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第二期 K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2862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第二期 K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第二期 K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第二期 K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第二期 K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第二期 K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第二期 K单元.docx

《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第二期 K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第二期 K单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第二期 K单元.docx

备考精品解析分类汇编第二期K单元

K单元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目录

K单元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1

K1生态系统的结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1

K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

K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K4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生物圈的稳态1

K5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综合1

K1生态系统的结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理综卷(生物解析)·2014届西藏自治区高三最后一次模拟统一考试(201405)】(8分)某弃置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田鼠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1)此地形成的群落是演替的结果。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2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种群密度是只/hm2。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小/偏大)。

(3)能量沿“植物→田鼠→鼬”的流动是单向的,而且是,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的形式散失。

(5)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

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可见,信息能够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知识点】J4K1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

【答案解析】

(1)次生演替

(2)60偏大(3)逐级递减3%(4)生长发育和繁殖热能(5)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

(1)此弃置耕地本来是有一定的生命基础的,所以此地形成的群落是次生演替的结果。

(2)根据题意已知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2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种群密度是30×20÷10=60只/hm2。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3)能力沿食物链单向传递并且逐级递减,田鼠同化量是7.5×108J/(hm2•a),鼬的同化量是2.25×107J/(hm2•a),所以量从田鼠到鼬传递效率是(2.25×107)÷(7.5×108)=3%。

(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大多数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平衡。

【思路点拨】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并能对图形进行分析,获取信息,得出正确结论。

【生物卷(解析)·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01407)】35.某同学做了如下的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

①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

②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③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后,可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

④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惟一因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知识点】K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解析】A解析:

图中甲藻类等生物少,乙的藻类等生物较多,丙的藻类等生物最多。

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①正确;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②正确;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后,可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③正确;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和矿质元素增加都可以使水体富营养化,④错误;可得到的结论①②③,答案是A。

【思路点拨】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理综卷(生物解析)·2015届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摸底测试(201408)解析】3.低碳生活已成为许多人的共同选择,下面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乙图为碳循环示意

图。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

A.乙图中过程③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

B.甲图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多途径利用农作物,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要减少温室效应,应调整图中的过程

【知识点】K1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答案解析】C解析:

乙图中过程③代表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生态系统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只能单向流动。

【思路点拨】充分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理综卷·2014届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第八次适应性训练(201405)解析】6.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

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

B.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知识点】K1生态系统的稳态。

【答案解析】A 解析: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如:

森林火灾引起植物种群密度下降——土壤肥沃度增加、地表光照强度增加——植物大量繁殖,种群密度上升。

【思路点拨】正确理解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稳态中的作用。

10.K1(2014·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提供CO2

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知识点】生态系统内生物间关系

【答案解析】C解析: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O2提供给鱼,A正确;鱼呼吸作用产生CO2供给植物光合作用,B正确;能量是由植物到鱼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若该缸长期在黑暗中,鱼和植物会因缺少O2而死亡,D正确。

【思路点拨】掌握生态系统内生物的内在联系。

7.K1(2014·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知识点】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稳定性

【答案解析】A解析:

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平衡,A正确;营养级是指不同的生物种群,而图a和b中的动植物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有几个营养级,B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错误;图b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人的数量多于植物的量,不光有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也应有外界能量流入,D错误。

【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动植物的数量关系是否能维持生态平衡。

K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物卷(解析)·2014届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201405)】8.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中A=D,B=E,C=F

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

【知识点】K2能量流动

【答案解析】B解析:

根据题意,A是草同化的能量,而D是草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A>D,分解者在食物链中不属于营养级,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A。

【思路点拨】根据能量流动的含义分析

【理综卷·2014届福建省漳州市八校高三第四次联考(201405)(解析)】5.对下列四幅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不能正确表示酶浓度增加,而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质的量变化曲线图(图中虚线表示酶浓度增加后的变化曲线)

B.图乙中①的一条链的碱基序列与④的碱基序列相同,②有64种

C.图丙中曲线A可以代表某稳定生态瓶中分解者有机物的消耗量,曲线B可以代表其中的生产者吸收或放出CO2量

D.图丁中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知识点】K2酶、基因表达、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答案解析】D 解析:

图甲可以表示酶浓度增加,而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质的量变化曲线图(图中虚线表示酶浓度增加后的变化曲线);图乙中②表示tRNA,有61种;生态瓶中的分解者不断分解有机物导致有机物的消耗量逐渐减少。

【思路点拨】酶催化作用的实质是降低反应所要的活化能,因而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酶量,生成物量达到最大需的时间缩短;乙图中包含了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理解两个过程就能正确分析。

