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学案蒙哥马利强者是不断挑战自己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0796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学案蒙哥马利强者是不断挑战自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学案蒙哥马利强者是不断挑战自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学案蒙哥马利强者是不断挑战自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学案蒙哥马利强者是不断挑战自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学案蒙哥马利强者是不断挑战自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学案蒙哥马利强者是不断挑战自己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学案蒙哥马利强者是不断挑战自己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学案蒙哥马利强者是不断挑战自己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学案蒙哥马利强者是不断挑战自己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学案蒙哥马利强者是不断挑战自己Word版含答案

课外阅读

蒙哥马利:

强者是不断挑战自己

这是一篇军事家传记。

在阅读本文时,要把注意力放到了解蒙哥马利军旅生涯中那些英雄的表现上,感受何谓“军人本色”,何谓“永不言败”。

要理解,这种永不服输的坚毅精神,不止是对军人和战争显得可贵,对所有希望能够干一番事业的人来说,都是需要的。

蒙哥马利小时候很“顽劣”。

对此一定要正确看待。

要分析理解这些“顽劣”或者“不守规矩”中蕴涵的独立思考、主动性、创造性等可贵的性格趋向,这就不再是通常所说的性格缺陷,加上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建立自己健全的人生方向,并为了这个方向顽强奋斗,这些突出的个性就有可能成为事业与人生成功的动力。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选读一些有关军旅生活的传记,从传记传奇性的军旅生活描写中,理解优秀的军人和军事家的素质。

这对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和为事业献身的精神,一定会有所帮助。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是英国著名的军事家、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武装部队杰出的领导人之一。

1887年11月17日,蒙哥马利出生在伦敦肯宁登区圣马克教区的一个牧师家庭。

少年时十分顽皮,14岁才正式上学,20岁时考入桑德赫斯特英国皇家军官学校,1908年毕业,被分配到皇家沃里克郡团,任少尉排长。

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即将结束时任司令部上尉参谋。

第一次大战结束后,蒙哥马利体会到兵学完全是一种需要毕生精力去探讨的学问,但真正理解这种道理的军官不多。

他决心献身于这种行业。

1920年,他正式跨进了参谋大学之门,毕业后参加了爱尔兰战争。

几年的实践,为蒙哥马利日后任高级指挥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蒙哥马利任第三师师长,率部队赴法国和比利时抗击德军。

1942年上半年,英军在远东战场上节节败退,在中东战场上丢城失地。

在这危急关头,蒙哥马利被派往北非,出任英国驻北非第八集团军司令。

蒙哥马利是一位谨慎从事,善于把战略、战术联系起来考虑的军事家,他亲自制订了全歼“非洲军团”的计划,并认真检查每项准备工作。

这次作战计划是要骗过德国将领隆美尔,不让他发现英军主动进攻的企图,具体行动就是在阿拉曼南面佯攻,在北面准备真正的进攻。

激战前夕,隆美尔加强了对英军阵地的空中侦察。

蒙哥马利指挥第8集团军的坦克部队,在一夜之间将所有的战车转移出集结地,换上了逼真的假目标。

英军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出色,骗过有“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

阿拉曼决战始于1942年10月23日深夜,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军锐不可当,势如破竹,用十几天时间,迫使隆美尔的部队连续后退600多公里,伤亡惨重。

消息传到英国,首相丘吉尔下令敲响报捷的钟声。

阿拉曼大捷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危急局势,给英国人民一剂强心剂,蒙哥马利也随之升迁,翌年荣升英国元帅,并受封阿拉曼子爵。

作为一个杰出的将领,蒙哥马利最擅长的是指挥大会战。

1943年5月,他的部队迫使德军在突尼斯投降,使盟军顺利地攻入西西里。

1944年他统帅盟军进入法国,并于6月6日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诺曼底登陆。

接着他又统领盟军横扫法国北部、比利时、荷兰和德国北部的法西斯军队。

1945年5月4日,在众多战地记者的面前,蒙哥马利披挂整齐,以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名义接受柏林残余部队的投降。

