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7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4951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7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7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7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7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7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77.docx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7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77.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77.docx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77

2017-2018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台营学区九年级(上)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8分)默写:

①  ,阴阳割昏晓。

②《登幽州台歌》中“  ,  ”体现作者独立于天地之间,孤独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③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

④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一联是:

  ,  。

⑤《己亥杂诗》写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

  ,  。

2.(4分)根据拼音写出括号处相应的词语。

(1)辽宁舰官兵xiánshú  地操纵着航空母舰。

(2)发动机的páoxiào  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cuīkūlāxiǔ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4)还没等观众从yǎnhuāliáoluàn  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哧”地插入碧波之中。

3.(3分)下列语段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把修改意见写出来。

古典诗词是历史的精华,①不仅压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

正如中国文化是一脉传承的,②在文学艺术创作中都能汲取到古典诗词的智慧。

古典诗词是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持。

③无论世界多极化如何发展,国际情势如何复杂,那一首首绮丽诗篇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1)第  句,修改意见是:

  。

(2)第  句,修改意见是:

  。

4.(6分)食品安全系万家,网络谣言岂容狂。

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谣言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

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这些谣言加剧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甚至引起民众恐慌。

为此,某班开展“舌尖上的谣言,止于你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

【材料二】上周,赵硕同学看到她小姨又转发了一篇文章,说什么“拉面里添加了强碱性的蓬灰,用以增加面的弹性,具有致癌性”。

她就对小姨说:

“蓬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面团的酸度,比食用碱的效果还好,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她还劝说小姨要辨明真假再转发,但小姨坚持说:

“宁可相信‘蓬灰致癌’是真的,不就是少吃几碗面嘛!

”赵硕发现,像小姨这样轻信谣言的大有人在。

【材料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近日连续发布4批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

班上同学特别搜集了这样5个:

①柿子和酸奶同吃致死②打针西瓜致人中毒③笔直黄瓜不正常④小龙虾用于处理尸体⑤猪肉、樱桃、大盘鸡等感染H7N9

(1)研读以上材料,请从食品谣言的传播途径、语言特点、食品门类等方面写出两点探究结果。

  

(2)请你用一句合适的俗语来概括“小姨”这样的人转发此类信息时的心理。

  

(3)怎样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让人们吃得放心?

请你提出两点建议。

  。

 

二、阅读理解

5.(5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试院中

[宋]王安石

萧萧疏雨吹檐角,噎噎暝蛩①啼草根。

闲却荒庭归未得,一灯明灭照黄昏。

【注】蛩(qióng):

蟋蟀。

(1)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闲却荒庭归未得”中“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15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上下一白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民/亦未寝B.盖竹柏/影也

C.大雪/三日D.莫说/相公痴

(4)请比较两文中画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

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不同点:

甲文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7.(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同执着前行

①漫漫人生路,我们会遇到各种考验和磨难,而获得成功和实现梦想需要我们的坚定执着。

坚定梦想,同执着前行,照亮前方的路。

②同执着前行,照亮求学之路。

学习是一个持续坚持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学习需要坚持和耐心。

谢觉哉云:

“万事从来贵有恒。

”明初文学家宋濂为了学习知识,不顾路途遥远,去百里之外的地方向前辈请教。

烈日挡不住他,风雨阻止不了他,斥责也无法使他退却。

他心中只想着学习,执着干对知识的渴求,便感觉不到什么是苦什么是累。

漫漫求学路,宋濂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孜孜不倦,最终成为明代著名的大学士。

③同执着前行,照亮事业成功之路。

凡成大器者,必有志。

只有心中有梦想,为了梦想执着前行,才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巴尔扎克曾说:

“经历磨难,而仍旧坚持下去,才是奋斗者的本色。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他潜心修史,遭受宫刑之辱后也不改其志,忍辱负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翻阅着前人记载的史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将其整理成生动活泼的文字。

十三载春秋,桌上的灯花燃了又落,落了又燃,若没有他的执着坚持,怎会有《史记》两千余年经久不衰的传奇?

④然而,仍有许多人在经历磨难考验时不能够执着前行,荷兰画家梵高,其在世时没有人理解他的作品,懂他的艺术。

在世人的冷眼嘲讽下,他没有执着投入艺术创作,而是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假若他能向着艺术执着前行,他将会给世人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可是他放弃了执着,留给后人,也留给自己一个永远的遗憾。

⑤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那么,这放弃与坚持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呢?

