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地理查缺补漏试题及答案经典版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3631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地理查缺补漏试题及答案经典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地理查缺补漏试题及答案经典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地理查缺补漏试题及答案经典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地理查缺补漏试题及答案经典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地理查缺补漏试题及答案经典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地理查缺补漏试题及答案经典版doc.docx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地理查缺补漏试题及答案经典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地理查缺补漏试题及答案经典版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地理查缺补漏试题及答案经典版doc.docx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地理查缺补漏试题及答案经典版doc

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高考地理查缺补漏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

读图,回答下题。

1.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A.3°B.5°C.8°D.10

2.【小题2】图上标出的经纬网格区中

A.②与③都处于暖温带

B.随地球自转,③的角速度比④小

C.从春分到夏至,①比④的昼长变化幅度大

D.从夏至到秋分,②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

3.【小题3】人口密度差值最大的两个网格区是

A.①和④B.②和③C.③和⑤D.④和⑤

4.【小题4】从地形和降水条件分析,最易发生泥石流的网格区是

A.①B.②C.④D.⑤

【答案】1.B2.C3.A4.D

【解析】

【1题详解】

由题图,我国陆地部分的最南位置大致在北纬20°,最北端在北纬53°,两地垂直距离的纬度差约33°;由于题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选项B正确。

【2题详解】

据题图和上题分析,图示地区中①地是我国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该市属于中温带,而②地应该是甘肃兰州市,为暖温带地区,选项A错误。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为零外,其他地区都相同,所以,③④两地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选项B错误。

从春分到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纬度位置越高,其昼长变化幅度越大,很显然,①地纬度位置较高,其昼长变化幅度比④地要大,选项C正确。

从夏至到秋分日时段内,太阳直射点自北回归线向赤道地区移动,②地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较小,而⑤地纬度位置较低,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幅度要大于②地,选项D错误。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察人口密度,以及我国区域地理人口分布特征。

难度中等。

所谓人口密度就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密度程度的指标。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我国新疆区因地处内陆,气候干燥,人口相对较少,而我国中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地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密度相对较大,A正确。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察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以及形成原因,以及读图判断分析能力。

由题图,我国西南地区地势高耸崎岖,又因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如果再加上植被破坏,很容易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选项D正确。

而图中的①地多暴风雪、融冰水灾和沙尘暴等气象灾害,②地多沙尘暴等气象灾害,④地为黄土高原地区,多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等。

5.下图(a)为某校地理小组设计的校徽景观指示牌,下图(b)为校园图局部。

读图,回答:

指示牌在下图(b)中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校徽景观指示牌中指示的方向和距离,可判断其位置应在②处。

故选B。

考点:

识图能力

6.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深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B

【解析】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吸收减少,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大气吸收能力降低,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减少,出现雾霾天气,会导致④在夜间增加。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澳大利亚(图1)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

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2)。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1所示的(  )

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

8.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7.B8.B

【解析】

【7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

该类地下住宅分布于“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躲避炎热天气”的地区。

图中①地为地中海气候,②地为热带沙漠气候,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地中只有②地符合这一特征。

故选B。

【8题详解】

这类地下住宅的室温有变化,但是变化小;蒙古包位于地上,和这类住宅是完全不一样的,它类似于冬暖夏凉的黄土高原的窑洞。

据此分析选B。

【点睛】传统民居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陕北的土窑洞适应当地的黄土环境,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华北的民居多平顶,南方多尖顶,这主要源于降水条件的差异。

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图。

9.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10.该山地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D.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

【答案】9.C10.C

【解析】

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说明该地位于赤道上,该山地冬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该地不可能有台风发生,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若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1月份的温度不可能低于8℃。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甲地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B.③④C.③⑤D.⑤⑥

12.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答案】11.C12.C

【解析】

试题分析:

【11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地是由石灰岩形成的峰林,属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降水丰沛,气候湿润,流水作用显著的西南地区,以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省区居多,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武陵源黄龙洞,冷水江波月洞等驰名中外。

C正确。

【12题详解】

图中乙地为“V”型峡谷,侵蚀作用最强烈;乙处是由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形成,属外力作用;丙处坡度较陡,易出现崩塌滑坡现象;丁处根据岩层弯曲形态可知属向斜构造,为向斜山。

