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政治史述论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283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12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docx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政治史述论稿.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docx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上篇统治階級之氏族及其升降

《朱子語類》壹壹陸《歷代類》叁云:

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

朱子之語頗為簡略,其意未能詳知。

然即此簡略之語句亦含有種族及文化二問題,而此二問題實李唐一代史事關鍵之所在,治唐史者不可忽視者也。

兹請先論唐代三百年统治階級中心皇室之氏族問題,然後再推及其他統治階級之種族及文化問題。

若以女系母統言之,唐代創業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為獨孤氏,太宗之母為寶氏,即紇豆陵氏,高宗之母為長孫氏,皆是胡種,而非漢族。

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統雜有胡族血胤,世所共知。

不待闡述,兹所論者專以男系父統之氏族為範圍也。

唐之皇室本有自撰之譜牒,原書今不可見。

然如《册府元龜》及《兩唐書》等唐皇室先世淵源之記载固出自李唐皇室自撰之譜牒,即唐太宗御撰之《晉書》亦唐皇室自述其氏族淵源之要籍。

故兹依據此類唐室自叙其家世之著述,復取其他史料互相參證,以討論此問題焉。

李唐世系之紀述,其見於《册府元龜》壹《帝王部帝系門》、《舊唐書》壹《高祖紀》、《新唐書》壹《高祖紀》、《北史》壹百《序傳》及《晉書》捌柒《凉武昭王傳》等書者,皆不及《新唐書》柒拾上《宗室世系表》所載之詳備,今即依此表與其他史料討論之。

表云:

(李)歆字士業,西凉後主。

八子:

勗、紹、重耳、弘之、崇明、崇產、崇庸、崇祐。

重耳字景順,以國亡奔宋,為汝南太守。

後魏克豫州,以地歸之,拜恒農太守,復為宋將薛安都所陷。

後魏安南將軍豫州刺史,生獻祖宣皇帝諱熙,字孟良,後魏金門鎮將(《舊唐書》壹《高祖紀》云:

“率豪傑鎮武川,因家焉。

”《新唐書》壹《高祖紀》同)。

生懿祖光皇帝,諱天賜,字德真。

三子:

長曰起頭,長安侯。

生達摩,後周羽林監太子洗馬長安縣伯。

次日太祖(虎),次日乞豆。

此表所载必出唐室自述其宗系之舊文。

兹就其所紀李重耳、李熙父子事實,分析其内容,除去其為西凉李焉之正支後裔一事以外,尚有七事,條列於下:

(一)其氏為李。

(二)父為宋汝南太守。

(三)後魏克豫州,父以地歸之。

(四)父為後魏恒農太守。

(五)父為宋將薛安都所陷,即所擒。

(六)父為後魏安南將軍豫州刺史。

(七)子為後魏金門鎮將。

考《宋書》伍《文帝紀》云:

(元嘉)二十七年二月辛巳索虏寇汝南諸郡,陳、南頓二郡太守鄭琨,汝陽、潁川二郡太守郭道隱委守走。

索虜攻懸瓠城,行汝南郡事陳憲拒之。

又同書柒贰《南平穆王鑠傳》云:

索虜大帥拓拔燾南侵陳潁,遂圍懸瓠城,太守陳憲保城自固。

又同書柒柒《柳元景傳》略云:

(元嘉)二十七年八月(隨王)誕遣振威將軍尹顯祖出貲谷,奮武將軍魯方平、建武將軍薛安都、略陽太守龐法起入盧氏。

(中略)。

(閏)十月法起、安都、方平諸軍入盧氏。

(中略)。

法起諸軍進次方伯■,去弘農城五里。

(中略)。

諸軍造攻具,進兵城下。

偽弘農太守李初古拔婴城自固,法起、安都、方平諸軍鼓譟以陵城。

(中略)。

安都軍副譚金、薛係孝率羣先登,生禽李初古拔父子二人。

(中略)。

殿中將軍鄧盛、幢主劉骖亂使人入荒田,招宜陽人劉寬糾,率合義徒二千餘人,共攻金門隖,屠之。

殺戍主李買得,古拔子也,為虜永昌王長史,勇冠戎類。

永昌聞其死,若失左右手。

又同書玖伍《索虜傳》略云:

