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春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0386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春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春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春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春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春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春季.docx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春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春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春季.docx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春季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3年春季)

一、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进入第五个年头,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受挫,增速明显放缓。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外需低迷、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冲击叠加,进出口增速下滑至个位数。

针对形势的不利变化,中国政府及时出台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缓解进出口企业困难,增强了企业信心,促进外贸增速回升,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稳外贸”措施成效明显,外贸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

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8669.8亿美元,同比增长6.2%。

其中出口20487.8亿美元,增长7.9%,增速比上年回落12.4个百分点;进口18182.0亿美元,增长4.3%,回落20.6个百分点。

从全年走势看,剔除春节因素后,年初外贸增速明显放缓且低位运行,5、6月份略有反弹,进入三季度后再次下滑。

面对严峻形势,9月份国家和地方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外贸增速企稳回升。

分季度看,4个季度进出口分别增长7.2%、8.5%、3%和6.3%;其中出口分别增长7.6%、10.4%、4.4%和9.4%;进口分别增长6.9%、6.4%、1.4%和2.9%。

在全球货物贸易额仅增长0.2%的情况下,2012年中国货物贸易额仍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

其中出口占全球比重为11.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居全球首位;进口占全球比重为9.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居全球第二。

中国外贸发展不仅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全球贸易增长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定增长

在市场倒逼、政策引导的共同作用下,出口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和质量管理,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明显提升。

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012.0亿美元,增长9.6%,高于总体出口增速1.7个百分点,占总体出口的比重从上年的28.9%上升到29.3%。

机电产品出口11794.2亿美元,增长8.7%,占出口总额的57.6%。

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商品合计出口4188.9亿美元,增长8.6%,占出口总额的20.4%,多数产品出口价格进一步上涨。

“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继续下降,其中煤和成品油出口量分别下降36.8%和5.5%。

 

 

(三)扩进口政策力度加大,顺差处于合理区间

中国政府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2012年出台《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进口促进政策,拓宽了进口渠道,有力地促进了机械设备、工业原料和消费品进口增长。

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进口额为5067.5和7823.8亿美元,分别增长9.5%和3.8%,其中自动处理设备及其部件、集成电路、汽车增长较快。

大宗商品进口总体平稳增长,大豆、铁矿石、原油、铜及铜材进口量分别增长11.2%、8.4%、6.8%和14.1%。

全年贸易顺差2305.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仍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

 

 

(四)加工贸易增速回落,民营企业表现活跃

2012年,一般贸易增长平稳,加工贸易增长乏力,增速均低于外贸总体增速。

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20098.3亿美元,增长4.4%,占进出口总额的52%。

加工贸易进出口13439.5亿美元,增长3.3%,占进出口总额的34.8%。

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5129.8亿美元,增长24.6%。

民营企业表现活跃,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回落,国有企业进出口下降。

201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2210.6亿美元,增长19.6%,高出外贸总体增速13.4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31.6%。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8940亿美元,增长1.8%,占进出口总额的49%,较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进出口7517.1亿美元,下降1.2%,占进出口总额的19.4%。

 

(五)国际市场布局优化,中西部地区外贸活力增强

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入推进,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南非进出口分别增长为10.2%、11.2%和31.8%。

对美国进出口增长8.5%,其中出口增长8.4%,美国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

对欧盟、日本进出口额分别下降3.7%和3.9%。

从国内区域看,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明显快于东部。

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长20.8%,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2.7%,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增长29.5%,重庆、安徽、河南和四川出口增速分别高达94.5%、56.6%、54.3%和32.5%。

东部地区进出口增长4.3%,其中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分别增长7.7%、1.6%、4.7%、0.9%和4.1%,上海下降0.2%。

 

 

 

二、2013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一些积极迹象,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加上稳定外贸增长政策措施成效继续显现,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去年底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

突出特点是:

(一)进出口增速有所回升。

一季度,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9746.7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升6.1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5088.7亿美元,增长18.4%;进口4658亿美元,增长8.4%。

受春节因素影响,月度之间进出口增幅波动较大,1月、2月和3月出口分别增长25%、21.8%和10%;进口分别增长29%、下降15.2%和增长14.1%。

贸易顺差430.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

 

 

(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两旺。

在出口企业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国内产业优化升级等因素带动下,一季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33.3亿美元,增长28.4%,高出总体出口增速10个百分点;进口1364.8亿美元,增长27.0%,高出总体进口增速18.6个百分点。

机电产品出口2985.4亿美元,增长18.1%,占同期出口总额的58.7%;进口1989.5亿美元,增长14.5%,高出总体进口增速6.1个百分点。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有所提高,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21.8%。