战后,蒙哥马利先出任英军参谋总长,后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最高副统帅。

他退休之后继续参加国际国内政治活动达10年之久,出访了许多国家,广结政界要人。

他于1960年和1961年两次访华,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76年3月25日,这位传奇元帅在他的家中去世,享年89岁。

1.谁穿上谦卑这件衣裳,谁就是最美最俊的人。

2.司令官与他的部队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无价之宝。

3.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必须有,也应该有某种人生信仰——它偶尔用一句话、一场梦、一种表情或一个事件向我们传递一种令人振奋的消息。

蒙哥马利传

李政

蒙哥马利1887年11月17日生于伦敦。

他的母亲名叫莫德,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一个名叫法勒的修道院院长的女儿。

莫德16岁时嫁给亨利·蒙哥马利,当时亨利已34岁,在法勒手下任副牧师,伯纳德·劳·蒙哥马利是他们的第四个孩子。

蒙哥马利2岁时,他们全家迁往偏远荒凉的塔斯马尼亚,后来父亲在那里做了大主教。

离开繁华的伦敦,蒙哥马利一家跌入了艰难的境地,以致后来他在回忆录中说:

“我的童年是不幸的。

”当然,这种“不幸”只是相对艰苦而已,因为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凄惨、特别尴尬的事情发生。

在塔斯马尼亚,蒙哥马利的学习成绩使亨利主教夫妇非常难过。

在英文作文方面,他几乎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在神学方面,他的论文“十分差劲”;在数学方面,尽管稍有进步,但绝对赶不上其他同学;在拉丁文、法文、科学和艺术方面,成绩都在“尚可”以下。

尤其使他的父母难堪的是,他曾在神学课中因散布歪诗而挨过校长的棍子。

亨利主教一家回到英国后,主教便把蒙哥马利送到离家不远的圣保罗学校就读。

1902年1月,伯纳德在上圣保罗学校的第一天便自己做主,选择了“陆军”班。

亨利希望自己的儿子当牧师,一听说他想当军人,不免大失所望。

或许是受长兄哈罗德的投笔从戎的影响,或许是他觉得陆军班功课不会太紧。

总之,他下定决心以后,便拒绝更改。

主教明智地接受了他的选择,认为这是天意,便不再说什么了。

可是,莫德却不那么容易让步,于是母子间又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结果,伯纳德平生第一次赢得了胜利。

伯纳德当时14岁。

入学后,他猛攻体育运动。

第一年,他当上了学校游泳队队员。

3年内,他便当上了第15橄榄球队和第11板球队的队长。

他虽然身材瘦小,但却目光敏锐,具有一种天赋的竞赛和领导才能。

他在家里沉默不语,落落寡欢,但在学校里却生龙活虎,海阔天空,任意施展。

1906年7月,伯纳德面临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第一次考验。

他想当一名陆军军官,进桑德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但必须首先经过考试。

当时,伯纳德已是18岁半,校方对他的评语是:

“从年纪看,该生是个落伍者。

如果他想上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就必须努力加油才行。

”这份报告使伯纳德受到很大震动,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必须潜心学习才行。

从此他便刻苦用功,奋力追赶。

1906年秋,伯纳德参加了军事学院的入学考试,在被录取的177名考生中,他排在第72位。

1908年夏,蒙哥马利从军校毕业,这一年有36名军校学生要被派往印度陆军。

在当时,去印度是很热门的,他一心想要去印度,经过刻苦努力,他的成绩刚好排在第36名。

但是,另有8名学生却是指定的。

尽管他们的成绩不如蒙哥马利,但他们都是来自印度陆军军官家庭,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都有参加印度陆军的权利。

于是,蒙哥马利的希望落空了。

军旅之路

1908年9月19日,蒙哥马利被分到皇家沃里克郡团。

这个条件一般的团队,成了他迈向事业巅峰的第一级台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蒙哥马利所在团作为英国远征军的一部分开赴法国前线。

10月,蒙哥马利参加了对德作战。

当时,他所在的第一营奉命进攻一个叫梅泰朗的小村子,已是排长的蒙哥马利表现得勇敢机智。

在村边,他遭遇了一名德国兵。

后来他回忆说:

