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记叙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1326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0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记叙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北京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记叙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北京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记叙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北京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记叙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北京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记叙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记叙文.docx

《北京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记叙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记叙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记叙文.docx

北京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2014年各区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2014东城一模]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15题。

(共15分)

槐花

季羡林

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

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音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

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了面孔以外来了。

“真好看呀!

这真是奇迹!

“什么奇迹呀?

“你们这样的花树。

“这有什么了不起呢?

我们这里多得很。

“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

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

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

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

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

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

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

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

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

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

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

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

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

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1986年6月3日

13.本文三次写槐花,由于看花的情形不同,作者对花的感受也不相同。

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4分)

看花的情形

对花的主要感受

第一次

在开花的季节,看到了常见的槐花。

第二次

第三次

亲切而充满了生气。

14.阅读第

段画线句,说说“这样一个经验”在文中体现在哪两件事上?

(4分)

15.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

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请以第

段和第

段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

(不超过150字)(7分)

参考答案:

13.要点:

①看惯了,习以为常。

1分②印度朋友的惊奇和赞美,引起作者对槐花的注意。

1分③仿佛第一次见到,陌生又似曾相识,发现了新的东西。

1分④努力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尽情欣赏。

1分

14.要点:

①我看惯了槐花,就习以为常了。

2分②印度朋友习惯了看木棉花,就不感到神奇了。

2分

15.示例:

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抒发了深挚的情感。

段运用了描写和联想,写出了槐花的清香、美丽和壮观,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熟悉和赞美。

段,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洋槐以情感,写出了与作者的情感交流;用描写表现山石树木,用展现色彩的词语写水写花,写出万物的生机和欢畅,抒发了作者用心感受,发现美的喜悦心情。

段分析3分,第

段分析3分,语言表达1分,共7分。

[2014西城一模]

(一)阅读《饺子啊饺子》,完成第14-16题。

(共15分)

饺子啊饺子

白阿莹

①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携妻带儿回东郊我的父母家去,陪二老吃顿饺子。

②从懂事时起,我就爱吃母亲包的饺子。

小时候,吃饺子还是一家人过年时最憧憬的奢望,平时家里几乎是吃不到纯肉馅的饺子的。

即便如此,母亲还是会想各种办法,比如用猪油渣与蔬菜掺合了给我做出美味的饺子来。

我总能吃到母亲包的美味饺子,每次都会吃得满嘴生津,直喊:

“香!

香!

”一到这时,母亲就会拍拍围裙上的面,眯着眼笑。

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饺子对我们的吸引力大大减弱了,宴请亲朋时只吃饺子,会被嘲笑成吝啬。

但母亲却依然固守着对饺子的嗜好,每周末都打电话提醒我早点儿回家来包饺子。

此时我已成家立业住到城里,回父母家去吃那已有些乏味的饺子,主要是尽对年迈父母的孝道。

每次回家,一半是担心父母受累,一半是不想老吃饺子,我总给母亲建议,换个主食吧,吃米饭,蒸馒头,炒点菜。

母亲不吭声只皱眉看我一眼说,我现在老得想不出做啥好了,你看面都和好了,下礼拜吃米饭吧。

但是下一个周末又是饺子,只是饺子皮里边的馅会有些变化。

回回如此,日子久了,我也只好不再提了。

④近来一段时间,儿子进入青春期,开始爱抱怨了,时常嘟囔说:

“又是饺子。

”我们教训儿子,奶奶包的饺子不能说不好吃。

然而,我们的教训不起作用,几乎每次回他爷爷奶奶家,儿子都要闹些让我们不愉快的事。

然后常常是一出家门,我就会和儿子在楼外吵将起来,结果直到当天深夜,我的心情也舒缓不过来。

儿子对付我们的办法越来越多,后来干脆每次回家吃饺子,碗还没端就说吃过饭了,引得一屋人怏怏不快。

我实在烦得不行,忍不住又劝母亲换个花样,让儿孙们也有个期盼。

母亲听了并不吭声。

我再多说,她便嘟囔一句:

“想吃什么,你们自己回来做好了。

⑤于是,那个周末,我满怀“信心”地提了一大包在超市买好的蔬菜,带着妻儿兴冲冲地迈进父母家门——厨房内外又充盈着饺子馅的香气,客厅中央的茶几上支着一个面案,上边放着一碗面,面案周围一圈摆了五只小板凳:

看来母亲是早计划好了,这次要全家一起包饺子。

我不好再说什么,强装笑颜坐到母亲旁边,又坚决地示意儿子赶快坐下来擀饺子皮。

母亲好像忘了上周的话,只顾招呼大家围坐到面案旁来,一家人擀皮的擀皮,包馅的包馅,忙忙碌碌的,却没多少说笑。

⑥妻子与父亲找了些话题唠家常,聊着聊着又聊到母亲买菜包饺子的事上了,母亲便开始夸耀起她做饺子的诀窍,说着说着,忽然问我懂了吗。

我闻声抬头望了母亲一眼,但见母亲的眼睛正朝着这边盯着她的儿子。

噢,母亲苍老了许多,特别是她那原本清澈乌亮的眼睛,眼仁变成了棕色,眼白已有些泛黄,眼仁眼白间没了清晰的界限,眼睛便显得异常混浊。

我心里不由一酸,想说什么,却不知说什么好。

⑦母亲显然看出了我情绪上的波动,说了句让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话。

她一边包饺子一边自言自语似地说:

“你爸你妈老了,也不想吃啥了,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

一家人围在一块儿多好啊,一边包一边聊,非要吃什么米饭,准备一两天,吃完你们嘴一抹走了,连句多的话都没有……”她叹一口气,眼窝湿了:

“你们也有这一天呢!