我想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们,无不是在求索路上不畏艰辛执着前行的勇士。

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

只有克服一切阻力,与执着同行,才能在前进的路上勇往直前,一路高歌。

⑥让我们沿着成功者的足迹前行,向成功的大门迈进!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②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下列名言中,不适合用来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C.不要轻易放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钱学森

D.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功的。

﹣﹣牛顿。

8.(5分)名著阅读。

“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

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

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

能让我的一口面包从嘴里抢走,让我的一滴活水从我杯子里泼掉吗?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

你想错了!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的面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是英国作家  的名著《  》,这段文字表现了女主人公  (概括精神品质、性格。

9.(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百合花开

①小时候,跟父亲去山谷,一朵白色的花吸引了我。

②在草丛里,它独自开着。

它几乎和我一样高,花朵像喇叭一样大,却一点也不张扬,白色的花瓣微卷着,露出嫩黄的蕊。

擎起它的根茎好像不胜重力地自然弯曲,让它看上去那么高贵,却又那么地孤寂。

③我被这朵花迷住了,久久不肯挪步。

④父亲说,这是野百合。

因为我喜欢,父亲决定把它带回家。

我本以为,他只是掐了花就走。

没想到,父亲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先清除了周围的一大片杂草,很快,一株亭亭玉立的野百合出现在我面前。

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

它纯洁的白,让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了。

可它又是那么无助而脆弱。

我担心它那瘦长的根茎,风一吹就会被折断。

父亲用随身携带的一把小锄头从四周开始挖土,他掏得很深。

我全神贯注地守在一旁,扶着花朵。

很快,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球茎,完整地悬空出来。

⑤父亲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托着球茎,把花朵搁在肩膀上。

我欢天喜地地跟在父亲身后。

那朵百合花在父亲的肩头一颤一颤的,正冲我笑嘞。

⑥父亲把它种在屋旁的菜地里,用一根小木棒将它固定好。

经过一番腾挪,野百合似乎也累了,有些萎靡不振。

我疑惑地问父亲,它还能活么?

父亲笑笑,说你明早来看它。

第二天一起床,我就跑到菜地里。

只过了一夜,野百合似乎适应了新环境,精神抖擞地立起来。

硕大的花瓣上,还有几颗露珠在晨光中闪烁。

我的整个暑假,因为它,多了许多憧憬和幻想。

每天,我像探望老朋友,看它在风中摇曳,看蜜蜂在它的花蕊里沾满嫩黄嫩黄的花粉……

⑦九月天气逐渐转凉,野百合也在一阵阵的凉风中逐渐枯萎、凋零。

看着凋落的花瓣,生命的短暂、美的易逝,让我第一次感到了忧伤。

父亲说,我们可以把球茎分瓣,来年会变成几棵,父亲将百合花的球茎挖出来,分成七八瓣,在菜地的一角重新栽下去。

⑧八岁那个冬天,我每天都要去看看,但是,野百合的嫩芽迟迟没有冒出来,我便等得失去了耐心。

美丽的雪花,春节的喜庆,使我几乎忘了野百合的事。

春天来了。

太阳的温暖改变了这个世界。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屋旁的菜地里齐刷刷地站着一溜茁壮的青苗,七八棵的样子,像一支小队伍。

我即刻兴奋地跑去告诉父亲,我的百合花长出来了!

⑨父亲让我知道了一朵花是怎么长成的,也教会了我认识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

是他给予我的欢乐太多,让我二十年都不愿走出他给我的幸福时光。

可他又是多么的残酷,二十年前就丢下我独自远去。

让我经常在这一刻谈笑风生,下一刻便愁云密布。

⑩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太过匆促、短暂。

仿佛流星在心中留下的刹那光芒,要我们用尽一生去寻找、捡拾。

我常常会突然忘却自己身在何处,满心满眼都是父亲的影子,伸出手却总也触摸不到他。

那倏然间的惊悚,似一个无底的深渊,无论我怎么努力,世界的一角已无可挽回地沦陷……直到今天,每当看到百合花,我都会伤感和怅惘,我知道它们中永远不可能有陪伴我成长的那朵野百合。

