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6578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综合测评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综合测评含答案

综合测评

(一)

(时间:

150分钟 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

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

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

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

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解析】 本题从混淆是非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悲剧(的性质)”的理解。

原文第三段中说“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第四段也说“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

而D项中表述的“甲午海战”是历史事件,不是文学艺术。

A、B、C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体现于整篇文章中。

【答案】 D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解析】 本题从语义夸大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原文第四段中说“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C项表述为“不至于获得”“不至于介入”,语义程度加深,与原文不符。

A、B、D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分别体现在第一段、第二段、第五段中。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

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解析】 本题从因果不当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选文第四段最后一句告诉我们:

人们喜欢欣赏悲剧的原因应是“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A、C、D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分别体现在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

【答案】 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

宣德二年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

六年,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

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

来言:

“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帝为改敕赐之。

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

武还,诉于帝。

帝问都御史顾佐:

“巡按谁也?

”佐以来对。

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

及报命,奖谕甚至。

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

言:

“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

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

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

”从之。

来居官廉,练达政事。

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

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逮下狱,当徙。

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

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

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明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京师,来督兵勤王。

渡河,闻寇退,乃引还。

景泰元年,贵州苗叛。

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卒于军,进来右都御史代之。

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讨。

贼平,班师。

诏留来、珤镇抚。

寻命来兼巡抚贵州。

奏言:

“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爵之例。

今寇贼稍宁,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

宜召商中盐,罢纳米例。

”从之。

三年十月召还,加兼大理寺卿。

珤以来功大,乞加旌异。

都给事中苏霖驳之,乃止。

来还在道,以贵州苗复反,敕回师进讨。

明年,事平。

召为南京工部尚书。

英宗复辟,六尚书悉罢。

来归。

成化六年卒于家。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B.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C.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D.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排除错误选项。

“以……为”为固定结构,所以排除A、C两项。

“听其均分”的意思是“任由他们均分”的意思,故选B项。

【答案】 B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

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错,原文无“肱股之臣”。

【答案】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来为人正直,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王来多次对陈武进行打击,陈武向皇帝诉说此事,但皇帝并没有怪罪王来。

B.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

C.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王来与梁珤、毛胜、方瑛联合讨伐苗人,平定之后,皇帝下诏,让王来与梁珤一起留下来镇守。

D.王来一生官职调动升降非常频繁。

曾因杨士奇推荐,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也曾因英宗复辟被罢官。

成化六年,死于家中。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概括分析的能力。

“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错,文中并没有提到太后对陈武宠幸。

【答案】 A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还唯恐不迅速,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

(关键点:

贼,残害;去,除去;困,困苦)

(2)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

(关键点:

疾,痛恨;以,因为;县令不职者,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

宣德二年凭会试乙榜的身份被授予新建教谕。

宣德六年,因被推荐提拔为御史,出京兼任苏州、松州、常州、镇州四府知府。

皇上下令让他与巡抚周忱一起考察属官,皇上敕令上有“请示皇上后再裁决”的话。

王来说:

“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他们唯恐不迅速,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

”皇帝为他改了敕令赐给他。

中官陈武应太后之命出使江南,非常蛮横,王来多次抑制他。

陈武回来,向皇帝倾诉。

皇帝问都御史顾佐:

“巡按是谁?

”顾佐回答说是王来。

皇帝感慨称赞王来是个贤才,说“记下这件事”。

等到回来复命,奖励非常丰厚。

英宗即位,因为杨士奇推荐,王来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

说:

“郡县官员不把农业当作根本,导致百姓多游荡懒惰,催征租税动辄逼出人命。

朝廷怜悯他们失业,下令免除他们的赋税,而田地一天天荒芜闲置,租税没有出处,累及到良民。

应该选择贤能的守官,督促他们以农业为根本。

如果这些人荒芜田地,下令让附近的人家与他们通力合作,交租剩下的粮食任由他们均分,以前田地的主人恢复本业的就还给他。

靠种桑养蚕补充农业的,可任他们自己规划安排。

仍旧让提学风宪官监督,百姓知道从事本业。

”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王来为官清廉,为政干练通达。

侍郎于谦在山西做巡抚时,多次称赞他的才干,认为他可以在皇帝身边侍奉。

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

因为这他被逮入狱,应当流放。

正赶上大赦,以原来的官职调任广东。

王来从这以后屈尊迁就变得平和了很多,但政事也仍然有声有色。

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

渡过黄河,听说敌寇撤退才带兵回来。

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

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在军中去世,晋升王来为右都御使代替侯璡。

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联合进兵讨伐苗人。

等到贼人平定,班师回朝。

皇帝下诏让王来、梁珤留下镇守安抚。

不久下令王来兼任贵州巡抚。

王来上奏说:

