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4127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41 大小:31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1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1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1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1页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2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1、沁园春雪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能力目标

1.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

理解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德育目标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

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

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课文气势恢宏,意蕴丰富,颇显豪放风格。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实现心灵探求,激发读诗、品诗的兴趣。

2.比较鉴赏法咏雪之作,文人墨客多有名章俊语,然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胸襟浩阔,意境高远。

堪称大家风范。

试就其与八年级下册中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比较赏析。

引导学生深层体察词作的艺术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词意,把握词作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雪景及毛泽东诗词手迹: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

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

《沁园春·雪》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魄之作。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词作,去感受豪放之风。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2.背景情况

诗人作这首词的时间是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在1935年当红军长征快近尾声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处在十分严峻的关头了。

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至1932年侵占东北三省后,并未止步,又于1935年向中国发动全面战争,日军从关外杀进了关内。

就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时刻,在中国政治格局将发生大变动的前夜,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冬天(12月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了扩大会议,会上制定出了在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为了宣传党中央关于全民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实际行动推进全国抗战高潮,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河北抗日前线。

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茫茫北方的大雪,一口气写成这首气吞河山的壮丽诗篇。

三、诵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听读全词,要求闭目静听。

潜心感受。

2.学生默读,疏解字词。

投影:

(1)注音

莽莽(mǎng)妖娆(ráo)折腰(zhé)成吉思汗(hán)稍逊风骚(xùn)

分外(fèn)数风流人物(shǔ)今朝(zhāo)

分别(fēn)数目(shù)朝代(cháo)

(2)释义

莽莽:

①形容草木茂盛。

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词中用第②义。

妖娆:

娇艳美好。

折腰:

①弯腰行礼。

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

词中用第②义。

风骚:

①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如: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②指妇女举止轻佻。

词中用第①义。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4.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作示范诵读。

5.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词作意味。

教师提示:

全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先写眼前雪中银装世界,再写想象中红装素裹之江山,虚实结合描绘多姿多彩之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四、研读赏析词作上片

1.学生感情诵读上片,思考:

多媒体逐条显示:

(1)词的上片中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

这些诗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2)总写雪景的句子,注意了动静结合。

试指出写动、静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3)诗人对雪景的描绘,山哪个词领起?

它统摄的宾语包括哪此句子?

(4)“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日光所及,这是为什么?

淡淡你的感受。

(5)山,原,这些原本静止的景物作者却写出它们的“驰”和“舞”。

这样化静为动,给你怎样的感受?

(6)上片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这二句写出怎样的意境?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明确: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其中“北国风光”总领上片内容。

“千里”“万里”互文见义,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

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

总写句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2)“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3)对雪景的描绘,由“望”字统领,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4)“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

诗人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所见内容超过目光所及,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使人感受到作为革命领袖的诗人的豪迈意兴。

其中“望长城内外”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

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6)“须”借助想象。

写出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2.学生吟诵体味。

熟读成诵。

五、研读赏析下片

1.学生自由诵读下片,合作探究: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2)对杰出的历史英雄人物,诗人作了怎样的评价?

试品味“惜”的丰富含义。

(3)你如何理解“俱往矣”的含义,那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

(1)下片开头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

(2)诗人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自己的评论。

“惜”字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他们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问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

“今朝”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必在文治武功方面超过前人,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业绩,开辟一个崭新的时代。

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人民的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2.学生背诵全词。

六、布置作业

以“雪”为题,多角度思维写一篇散文,揭示出“雪”的特征。

如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的品质;赞美雪的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表掩饰世间的污秽;鞭挞雪的冷酷无情,它所到之处千山枯寂、万木萧条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合作研讨,把握词作的艺术特色。

引领学生比较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差异,初步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抽查学生习作的完成情形,并进行点评,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指导性修改建议,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研讨、理解课文艺术特色

1.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

词作《沁园春·雪》的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特点。

全词仅用114字,就清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清同学们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投影: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句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吗?

为什么?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句中的“略输”改为“尽输”,句意表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为什么?

(4)只识弯弓射大雕。

(“只识”改成“识得”行吗?

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1)诗句中的“折腰”意为倾倒,展示了英雄人物对祖国山河怀着倾倒的心情,并揭示出为之奋斗的动机。

改为“赞美”,不合词的韵律,且少了形象性。

(2)文采,本指辞采、才华,就秦皇、汉武说,兼有文治的意味。

略输文采,才华稍差一些。

在叹惋中有褒有贬,在肯定中指出不足,改后则变为全盘否定。

(3)原问贬中含褒,肯定其文治才能并指出不足,而改词完全否定其文采。

(4)对于成吉思汗的评论,词中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语带嘲讽。

“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

用“只”限制“识”,意味委婉,贬谪更严厉。

2.学生合作探究:

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学生分组研讨,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归结: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

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

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3.师生配乐感情诵读全词。

三、比较赏析

1.教师引领学生归纳、诵读咏雪的名篇佳句,体味其深远意蕴。

2.试就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思考:

(1)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

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学生合作探讨后精彩发言,教师点拨: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描绘的是一幅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冰天雪地的景色;饯别时更是”愁云惨淡”“风掣红旗冻不翻”令人惆怅的景色。

《沁园春·雪》描写的北国风景,生机勃勃,境界壮阔,气势雄伟。

既描绘眼前冰封雪飘的壮丽景色。

又通过想象,描写雪停天晴。

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绚丽多姿的景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岑参对塞北冰天雪地的奇寒,满眼“愁云惨淡”,流露出怨怅之情,全诗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

一方面他热爱边塞,戍守边疆,希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因友人归京牵动他的乡土之思。