【理综(生物)卷·201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201403)word版(解析)】30.(30分)I.(20分)将刚刚离体的神经细胞置于生理盐水中给予适宜剌激,膜两侧出现的电位变化如图甲所示,乙图是突触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a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剌激时的静息电位,此时,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外流、内流)。

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动作电位。

(2)图甲中bc段Na+进细胞(需要、不需要)能量。

cd段Na+出细胞(需要、不需要)能量。

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则c点高度(不变、增加、降低)。

(3)乙图中①是,其化学本质是,当②与①特异性结合,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

如果向⑤中注射某种物质后,突触后膜无电位变化,分析可能的原因:

一是

,二是。

II.(10分)麋鹿是一种食草动物,20世纪80年代,我国仅有几十只。

后来科学工作者把这部分麋鹿分成若干个种群,分别在湖北、江苏、北京等地进行放养,使得各地的麋鹿种群均已发展到现在的一定规模。

请回答:

(1)把原来仅有的、圈养在一处的几十只麋鹿分成若干种群,移到不同环境中圈养和放归自然的目的是要获得的种群。

在各麋鹿种群间进行和,有利于提高麋鹿的生存能力,避免了在一个环境中放养造成的现象。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扩大麋鹿种群比扩大东北虎等猫科濒危动物种群更容易,其原因是。

【知识点】H3K2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种群及生态系统。

【答案解析】I.

(1)K+外流 Na+

(2)不需要 需要 降低(3)特异性受体 蛋白质(或糖蛋白) 该物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的结合(或该物质破坏了①的结构) 该物质将②分解

II.

(1)具有不同基因库的种群(或具有遗传差异的种群) 交配(或杂交) 选择(或选育) 因近亲繁殖而导致种群退化(或因近亲繁殖导致生活力下降)

(2)麋鹿的营养级低,食物来源丰富(合理给分)

解析:

I.

(1)静息电位是由于K+从神经细胞膜内外流到膜外,使膜外的阳离子多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的电位,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外的Na+大量内流,使膜内的阳离子多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的电位

(2)图甲中bc段Na+进细胞是通过被动运输实现的,不需要能量,而cd段Na+出细胞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需要能量,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会降低,则c点高度会降低(3)乙图中①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本质是糖蛋白,②是神经递质,⑤是突触间隙,如果向⑤中注射某种物质后,突触后膜无电位变化,可能的原因有该物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的结合或该物质将②分解。

II.

(1)原来仅有的、圈养在一处的几十只麋鹿只有一个基因库,种群进行近亲繁殖,不利于种群的生存,因而,将它们分成若干种群移到不同环境中放养可获得具有不同基因库的种群,然后进行相互间的杂交选育可提高麋鹿的生存能力。

(2)麋鹿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多,而东北虎处于较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少,不易于扩大。

【思路点拨】根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的传导知识进行解答。

【理综(生物)卷·201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201403)word版(解析)】6.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

【知识点】K2本题考查能量流经营养级时的去向。

【答案解析】A 解析:

图中A表示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摄入量(100),B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量(30+50=80),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30),D表示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消耗量(50),E表示分解者利用量,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80÷0.2%=400,A正确;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30,B正确;图中没有表示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因而无法计算出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D不正确。

【思路点拨】正确理解图中各字母表示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K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理综卷(生物解析)·2014届西藏自治区高三最后一次模拟统一考试(201405)】5.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断发生着物质交换,生物体内也在不断地发生着物质交换,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人体内氧气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

C.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D.在因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知识点】K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人体内环境

【答案解析】C解析:

甲图中,A是组织液,D是细胞内液,C是血浆,B是淋巴。

乙图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在A选项中,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A错误;B选项中,氧气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的,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所以浓度最高的是血浆,最低的是细胞内液,B错误;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会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而导致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乙图中的食物链是A→C,只涉及到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解者不参与其中,并且消

费者中有很多不同的营养级,D错误。

【思路点拨】正确判断碳循环(乙)和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甲)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是解此题的关键。

【理综卷(生物解析)·2014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鹰潭一中高三5月联考(201405)解析】图一为某生态系统中某动物种群自动调控图。

该动物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注:

环境中的动物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动物数量)。

(1)图一自动调控图模型为调节机制。

(2)若图一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灭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灭鼠方案。