“千钧一发,必须当机立断。

我纵身向那个德国人猛扑过去,用我全身的力气猛踢他的下腹部,正好踢中他的要害。

”这个德国兵于是成了他平生抓获的第一个俘虏。

此后,他又指挥全排上刺刀冲锋,顺利攻克梅泰朗村。

战斗中,蒙哥马利身负重伤,被送回英国治疗,同时被授予优异服务勋章,提升为上尉。

这是1914年12月。

1个月后,蒙哥马利伤愈出院,惊奇地发现自己已被任命为旅参谋长了,这时他只有27岁。

1916年,蒙哥马利返回法国前线,任第三十五师旅参谋长。

第二年,升任第三十三师二级参谋,并很快升任第九军二级参谋。

1918年,他出任第四十七伦敦师一级参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蒙哥马利30岁,军衔为中校。

战争使蒙哥马利迅速成熟起来。

1920年1月,他获准入坎伯利参谋学院深造。

在他认为纯粹是教一些“完全过时和不现实的东西”的这所军事学府里,他开始形成了自己关于军事、战争以及军事家品格的思想。

他的一些想法和军事学术观点与学院是相左的,被认为固执、非正统和刚愎自用。

一年后,蒙哥马利毕业回到部队。

1926年,他作为教官又返回这所参谋学院,在这里执教3年。

1934年,他被任命为奎达参谋学院的首席教官,又执教3年。

前后6年的教官生涯,对蒙哥马利最终由职业军人转变为军事家是十分重要的。

这期间,他发表了《步兵训练教范》等军事著述,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军事思想。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关于部队士气的观点。

他认为,士气是一个军队能否取得胜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不能把部队看作是“被驱赶着在金属屏障后面向前冲的一堆人肉”,应该爱兵,使士兵感到温暖,从而激发他们的勇气和献身精神。

他还特别关心学员,注意培养那些有潜力的青年军官。

这些思想和做法,成为他以后军事生涯中的不变准则和制胜法宝。

蒙哥马利1927年40岁时与贝蒂·卡弗结婚,这次婚姻对他影响很大。

贝蒂是一位阵亡军官的遗孀,带有两个孩子。

结婚后,贝蒂为蒙哥马利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戴维。

这4个人,也就成了蒙哥马利后半生亲情的全部寄托。

贝蒂是位艺术家,性情温和而执拗,她反对蒙哥马利所崇拜的大部分事物,包括他的军事、政治观点和忘乎所以的热忱。

但他们在一起非常和谐幸福,原因就是互相关爱但互不干涉。

贝蒂原谅蒙蒂(对蒙哥马利的爱称)的怪癖,蒙蒂则处处保护贝蒂,不让她做家务,不跟她谈论琐事,而让她专心致志搞艺术。

在这种婚姻的温情中,蒙哥马利变了,变得更加宽厚、大度、和蔼而富有人情味。

当然,作为军人,他还有着性格的另一面,粗犷、干练和虎虎雄风。

这一切,奇特地融合在一起,成了他成长为军事家而非单纯军人的重要内因。

所以,当10年幸福婚姻骤然终结时,他的精神几乎崩溃,他跌入的是一个“心灵的黑夜”。

他后来说:

“我回到朴茨茅斯的住宅,这儿原来要作为我们的家。

我独自呆在那儿许多天,谁也不见。

我全垮了。

我好像堕入一片黑暗之中,心灰意冷。

”贝蒂·卡弗是1937年10月被虫咬中毒而死,此后,蒙哥马利再也没有结婚。

1937年夏天,也就是贝蒂去世前几个月,蒙哥马利被提升为驻朴茨茅斯的第九步兵旅准将旅长。

在九旅,蒙哥马利开始贯彻他探索已久的军事思想,尤其是步兵训练方法,出色地指挥和参与指挥了几次军事演习。

1938年10月,蒙哥马利因出色的工作和军事才能被提升为少将,奉命负责巴勒斯坦北部地区军事指挥并组建第八师。

有人说蒙哥马利是个天才军人,这种军人对战争有着猎豹般的机敏和不顾一切的献身精神。

所以,当1939年夏秋战争降临前夕,他执意角逐第三师师长职务。

他相信,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老牌“钢铁师”,全英最优秀的陆军师之一,将在战争爆发时最早开赴前线。

