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四章 第四节中国的洪涝灾害教案 湘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1484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第四章 第四节中国的洪涝灾害教案 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第四章 第四节中国的洪涝灾害教案 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第四章 第四节中国的洪涝灾害教案 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第四章 第四节中国的洪涝灾害教案 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第四章 第四节中国的洪涝灾害教案 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第四章 第四节中国的洪涝灾害教案 湘教版.docx

《高一地理第四章 第四节中国的洪涝灾害教案 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第四章 第四节中国的洪涝灾害教案 湘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第四章 第四节中国的洪涝灾害教案 湘教版.docx

高一地理第四章第四节中国的洪涝灾害教案湘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地理第四章第四节中国的洪涝灾害教案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2.探讨洪涝灾害发生的规律及如何作出有效防御。

3.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树立正确对待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预防为主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

1.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及其危害

(五)教学难点

1.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

(六)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与干旱灾害一样,洪涝灾害也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

害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之间,全国

各地较大的洪涝灾害有1092次,平均每两年一次xx年长江

流域特大洪灾受灾面积之广、危害程度之深,至今人们还记忆犹

新。

这一节课,我们以xx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为研究对象,认

识洪水水文特征、洪水成因、洪涝危害以及面对洪水,我们应该

怎么做。

【案例素材】

活动材料

xx年长江流域的水情

xx年长江流域相继遭受特大洪水,长江千流先后出现8次洪峰,中游河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多次超历史最高水位。

在19条主要支流中,有一些水文站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均超过实测历史记

录。

长江中下游超警戒水位时间大多在57-96天之间。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xx年长江流域的水情”,回答下例问题):

1.解释河流流量与河流水位的含义

2.读材料中的两幅地图,想一想河流流量与河流水位有什么关系?

3.根据上述资料,从洪水水位和流量、洪水的持续时间等方面概括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的特征。

4结合身边的实例,描述一次洪水的水情。

【板书】第四节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1998年长江流域的水情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教学生观察、分析的

方法。

【放录像片】观看1998年长江流域的水情录像,时间控制在2~3分钟。

【小结】1998年长江流域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主

要特征是,(1)洪水发生早、来势猛;(2)洪峰次数多、水

位高;(3)洪水持续长。

造成了全流域普遍涨水。

从空间分布看,洪水灾害普遍性的,全国不少地区深受洪灾威胁,如1998年嫩江洪水也是影响巨大。

从时间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夏季的,如2003年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过渡】降水是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

我国绝大多数河流的洪水是由降雨,尤其是暴雨所形成的。

我国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风盛行期间,特别是东部地区夏季的锋面雨带和台风是直接引发暴雨的重要天气原因。

从1998年长江流域的雨情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长江流域洪灾的成因,也可帮助我们认识我国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阅读材料一

xx年长江流域的雨情

xx年,长江以南地区暴雨日数多,强度大,降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

汛期,长江流域降雨大致分为4个阶段:

6月12-26日,降雨集中在鄱阳湖区和洞庭湖区,一般降雨300~800毫米;6月

27-7月15日,降雨集中在四川、重庆、鄂西北等地,降雨100~

300毫米;7月20—31日,降雨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一般降雨200~500毫米;8月1—27日,降雨集中在长江上游、三峡区间,一般降雨200~500毫米。

xx年6-8月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为

670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83毫米,偏多37.5%。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xx年长江流域的水情”,回答下例问题):

1.描述xx年长江流域的降雨特征

2.xx年长江流域的降雨与洪水致灾有何联系?

3.我国雨带推移有何规律?

在什么条件下容易诱发洪水?

4.归纳我国多发洪涝灾害的原因。

【板书】二、xx年长江流域的雨情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方法。

【小结】我国是一个多暴雨的国家,暴雨的地区分布一般是南方多、北方少、沿海多、内地少。

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南方地区由于降水量大,雨季长,暴雨多,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

在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内,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很不均匀。

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夏季风来得早,去得晚,雨季长,3-6月或4-7月为雨季,正常年最大4个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华北、东北地区,雨季出现较迟,6-9月为雨季,正常年份4个月雨量的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其中以华北降雨最为集中,大部降雨集中在七八两月。

因此,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生于春、夏、秋季,以夏季最为集中。

造成我国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固然是气候异常所形成的长时间持续暴雨,但人为因素也是重要原因。

我国主要河海的上游地区的森林面积缩小,水土流失加重,造成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流排水不畅,容易引起洪涝灾害。

【过渡】洪涝灾害是一种对人类危害极大的气象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进一步导致生产破坏和社会稳定。

xx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造成的损失,至今然人们记忆犹新。

阅读材料二

xx年长江流域灾情

xx年洪水灾情的特点是人员伤亡少,经济损失大,堤垸受灾严重。

仅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090亿元,其中湖南329亿元,湖北384亿元,江西377亿元。

鄱阳湖区受灾面积达44.08万公顷,受灾人口103.9万人。

湖北省长江干流844.2千米的河段内,溃口和蓄洪堤垸的土地面积达932平方千米,受灾人口

44.6万人,受灾耕地面积5.93万公顷。

历史上,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重灾区有洞庭湖区、鄱阳湖区、荆江、汉江中下游和皖北沿江一带。

