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评估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3134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评估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评估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评估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评估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评估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评估及答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评估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评估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评估及答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评估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评估及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东汉末年局势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政局混乱B.军阀混战 C.分裂割据  D.中央集权

2.东汉末年,曹操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

当时的“天子”是( A )

A.汉献帝B.汉明帝 C.汉武帝D.汉高祖

3.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势力不断增强

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的支持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

4.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 B )

①招贤纳士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建立魏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A)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D.孙权称王,国号吴

6.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指( A )

①曹魏 ②蜀汉 ③孙吴 ④东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7.“局部统一较之众军阀割据混战是一进步,它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各国统治者又都重视发展生产,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这里所说的局部统一

是指(B)

A.战国七雄B.三国鼎立C.南北朝对峙D.宋金并立

8.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9.官渡之战发生在( B )

A.196年      B.200年  C.208年  D.220年

10.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 )

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来说,“鼎”有三足。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

请你完成下列有关“三国鼎立”的问题。

(1)小明在学习完《三国鼎立》一课后,为了加强记忆,用示意图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小结,请结合下图把他没有完成的内容补充完整。

材料一:

材料二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这次战役的影响是什么。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策略?

这个策略在之后有何成功的实践?

产生了什么影响?

(1)①曹操②袁绍③刘备④孙权⑤曹操

A:

魏B:

蜀C:

(2)官渡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策略:

联吴抗曹。

实践: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合大败曹操。

影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曹操、刘备、引、权都非常重视人才,曹操曾多次发出《求贤令》,强调“唯才是举”,周围聚拢了大批人才;刘备为请诸葛亮“三顾茅庐”,他手上还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如关羽、张飞、赵云等;孙权也非常注意招揽人才,周瑜、陆逊、鲁肃等都是他的得力将领大臣。

其中鲁肃的任用,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孙权依然信任和重用他。

因此,有一位史学家总结说:

“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你是怎样看待人才的重要性的?

 

这种说法有道理。

“黄金累千,不如一览”,“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古今中外事业的成败,往往以人才得失为转移。

当前,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大兴重视人才之风,多途径培养人才,选拔重用人才。

(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材料的叙述,我们认为对人才的重视是有必要的,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我们人才在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此题中只要言之合理并且注意结合现实就可以。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的国家是( A )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

2.西晋的都城是(B)

A.长安B.洛阳C.建康D.成都

3.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C)

①东汉结束②刘备称帝③赤壁之战④孙权割据江东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②④③①

4.投资七亿元的年度历史正剧《曹操》于2018年登陆河北卫视,并进行独家首播。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D )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 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 ④曹操军队不习水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2018衡阳)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下列战役能够体现曹操这一雄心壮志的是( C )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两句诗说的是(A)

A.诸葛亮B.刘备C.曹操D.孙权

7.三国时期的建业是今天的(B)

A.洛阳B.南京C.成都D.武汉

8.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

A.“挟天子以令诸侯”B.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C.奖励农耕,发展生产D.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9.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 )

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

10.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

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

11.官渡之战前,盘踞在黄河以北地区的军阀是(C)

A.曹操B.刘备C.袁绍D.孙权

二、材料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

(1)“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

(2)材料中的“天子”指谁?

“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3)从材料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

是否正确?

举例说明。

答案:

(1)200年,官渡之战。

(2)汉献帝。

曹操利用天子的威望号令诸侯,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

(3)诸葛亮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

这个建议是正确的。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4、学生通过欣赏与三国鼎立相关的文学作品——配乐诗,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历史的意境,领悟历史的内蕴。

5、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开庭审判”,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学会如何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对历史的思辩能力。

6、学生通过联系课文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现象做出评述,懂得“以史鉴今、古为今用”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对课本剧的编写与排演,理解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认识到团结合作对解决问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历史情境想象和观看影片,使学生感受到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意识到现在生活的美好。

3、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同三国鼎立局面的

2、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分析法、绘图法

四、课时划分:

一课时

五、课时类型:

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三国鼎立》片头曲

2、说起三国,群星璀璨,彼此斗智斗勇的年代,同学们都知道有哪些人物呢?

投影幻灯片显示三国及东汉主要人物:

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3、首先,我们来看与曹操有关的一场战役—→第一子目:

官渡之战。

二、讲授新课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

曹操和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

(官渡之战。

2.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4页《官渡之战形势图》以及第二段的内容,学生看完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官渡之战概况表。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Á¡ÂÓÃ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4页第一段的内容,问:

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

(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

经济上:

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4.教师讲解: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过渡)教师出示材料:

“既生瑜,何生亮?

”这是赤壁之战中一位著名历史人物说的一句话。

“瑜”是谁?

(二)赤壁之战

(周瑜。

)“亮”又是谁?

(诸葛亮。

)赤壁之战又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教师讲解:

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

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

一个是江东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2.教师展示课本第75页《赤壁之战形势图》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76页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分组讨论整理,完成赤壁之战的概况表。

时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失败

作用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活动:

讲述曹操欲统一全国,与孙刘联军于208年决战赤壁,启发学生分析“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获胜而在占据优势的赤壁之战中反而失败呢?

”指导学生理解曹操的失败导致其无力南下,留在北方休养生息,而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和发展,最终形成“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势。

顺势导入下一子目:

三国鼎立学生活动:

回忆看过的电视剧或是通俗读物《三国演义》,知道刘备因得到诸葛亮辅佐,势力得以增强。

由几位学生再现刘备“三顾茅庐”的情景。

再由一位学生演示幻灯片,讲解赤壁之战的过程。

讲述完毕后,学生欣赏配乐诗——《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历史的气息,领悟历史的内蕴。

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内外知识,谈谈曹操失败的原因。

(板书设计)

曹操:

实力雄厚、兵多将广

轻敌、大意、骄傲

士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长途跋涉,十分疲惫

孙刘联军:

人少力弱

天时:

考虑气候、天气规律作战

地利:

长江天险,攻虽不足,守则有余

人和:

“黄盖诈降”,士兵习水性,会水战

3.教师引导: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有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地位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孙刘联军采用正确战术。

)渗透情感教育:

骄兵必败。

[教师过渡]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这样,三个军阀的实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这样,后来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

1.教师展示第76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并提问:

“三国”是指哪三国?

(魏、蜀、吴。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76页三国鼎立的相关内容,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三国鼎立概况表。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

孙权

建业

三、三国鼎立

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前一子目已经对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力量进行了对比,并做出分析,这里着重是让学生了解三方势力继续发展后所形成的三个实力相当的政权,掌握三个国家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国号。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出示“三国时期全国形势图”,引导学生掌握三个国家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国号。

学生活动:

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弄清疑问: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3.学以致用,史实辨析:

教师课件显示:

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

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

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不符合。

)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4.教师讲解: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些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5.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

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

学生回答后指出:

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三、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第一关)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D、巨鹿之战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D、巨鹿之战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A、220年B、208年C、221年D、222年

4、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结束是()

A、220年B、280年C、221年D、222年

5、《三国演义》第119回“再受禅依样画葫芦”描写的是()

A曹丕篡汉建魏B刘备称帝C孙权称王D司马炎篡位建晋

(二)快速抢答(第二关)

1、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

曹操

2、说出东汉末年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3、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战。

这句话有没有错误?

为什么?

不对因为曹操是东汉末年人而不是三国人物

4、221年蜀国的建立者是诸葛亮,对吗?

蜀国的建立者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

5、三国时期的夷洲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夷洲是指今天的台湾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下面表格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