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通讯的写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12136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通讯的写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工作通讯的写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工作通讯的写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工作通讯的写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工作通讯的写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作通讯的写法.docx

《工作通讯的写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通讯的写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作通讯的写法.docx

工作通讯的写法

工作通讯

含义

1主要特点如何写好工作通讯

含义

1主要特点

如何写好工作通讯

含义

  所谓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

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它的政策性、指导性较强,要求写出背景、做法、成就、经验、教训,概括好粗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它比典型的报道更详尽,比工作总结要具体生动,富有文、情、理之长。

主要特点

  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  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  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  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

如何写好工作通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迫切需要人们去揭示、评论和总结,而工作通讯这一“重型武器”越来越凸显它的威力,并正以它特有的优势,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怎样写好工作通讯,从选题到立意,从结构到行文,有许多地方需要记者和通讯员注意和研究。

  一是要把问题和经验讲透。

写工作通讯的目的是为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因此,工作通讯要力求把问题和经验讲透。

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精选事例。

工作通讯以叙述事实为主,要用事实提出问题,要善于精选具体、典型、有说服力的事例。

同时,针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层层深入,把问题和经验讲透。

  比如1993年中国新闻奖作品《“小机”斗“大机”———记发生在大连市的“三师出走”风波》,文章先举出大连机床厂总经济师、总设计师、总会计师3人出走,创办另一机床厂的事实,然后对这一“出走事件”引起的严重后果进行分析,分析透彻,以理服人,给人思索和启迪。

这样的工作通讯,所抓问题很有针对性和普遍意义,是社会前进中的新矛盾,又有典型材料的解剖分析,叙述层次清晰,作者的观点又十分明确,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是在实践中得题目,在实践里找答案。

工作通讯是实践和研究的共同产物。

工作通讯尤其是工作研究,是要研究工作的,而研究工作就离不开实践,主观臆断和蜻蜓点水是写不好工作通讯的。

因此,要写好工作通讯,记者和通讯员除了搞好调查研究外,最好深入到一线亲自体验,掌握第一手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写出有见地、有深度的工作通讯来。

正如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泓所说:

“好新闻是记者行动的产物,而且行动的目标是现场。

”如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文中: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向在场的人们挥动手臂,轻快地跨出外表被大气磨擦烧灼成古铜色的返回舱。

记者喊道:

“杨利伟,我们接你来啦,对全国人民说几句话吧!

”杨利伟笑了,笑容在朝阳映照下无比灿烂。

他说,“飞船运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感到骄傲”……降落伞悬挂着返回舱,在我们的车头前缓缓飘落。

记者抬腕看表,正是6时23分。

  看,这是记者深入现场观察到的一切,真实、生动,现场感极强,为报道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三是要多研究,深挖掘,努力使工作通讯有深度。

写出一篇好的工作通讯,光到现场去实践还不够,还要多研究,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多设想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

  1994年中国新闻奖通讯《开封缘何不“开封”》就是记者多研究、深挖掘的典型例子。

  针对开封市领导干部思想僵化、群众安于现状、思想观念落后、不思进取等现状,记者深入开封市进行深入调查撰写出的这篇通讯在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

接着,记者又赶赴开封再做深入采访,撰写出《开封何时能“开封”》,发表在经济日报头条,对开封干部群众无疑是一次思想上的大震动、大解放,从而激发了人民群众献计献策的积极性。

  记者没有就此罢手,又及时邀请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就如何促进开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集思广益,对症下药,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各报刊纷纷转载这组系列报道。

至此,这次报道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态势,宣布告一段落。

  这些成功作品的经验是,写工作通讯抓住一个好题材就要往深里挖,多方位、多角度剖析、挖掘,把文章做足,把问题写透,写出深度来。

  四是要生动活泼,不要板着面孔训人。

工作通讯一般不容易写生动,谈经验、谈问题,弄不好会板着面孔训人。

因此,记者、通讯员应该下功夫,尽量把工作通讯写得生动活泼些。

  如获1997年中国新闻奖通讯《长虹启示录》,就是一篇有思想深度、写法活的工作通讯佳作。

作者抓住长虹成功的精髓———改革与扩张,以决策名牌、经验、资本、市场、管理、机制六个方面高度概括长虹经验,阐述其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回答了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诸多问题。