(元嘉)二十七年,燾自率步騎十萬寇汝南。

(中略)。

宣威將軍陳、南頓二郡太守鄭緄(《文帝紀》作琨),綏遠將軍汝南、颍川二郡太守郭道隱並棄城奔走。

虜掠抄淮西六郡,殺戮甚多。

攻圍懸瓠城,城内戰士不滿千人。

先是,汝南、新蔡二郡太守徐遵之去郡,南平王遣左軍行參軍陳憲行郡事,憲嬰城固守。

(中略)。

燾遣從弟永昌王庫仁真步騎萬餘將所略六郡口北屯汝陽。

(中略)。

太祖嘉憲固守,詔曰:

“右軍行參軍行汝南、新蔡二郡軍事陳憲盡力捍衛,全城摧寇,忠敢之效宜加顯擢,可龍驤將軍汝南、新蔡二郡太守!

又《魏書》陸壹《薛安都傳》云:

後自盧氏入寇弘農,執太守李拔等,遂逼陝城。

時秦州刺史杜道生討安都,仍執拔等南遁。

及世祖(拓拔燾)臨江,拔乃得還。

據上引史實,則父稱李初古拔,子稱李買得,名雖類胡名,姓則為漢姓,其氏既為李,是與上列第一條適合。

李初古拔為弘農太守,弘農即恒農,後魏以避諱故改稱恒農,是舆第四條適合。

李初古拔為宋將薛安都所擒,是與第五條適合。

《宋書·柳元景傳》言:

“生擒李初古拔父子”,《魏書·薛安都傳》言:

“執李拔等,仍執拔等南遁。

及世祖臨江,拔乃得還”,則李初古拔當不止一子,殆買得死難,以弟或兄代領其職,今不能確知。

但《册府元龜》壹《帝王部帝系門》及《兩唐書》壹《高祖紀》等書李熙率豪傑鎮武川因而留居之記载,乃後來宇文泰所改造,並非事實,俟後詳論之。

總之,李熙為金門鎮將,李買得亦為金門隖戍主,地理專名如是巧同,亦可認為與第七條適合,至於北魏諸鎮設置之時代及其地望等問題則别為一事,非兹所討論者也。

又第二條李重耳為宋汝南太守一事,徵諸上引史實,绝不可能。

蓋既言:

“為宋將薛安都所陷”,其時必在元嘉二十七年。

當時前後宋之汝南太守其姓名皆可考知,郭道隐則棄城走,徐遵之則去郡,陳憲則先行郡事,後以守城功擢補實官。

故依據時日先後,排比推計,實無李重耳可為宋汝南太守之餘地。

據《宋書·柳元景傅》言:

“李買得為永昌王長史,永昌聞其死,若失左右手”,則李氏父子與永昌王關係密切可以推知。

《宋書·索虜傳》又言:

“永昌王北屯汝陽”,考《資治通鑑》繫永昌王屯汝陽事於元嘉二十七年三月,繫李初古拔被擒事於元嘉二十七年閏十月,而汝陽縣本屬汝南郡,後别為汝陽郡者,故以時日先後、地理接近及人事關係論,李初古拔殆於未被擒以前曾隨永昌王屯兵豫州之境,因有汝南太守之授。

然則此唐室譜牒所言之汝南太守寅非宋之汝南太守,乃由魏之汝南太守所修改而成者也。

第六條之安南將軍豫州刺史當即與第二條有關,檢《册府元龜》壹《帝王部帝系門》之文,豫州刺史之上有“贈”字,是豫州刺史乃後來追赠之官,故於此不成問題,可不討論矣。

《魏書·薛安都傳》言:

“(安都)仍執(李)拔等南遁。

及世沮臨江,拔乃得還”,是李初古拔原有自北至南復自南還北一段因緣,李唐自述先世故實,竟或因此加以修改,以傅會李重耳之由北奔南,又由南歸北耶?

