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
《广东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广东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017—2020年)
目录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1
(一)“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1
(二)“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形势5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6
(一)指导思想7
(二)基本原则7
(三)规划目标8
第三章主要任务9
(一)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规制度9
(二)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机制9
(三)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能力建设9
(四)加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能力建设10
(五)加强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10
(六)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11
(七)健全防灾减灾救灾资金物资保障体系11
(八)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12
(九)发挥市场机制的防灾减灾救灾作用12
(十)加强防灾减灾宣教与科普12
(十一)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合作和国际交流13
第四章重点领域防灾减灾工作14
(一)水利防灾减灾体系14
(二)城乡地震灾害风险防控体系14
(三)海洋综合减灾15
(四)地质灾害搬迁与治理15
(五)“互联网+气象服务”15
(六)交通运输防灾减灾16
(七)电网防灾减灾16
第五章基础工程17
(一)自然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工程17
(二)隐患治理和灾后恢复重建工程18
(三)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程18
(四)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19
(五)自然灾害综合信息服务系统20
(六)巨灾保险分散巨灾风险工程22
(七)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科普工程23
第六章保障措施24
(一)加强组织领导24
(二)完善保障机制25
(三)加强人才建设25
(四)严格监督检查25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我省“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灾害形势,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法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着力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人员装备和基础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灾害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工作,极大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效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较好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十二五”期间,受灾人口、因灾死亡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分别下降42%、41%、29%、73%,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省级及绝大部分市、县成立减灾委员会,多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法治化进程,省政府出台关于重大气象信息和重要汛情报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管理、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森林防火、地质灾害防治等多个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各有关部门制定或修订自然灾害救助、抗震救灾、森林防火、农业灾害应对、卫生应急、海洋灾害防御、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处置、地质灾害应急等应急预案,制定消防安全、应急物资储备、专项资金管理、校舍安全、市场保障、应急测绘、应急专业队伍建设、信息报送等规章制度。
公安消防、地质、气象、地震、海洋与渔业等领域制定一批行业或地方性标准。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显著提高。
初步建成由地基、空基、天基相结合覆盖全省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建成省、市、县三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研发并建立广东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预警预报服务系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地震监测预报基础数据库系统和震后趋势快速研判系统、海洋灾害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海洋渔业专题服务保障系统、重点渔港视频监控系统。
建成田间数据采集系统、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以及近岸海洋观测浮标等自动化观测系统。
——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进一步加强。
乐昌峡水利枢纽、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珠三角地区五大堤围加固达标工程等重大防洪工程相继建成。
中小河流治理累计完成治理河长3765公里,完成海堤加固达标400公里、水库除险加固1290座,中小河流和水库防洪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实施广东海洋灾害承灾体调查及隐患分析、警戒潮位核定和警戒潮位标尺建设,开展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有效治理隐患点9380处。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有力有序有效。
初步建成民政、地质环境、防汛抗旱、交通运输、农业、林业、卫生、测绘、气象、地震、海洋等防灾减灾应急指挥系统,防灾减灾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
建立重要生活必需品和成品粮油应急保供机制,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演练,灾害救援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处置能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省减灾委、民政厅共启动救灾应急响应33次,累计向灾区下拨省级救灾资金17.48亿元,调拨帐篷1.59万顶、折叠床3.3万张、棉被8.24万床、毛毯(毛巾被等)19.69万床、衣服19.58万件(套)等省级救灾物资,共救助受灾群众1013.82万人次(新生灾害救助528.85万人次,冬春救助484.97万人次),资助3.37万户因灾“全倒户”恢复重建。
——科技对防灾减灾救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防震减灾应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地震数据实时自动处理软件广泛应用在国家台网和各省台网以及多个援外台网。
全力推进三防信息接收保障系统建设,完成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137个县(市、区)1632个乡镇(街道)、251宗大中型水库、65支渔政队伍和水文、气象、国土等单位2397个终端建设任务,实现了视频会商、督导检查和预报、预警、部署信息实时发布接收。
积极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立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开展了数值模式预报、精细格点化预报等35项核心技术研究。
建立基于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区域天气预报系统(GRAPES)的华南精细、短临和台风数值预报模式,并驱动海洋和环境预报等专业模式。
组建灾后农业恢复生产专家指导组,利用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治、农作物防灾避灾综合栽培、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显著提升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提升。
5年来共创建78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77个应急避难(护)场所、全省建有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281个,仓储总面积达6.74万平方米,实现灾情发生后5-8小时内将救灾物资运送至灾区。
组建2.6万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实现省、市、县、镇、村(居)五级全覆盖。
成功创建深圳、阳江2个首批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创建86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和159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
全省已建成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21个。
——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动员能力不断加强。
积极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主题活动,通过科普展览、风险排查与整治、应急演练、人员培训、仿真体验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微信等传播手段,不断推动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促进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不断提升。
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社会力量参与救灾促进条例》《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减灾救灾的实施意见》。
各地成立减灾救灾联合会、灾害社工服务队或减灾救灾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开展救灾捐赠,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宣传、灾害应急救助、灾民心理抚慰、灾后重建等工作。
全省政策性农房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为1100余万农民提供1200余亿元风险保障(户均1.1万元),巨灾保险在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清远、云浮10个试点市顺利落地,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减灾救灾工作格局。
(二)“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形势。
党的十九大将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省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作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灾减灾救灾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省份,具有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影响时间长和范围广、造成损失重等特点。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灾害性天气更加频发多发,加上我省是经济、人口大省,社会经济发展活跃,城市化水平高,各种灾害带来的威胁和损失更大,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愈加明显。
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下,我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治理创新的需要。
二是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不足,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信息化建设、物资储备、应急装备等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不同程度存在短板,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
三是自然灾害救助综合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跨部门信息共享、灾情会商与发布、灾害损失评估等工作机制有待健全。
四是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
防灾减灾科技人才相对匮乏,先进的救灾应急装备配备不足,防灾减灾先进技术应用不到位。
五是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渠道和机制亟待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的作用尚待进一步发挥。
“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强化科学统筹,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各项能力建设,加快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坚持防灾减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为加快实现我省“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减轻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
突出灾害风险管理,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社区减灾等基础性工作,坚持防灾抗灾救灾过程有机统一,强化统筹协调推进灾害管理各领域、全过程工作。
分级负责,属地为主。
根据灾情及时启动相应应急响应,争取中央指导和支持,各级党委和政府分级负责,地方就近指挥、强化协调并在救灾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