“近来因黔、楚地用兵,应该暂时实行卖官的先例。

现在贼寇稍稍安定,只有平越、都匀等四个地方缺乏粮饷。

应该召商采用“中盐”条例,取消收粮的条例。

”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景泰三年十月王来被召回,让他兼任大理寺卿。

梁珤认为王来功劳大,请求对他给予特殊表彰。

都给事中苏霖反驳梁珤,于是此事未得实行。

王来在返回的途中,因为贵州苗人又反叛,皇上让他带兵回去再讨伐苗人。

第二年,反叛之事平定。

任命他为南京工部尚书。

英宗复辟,六个尚书都被罢免。

王来回家。

成化六年,死在家中。

(二)古代诗词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②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

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主要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等。

春天风雨交加,枝残花落,为凄凉惨败之景,再加上残日西斜、寒水自碧,让人对诗歌抒发的情感有了初步感受。

【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标题、注释和诗歌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答题时注意是词的末尾两句。

写出了词人因愁而无心下棋,但又想通过下棋摆脱愁苦,但思绪烦乱,落子犹豫不决。

抓住动作,结合前句进行合理联系,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与琵琶女处境相似,因而有同病相怜之感。

(3)杜甫的《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传记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国学骑士”辜鸿铭

“国学骑士”是陈福郎先生授予他新近出版的长篇传记小说之主人公辜鸿铭的名号。

别看这些年随着国学热,辜氏生平所为渐浮世表,似乎声名日隆,但在早些年,其在内地已近无人问津,流落于主流文化视野外,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

辜氏生于1857年,卒于1928年。

其父原籍福建惠安,时在马来西亚槟城总管一家英国老板的橡胶园,其母是洋人。

辜氏自幼聪慧,语言天赋卓绝,深受义父英国人布朗先生疼爱,10岁时,由其带至英国求学;20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赴德、法等国著名学府深造并研究,精通西学。

据说蔡元培求学莱比锡大学时,辜氏在彼已很有名;而40年后林语堂到该校时,辜氏著作已赫然被列为必读书。

后辜氏打道回南洋,对中国文化萌发浓厚兴趣。

他埋头精研中国典籍,又经人举荐,回国做晚清大臣张之洞幕僚20余年。

后曾任清政府外务部左丞。

清亡后,受蔡元培之请,以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通晓文、儒、法、工与土木等文、理各科,就任北京大学教授。

又以其特立独行之“怪”,成为北大及京城一景,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精通西学的辜氏,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

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

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

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

此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

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

《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道:

“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儒家四书的三部,他不仅是忠实地翻译它,还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鸿沟……”可见西方对辜氏具有开创性的译介传播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推崇。

但辜氏在国内却是不入潮流,不合时宜。

彼时人心思变,新青年擎起打倒孔家店大旗,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

辜氏从西方来,能够慧眼独具,洞悉西方现代文明之弊,故逆流而动,高唱反调。

“西方现在虽十分发达,然而已趋于末路,积重难返,不能挽救。

诸君当知中国的前途绝不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最合世界新潮。

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

”这番话,虽有点“大”,但不能说没有一点先见之明。

与辜氏对国学传播所做的贡献,乃至他的才华相比,坊间似乎更愿意传播其“怪”。

他恃才傲物,性情执拗,西学出道却痴迷旧学,既偏激又迂腐,既愤世嫉俗又玩世不恭,既不合时宜又不甘寂寞,铁杆保皇却敢戏侃清廷慈禧、嘲讽新帝袁世凯,加上他行为艺术似的遗少打扮与生活形态,似乎成了种种矛盾的杂糅体。

伴随这些奇行怪癖的,还有他异乎寻常的“奇谈怪论”,如挖苦银行家是在晴天时硬把雨伞借给你,在下雨时把雨伞收回去的人;反驳嘲笑自己的人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等。

辜氏浸淫于东西方语言中数十年,深谙言语之精妙,能集东西方言语表达气质、风格之优长。

他的见多识广,急智宿慧,常常于争辩中,尽显于他的犀利谈锋与妙语连珠中。

辜氏似乎也喜欢在与人论说中一炫他的敏思好辩。

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正因为他的这种不通世故的不留情面,锋芒毕露,爱逞口舌之快之情状,令世人轻慢了精彩话语后他的认真执着、焦虑忧患和真知灼见。

辜氏关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实是有先知先觉,因之他成为今天开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先声先驱。

“国学骑士”这个名号,依辜氏生平外谐内庄,表邪里正的格调,想必一定会喜欢。

而我们通过这令名号,则可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烟尘,直抵这个生前戏闹身后寂寞的国学传播大师的精神实质,去认真想想我们曾经拥有的、失落的以及将要创造的,这或许也是陈福郎多年磨一剑,打造“国学骑士”的良苦用心所在。

(节选自2011年4月19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B.辜鸿铭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向西方传播国学,是因为在西方繁荣的背后看到了它们的弊端,他坚信只有儒学的仁义才能拯救渐趋末路的西方。

C.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D.今天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这与辜鸿铭当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也是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

E.辜鸿铭的生活经历和对国学的传播,以及与众不同的言行,展示了一位国学大师在多元文化与复杂时世里的矛盾心态与多重人格。

(2)辜鸿铭热衷于国学的传播是件好事,可在当时的中国却遭到了冷遇甚至是反击,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作答。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辜鸿铭在传播国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冠以他“骑士”的称号?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辜鸿铭认为“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理解。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