其感情基调是低沉的。

《沁园春·雪》,诗人毛泽东登高望远,欣赏北国风光,浮想联翩。

抒发了赞美祖国壮丽河山之情;诗人又联想起祖国几千年历史,评点历代英雄人物,气雄万古,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

诗人岑参,他主动到边塞从军。

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但是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长期艰难的戍边生活,在与朋友惜别时,不禁流露出无限惆怅之情。

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达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①表现手法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雪为线索,记叙了戍边将士的苦寒和送友返京的情景,写景和叙事中隐含着深厚的感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沁园春·雪》先写景,后抒情、议论,写景是抒情和议论和墓础,做到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用的是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②语言表达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人面对边塞的冰天雪地,展开想象,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手法,描绘出壮美的意境;用“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映衬手法,写出了塞外的奇寒和戍边将士不堪忍受的怨怅之情;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夸张手法。

描摹出塞外奇寒中的景物。

《沁园春·雪》,而对塞外的冰天雪地,诗人从眼前景写起。

然后展开想象,纵横千万里:

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比喻、夸张手法,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祖国河山壮观瑰丽的景象;用“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拟人、夸张手法。

写出了诗人的豪迈气概;“须晴日”一句,语意双关。

更耐人寻味。

2、雨说

从容说课

《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

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

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教学中运用评析欣赏法,充分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深入情境,把握诗的内涵和特点。

活动探究内容可渗透单元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以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禁锢、喑哑、留滞、喧嚷、洗礼、温声细语”等词语。

2.反复诵读,感知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诗歌语言。

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意象,体悟诗意,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3.激发阅读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和人情美。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和体验自然,丰富心灵感悟,优化情感和审美素质。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评析欣赏法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其主体作用,探究赏析诗中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塑造的春雨形象。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3.比较法通过课文与鲁藜的《云之歌》写法的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的内涵和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雨”是诗人所钟情的宠儿,吟咏春雨,我们自然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而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笔下,雨更获得了—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幻化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

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感受诗人的轻美诗风(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午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标示并疏解字词。

投影:

(1)注音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哑(yīnyǎ)襁褓(qiǎngbǎo)

喧嚷(xuān)

(2)释义

禁锢:

束缚,强力限制。

留滞:

即滞留,停留不流通。

喑哑:

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温声细语:

声音温柔而细小。

喧嚷:

(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襁褓:

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2.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语气和浯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提示:

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得连贯,也要停顿恰当,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

语调:

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和重音示例;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3.播放萨克斯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诵渎,仔细体会诗中的情境,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教师明确:

轻快,喜悦。

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4.学生放声诵读,感悟诗中的意象。

思考:

(1)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清结合自己的想象,在“______的春雨”句式中填入恰当的修饰语,揭示诗人寄予“雨”的内涵。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1)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

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地方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

这些话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

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2)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脚步轻快、温声细语的春雨,有情护花的春雨等。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

是生命的源泉。

诗人抓住雨的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四、欣赏品味

1.请学生反复吟咏,找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仔细品味。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能表现全诗主旨的诗句,如:

(1)“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诗句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博大的爱心,“丝缕”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

“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而博大。

(2)“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诗句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

才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

(3)“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诗句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于不露声色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

这快乐地安息”使人联想起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名句,雨是在祝福孩子们收获成长的甜美。

2.合作探究:

诗歌第七、八节写到了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你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

找出其中几个生动传神、极富想象力的诗句加以品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要“勇敢地笑”,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这两节诗都强调“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是“雨”这位爱的天使鼓励孩子们要勇敢、乐观地生活,祝愿他们快乐幸福。

写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等“笑”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形象可爱,生动活泼,合乎孩子们的心理,更显出“雨”对孩子们的亲切情怀,使“雨”说的话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3.学生齐读全诗,体会诗意,感受春雨的美好。

4.说话延伸。

“雨”开启了一个新春的季节。

“雨说”让我们体悟了她的情怀,请你用几行诗或几句话来表达自己对“雨”的兴味。

五、课堂练习

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回答问题。

在天晴了的时候

戴望舒

在天晴了的时候,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

该到小径中去走走;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到小径中去走走吧,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在天晴了的时候;

已一下干洗净了尘垢;赤着脚。

携着手,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新阳推开了阴霾了,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云的脚迹——它也在闲

1944年6月2日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炫耀()②尘垢()③曝着()④阴霾()

2.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炫耀着新绿的小草,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B.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C.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D.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3.第一节写了哪几样事物?

4.诗人怎样写小白菊“不再胆怯”?

怎样写凤蝶儿“自在闲游”?

5.诗歌对天晴后小径中几个形象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朗读第一、二两节诗.体会它们的节奏有什么不同,指出这种节奏上的变化在感情的表达上起什么作用?

7.这首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请指出象征的对象,体会诗的深刻含意。

参考答案:

1.①xuàn②gòu③pù④mái

2.C

3.泥路、小草、白菊、凤蝶儿。

4.现在小白菊“抬起它们的头”,把那花朵“一瓣瓣地绽透”;凤蝶儿则“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5.对“天晴”的热烈向往和由衷喜悦的感情。

6.第二节比第一节的节奏更轻快。

诗人已从写天晴后的小径进而写到去享受那清新环境之美的人们,诗人对光明必将到来的信念表现得更强烈了。

7.“新阳”象征胜利的阳光;“温风”象征解放的和风;“泥路”象征新生的国土;“小草”“小白菊”“凤蝶儿”象征获得解放的各阶层人民。

这首诗用象征的手法,歌颂光明和解放,表达了诗人对抗战必将获得胜利的坚定信念。

六、布置作业

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讨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各小组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对学生的个性创意,教师予以鼓励。

二、研读探究

1.指名学生感情诵读全文,思考:

诗的副标题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