就像我把爱无限地放大,最爱我的父亲也不会再回来。

可我仍固执地相信,还有许多野百合在某个荒野一年年寂寞地盛开。

它是我孤寂中的念想,迷茫时的希望,是当我的人生沉入谷底时,亮着的最后一束光芒……

(1)依据提示填空,完善文本线索。

①百合花:

初见百合花→移植成功→①  →再度生长→又见百合

②“我”的情感变化:

②  →憧憬和幻想→忧伤→③  →惆怅和怀念

(2)赏析

①第④段“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

”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②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屋旁的菜地里齐刷刷地站着一溜茁壮的青苗,七八棵的样子,像一支小队伍。

(3)在“我”成长路上,百合花给了“我”什么启示?

 

三、作文

10.(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碧海青天,广原大漠;朝露翠林,残阳古道;高楼林立,野村山居;车水马龙,孤云闲鹤……只要有一颗感受美的心,处处都能见到最美的风景。

请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以“这一道美丽的风景”为题,创作一篇写景文章。

要求:

(1)结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2)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班名和校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台营学区九年级(上)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8分)默写:

①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②《登幽州台歌》中“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体现作者独立于天地之间,孤独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③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④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一联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⑤《己亥杂诗》写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

 我劝天公重抖擞 , 不拘一格降人才 。

【考点】EF:

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古文以及现代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①造化钟神秀

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注意“自缘”的书写)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注意“擞”的书写)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2.(4分)根据拼音写出括号处相应的词语。

(1)辽宁舰官兵xiánshú 娴熟 地操纵着航空母舰。

(2)发动机的páoxiào 咆哮 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cuīkūlāxiǔ 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4)还没等观众从yǎnhuāliáoluàn 眼花缭乱 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哧”地插入碧波之中。

【考点】16:

根据拼音写字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拼音写汉字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解答】

(1)“xiánshú”对应词语是“娴熟”,注意不要写错.

(2)“páoxiào”对应词语是“咆哮”,注意不要写错.

(3)“cuīkūlāxiǔ”对应词语是“摧枯拉朽”,注意不要写错.

(4)“yǎnhuāliáoluàn”对应词语是“眼花缭乱”,注意不要写错.

答案:

(1)娴熟

(2)咆哮

(3)摧枯拉朽

(4)眼花缭乱

【点评】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比如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积累等.同时要加强对常用汉字的认读练习和理解运用.

 

3.(3分)下列语段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把修改意见写出来。

古典诗词是历史的精华,①不仅压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

正如中国文化是一脉传承的,②在文学艺术创作中都能汲取到古典诗词的智慧。

古典诗词是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持。

③无论世界多极化如何发展,国际情势如何复杂,那一首首绮丽诗篇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1)第 ① 句,修改意见是:

 “压缩”改为“浓缩” 。

(2)第 ② 句,修改意见是:

 在“在文学艺术创作”前加“我们” 。

【考点】79:

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

(1)第①句,动宾搭配不当,修改意见是:

“压缩”改为“浓缩”.

(2分)第②句,缺少主语,修改意见是:

在“在文学艺术创作”前加“我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4.(6分)食品安全系万家,网络谣言岂容狂。

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谣言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

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舌尖上的谣言”占45%.这些谣言加剧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甚至引起民众恐慌。

为此,某班开展“舌尖上的谣言,止于你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

【材料二】上周,赵硕同学看到她小姨又转发了一篇文章,说什么“拉面里添加了强碱性的蓬灰,用以增加面的弹性,具有致癌性”。

她就对小姨说:

“蓬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面团的酸度,比食用碱的效果还好,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她还劝说小姨要辨明真假再转发,但小姨坚持说:

“宁可相信‘蓬灰致癌’是真的,不就是少吃几碗面嘛!

”赵硕发现,像小姨这样轻信谣言的大有人在。

【材料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近日连续发布4批20个食品药品类谣言。

班上同学特别搜集了这样5个:

①柿子和酸奶同吃致死②打针西瓜致人中毒③笔直黄瓜不正常④小龙虾用于处理尸体⑤猪肉、樱桃、大盘鸡等感染H7N9

(1)研读以上材料,请从食品谣言的传播途径、语言特点、食品门类等方面写出两点探究结果。

 ①微信朋友圈是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网络谣言往往夸大其辞,“致癌”成为造谣传谣者“包装”谣言的常用词汇;

③谣言主要涵盖肉食、水果、饮料、蔬菜等多个食品门类. 

