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419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docx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docx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 

 一、填空题:

1、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 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2、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3、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4、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5、 按照《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发展包括了(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

    

8、 《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 单选题:

  

1、 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 三个)个阶段。

 

 2、 《标准》安排了(B )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准”  

三、简答题:

  

1、课堂教学应树立哪四个基本观念?

  

答:

(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2、课堂教学应遵循哪四项基本原则?

  

答:

(1)目标导向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面向全体的原则。

 (4)知情并重原则。

 (5)开放性原则。

 

3、课堂教学有哪三个要求?

  

答:

(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3)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4)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

 (6)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4、写出本学科课标的基本理念。

  

 四、论述题:

  

1、论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1、

(一)坚持“一个为本”  

 坚持“一个为本”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里的“发展”是指:

(1)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发展其特长,同时根据学生基础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层发展;(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

  

 

(二)搞好“四个调整”  

(1)、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是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是要在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

  

(2)、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实现三个重新“定位”:

一是师生关系的定位,师生关系定位为交往,即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是共存的主体,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二是教师的定位,教师定位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的这个定位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如下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4)由封闭向开放转变;(5)由信息的单身交流向信息的综合交流转变。

三是学生的定位,学生定位也是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或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

  

(3)、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教师要调整好教学方式,在动用教学方式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3)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4)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5)要尊重学生的人格;(6)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7)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8)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10)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充分的发展。

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调整好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以及上述学习方式的交互使用和整合的。

  

(4)、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在继续发挥传统的教学媒体(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和传统的电子教学媒体(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

要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促进各种教学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2、结合本学科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二)

 一、 填空题: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教与学的方式)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6、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

  7、《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二、 判断题:

  

1、教师即课程。

( X)  

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V)  

3、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X)

4、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X) 

5、从横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

(V) 

6、从纵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贸易独立性。

(V)  

7、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V)  

8、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V)  

9、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X)  

三、 简答题:

 

 1、 怎么认识数学?

  

答:

《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

《标准》对数学没有采取简单定义的方法。

因为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多元结构;社会与文化不仅推动着数学的发展,同时数学对推动社会与文化发展也起关键的作用;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

从课堂教学的眼光看待数学:

大众数学、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三)

 一.名词解释:

(5`*2=10`) 

1.数学模型:

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特征或数量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

 

2. 反证法:

从结论的方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得到结论正确的证明方法。

 

二.填空:

(2`*10=20`) 

2.新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3.课程改革将改变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8.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9.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10.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判断:

(2`*5=10`) 

1.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间的关系(错)

2.素质教育就是把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教学策略相辅相成.                 (X)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X) 

4.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师生致力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V) 

5.新课程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V) 

四.简答:

(8`*3=24`) 

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

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或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过程。

 

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现状,重视课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三是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是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是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并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六是改革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新课程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角色转变?

 

一是实现传授者角色的转变;二是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三是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数学的价值;(3)数学学习内容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要求;(4)数学教学;(5)评价改革;(6)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1.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的意义是什么?

  

基础数学中所体现的思想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从中学会的方法和思想使人的具有迁移性,这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