铁血冷月,马革裹尸,他渴望率领一支铁流驰骋沙场,去抒写自己的人生辉煌。

退守英伦

在世间所有谜一般的事物里,战争是最具戏剧性的。

1939年9月,当蒙哥马利的第三师随英国远征军雄赳赳地跨海作战时,谁也料不到他们将尴尬地败退而归。

1939年9月3日,英国政府在德军入侵波兰两天后,向全国发出战争动员令,向德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同时,由陆军部下达组建英国远征军及其编备配属训令。

9月底,英国远征军第一军、第二军及空军部队总计16万余人在法国里尔以东地区集结,隶属盟军总司令部下属东北战区的第一集团军群。

这时的英国远征军,虽士气不错,但实在不具备进行大规模作战的能力。

1940年1月,希特勒下达了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低地国家的“黄色战役”命令。

英国远征军立即按预定作战方案,以蒙哥马利的第三师为先头部队向东急进,越过边境,进驻迪尔河南岸的罗文南北地区,准备接替比利时第十师防务。

5月11日凌晨,比利时士兵还沉浸在睡梦中,蒙哥马利部队就在迪尔河畔展开了。

随后德军扑来,比利时第十师慌忙撤走,蒙哥马利部队开始向德军炮击。

这是5月14日。

5月的阳光灿烂地照耀着比利时美丽的土地,阵地侧畔鸟语花香,然而蒙哥马利眼前却阴云密布。

战争形势的急剧恶化超出了他的想象,鹿特丹遭到轰炸,荷兰要求停战,德军装甲部队全线挺进,比利时军队后撤,英军右侧的法国集团军垮了,几乎没有一个消息是令人鼓舞的,整个盟军陷入了一片慌乱。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蒙哥马利再一次显示了一个杰出军人的良好素质,他表现得异常镇定。

许多人后来回忆说,蒙哥马利在那段时间不仅从容自信,甚至还养成了巡视前线、指挥作战、进餐、就寝等等一切都严格按计划进行的刻板习惯,说他“具有一种在自己周围创造沙漠中的宁静绿洲的诀窍”。

蒙哥马利的自信和镇定,使第三师在险恶的局势中巍然屹立,极为有效地阻击着德军的进攻。

此后盟军开始潮水般地后撤。

第三师一直坚守到最后关头,才开始有秩序地撤离。

后撤的英国远征军采取环形防御,边打边退。

但是5月27日夜,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却命令比军向德军投降,使这条环形防御带的左翼出现了一个缺口。

当时,蒙哥马利的第三师正在鲁贝前线与德军对峙,布鲁克急令他们立即前往堵住这一缺口。

第三师连夜急行军,在黑暗崎岖的道路上运动25英里,28日拂晓前工事已经做好了,然后是整整一天的阻击。

5月29日深夜,第三师进入敦刻尔克桥头堡左翼的海滩阵地,在这里掩护大部队撤离。

由于战事险恶,伦敦方面决定尽快把远征军中的优秀将领撤回国去。

30日,布鲁克接到撤离命令。

蒙哥马利接替他出任第二军军长。

5月31日深夜,第二军开始撤离。

第二天,蒙哥马利率部冒着炮火在敦刻尔克港集结并安全撤回多佛尔。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出击就这样多少有些难堪地结束了。

敦刻尔克撤离之后,蒙哥马利向帝国陆军部提出,他不再担任军长职务,而重新出任第三师师长。

他要把这个在跨海作战中遭受重创的钢铁师再造成一流部队,以肩负未来反攻重任。

蒙哥马利再次统领第三师后,只用了10多天时间就在萨摩塞特完成了整编,接受了新装备。

随后,他向前来视察的首相丘吉尔提出,将国内满街乱跑的公共汽车征调一部分入伍,装备第三师使之成为机动能力更强的可以打运动战的师。

这一建议很快被采纳,当然,得到了汽车的第三师并没有立即上前线,但这时他和布鲁克相继提出的进攻性防御理论,即在沿海前线建立一条相对薄弱的防线,尽力阻击入侵之敌,而在后方部署高度机动的战斗部队,乘敌立足未稳实施集中打击的思想,却被认为是非常有创见的“军事哲学思想”。