幸赖其輿他種記載符合及矛盾,留一罅隙,千載而後遂得以發其覆也。

復次,《魏書·薛安都傳》之李拔即《宋書·柳元景傳》李初古拔之渻稱及雅名。

《梁書》伍陸《侯景傳》載景之祖名周,而《南史》捌拾《侯景傳》作羽乙周,正與此同例。

蓋胡人名字原是對音,故成繁鄙,異於華夏之雅稱,後代史官屬文,因施删略。

夫侯景稱帝,七世廟諱父祖之外皆王偉追造(見《梁書南史·侯景傳》),天下後世傳為笑談。

豈知李唐皇室先世之名字亦有與此略相類似者乎?

又據《魏書》肆貳《薛辯傳附長子初古拔傳》(《北史》叁陸《薛辯傅》同)云:

長子初古拔,一曰車輅拔(《北史》輅作轂),本名洪祚,世祖賜名。

同書叁貳《高湖傳》亦附載高各拔之名。

然則初古拔或車輅拔乃當日通常胡名,頗疑李初古拔如其同時薛洪祚之例,亦本有漢名,特以胡名著稱於史耳。

總而言之,前所列之七條,第一、第四、第五、第七四條之中,李重耳父子事實皆與李初古拔父子事實適合。

第六條乃第二條之附屬,無獨立性質,可不别論。

第二條、第三條實互相關連,第五條既言:

“為宋將薛安都所陷”,則元嘉二十七年南北交兵之際李氏父子必屬於北,而不屬於南,否則何得謂為宋將所擒?

故今易原文之劉宋為後魏,則第二、第三條之事實不獨不與其他諸條相反,而且與之相成。

況其他諸條中涵有“元嘉二十七年”一定之時間、“李氏”“薛安都”之姓名專名、“弘農”“金門”之地理專名,而竟能兩相符應,天地之間似無如此偶然巧值之事。

故今假定李唐為李初古拔之後裔,或不至甚穿鑿武斷也。

抑更有可論者,據《唐會要》壹《帝號》條上云:

獻祖宣皇帝諱熙(凉武昭王暠曾孫、嗣凉王歆孫、弘農太守重耳之子也。

)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為宣簡公,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宣皇帝,廟號獻祖,葬建初陵(在趙州昭慶縣界,儀鳳二年五月一日追封為建昌陵,開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詔改為建初陵)。

懿祖光皇帝諱天賜(宣皇帝長子)。

武德元年六月十二日追尊懿王,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光皇帝,廟號懿祖,葬啟運陵(在趙州昭慶縣界,儀鳳二年五月一日追封為延光陵,開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詔改為瞥運陵。

《元和郡縣圖志》壹柒(參閱《舊唐書》叁玖《地理志》,及《新唐書》叁玖《地理志》趙州昭慶縣條):

趙州。

昭慶縣,本漢廣阿縣,屬鉅鹿郡。

皇十三代祖宣皇帝建初陵。

高四丈,週迴八十丈。

皇十二代祖光皇帝啟運陵。

高四丈,週迴六十步。

二陵共塋,週迴一百五十六步。

在縣西南二十里。

《册府元龜》壹《帝王部帝系門》略云:

唐高祖神堯皇帝姓李氏,隴西狄道人。

其先出自李暠,是為凉武昭王,薨,子歆嗣位,為沮渠蒙遜所滅。

歆子重耳奔於江南,仕宋為汝南郡守,復歸於魏,拜弘農太守,贈豫州刺史。

生熙,起家金門鎮將。

後以良家子鎮於武川,都督軍戎百姓之務,終於位,因家焉。

生天賜,仕魏為幢主,大統時贈司空。

生太祖景皇帝虎,封趙郡公,徙封隴西公;周受魏禪,錄佐命功,居第一,追封唐國公。

生世祖元皇帝昞,在位十七年,封汝陽縣伯,襲封隴西公;周受禪,襲封唐國公。

高祖即元皇帝之世子,母曰元貞皇后,七歲襲封唐國公,義寧二年受隋禪。

今河北省隆平縣尚存唐光業寺碑,碑文為開元十三年宣義郎前行象城縣尉楊晉所撰,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有拓本,頗殘闕不可謂。

