动力达到11.2亿千瓦,较“十一五”末提高了20.4%;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分别达到607.3万台、72.6万台和173.9万台,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2.2倍和1.8倍,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机具占比持续提高。

农机作业水平有新跨越。

农机作业由耕种收环节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延伸。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8%,比“十一五”末提高11.5个百分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3.7%、78.1%、81.2%;棉油糖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有新突破。

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研发制造取得重大进展,农机农艺加快融合、成果广泛应用,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与捡拾打捆、粮食烘干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规模分别达到13537千公顷、42110千公顷、34671千公顷、49939千公顷和10766万吨,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1.2倍、1.2倍、1.7倍和4倍。

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24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73.6%,我国农机制造大国地位更加稳固。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有新提升。

全国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8.2万个,比“十一五”末增加1.1万个;农机合作社达到5.7万个,比“十一五”末增加3.5万个,作业服务面积占全部农机作业面积的10.5%。

农机流通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效率不断提升。

农机安全生产有新成效。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牌率、检验率和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均超过70%,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

支撑农业现代化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现代农机装备已不仅仅是替代人工劳力、减轻劳动强度的生产工具,机械化程度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种植意愿,影响着先进农业技术的标准化广泛应用,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影响着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使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条延伸、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

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聚集态势明显,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步伐加快,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实现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生产,破解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困局,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更加迫切。

扶持发展的政策越来越有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中国制造2025》将农机装备列为重要领域,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和农机工业转型升级。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作出了全面部署。

“智能农机装备”纳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机耕道路、农机具存放设施等列入了国家规划建设内容,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从发展环境看,“十三五”时期农业机械化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作的着力点更加明确,发展的条件更为有利,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较快,棉油糖等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以及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发展较慢。

北方平原和旱田地区发展较快,南方水田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发展较慢。

农机装备技术存在诸多短板甚至空白,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一些高能耗老旧农机仍在超期服役。

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仍显不足,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效益有待提升。

农机作业、维修、存放等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农机流通服务网络还不够健全。

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农业机械化各领域准备还不够充分。

这些问题制约着农业机械化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亟需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补齐短板、创新机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综合判断,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农业建设目标要求,向全程、全面发展提档,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围绕改善农机应用条件、强化机具供给和活化作业服务机制,开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扶持政策的研究和创设,支持引导丘陵山区省份农业机械化取得跨越式发展。

结合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大土地平整力度,打掉田埂、连片耕种,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配套建设机耕道、生产路、农机下田坡道等田间基础设施,方便农机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和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鼓励引导农机制造企业加强丘陵山区适用机具研发供给,有效解决无机可用问题。

创新丘陵山区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积极发展农机合作社等经营服务组织,提高丘陵山区农机作业组织化水平,引领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以推广机构公益化、推广主体多元化、推广重点全程化、推广领域全面化、推广技术集成化、推广服务多样化为基本要求,推进机制创新,转变推广方式,强化体系支撑,优化服务供给,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创新、转化、支撑、服务能力。

推动落实法律法规对技术推广投入保障和机构、队伍、条件、制度建设的规定,夯实公益推广基础。

支持鼓励农机企业、科研单位、农机合作社等多元主体投身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构建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协作互补的机制。

创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田间日”等体验式、参与式推广新方式,探索技术推广的多种实现形式。

制定技术验证工作办法,建立验证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技术验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公开,提高技术推广效能。

完善农机经营服务主体的管理服务方式,创建一批集农业生产与农机服务于一体的机械化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作业公司,建设一批保障能力强、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到位的农机维修服务示范点。

制定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指南,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打造一批有完善装备设施、有良好运行机制、有健全管理制度、有较大服务规模、有显著综合效益的“五有”型合作社。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多功能农机综合服务中心。

健全新型职业农机手教育培训体系,大规模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农机手和维修工等农机实用人才。

配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动开展机耕道、机具存放设施建设,基本实现8亿亩高标准农田农机作业无障碍。

建设区域农机安全应急救援中心,提高快速救援、维修和作业实时监测能力,切实保障农忙季节跨区作业机具安全有序流动、故障及时解除和事故有效处理等。

探索建设集农机作业信息获取、作业计量、远程监管、应急指挥等于一体的农机作业安全监控平台。

推动建设国家农业机械试验鉴定中心,持续改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条件。

开展农垦农机标准化农场创建活动,建设农垦标准化机务区,提高农垦农机示范带动能力。

三、农业机械项目选址及用地规模控制指标

(一)农业机械项目建设选址

项目选址位于某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建设条件良好。

莱芜,古称“嬴、牟”,别名凤城,为山东省原地级市(2019年1月正式撤销),位于地处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北邻济南市章丘区,东临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南临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西邻泰安市岱岳区;地形为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总面积2246.21平方公里,原辖2个市辖区;2017年常住人口137.6万人。

莱芜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莱芜战役”。

莱芜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2017年,莱芜市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2017年,莱芜市实现生产总值89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7.2%。

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2019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地级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