1940年7月,蒙哥马利被任命为第五军军长。

他在这个军里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行师以上大规模军事演习,培养士兵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实战本领。

他要求部队“无论雨、雪、冰、泥,无论好天气还是坏天气,白天还是黑夜,我军都必须比德军善战”。

一年后,当他调任东南军区司令时,第五军已经成为一支能在任何恶劣条件下英勇作战的一流的部队。

1942年6月,由蒙巴顿将军领导的“联合作战指挥部”决定袭击迪耶普,以便占领一个可以进退英吉利海峡的港口。

袭击的任务按计划交由加拿大部队执行,加拿大部队当时配属东南军区,所以,蒙哥马利实际上是这次行动的最高指挥官。

6月5日,蒙哥马利主持了袭击行动的作战会议。

会上讨论了是否按计划预先用重型轰炸机轰炸迪耶普的防御设施,由于英军和加拿大部队都有人反对这项计划,预先轰炸便被放弃了。

这显然是个错误,但蒙哥马利并没有及时纠正这个错误。

这次行动8月19日正式打响,加拿大部队5000人苦战9小时,最后以被俘、伤亡3300多人而告失败。

蒙哥马利是8月19日晚得到这一消息的,当时,他正在第八集团军司令部里以司令官的身份款待首相丘吉尔。

他对失败的震惊程度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

因为事实上,他的确没有纠正放弃轰炸的错误,却是更明智地、很早就提出应取消这次行动。

他曾给国内武装力量总司令佩吉特将军写信,指出这次行动由于参与部队多,又数次延期,早已泄密。

他说:

“如果要对欧洲大陆进行袭击的话,无论如何应让他们选择迪耶普以外的其他目标。

”历史常常是这样,错误是许多因素共同铸成的,而预料到并力图阻止错误的人,却令人尴尬地成了这许多因素中的一个。

当然,这一切伴随着蒙哥马利入主第八集团军司令部,都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

机遇又一次垂青了这位雄心勃勃而又有些自以为是的军人。

辉煌北非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北非战场,若干年后成了蒙哥马利辉煌军事生涯的里程碑。

但在1942年8月中旬前后,那里差不多是死亡之海。

德国大名鼎鼎的以沙漠坦克战著称的常胜将军“沙漠之狐”隆美尔,指挥着他的黑甲虫般的坦克群,把这里搅得天昏地暗。

而这时作为隆美尔直接对手的蒙哥马利,对沙漠战还几乎是一无所知。

打败隆美尔,这在当时是一个神话,但是蒙哥马利料定它会成为现实。

当时的第八集团军,以蒙哥马利的话说是“危如累卵”,训练指挥系统不灵,有一批他认为是“朽木”的军官在不紧不慢地工作;后勤供给差;部队没有齐装满员,尤其没有一支可与隆美尔装甲军团抗衡的装甲部队。