写作上夹叙夹议,以典型事例印证主题,以思辨手法揭示内涵,报道中写到“管理与机制”时,记者这样写道:

制度与人,企业管理中一个对立统一的永恒命题。

长虹的管理思想以人为中心。

一曰:

“太极拳”理论:

刚柔并举,进退有度。

二曰:

“投石子”理论:

不断激活池水,鱼儿才有氧气。

三曰:

“外圆内方”理论:

对外游刃有余,对内铁面无私。

  这些语言形象、生动、深刻,将深奥的企业管理方式通俗易懂地介绍给读者,增强了工作通讯的可读性,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所谓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

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

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

〈实例〉

“卧龙”何以腾飞

——化工部第二胶片厂成功之路探秘

本报记者夏桂廉通讯员恭永梅“伏牛”出山,“卧龙”腾飞。

70年代建在河南省伏牛山深处的化工部第二胶片厂,今天神奇般屹立在南阳市的卧龙岗下,成为我国印刷感光器材生产的基地、河南省利税百强企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们越战越强的秘诀是什么?

企业要有一种精神

记者在这个厂采访时,干部职工介绍了他们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

如何狠抓产品质量促销售;如何狠抓科技进步……但更令人振奋的是,职工们高昂的精神面貌和他们经常提到的企业精神:

艰苦奋斗,团结进取。

70年代初期,二胶厂的建设者们开进了伏牛山。

他们住的是简易房,吃的是红薯面窝头,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万名建设者忍着冬天的奇冷,冒着夏天的酷热,硬是在4年中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厂房。

二胶厂的许多职工经历了那段日月,创业的艰难磨炼了他们,艰苦奋斗、努力进取的企业精神也像刀刻石雕般印在了这一代建设者的心中。

进入80年代,电影胶片市场趋于饱和。

二胶厂的领导们审时度势,决定转产工业用印刷胶片。

新的生产线怎样建起来,是完全靠国家贷款引进国外设备,还是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改造?

二胶厂选择了后一条路。

几年来,他们对关键设备拉幅机先后进行了4次大的改造,使其能生产0.175毫米厚的涤纶薄膜,填补了国内空白。

对涂面机进行了多项改造,实现了微机控制、双机计量等,使生产的车速由18米/分提高到28米/分,控制精度由百分之一提高到千分之零点五。

对国外的先进设备二胶厂并不排斥,适于厂情的或技术改造中的关键设备也要买。

他们分别从美英日引进了三条生产线和关键设备,这样技术改造的结果,产品质量上去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同时还锻炼出一批技术过硬能打硬仗的队伍。

1991年,该厂被列为《三线企事业单位“八五”调整规划方案》之中,开始了由山沟到南阳的搬迁工作,除山区暂设分厂外,主要生产机构全部搬出。

在搬迁中,该厂只用了6000万元,还比原计划的40天提前了5天。

拉幅机搬迁后一次试车成功,工人们精细地拆装,忘我地工作,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被国务院三线办评为搬迁的典型。

转入市场经济后,许多工厂的供销人员成了先富起来的人。

然而二胶厂的供销公司仍然有一支不计名利、朴实能干的队伍。

公司经理是个血气方刚的中年汉子,在二胶厂已工作20多年。

他很为他的同事自豪。

他说:

“我们这80多人长年奔波在祖国各地,只要一说有任务,买张车票就走,出门在外吃住全不讲究,小旅店、小饭馆即可。

当然,看到有的单位供销人员拿高奖金,花钱大手大脚,我们也有想法,但我们这支队伍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一直没有丢。

在二胶厂,一线工人勤恳耐劳,他们很为自己的工厂自豪。

迁入南阳后电源不足,对生产有影响,今年春节,工厂决定避开用电高峰照常上班,大家没有怨言,高高兴兴完成了任务。

企业精神从何而来二胶厂的成功,与职工们的精神面貌有重要关系,他们的企业精神从何而来?