据史料记载,唐代至清代的

1300年间,长江流域共发生洪灾223次。

其中,唐代发生水灾16次,平均每18年发生一次;宋、元79次,平均每5.2年一次;明清128

次,平均每4.2年1次。

近代洪灾变得更加频繁。

1848-1850年,江、淮流域八省连续三年大水灾。

20世纪30年代长江中下游又发生两次特大水灾。

1931年发生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灾情遍及川、鄂、湘、赣、皖、苏6省,淹没农田4620万亩,死亡14.5万人。

1935年汉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水系的澧水下游同时发生水灾,受灾农田2264万亩。

灾民1000万人,死亡14.2万人。

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也发生了多起特大水灾。

1954年夏季长江、淮河出现百年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

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决口61处,扒口13处,支堤、民堤决口无数,湖南洞庭湖区900多处圩垸,溃决70%。

受灾农田共4755万亩,灾民1888万人,灾后疾病流行,死亡3.5万人。

此外,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

由于洪涝地区积水时间太久,造成房屋大量倒坍,庄稼大部分绝收,灾后数年方得以恢复。

1991年长江中下游洪涝,仅安徽、江苏两省,就有受灾耕地1.5亿亩,死亡1163人,直接经济损失484亿元。

xx年夏、秋季中国气候异常,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发生了大洪水。

这场洪水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

据统计,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公顷,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xx年长江流域的灾情”,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xx年长江流域的灾情。

2.洪涝灾害给我们造成哪些方面的危害?

3.你的家乡是否发生过洪涝灾害,举例说明洪涝灾害的危害。

【板书】三、xx年长江流域的灾情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

【引申思考】根据下表材料,分析我国洪水灾害造成的危害。

阅读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情

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情表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评价,培养学生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面对滔滔洪水,我们应该怎么办?

阅读材料四

洞庭湖4350工程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地区最重要的天然调蓄湖泊。

目前湖泊面积

2625平方千米,湖泊容积167亿立方米。

洞庭湖南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三口与长江相连,再经城陵矶注入长江,多年平均过境水量3126亿立方米。

洞庭湖能够蓄纳长江洪水,削弱长江洪峰,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长江的防汛压力。

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在洞庭湖区频繁进行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修建了大量的垸堤,把原来的水域改造为耕地及城镇、交通用地,但结果造成了洞庭湖的面积急剧缩小,对于长江洪水的调蓄功能显著减弱。

为了确保长江中游地区的防汛安全,国家下决心把洞庭湖水面恢复到解放初期时的面积,即由目前的2625平方千米扩大到4350平方千米,洞庭湖容积也由167亿立方米扩大到923亿立方米。

政府部门已制订出洞庭湖4350工程规划。

根据该规划,拟退田还湖12个堤垸,总面积1448.4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8.5万公顷,增加蓄水容积92.15亿立方米,移民94万人。

对于洞庭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工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洞庭湖4350工程对长江流域防洪减灾有何重要意义。

2.你知道我国有哪些重大防洪减灾工程﹖举一实例,介绍其在防灾减灾功能。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

【引申思考】思考并完成教材探究活动(淮河水患)

【引申思考】阅读“阅读材料五”,说一说文中应对洪水灾害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阅读材料五

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

第一,洪水袭来时,不要慌乱,服从当地政府和社区的安排部署,有序地进行人员和财产转移。

第二,发生险情要及时报告,在统一组织下抢险救灾,中小学生一般以避灾为主,不宜参加抢险活动。

第三,水即将来临时,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原地避水的,可将家中物品放在楼上,或将其置于高处(柜顶、桌上等),并应在楼上贮备一些食物及必要的生活用品,如饮水、保暖衣物和烧火用具等。

室内进水前,要及时拉断电源,以防引起触电事故。

第四,在室外,则要避开大树、电杆、变电器等比较容易引雷的地方,保持比较低的姿势,并不要手持带有尖端金属的物品。

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并用绳子或被单等物将身体与烟囱、树木等固定物相连,以免被洪水卷走。

被洪水围困时,尽可能收集一切可以用来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如手电筒、哨子、旗帜、鲜艳的衣物等,及时发出求救信号。

在洪水汹涌时,切不可下水,这时除水流中的涡旋、暗流等对人的伤害外,上游中下来的水中漂浮物有可能将人撞昏,导致溺水身亡。

被洪水卷走时,如有可能应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警惕和防止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第五,汛期尽量不要到容易发生山洪的景区旅游,在山区旅游中,一旦遭遇暴雨,应向山脊方向避洪,不要在危岩和不稳定的巨石下避洪,万不可在山谷中逗留(经常是人们的旅游路线),因为山谷是山洪爆发的路径。

如遇泥石流,在可能行动的时候,迅速向泥石流运动的垂直方向(左、右)躲避,尽快跑出泥石流范围,切不可顺(或逆)泥石流方向(上、下)躲避。

第六,洪水时,由于厕所、垃圾等被水冲散,极易污染水源,引发流行病,所以要注意保护水源地(水井等),饮水要用漂白粉消毒(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瓶装水或净水器过滤),并一定要烧开饮用。

洪涝期间,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人们体质普遍下降,天气热,食品极易腐烂变质,即使在食品短缺的情况下,仍应注意不吃变质及受到污染的食品,严防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第七,掌握抢救溺水者的知识。

抢救时,首先要把溺水者救上船或陆地,迅速排去呛入体内的水,清除口、鼻腔内的淤泥及假牙等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行心肺复苏术——按压胸部(略偏左)心区,同时口对口地做人工呼吸。

有条件的应尽快送医院抢救。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

【总结】我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对我国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