但这些,蒙哥马利认为,正是可以向总部提要求的条件。

后来,在撤换了许多“朽木”之后,总部果然就同意了蒙哥马利的计划,编成一个下辖第一、第八、第十三个装甲师和一个新西兰师的军,番号第十军。

一段训练之后,第八集团军事实上已面貌一新。

而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隆美尔的部队却在悄悄地发生着衰败。

先是隆美尔本人的健康状况非常糟糕,接着是部队构成出现问题,他的各个师共缺员1.6万人,战斗装备数量比编制规定的少,弹药、口粮和燃料储备也出现问题。

而且因为苏联战场吃紧,德军许多空军中队赶往支援,隆美尔失去了空中优势。

尽管如此,蒙哥马利仍判断隆美尔会不顾一切再次发起进攻,因为北非战场是德军“大钳形运动”攻势的一部分,希特勒不会同意隆美尔撤退。

1942年8月30日夜,隆美尔正如蒙哥马利预料的那样开始了攻击,但他没有想到,蒙哥马利为他设计了一个陷阱。

这样,就有了哈勒法山之战。

这场战役被奉为二战“典范”之作,或者叫“第一个典型的蒙哥马利式战役”。

“陷阱”是在隆美尔攻击正面部署新西兰师箱形阵地;在这个阵地与哈勒法山之间的缺口处,部署第22装甲旅;哈勒法山顶,部署步兵第44师的两个旅;哈勒法山顶南部,部署第八装甲旅。

陷阱开放部设有地雷场,并有第7装甲师机动待命。

蒙哥马利用于设置陷阱的全部战车约400辆,形成三面钳制态势,只要隆美尔进攻,无论向哪个方向突击,都会遭到合围。

同时,英国沙漠空军的庞大战斗机、轰炸机群也将随时听从蒙哥马利指挥,投下后来很长时间都令隆美尔心惊肉跳的“地毯式炸弹”。

英国沙漠空军8月30日黄昏先于隆美尔攻击就出动了,他们轰炸了隆美尔的装甲车停车场,使德军大伤元气。

隆美尔第二天的仓促攻击,很大程度上是英国空军诱导的。

8月30日夜,隆美尔非洲军团突入蒙哥马利的地雷场,爆炸此起彼伏。

德军第二十一装甲师冯·俾斯麦将军被地雷炸死,其余受伤官兵甚多。

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勉强打开一条通道。

隆美尔命令部队向北作预定的左包抄运动,这样,他们就又遭遇了早已埋伏好的英军第二十二装甲旅。

当德军首批87辆坦克慢慢地在地平线上出现时,英军步兵旅的反坦克炮和装甲旅的“格兰特”式坦克几乎同时开火。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伤亡都很大。

不久,英军预备队第二十三装甲旅、第五皇家坦克团和苏格兰龙骑兵第二团投入战斗,德军开始疲于招架。

这一天的傍晚,隆美尔许多部队被迫放弃燃料、弹药消耗殆尽的坦克。

晚上,非洲军团遭受了二战以来第一次羞辱性打击——英国皇家空军的照明弹、炸弹以及英军第十三军炮兵的轰击整整陪伴了他们一夜。

而这一夜,蒙哥马利却照常进入梦乡。

9月1日晨,蒙哥马利从容洗漱,悠然进餐,关于战役进展,他一句都没有过问。

9月1日,哈勒法山战役接近尾声。

上午,有两次小规模的局部战斗。

下午,蒙哥马利采取了两个欺骗性行动:

一是下令制定“进行夺取主动权的反击”计划;二是命令第十军做好追击准备,并把预备队推进到代巴地区。

隆美尔错误地认为蒙哥马利已强大到足以与他就地决战,立即下令开始第一阶段撤退。

9月3日,非洲军团撤退速度明显加快。

英军官兵中有人提出追歼,但蒙哥马利拒绝了,为此他曾受到不少责难。

然而事实是,第八集团军当时也已是疲惫之师,而且如果追击过猛,隆美尔就会一下子退到奥吉拉地区,在那里他将占据有利地势并得到充足补给。

蒙哥马利没有这么干,他下令结束哈勒法山战役。

哈勒法山战役是典型的军团会战,张弛有度,并在英军所希望的状态下结束,它使蒙哥马利在军中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后来有人评价这次战役,认为蒙哥马利从中赢得了3个非同寻常的收获。