(3)图二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a.属于生物群落的是(填字母)。

b.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图中表示相同生理过程的有(填标号)。

c.上述生态系统出现在地震后形成的土石堆上,则其群落演替类型属于。

【答案】【全品答案】

【知识点】K3J4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解析】每空1分。

(1)负反馈调节

(2)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答案合理给分)(3)ABCD 光合作用 ②③④ 次生演替

 解析: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稳态的基础。

从图1可知,环境阻力增加,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小鼠数量会减少,会有效控制鼠的数量。

生物群落是由一定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组成的,图二中A是生产者,D、C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它们共同组成群落。

图二中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④表示呼吸作用。

该区域地震前生存过生物,因而其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思路点拨】理解负反馈调节的含义及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的含义即可正确答题。

K4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生物圈的稳态

【生物卷(解析)·2014届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201405)】1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增加

B.与淋巴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在内环境中被分解

D.人体非特异性免疫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知识点】K4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解析】D

K5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综合

【理综卷(生物解析)·2014届西藏自治区高三最后一次模拟统一考试(201405)】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下图为桑基鱼塘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模式图,据图回答,

(l)该生态工程体现了__________等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选答两项〕。

(2)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可提高传统生态工程的效益,要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抗病甘蔗,需要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可通过_____________技术将导入了目的基因的甘蔗细胞培养成植株。

若要检测转基因甘蔗细胞染色体上是否插入了日的基因,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技术。

若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相应的蛋白质则可以用________技术进行检测,其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3)为大量繁殖良种猪,可采用胚胎移植技术。

该技术,首先要对母猪注射_________,做超数排卵处理,以获得更多的良种猪卵毋细胞,然后培养到_____________期,与经过_________处理的良种猪精子进行体外受精。

将早期胚胎培养到__________时期,再将胚胎移植到本地母猪体内发育成小猪。

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会发生__________反应,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知识点】K5L7生态系统与基因工程

【答案解析】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等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NA分子杂交抗原抗体杂交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3)促性腺激素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或能桑椹胚或囊胚免疫排斥

解析:

(1)由模式图可知桑叶被蚕食用,蚕沙突入鱼塘后被鱼类食用,甘蔗被人食用,糖渣被猪食用,猪粪被鱼类利用,这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为了提高鱼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加了生物的种类,增加了食物链,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原理;在获取农副产品的同时还要对生态系统进行必要的物质和能量输入,是生物与环境既协调又平衡,体现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2)基因工程操作时必需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导入了目的基因的甘蔗细胞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成植株;抗病基因是否整合甘蔗细胞的染色体上,可以采取含目的基因的基因组作探针与基因组DNA杂交的方法检测。

(3)为使母猪“超数排卵”需向其体内注射促性腺激素,良种猪的卵母细胞只有在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具有与精子结合的能力,而良种精子在体外培养受精前需做获能处理;受体胚胎移植存活的生理学基础是受体胚胎与母体子宫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思路点拨】掌握生态系统的原理加以利用,理解基因工程原理,操作方法,常用技术手段,并形成知识网络。

【生物卷(解析)·2015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解析(201408)】34.(14分)下图一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E、F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

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D

 

图一

(1)图中

表示的生理过程是,表示分解者的是。

(填图中字母)

(2)在图一

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

(3)该生态系统共存在条食物链,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

(4)D和C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种类可能有。

(5)下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填字母),蚕同化的能量D=(填字母),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知识点】K5生态系统

【答案解析】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B

(2)CO2(含碳)有机物

(3)3负反馈(4)物理、化学、行为信息(缺一不可)

(5)AA1+B1+C1+D1一

解析:

(1)分析图1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F为消费者,E为非生物物质。

①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

(2)基于以上分析可知①为生产者合成有机物,所以碳的形式为CO2,③为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过程,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3)基于上面分析可知此生态系统共有三条食物链,即A→C、A→D→C、A→D→F;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4)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三种,即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

(5)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A;蚕同化的能量D=输入的能量-散失的能量=A1+B1+C1+D1;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此营养级为固定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所以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思路点拨】本题着重考查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生态农业工程的构建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生物卷(解析)·2015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01407)】19.“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比喻,使人们想到牧童在放牧时,只管放牧而不顾草原的破坏。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沙尘暴频发B.火山爆发C.温室效应加剧D.湿地内物种减少

【知识点】K5生态系统

【答案解析】B解析:

沙尘暴频发是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沙漠化导致的,A正确;火山爆发是自然现象,B错误;温室效应是由于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C正确;湿地内物种减少是由于人类对湿地的破坏的导致的,D正确。

【思路点拨】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生物卷(解析)·2014届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201405)】29.(8分)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

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___________。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首先做了半分解和未分解两种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