二胶厂的多数职工都有一段在艰苦环境下创业的历史,他们对工厂有很深的感情,这是很重要的一条。

但从干部职工的谈话中,他们十分信赖自己的企业领导,对他们充满信心,也是一条重要原因。

以“全国优秀化工企业领导人”李相权为带头人的领导班子,在工厂中深孚众望。

李相权专业知识功底扎实,从企业基层干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二胶厂一起成长,又决定了他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干大事业的气魄。

在二胶厂参观,厂房是新的,高水平的设备让行家们眼热,但厂领导的办公室则很普通,他们只是借用了厂科研楼的两层。

为工人和科研人员创造最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自己则决不讲排场。

春节,工人们加班,李相权和其他领导大年初一的早晨也来到车间,和大家一起工作。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中,企业领导人正确的决策是十分重要的。

李相权对行业状况、发展趋势、竞争对手的情况都了解甚深,因而有很强的市场驾驭能力。

二胶厂的产品转向、技术改造、狠抓质量、开拓市场都渗透着他和领导班子的心血。

一个能带领职工沿着正确的航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的厂长,自然会得到群众的信赖。

当职工看到企业美好前景,个人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时谁还会不努力工作呢?

通讯写法指导

(一)主题要表现时代精神

报道人民群众特别是他们当中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风貌是通讯的主要任务。

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熔铸了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反映着时代前进的主流,广采博记这样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就会成为激励人民群众前进的鞭策力量。

通讯的这种作用,要求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写成一部“好人好事录”。

因此,能否提炼出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从这个高度来报导其人其事,就成为通讯写得成败与否的关键。

例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篇通讯,发表在周恩来同志诞辰八十周年之际,全国科学大会即将召开的前夕,当时“四人帮”被打倒不久,广大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怀有深切的感情,对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四化”宏图有着高涨的热情。

所以,作者通过叙写吴吉昌攻克“脱蕾落桃”难关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斗争,赞扬他那种为了真理,为了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啥也别想挡住俺”的革命精神。

这一主题摆脱了就事论事的老套子,没有从生产技术的角度把他当植棉能手来宣传,也没有单纯地把他作为政治上的“受害者”去宣传,而是把吴吉昌作为实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意愿和广大群众的要求的先进战士来歌颂,有力地配合了当时形势的要求,这样的主题显得既新且深。

(二)要敢于写、善于写矛盾冲突

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着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尤其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重大的矛盾,它们的提出、展开和解决体现着社会前进的线索。

因此,以反映时代精神为己任的通讯,决不能回避矛盾,更不能掩盖和粉饰矛盾。

写通讯首先要考虑它将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什么问题,主动写矛盾,力求把矛盾写深写透。

只有在充分展开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和事,作品的思想性、感染力才能显示出来。

有的通讯使人看了觉得没有味道,人物平面化,站不起来,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矛盾冲突没写好,英雄无用武之地。

例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作者通过焦裕禄在兰考县的一年半里,面临着三场尖锐的斗争:

一个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内涝、风沙、盐碱之害)向他挑战,另一个病魔向他挑战,再一个少数干部思想的错误向他挑战。

这三场斗争又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

表现了焦裕禄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

(三)要具体形象地表现人物和事件

在事实必须真实的前提下,通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来采写,形象地再现真人真事。

首先,在取材方面(也就是在采访的时候),要主要选择那些感人的、生动的形象和事物,因为只有所写事物本身是形象的、生动的,写作才有一个好的前提。

如果事物本身就是干巴巴的、平淡的,那么即使记者有再大的才能,也难以笔下生花。

在整理、挖掘素材时,除了注意材料的思想意义以外,还要注意材料形象性的事实和细节。

在动手写以前,作者心中没有一个或几个感人肺腑的情节和细节,就不可能写出动人的通讯。

只有把形象生动的素材挖掘深透了,才能为写景、写物、写形、写声、写情打好基础。

其次,在掌握大量形象素材后,要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常借助的联想、比兴等手法,把材料有机地联系和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画面。