兹取舆黄彭年等修《畿輔通志》壹柒肆《古蹟略》所载碑文相參校,而節錄其最有關之數語於下:

(上略)皇祖瀛州刺史宣簡公謹追上尊號,謐宣皇帝,皇祖妣夫人張氏追上尊號,謐宣莊皇后。

皇祖懿王謹追上尊號,謐光皇帝,皇祖妣妃賈氏謹追上尊號,謐光懿皇后(中略)。

詞曰:

維王桑梓,本際城池(下略)。

案:

李熙、天賜父子共塋而葬,即族葬之一證。

光業寺碑頌詞復有“維王桑梓”之語,則李氏累代所葬之地即其家世居住之地,绝無疑義,而唐皇室自稱其祖留居武川之說可不攻自破矣。

又據《魏書》壹佰陸上《地形志》南趙郡廣阿縣條、《隋書》叁拾《地理志》趙郡大陸縣條及《元和郡縣圖志》壹柒趙州昭慶縣條等,知李氏父子葬地舊屬鉅鹿郡,舆山東著姓趙郡李氏居住之舊常山郡壤地鄰接,李虎之封趙郡公當即由於此也。

又《漢書》贰捌《地理志》載中山國唐縣有堯山,《魏書》壹佰陸上《地形志》載南趙郡廣阿縣即李氏父子葬地復有堯臺。

李虎死後,追封唐國公,蓋止取義於中山、鉅鹿等地所流傳之放勳遺蹟,並非如通常廣義兼該太原而言也。

至《大唐創業起居注》所云:

初,帝奉韶為太原道安撫大使,帝以太原黎庶陶唐舊民,奉使安撫不踰本封,因私喜此行以為天意。

則為後來依附通常廣義之解釋,殊與周初追封李虎為唐國公時暗示其與趙郡相關之本旨不同也。

然則李唐豈真出於趙郡耶?

若果為趙郡李氏,是亦華夏名家,又何必假稱出於隴西耶?

考《元和郡縣圖志》壹伍云:

邢州。

堯山縣,本曰柏人,春秋時晉邑,戰國時屬趙,屬钜鹿郡,後魏改“人”為“仁”,天寶元年改為堯山縣。

又同書壹柒云:

趙州。

平棘縣,本春秋時晉棘蒲邑,漢初為棘蒲,後改為平棘也,屬常山郡。

李左車墓在西南七裏。

趙郡李氏舊宅在縣南二十里,即後魏以來山東舊族也,亦謂之三巷李家云。

東祖居巷之東,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宅巷也。

三祖李氏亦有地屬高邑縣。

元氏縣,本趙公子元之封邑,漢於此置元氏縣,屬常山郡,西漢常山太守皆理於元氏。

開業寺,在縣西北十五里,即後魏車騎大將軍陝定二州刺史尚書令司徒公趙郡李徽伯之舊宅也。

柏鄉縣,本春秋時晋鄗邑之地,漢以為縣,屬常山郡,後漢改曰高邑,屬常山國,齊天保七年移高邑縣於漢房子縣東北界,今高邑縣是也。

高邑縣故城在縣北二十一里,本漢鄗縣地也。

高邑縣,本六國時趙房子之地,漢以為縣,屬常山郡。

贊皇縣,本漢鄗邑縣之地,屬常山郡。

百陵崗,在縣東十里,即趙郡李氏之别業於此崗下也,崗上亦有李氏塋冢甚多。

昭慶縣,本漢廣阿縣,屬鉅鹿郡。

皇十三代祖宣皇帝建初陵。

皇十二代祖光皇帝啟運陵.二陵共塋,在縣西南二十里。

(昭慶縣條前已引及,為便於解說起見,特重出其概略於此。

《元和郡縣圖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