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5607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章 民生为本 人才优先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较快、取得明显成绩、发挥作用比较突出的5年。

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各种挑战,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科学务实、积极作为,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

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

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公务员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日益健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数据见附件1)。

第二节 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总体上看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广阔,动力充足。

依托比较丰富的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加快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作为实现新跨越的突破口,经济总量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就为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空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应对危机和复杂局面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为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从省内看,我省作为制造业大省,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面临的“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任务繁重,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依然突出,加之我省经济社会即将进入转型提升期,正在迈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从事业发展自身看,也还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

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重点群体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均有待加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险支付的压力越来越大;人才队伍建设与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尚不健全;充满生机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尚未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纠纷调处机制和劳动监察执法机制还不完善,劳动关系领域进入矛盾多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比较薄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创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顺应城乡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全面推进工资收入分配、人事制度改革、协调劳动关系等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基本要求是:

  ———坚持服务大局。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坚持强化政府责任和培育完善市场机制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改善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利益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牢固树立人才优先的理念,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

从省情出发,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统筹区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统筹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思维观念、体制机制、管理方式方法。

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把握好改革的力度、时机、节奏,着力破解工作难题。

  ———坚持强化基础。

以建立健全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基础建设,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工作体系、人员队伍和信息网络,加快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四节 主要目标

  未来5年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6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5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73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73.7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100万人。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50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50万人。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17万人。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00万人。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00万人。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稳定增长,60岁以上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普遍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待遇,并逐步提高待遇水平。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5%、70%。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5683万人,覆盖60%以上人口。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380万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15万人左右,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

40:

50,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23.1万人/年,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4人/年。

———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公务员法配套法规体系和管理机制更加健全,科学分类制度基本形成,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

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并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军队转业干部得到妥善安置,军转安置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军转安置政策制度逐步完善。

———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

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同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决定和调整机制不断完善。

职工工资水平合理较快增长,遏制并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工资差距。

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

  ———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各类企业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0%。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进一步完善。

劳动标准体系更加健全。

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更加完善,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院实体化基本建设得到落实,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3%。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更加完善,以“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为基础的动态监控和分类监管机制基本建立,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标准化、人员专业化、执法规范化”的目标基本实现,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机构比较健全、设施设备更加完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服务流程科学规范、服务队伍素质优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具体数据见附件2)。

第二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逐步实现充分就业

  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着力调整优化就业结构,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转变就业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和各类群体就业,全面构建就业长效机制,推进素质就业、公平就业、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全面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第一节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完善促进就业的综合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开拓就业新领域,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拓展就业空间,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创业规模。

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充分发挥家庭服务业对促进就业的作用,推动一批中小型家庭服务企业做专做精,树立一批知名家庭服务品牌。

完善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重点群体人员就业。

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就业的扶持政策。

第二节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优化创业政策环境。

进一步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加强创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

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为依托,建立覆盖城乡的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创业服务网络,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跟踪扶持。

建设一批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全面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引导支持创建城市探索性地开展创业型乡镇、创业型街区等创建活动。

加大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全面开展创业助推系列活动。

弘扬创业精神,树立一批创业典型,营造良好的创业舆论环境。

第三节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积极促进青年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破除影响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畅通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及自主创业的渠道。

继续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完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统筹协调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