再次,要注意写好关键性的“特写镜头”。

写通讯,不可能平分秋色地把一切形象画面都“画”出来,必须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典型画面,用类似电影拍特写镜头那样写好重点。

这种“特写镜头”是人物现场动作的描绘,往往具有特别感人的力量

(四)根据需要调动多种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对通讯的主题是否体现得深刻,人物形象是否刻画得生动,关系极大。

在严格遵守新闻必须真实的前提下,一切可用的表现手法——文学的、议论的、乃至电影艺术的——都可以适当地吸收到通讯写作中来。

通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

但是,当被客观事实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溢出事实本身的时候,议论和抒情就成为必要的表达手段了。

议论可以增强文章的思想性和针对性;抒情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通讯注意事项

人物通讯的功能为:

具体、生动、客观报道新闻人物的典型事迹。

新闻人物既可是正面典型,也可是反面典型;既可是个体人物,也可是以团体为对象的集体人物,如某个组织、单位等。

子贡曾问孔子: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因此,在写人物通讯时,不能将正面典型写得人见人爱,也不能将反面典型写得人见人恨,这样既有违新闻真实,也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人物通讯切忌刻意编造“显著性事迹”。

在报道新闻人物时,不能对人物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如:

写先进人物时,往往写得不近人情,编造诸如“父母去世不回家”等事迹;而写反面人物时,却又写得恶贯满盈,一无是处。

如此编造典型“显著性事迹”,不仅使得人物事迹缺乏新意、毫无特点,也有损新闻真实,引起读者怀疑甚至反感。

如:

22年来,他每天都坚持站在教室门口,迎送学生,风雨无阻。

每天,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放学后,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开学校,他才离开。

点评:

“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文中以此突出一位教师的敬业,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的“显著性事迹”往往经不起推敲,缺乏可信度:

22年里竟然一点“意外”都没有,每天他都是第一个,作者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即使别的教师都“甘于人后”,他22年里就没有一点“拖后腿”的事情?

在选择表现人物形象的事迹时,最好有采访支撑,即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标示事迹的信源。

如上文非要用“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这一事迹来表现人物,可作如下修改,以增强可信度:

他的同事××说:

“22年来,他几乎每天都第一个来到学校,直到最后一位学生离校,他才回家。

之所以编造“显著性事迹”,主要原因是通讯员对新闻人物不够了解,采访不够深入,或者采访时“先入为主”,以挖掘“显著性事迹”为采访目标。

因此,要避免“显著性事迹”造成新闻人物“失真”,通讯员应深入采访,了解新闻人物的全貌及相关事件、语言、细节等,筛选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内容。

 

二、人物通讯选材切忌模式化。

人物通讯要善于截取新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细节等读者意想不到(未知)的素材来表现人物,切忌模式化。

通讯员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模式化倾向:

1.人物形象刻板化,只顾工作,不顾身体;只为别人,不为家人。

如:

从一名农民到一名煤炭工人,到工区区长,他曾多次变换工种,毫无怨言,不管干哪一项工作,都干一项爱一项专一项。

热爱自己的工作,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

由于长期从事井下工作,加上他现在已是年过半百,身体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出现,他早知自己身患绝症,却瞒着家人和单位领导,没有因此而耽误工作,指导累到在工作岗位上。

点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类似“只爱工作不爱身体”的“典型”套路,既与现实生活不符,也有违人道、法治精神。

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不仅于个人不利,更于工作无补。

 

2.典型事迹虚构化,“高大全”难掩“假大空”。

我们来看一篇人物报道:

提起××,班主任韩文会老师眼里噙着泪花,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讲述着:

“××同学在校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够专心听讲,下课能按时完成作业。

虽然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但他热爱班集体,不论是扶残助残捐款,还是为汶川地震灾区爱心捐款,他都踊跃参加,捐款数额最多,已连续两年荣获学校和班级‘行为文明学生’称号。

政治课常菊芳老师饱含深情地告诉我们:

“××同学在住校期间,尊师守纪,衣着朴素,总是吃最普通的菜,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成人眼里,他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点评:

以上两段老师的话,怎么听都像是《学生手册》上冷冰冰的评语,无须“噙着泪花”来讲述。

同学李峰含泪回忆说:

“今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和××同学去校外买干吃面时,发现一个刚会飞的小麻雀在路上跑,我说一脚踩死它,××硬是不让,最后他抓起小麻雀往空中一抛放飞了。

点评:

为了衬托典型人物的高大,同学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看到小麻雀首先想到的是“一脚踩死”。

小麻雀在路上跑,让他自得其乐好了,何必需要“英雄”多此一举“抓起小麻雀往空中一抛”呢。

××英勇献身,最悲痛的莫过于他的爷爷、奶奶等亲属。

办完丧事,××的父亲郑红星将薛建强叫到家里,仔细询问了儿子救人的全过程,连声说:

“救人救得对,他死了,值。

点评:

实在是“伟大的儿子身后必有伟大的父亲”。

孩子死了,在父母亲人眼中,更多的是悲痛,而不会如此“冷静”地权衡值还是不值。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以上报道所引用的话,无论从逻辑看还是实践看,都经不起推敲,不是作者发挥想像在“创作”,就是受访者发挥想像在讲述。

 

3.新闻细节想像化,违背新闻写作客观原则。

如:

第一个孩子被救上来了,××又游向第二个。

漩涡、逆流、疲劳,让这个中年男人倍感救人的艰难。

把第二个孩子救上岸时,××已腿部抽筋,不停地打颤。

当看到河里的孩子只剩一缕头发漂在河面上时,他一咬牙,又纵身跳了下去。

点评:

救人英雄已经殒命,当时的情景不得而知,“腿部抽筋”、“看到河里的孩子只剩一缕头发”等,除非作者有特异功能可与死者对话,否则只能是出自作者的合理想象。

对已去世典型人物的追记,一些作者往往喜欢通过“新闻还原”来再现新闻场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

对这类新闻事实的“还原”应谨慎对待,必须有采访支撑,以免陷入“合理想象”的泥潭。

 

三、人物通讯切忌抽象叙事。

人物的事迹应具体、可感,靠细节取胜,切忌概括性地抽象叙事。

如:

他参加公安工作后,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为群众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并连年被评为巩义市公安局、巩义市人民政府、郑州市公安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

点评:

人物通讯不是典型人物“个人总结”,不能仅仅概括性地报道典型人物“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等,而要具体挖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案、要案破获过程,通过扎实采访,扎实还原案件破获过程,用具体的故事、语言、行动等反映典型人物的“先进性”。

事在“人”为,通讯写作应坚持以“人”为本。

因此,写好人物以及人物通讯,是通讯写作的关键。

通讯员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应切记,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灵去感受,挖掘人物身上最鲜活、最具冲突性、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动作、事件等生活细节,;切忌以想像代替采访,想当然地为人物“创作”所谓的先进事迹,或者是空洞地“总结”典型人物事迹,缺乏具体、生动、感人的故事、细节、语言等。

 

【个体人物通讯范文】

杨丙潞:

从“罪人”到“英雄”

