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辨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5976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血津液辨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气血津液辨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气血津液辨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气血津液辨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气血津液辨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血津液辨证.docx

《气血津液辨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血津液辨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气血津液辨证.docx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所反映的各科病证的一种辨证诊病方法。

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

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

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

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一、气病辩证

气的病证很多《素问·举痛论篇》说:

“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

但气病临床常见的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一)气虚证

气虚证,是指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全身机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活动减退。

由于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以气少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则头晕目眩;气虚毛窍疏松,外卫不固则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于舌,而见舌淡苔白;运血无力,故脉象按之无力。

(二)气陷证

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征候。

多见于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或劳累用力过度,损伤某一脏器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

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诊断依据。

气虚机能衰退,故少气倦怠。

清阳之气不能升举,所以头晕目花。

脾气不健,清阳下隐,则久痢久泄。

气陷于下,以致诸脏器失其升举之力,故见腹部坠胀、脱肛、子宫或胃等内脏下垂等证候。

气虚血不足,则舌淡苔白,脉弱。

(三)气滞证

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情志不舒,或邪气内阻,或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因素导致气机阻滞而成。

【临床表现】胀闷,疼痛,攻窜阵发。

【证候分析】本证以胀闷,疼痛为辩证要点。

气机以畅顺为贵,一有郁滞,轻则胀闷,重则疼痛,而常攻窜发作,无论郁于脏腑经络肌肉关节,都能反映这一特点。

同时由于引起气滞的原因不同,因而胀、痛出现的部位状态也各有不同。

如食积滞阻则脘腹胀闷疼痛;若肝气郁滞则胁肋窜痛;当然气滞于经络、肌肉,又必然与经络、肌肉部位有关。

所以,辨气滞证候尚须与辨因辨位相结合。

(四)气逆证

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

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

【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症状表现是气机逆而向上辨证要点。

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壅滞,使肺气不得直发肃降,上逆而发喘咳。

胃气上逆,可由寒饮、痰浊、食积等停留于胃,阻滞气机,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呃逆。

嗳气、恶心、呕吐。

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而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致呕血。

二、血病辨证

血的病证表现很多,因病因不同而有寒热虚实之别,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证候。

(-)血虚证

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

血虚证的形成,有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因患肠寄生虫病而致。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经期错后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面色、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虚弱为辨证要点。

人体脏腑组织,赖血液之濡养,血盛则肌肤红润,体壮身强,血虚则肌肤失养,面唇爪甲舌体皆呈谈白色。

血虚脑髓失养,睛目失滋,所以头晕眼花。

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而失眠。

经络失滋致手足发麻,脉道失充则脉细无力。

女子以血为用,血液充盈,月经按期而至,血液不足,经血乏源,故经量减少,经色变淡,经期迁延,甚则闭经。

(二)血瘀证

血瘀证,是指因瘀血内阻所引起的一些证候。

形成血瘀证原因有:

寒邪凝滞,以致血液瘀阻,或由气滞而引起血瘀;或因气虚推动无力,血液瘀滞;或因外伤及其它原因造成血液流溢脉外,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所形成。

【临床表现】疼痛和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

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紧硬按之不移,称为症积。

出血反复不止。

色泽紫暗,中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肤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胀痛等。

妇女常见经闭。

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

由于瘀血阻塞经脉,不通则痛,故疼痛是瘀血证候中最突出的一个症状。

瘀血为有形之邪,阻碍气机运行,故疼痛剧烈如针刺,部位固定不移。

由于夜间血行较缓,瘀阻加重,故夜间痛甚。

积瘀不散而凝结,则可形成肿块,故外见肿块色青紫内部肿块触之坚硬不消。

出血是由于瘀血阻塞络脉,阻碍气血运行,致血涌络破,不循经而外溢,由于所出之血停聚不得,故色呈紫暗,或已凝结而为血块。

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肤失养,则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舌体、指甲青紫色暗等体征。