一是成为军中“偶像”。

蒙哥马利镇定自若、潇洒果决的指挥风格给了第八集团军官兵深刻印象,他们对他信任极了。

从哈勒法山战役时起,蒙哥马利便开始戴一顶澳大利亚军帽,这顶黑色扁平软帽上,除了一枚英军帽徽外,还缀有蒙哥马利视察一个战车团时,他们送给他的一枚装甲兵军徽。

这顶双星软帽后来成了蒙哥马利同时也是“胜利”的标志,它的出现具有不可思议的号召力。

直到二战结束,蒙哥马利一直戴着它,它像它主人的名字一样惹人注目。

二是改革了装甲兵运动战术,开了装甲兵打伏击的先河。

三是完善了指挥系统。

他调配了下辖3个军的军长,从英格兰调用了何若克、李斯两位优秀的“少壮派”师长分别任第十三军和第三十军军长,又提升第一装甲师师长卢姆斯登为第十军军长,同时,调配了高级参谋人员和随军高级牧师。

这个指挥阵容,蒙哥马利认为是十分难得的,因为它非常机敏干练,而这在蒙哥马利看来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哈勒法山战役洗雪了第八集团军、特别是其第七装甲师的所谓“沙漠之鼠”的耻辱。

蒙哥马利伺机扩大战果,以在适当的时候彻底歼灭隆美尔大军。

这样,就有了阿拉曼会战。

会战计划经英伦白厅批准后,蒙哥马利再次导演了欺骗隆美尔的行动,他为这个欺骗计划拟订代号为“伯特伦”。

“伯特伦”9月28日起实施,首先是伪装前沿地区的巨大的弹药库和作战物资仓库;其次,频繁在前沿地区调动部队与坦克、车辆,使隆美尔对大量部队集结习以为常;然后是挖战壕埋伏步兵;最后是做出在南面前敌部位发动主攻的假象,架设无线电,调动装甲运兵车。

这种捉迷藏的战术持续到10月21日,战略目的即使在集团军内也是保密的,按军衔高低分批传达,10月21日传达到普通士兵,而两天后,按计划是阿拉曼会战打响的日子。

这个欺骗计划被认为是二战中沙漠战最精巧的欺骗计划。

隆美尔毫无察觉,后来他在回忆那场惨败时说:

“在黄昏来临之前,23日那天过得像阿拉曼前线上的任何一天一样。

10月23日到来了。

这一天像往常一样,有鸟叫,有晨曦,阿拉曼前线一片宁静。

然而就在这一片宁静中,第八集团军所辖3个军以及希腊军1个旅、法军2个装甲旅、2个步兵旅,总计19.5万部队悄悄地展开了。

他们共拥有装甲车435辆、坦克1029辆、野炮和中型炮908门、反坦克炮1451门。

而隆美尔的德意联军,这时仅有兵员10.4万人,装甲车192辆、坦克496辆、野炮和中型炮约500门、反坦克炮约850门。

蒙哥马利占据了足够的优势。

隆美尔后来无可奈何地评述说:

“这一仗在射击开始之前就由军需官们打了并决定了胜负。

”这天清晨,蒙哥马利出席了记者招待会,下午来到靠近第三十军司令部的前线指挥部,晚上看了一会儿书就早早上床休息,因为他觉得自己已无事可做了。

晚上9点46分,攻击开始,第八集团军所属部队1000余门火炮同时开火,阿拉曼前线地动山摇,一片火海,然后,1200多辆战车开始进攻。

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乱作一团,随后便盲目还击。

这时,隆美尔的小心细致帮了他的大忙。

还在哈勒法山战役之后,隆美尔就转攻为守,把防御区设在两个大型地雷场和若干条地雷带构筑的箱、网形结构后,这些雷区共布设地雷44.5万颗,若按3%即1.4万颗杀伤人的理论概率算,那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第八集团军进攻开始不久,就陷进了雷区,然后不得不边排雷边进攻,推进速度明显变慢。

直到10月24日早晨8点,北翼方面的两条走廊地带,还没有被第十军的装甲师完全打通。

蒙哥马利不得已下令各装甲师自行杀出一条通道,向开阔地进击。

阿拉曼会战第3天双方陷入胶着状态。

由于第十装甲师行动不利,第三十军又没有突出南部走廊,战场形势令人沮丧。

到10月26日,蒙哥马利便不再能安稳悠然地读书和睡觉了。

第八集团军及其所属其他部队的步兵伤亡严重,新西兰师大约伤亡和失踪1000人,南非师600人,澳大利亚师1000人,高地师2000人,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