(2)请你用一句合适的俗语来概括“小姨”这样的人转发此类信息时的心理。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3)怎样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让人们吃得放心?

请你提出两点建议。

 ①公开群众关注的事件真实信息;②针对网络谣言蔓延的汹涌势头,有关部门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出重拳、下猛药,大幅提高造谣、传谣者的违法违规成本,从根本上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 。

【考点】C7:

材料阅读.

【分析】本题是以“舌尖上的谣言,止于你我”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共给出三则材料.材料一,是一幅朋友圈发布有关食品安全谣言的漫画;材料二,写了赵硕对转发食品安全文章的小姨的劝说;材料三,是班级学生所搜集出的五个有关食品药品类的谣言.

【解答】

(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了解材料,根据题目的要求从传播途径、语言特点、食品门类等方面概括出.结合材料一、二可见,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微信朋友圈;材料二、三中所给出的网络谣言的范例,可以看出其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

夸大其辞,引起人们内心的恐慌;谣言主要涵盖肉食、水果、饮料、蔬菜等多个食品门类.

(2)本题考查俗语的积累与运用.解答此题在理解小姨话语的基础上,从记忆中搜寻合适的俗语来表达即可.小姨的话语表现出宁可相信这是真的,也不能去冒险,很明显表现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

(3)本题考查学生提建议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提建议针对的问题是什么,所提出的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

答案:

(1)①微信朋友圈是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网络谣言往往夸大其辞,“致癌”成为造谣传谣者“包装”谣言的常用词汇;

③谣言主要涵盖肉食、水果、饮料、蔬菜等多个食品门类.

(2)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3)①公开群众关注的事件真实信息;②针对网络谣言蔓延的汹涌势头,有关部门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出重拳、下猛药,大幅提高造谣、传谣者的违法违规成本,从根本上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

【点评】解答材料探究题,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关键词,从而得出探究结果.

 

二、阅读理解

5.(5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试院中

[宋]王安石

萧萧疏雨吹檐角,噎噎暝蛩①啼草根。

闲却荒庭归未得,一灯明灭照黄昏。

【注】蛩(qióng):

蟋蟀。

(1)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闲却荒庭归未得”中“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考点】EE:

诗歌阅读综合;E4:

诗歌炼字炼句;E6:

诗歌意境鉴赏.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本诗题为《试院中》,是作者作为考官被封闭在考试场所﹣贡院所作,以荒废衰飒景物写自己的孤独感、迟暮感以及淡淡的思归情绪,含蓄隽永.

【解答】

(1)发挥想象,就要在诗句意思基础上有所发挥和拓展,同时根据题干要求,做到语言生动形象.萧萧,形容风雨声;噎噎,拟声词.

(2)根据当时的考试制度,朝廷公布考官名单后,考官们立即进入考试场所﹣﹣贡院,不再与外界接触,称为“锁院”.“闲”字表面是写庭院闲置,其实是在写自己内心的“闲”,表现为一种孤独思归的情绪.

答案:

(1)凄寒的风,稀疏的雨,萧萧地吹落屋檐,傍晚的蟋蟀在草丛里噎噎地叫着.

(2)表现作者孤独、思归的情感.

译文:

凄寒的风,稀疏的雨,萧萧地吹落屋檐,傍晚的蟋蟀在草丛里噎噎地叫着.家里的庭院一直闲置,自己又不能回去,在这个寂寞的黄昏只有眼前的一盏孤灯与自己为伴.

【点评】“锁院”制度,指朝廷公布考官名单后,考官们立即进入考试场所﹣﹣贡院,不再与外界接触,直到录取名单公布才离开贡院.王安石本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完成的.

 

6.(15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①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②上下一白 白色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怀民/亦未寝B.盖竹柏/影也

C.大雪/三日D.莫说/相公痴

(4)请比较两文中画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

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 情景交融 的描写手法。

不同点:

甲文运用了 虚实结合 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考点】DA:

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