瘀血内阻,冲任不通,则为经闭。

丝状红缕、青筋显露、脉细涩等,皆为瘀阻脉络,血行受阻之象。

舌体紫暗,脉象细涩,则为瘀血之症。

(三)血热证

血热证,是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多因烦劳,嗜酒,恼怒伤肝,房室过度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咳血、吐血、尿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先期、量多、血热、心烦、口渴、舌红绛,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出血和全身热象为辨证要点。

血热逼血妄行,血络受伤,故表现为各种出血及妇女月经过多等。

火热炽盛,灼伤津液,故身热、口渴。

火热扰心神则心烦。

热迫血行,壅于脉络则舌红绛,脉滑数。

血分火热炽盛,有内伤外感之别。

此处所指血热主要为内伤杂病。

在外感热病辨证中,有热入血分的“血分证”亦是指血热。

但于此处所指的血热在概念上完全不同。

外感热病之血热,详见“卫气营血辨证”。

(四)血寒证

血寒证,是指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的征候。

常由感受寒邪引起。

【临床表现】手足或少腹冷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妇女月经衍期,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紫暗,苔白,脉沉迟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手足局部疼痛,肤色紫暗为辨证要点。

寒为阴邪,其性凝敛,寒邪客于血脉,则使气机凝滞。

血行不畅,故见手足或少腹冷痛。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所以喜暖怕冷,得温痛减。

寒凝胞宫,经血受阻,故妇女经期推迟,色暗有块。

舌紫暗,脉沉迟涩,皆为寒邪阻滞血脉,气血运行不畅之征。

三、气血同病辩证

气血同病辨证,是用于既有气的病证,同时又兼见血的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即为气血同病。

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滞不行以致血运障碍,而出现既有气滞又有血瘀的征候。

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导致肝气久郁不解所引起。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乳房痛胀等症,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病程较长和肝脏经脉部位聘的疼痛痞块为辨证要点。

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

情志不遂,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见性情急躁,胸胁胀满走窜疼痛。

气为血帅,气滞则血凝,故见痞块疼痛拒按,以及妇女闭经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症。

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二)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是指既有气虚之象,同时又兼有血瘀的证候。

多因久病气虚,运血无力而逐渐形成瘀血内停所致。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证候分析】本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征候表现为辩证要点。

面色谈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为气虚之症。

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

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

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出现在胸胁部位。

气虚舌淡,血瘀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三)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

多由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气虚与血虚的征候共见为辨证要点。

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为脾肺气虚之象;心悸失眠,为血不养心所致。

血虚不能充盈脉络,见唇甲淡白,脉细弱。

气血两虚不得上荣于面、舌,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嫩。

(四)气不摄血证

气不摄血证,又称气虚失血证,是指因气虚而不能统血,气虚与失血并见的证候。

多因久病气虚,失其摄血之功所致。

【临床表现】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气虚则统摄无权,以致血液离经外溢,溢于胃肠,便为吐血、便血;溢于肌肤,则见皮下瘀斑。

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

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

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证。

(五)气随血脱证

气随血脱证,是指大出血时所引起阳气虚脱的证候。

多由肝、胃、肺等脏器本有宿疾而脉道突然破裂,或外伤,或妇女崩中,分娩等引起。

【临床表现】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

舌淡,脉微细欲绝,或浮大而散。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之症为辨证要点。

气脱阳亡,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四肢,则手足厥冷;不能温固肌表,则大汗淋漓;神随气散,神无所主,则为晕厥。