故选项C项。

考点:

该题考查喀斯特地貌和地质构造。

下图为华北某地具备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图中()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14.图示地区()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答案】13.C14.A

【解析】

【13题详解】

图示甲为花岗岩,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泥石流易发生在地势坡度较大地区,乙地低平,不易发生;从地下水位分析,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深;而丙村地势低平,所以比丁村土层深厚。

故选C。

【14题详解】

从图示地势起伏及河流的流向,判断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水渠水自北向南流,表明北高南低;而山前平原地势低平,流水的沉积作用明显;洪积扇面积与地势的起伏和降水量;渠水主要用来灌溉,所以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水循环环节。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主要是在流水、风力、冰川和海浪等四种外力作用下,经过侵蚀、搬运、堆积形成,而喀斯特地貌只形成于石灰岩地区;泥石流实际是流水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坡度较大地区,而坡度较小地区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且在水量、含沙量一致情况下,坡度越小,沉积层越厚。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5.图中所示山地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16.该山地位于

A.喜马拉雅山脉B.天山山脉C.祁连山脉D.昆仑山脉

【答案】15.C16.A

【解析】

15题详解】

山地各自然带的界线不会随季节的变化而移动;林界的分布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南北坡山麓基带差异主要是山麓海拔高度的差异大;冰雪带的下界在同一山脉两侧的高度差异主要受降水多少的影响。

【16题详解】

从图中山地海拔和山麓基带可判断出该山脉是喜马拉雅山。

如图为华北某城市功能分区和等时线示意图。

图中等时线是指汽车从城市P点向外行驶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7.从P点出发,车速最快的去向是(  )

A.东B.南C.西D.北

18.与图中甲、乙、丙、丁四类城市功能区依次对应的是(  )

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绿地B.商业区、住宅区、绿地、工业区

C.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绿地D.工业区、住宅区、绿地、商业区

19.对该城市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是(  )

A.钢铁厂B.印染厂C.化肥厂D.服装厂

【答案】17.B18.C19.A

【解析】

试题分析:

【17题详解】

车速越快的方向,则等时速线离市中心距离越远;四个方向同一等时速线距离市中心最近的是南面。

故答案选B项。

【18题详解】

根据市中心的乙应为商业区;甲在外围适宜工业区;丙居中心区偏外适合住宅区;西北部有绿地对保护环境有利。

故答案选C项。

【19题详解】

钢铁厂布局在了河流的上游,冬季风的上风向,会对城市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故答案选A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等值线的综合分析和城市功能分区。

【名师点睛】污染工业的区位选择:

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

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A.公园B.工业园区

C.住宅D.物流园区

21.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A.仓储用地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D.居住用地

【答案】20.A21.D

【解析】

【20题详解】

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既应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又应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正确。

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故B、C、D项错误。

【21题详解】

材料显示:

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因此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

一般而言,在同心圆模式中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中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广。

图中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且占地范围广,因此最可能为住宅区,故D正确。

仓储用地一般位于靠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且地价相对便宜的城郊;乙地附近地价较高,因此不适于建设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一般位于城郊。

故A、B、C错误。

【点睛】本组题以某单中心城市土地价格的空间分布为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调用和应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知识的能力。

难度一般。

22.城市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并具有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异。

读图,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城市空间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分别为(  )

A.电影院、厂房、住宅、银行B.零售店、电影院、厂房、办公室

C.办公室、零售店、住宅、厂房D.批发市场、办公室、住宅、零售店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题考察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注重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察。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位于城市功能区中的商业区,商业区的高层一般为办公室,底层一般为零售店;③位于住宅区,应为住宅;④位于工业区,应为厂房。

故正确答案为C。

【点睛】一般来说,商务区分布在市中心、工业区离市中心最远。

中央商务区的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上,最中心以零售活动为主,周围是银行、保险等商务机构;垂直方向上,零售区多在低楼层,办公区多在高楼层。

工业区一般位于市区外缘,这是出于地价和环境保护的考虑;住宅区位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既方便购物休闲,又方便上下班。

23.如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⑥①②B.⑤③⑥C.③②④D.①④⑤

【答案】B

【解析】

图中博物馆的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大,最有可能为博物馆的是⑤。

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等级低,服务范围小。

所以依次是⑤③⑥,B对。

⑥、③、①的服务范围小,不可能是博物馆,A、C、D错。

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4.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5.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答案】24.C25.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及划分,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24题详解】