事故发生后,曾有犯罪记录的村民杨丙潞率领众多村民投入伤员救助。

仅他一个人就救起近20名伤员。

4年前,因铁路征地拆迁补偿问题,他率领村民上访维权,最后村民们在一次冲突中堵胶济铁路。

杨最终获刑三年。

“4·28”列车相撞事故发生后,伤员救治是头等大事。

事发地的王村镇,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济南南和淄博市三市交界地带。

由于王村镇属山东省淄博市管辖,救治工作也主要由淄博市承担。

由于伤员太多,淄博市各大医院均被住满,一些伤员被送至距离事发地点近一百公里的县,有的甚至被送到治疗条件较差的工厂医院。

而距离事发地点更近的济南市章丘县和滨州市邹平县的大医院,却鲜有伤员入住。

相形之下,当地村民的表现则赢得伤员及家属的赞许。

由于事发时正值凌晨,有关部门无法及时到达,最早前往现场救助、为伤员提供棉被衣物的,是铁路沿线的前坡村与和家村的村民们。

而表现最为突出者之一,却是一名曾有犯罪记录的村民,他便是和家村村民杨丙潞。

4月28日清晨5时,杨丙潞听到救护车响赶到事故现场,发现救护人员严重不足,而先期到场的村民却被眼前景象吓得发呆,遂招呼大家一起参与抢救。

在T195列车第四节、第六节车厢之间,杨发现一名被甩出车外的伤员,是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满头是血,正向和家村一名女村民小声呼救。

由于没有担架,杨和女村民一起用床单将伤员裹起,抬至数百米远的救护车处。

救护车当时共有十辆左右,由于一车一次只能拉走三人,车下已躺有十几名伤员。

此时一辆救护车恰好还有一个空位,杨丙潞遂将他救起的伤员送至车上。

在陆续抬完几个车外伤员之后,杨丙潞从顶部进入侧翻的第三节车厢中,发现一名被别住腿的幸存伤员,遂将其托上去。

另有一名男性伤员在被他救起后,念及自己的皮夹,遂又折身回去找到。

铁道上尚有几节未倾覆的车厢,旅客们透过车窗,一直注视着救助现场。

忽然间有人发出惊呼:

有小偷。

杨丙潞这才发现,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拿着从死者身上翻出的一美元钞票。

现场警察发现后遂予以制止。

车厢里的旅客群情激愤,发出“打死他”的呼声。

警察问少年是哪个村的,少年回答是“和家”,杨丙潞情急,“我就是和家的,怎没见过你?

”对方终于承认是另一村庄。

在进一步问姓名时,杨丙潞制止,“他还是个孩子,不要让这事影响他一辈子。

上午9时左右,在抢救一段时间后,更多救助人员赶到,出于旅客财产安全方面的担心,遂将参与救助的村民排除在外,有村民为之生气,杨丙潞不为所动,仍坚持抢救,由于其先前表现赢得人们赞许,有关方面允许其继续参与救助。

一直到筋疲力尽,杨丙潞方返回家,他算了下,自己共救了近二十人。

他也付出了代价,右腿被磕破流血。

43岁的杨丙潞当过兵,曾经参加过对越战争,当过一届村干部。

2004年,胶济铁路改线,规划之初,新线从和家村中间穿过,被拆迁房屋的最高补偿标准是240元/平方米。

和家村村民对此不能接受,遂多次与铁路方面发生冲突。

新当选村党支部委员的杨丙潞成为“维权”村民中最为突出者。

2004年7月8日,在一次冲突之后,上百名村民冲上胶济线,导致全线停运长达近两小时,惊动铁道部。

杨丙潞后以“扰乱交通秩序”为名获罪,被判刑三年。

之后,拆迁最高补偿标准提高到350元/平方米。

被判刑的杨丙潞因此反而在和家村拥有了更高威信。

救人当天晚上,杨丙潞即在电视里看到自己,在外地的朋友也打来电话祝贺。

他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媒体的视角中。

在为村民“维权”期间,他曾试图找到当地媒体求助,结果没有记者理会。

后来因堵铁路事件被判刑之后,他成为当地最大的“反面典型”之一。

杨丙潞承认,他参与救助伤员,是为了向当地政府官员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坏人”。

“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有罪,我是为自己和和家村百姓争取合理利益进监狱的。

”杨丙潞说。

不过,他的行为一度并不为当地有关部门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