血失气脱,正气大伤,舌体失养,则色淡,脉道先充而微细欲绝,阳气浮越外亡,脉见浮大而散,证情更为险恶。

四、津液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是分析津液病证的辩证方法。

津液病证,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个方面。

(-)津液不足证

津液不足证,是指由于律液亏少,失去其濡润滋养作用所出现的以燥化为特征的征候。

多由燥热灼伤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所致。

【临床表现】口渴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辩证要点。

由于津亏则使皮肤口唇咽干失去濡润滋养,故呈干燥不荣之象。

津伤则尿液化源不足,故小便短少;大肠失其濡润,故见大便秘结。

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津亏内热之象。

(二)水液停聚证

水液停聚证,是反指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所引起的痰饮水肿等病证。

凡外感六淫,内伤脏腑皆可导致本证发生。

1.水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所引起的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

临床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

(1)阳水发病较急,水肿性质属实者,称为阳水。

多为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眼睑先肿,继而头面,甚至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速。

皮肤薄而光亮。

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台,脉象浮紧。

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

或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而困倦,小便短少,脘闷纳呆,呕恶欲汪,舌苔白腻,脉沉。

【证候分析】本证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辨证要点。

风邪侵袭,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于肌肤而成水肿。

风为阳邪,上先受之,风水相搏,故水肿起于眼睑头面,继而遍及肢体。

若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为风水偏寒之征;如兼有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是风水偏热之象。

若由水湿浸渍,脾阳受困,运化失常,水泛肌肤,塞阻不行,则渐致全身水肿。

水湿内停,三焦块渎失常,膀胱气化失同,故见小便短少。

水湿日甚而无出路,泛溢肌肤,所以肿势日增,按之没指,诸如身重困倦,脘闷纳呆,泛恶欲呕,舌苔白腻,脉象沉缓等,皆为湿盛困脾之象。

(2)阴水发病较缓,水肿性质属虚者,称为阴水。

多因劳倦内伤、脾肾阳衰,正气虚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呆食少,大便溏稀,面色晃白,神疲肢倦,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缓。

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辨证要点。

由于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所以脾虚或肾虚,均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下焦水湿泛滥而为阴水。

阴盛于下,故水肿起于足部,并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虚及胃,中焦运化无力,故见脘闷纳呆,腹胀便溏,脾主四肢,脾虚水湿内渍,则神疲肢困。

腰为肾之府,肾虚水气内盛,故腰膝冷痛。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肢体,故四肢厥冷,畏寒神疲。

阳虚不能温煦于上,故见面色晃白。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为脾肾阳虚,寒水内盛之象。

2.痰饮

痰和饮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水液停滞所产生的病证。

(1)痰证:

痰证是指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证。

常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痰质粘稠,胸脘满闷,纳呆呕恶,头晕目眩,或神昏癫狂,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舌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临床表现多端,所以古人有“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

在辨证上除掌握不同病变部位反应的特有症状外,一般可结合下列表现作为判断依据:

吐痰或呕吐痰涎,或神昏时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或见痰核,苔腻,脉滑等。

痰阻于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则咳嗽咯痰。

痰湿中阻,气机不畅,则见脘闷,纳呆呕恶等。

痰浊蒙蔽清窍,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

痰迷心神,则见神昏,甚或发为癫狂,痰停经络,气血运行不利,可见肢体麻木。

停聚于局部,则可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

苔白腻,脉滑皆痰湿之征。

(2)饮证:

饮证是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脏腑组织之间所表现的病证。

多由脏腑机能衰退等障碍等原因引起。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多而稀,胸闷心悸,甚或倚息不能半卧,或脘腹痞胀,水声漉漉,泛吐清水,或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沉重酸困,苔白滑,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主要以饮停心肺、胃肠、胸胁、四肢的病变为主。

饮停于肺,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胸闷或倚息,不能半卧。

水饮凌心,心阳受阻则见心悸。

饮停胃肠。

气机不畅,则脘腹痞胀,水声漉漉。

胃气上逆,则泛吐清水。

水饮留滞于四肢肌肤,则肢体浮肿,沉重酸困,小便不利。

饮阻清阳,则头晕目眩,饮为阴邪,故苔见白滑,饮阻气机,则脉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