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该线是我国800mm年降水量线,亚热带和温度分界线等。

但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又因为洪泽湖以东地区以平原为主,地理环境南北变化是渐变的,在理论线的南北两侧差异并不大。

故选C。

【25题详解】

根据材料提示,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为:

“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故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故选D。

读图,回答题。

26.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27.东北平原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28.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26.D27.A28.D

【解析】

【26题详解】

甲地位于我最东端,但是在冬季时,昼短夜长时,甲地不是我国日出最早的地方,漠河不在北极圈内,不会出现极昼现象,大兴安岭不是我国内、外流的分界线,松花江干流是从低纬流向高纬,有凌汛现象。

【27题详解】

根据图中河流松花江和辽河的流向分别是向东北和西南流入海洋,可知东北平原地势是中间高,南北低,伏旱是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实行农场经营,专业化生产,机械化程度高,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不是商品棉基地。

【28题详解】

20世纪的50-70年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我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使得大量人口迁入东北地区。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特征、农业和人口迁移。

下图为温带某景区导游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9.在图示景区的主要自然景观中(  )

A.峡谷由河流下切塑造而成B.河流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

C.瀑布的落差受径流量控制D.湖泊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

30.在景区服务设施中,依次布局游客中心、加油站、餐厅、巡防站的合理方案是(  )

A.①③②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④①D.④①③②

【答案】29.A30.A

【解析】

试题分析:

【29题详解】

在图示景区的主要自然景观中峡谷中多处瀑布形成,说明河流下切侵蚀作用显著,峡谷由河流下切塑造而成的,故答案选A,该处位于温带,山脉最高峰高度为2038米,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不会是冰雪融水,故答案B错误,瀑布的落差取决于河道中河床落差,与流量没有关系,答案C错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湖泊湖面多呈比较规则的圆形,一般位于河流的源头,根据图中湖泊位置和形状可以判断该湖泊不会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故答案D错误。

【30题详解】

在景区服务设施中,①处距离景区较远,人员稀少,为了安全应建设巡防站,②处位于主干道交会处,车流量大,适宜建加油站,③处靠近停车场和露营地,旅客滞留时间较长,应布局游客中心,④处位于旅客滞留时间较长的停车场和露营地附近,适宜建餐厅,故答案选C。

考点:

本题考查旅游地理(旅游规划)。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6.0分)

31.(36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6分)

(2)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季节特征。

(8分)

本区域充分利用油气资源,积极推进库尔勒-库车-阿克苏石油天然气化工带的形成,促进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3)指出将塔中油田石油运往库车和轮台炼油厂的合理方式及其特点。

(7分)

(4)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8分)

(5)简述该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判断喀什、和田与民丰3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差异。

(7分)

【答案】

【解析】

本题以塔里木盆地为背景,主要考查该地区的气候、植被、河流、工业区位、城市及生态环境问题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1)题,受海陆位置及地形等因素影响,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沙漠广布。

(2)题,在回答河流补给类型时,要考虑当地的实际,其水源补给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第(3)题,大批量运输原油的运输工具主要是管道,管道运输在运输成本、运量、安全性和连续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4)题,据图可以判断出绿洲的分布特点,与东部地区相比,本区水资源缺乏,环境承载力低。

第(5)题,影响干旱地区城镇建设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水源,城市等级不同,服务范围有明显的差异。

32.读图,回答问题。

(1)说明图地区村落分布特点,并指出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

(2)简述图所示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状况。

【答案】

(1)沿道路呈带状分布。

山地村落规模小,平原村落规模大。

(2)有荒山、林地、果园(园地)、农田(耕地)、湖泊(鱼塘)等。

【解析】

【详解】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聚落主要分布在道路两旁,呈带状分布。

图中区有平原和山地两种地形,平原地区的村落规模明显大于丘陵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利于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以村落规模大,而山地地区反之。

(2)由图中可知,该地区有丘陵、山地可作为林业用地,有缓坡地区可作为果园,有平原可作为农田发展耕作业,有湖泊可发展水产养殖,该地区还有荒山没被利用。

【点睛】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