⑧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

天哪,我怎么就没想一想呢?

心灵手巧的母亲什么菜不会做?

何曾不想变个花样来款待她的儿孙?

但母亲太珍惜这个阖家团圆的周末了,她渴望用这种方式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气氛,品味生活的乐趣和悲苦,虽然仅仅是一会儿,可这段时光对于母亲和父亲来说,是多么难得啊……

⑨那天的饺子皮我擀得很慢很慢,一家人也包得很慢很慢,一个个饺子又周正又美丽,犹如一个个工艺品,围着那笼屉一圈一圈螺旋着向外扩展,让人不忍下锅。

那天的饺子,妻儿都说香,我却吃不出味道来。

儿子问我,爸你咋了?

我抬头看见镜子里自己的一双眼睛涌满了泪花,只能遮掩地说辣到了——谁又能理解,这小小的饺子承载了多少味道啊!

⑩我已不记得那天的饺子是什么馅的了,但我异常高兴,因为我清晰地记得母亲吃得很香,父亲也吃得很香。

(有删改)

14.本文叙述了长期以来“我”对饺子的难忘记忆与情感变化,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时间

有关记忆

情感变化

小时候

就是爱吃

成家立业之初

每周末回父母家吃那已有些乏味的饺子

近来一段时间

吃起来烦

那个周末

听母亲聊饺子懂得了她的心思

15.结合文章,说说第⑨段中加点词“味道”的含义。

(4分)

16.就下面歌词与上文内容之间的相同点,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7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参考答案:

14.①总能吃到母亲包的美味饺子②不想老吃③和儿子因吃饺子闹不愉快④吃着高兴(4分。

每空1分)

15.示例:

①这“味道”指的是母爱的味道。

文中写“我”小时候,母亲想尽办法给“我”做肉味饺子,见“我”吃得香就会眯着眼笑,这饺子承载的就是母爱的味道。

②这“味道”指的是家人和睦团聚的味道。

文中最后写全家人一起慢慢包出来一个个周正又美丽的饺子,这饺子承载的就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在一起的味道。

③这“味道”指的是儿子孝顺的味道。

文中写“我”每周末都携妻带儿回家陪父母吃饺子,这饺子承载的就是儿子孝心的味道。

④这“味道”指的是“我”内心感到愧疚的味道。

文中写母亲已变得衰老,“我”却没有注意到,母亲说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我”才猛然醒悟,这时饺子承载的就是“我”内心愧疚的味道。

(共4分。

答出两种“味道”即可,每个“味道”解释1分,结合原文分析1分。

16.示例:

歌词与上文的相同点是,都强调了老人希望子女回家,只是为了全家人能其乐融融地团圆在一起,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

由此我更深地感悟到子女要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要懂得珍惜亲情,要一家人团圆和睦……)。

(共7分。

相同点4分,其中老人希望团圆2分,子女要常回家看看2分;谈感悟2分,语言1分)

[2014海淀一模]

(一)阅读《汗血诗人》,完成第13-16题。

(共17分)

汗血诗人

①在北师大念书时,我听过著名“七月派”诗人牛汉的演讲。

他对诗歌的解读生动形象,内容鲜活,能把人一下子带回文学历史的“现场”。

牛汉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身材高大的他,笑起来极天真,满脸的灿烂,简直就像个孩子。

②在一个天色晦暗的下午,我在北京图书馆看书,默诵着牛汉的长诗《鄂尔多斯草原》,想象着十八岁的牛汉,满怀青春的梦想,投身革命。

他被军警用枪托砸伤过头部,坐过国民党的监狱,但他的《鄂尔多斯草原》却饱蘸青春的激情,让你分明感到,作为蒙古族后裔,他体内流淌的,是强悍野性、豪迈奔腾的血液。

③很凑巧,我毕业后,幸运地成了牛汉的同事,对他的人生遭际与诗歌创作,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④文革一开始,牛汉就被关进了“牛棚”,在湖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军代表看他人高马大,就让他干拉车运输等最繁重、最辛苦的活儿。

在阴冷的雨季,他佝偻着高大的身躯,拉着装载千斤以上的板车,艰难地挣扎在崎岖颠簸的山路上,嶙峋的瘦骨如蒙古骑士的一张弓,负担起压在身上的全部苦难。

三四年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奉命返回了京城,牛汉与少数人却仍然被留下来,与他相依为命的,只是两条狗。

他陷入了精神苦闷中,几乎绝望。

万幸的是,久违的诗神,眷顾并拯救了他!

他发现苦难的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诗意。

他寻觅,为萧索的枯草中繁星般开放的野菊花;他狂奔,为日渐空茫的山林里那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果子;他战栗,为那参天大树扭曲了的坚硬的树根;他激动,为蚯蚓的血液、云雀的飞翔……他又开始了创作,像一匹蒸腾出血气的汗血宝马,翻越雪封的山坡,冲击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