在国内工业生产低速增长、国际市场价格较低的形势下,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跌。

其中原油进口量和进口均价分别下降2.3%和2.5%,成品油进口量和进口均价分别下降3.4%和8.6%,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量和进口均价分别下降28.9%和0.8%,铁矿砂进口量零增长,进口均价下降6.3%。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活力进一步迸发。

广大民营进出口企业抓住国际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展营销渠道,深度开拓国际市场,一季度进出口3613.9亿美元,同比增长50.7%,占总体进出口比重为37.1%,比上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51%,占总体出口的比重达41.5%。

国有企业进出口1752.5亿美元,下降4.9%。

外资企业进出口4380.3亿美元,增长0.7%。

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平稳,其他贸易进出口高速增长。

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7.4%,其中出口增长16.6%,进口增长0.1%。

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6%,其中出口增长3.9%,进口增长9.9%。

其他贸易进出口增长62.1%,其中出口增长114%,进口增长36.8%。

 

(四)对新兴市场出口明显快于传统市场。

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状况普遍好于传统市场,中国对多个新兴市场出口均呈快速增长之势,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南非出口分别增长28%、19.6%和35.5%,合计拉动整体出口增长3.3个百分点。

在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趋稳、零售上升的情况下,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6.8%。

随着欧元区金融稳定性增强、经济衰退程度放缓,中国对欧盟出口恢复性增长1.1%。

受日本内需疲弱、日元贬值等因素影响,中国对日本出口下降3.6%。

对美欧日出口合计占整体出口比重为37.4%,比去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

受过境中转增多、跨国公司向香港转移全球物流配送和分拨中心等因素影响,中国内地对香港出口增长74.2%。

 

   (五)中西部地区出口强劲增长。

中西部地区承接外向型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一季度,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42.8%,高出总体出口增速24.4个百分点,其中安徽、江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宁夏和新疆9个省区出口增速高于50%。

东部地区出口增长15.1%,其中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出口分别增长34.3%、3%、11.7%、2.8%和3.6%。

但东部地区进口增长9.1%,增速高于中西部地区的2.3%。

三、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有望比上年有所改善,但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性较大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风险仍然较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中的积极迹象有所增多,但低增长、高风险态势难有大的改观。

近期,美国房地产市场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改善,股指连创历史新高,居民消费重趋活跃。

欧盟与塞浦路斯达成救助协议,财政政策由强调紧缩转向财政整固与经济增长并重,金融市场稳定性有所增强。

日本财政刺激计划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提振了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主要先行指标趋于上升。

新兴经济体活力仍然较强,一些中小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强劲。

国际贸易复苏步伐加快,国际市场海运价格明显上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计,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有望在下半年有所提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望好于上年。

但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深度调整仍在持续,世界经济仍将呈弱势复苏局面,潜在风险不容低估。

以下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仍处于高位,美国、欧元区失业率分别为7.6%和12%,抑制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信心。

发达国家政府债务仍处于高水平,IMF预计2013年七国集团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23.9%,在较长时期内维持紧缩将是发达国家财政政策的基调,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

新兴经济体普遍受制于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速较前几年有所回调,今年以来印度、俄罗斯、巴西工业增速均出现放缓迹象。

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总体面临成本和需求制约,尚难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热点。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调查,随着多国政府削减补贴,201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额比2011年下降11%。

在上述因素共同影响下,世界经济仍将低速增长。

IMF预计,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3.3%,增速仅较2012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二是超常宽松货币政策潜藏诸多风险。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已出台四轮量化宽松措施,欧洲央行2012年9月出台了不设上限的新购债计划,日本政府提出以宽松货币政策推高通胀、刺激经济增长的“安倍经济学”。

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发达国家逐渐常态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刺激经济增长,但其潜在风险也不可低估。

量化宽松释放的资金若超出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吸纳能力,部分资金将涌向新兴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投机获利,催生资产价格泡沫。

一旦发达经济体经济形势大幅改善或货币政策转向,这些资金可能又会从新兴经济体抽离,引发金融体系震荡。

国际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导致主要货币汇率频繁大幅波动,影响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三是欧债危机远未解决。

欧洲稳定机制(ESM)和欧洲央行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为欧元区应对危机提供了强大武器,起到了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去年四季度以来欧洲金融市场总体平稳。

但彻底根除危机还需要加快结构改革、深入推进一体化等“治本”的措施。

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重债国结构改革激化社会矛盾,改革的难度明显上升,动力有所减弱。

塞浦路斯救助协议出台过程一波三折,表明欧元区应对危机的各项机制还需要大力完善,经济、财政一体化进程将曲折漫长。

近期,欧元区经济再度出现下滑迹象,部分核心国家经济趋于停滞,欧元区应对危机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容乐观。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运行平稳,隐忧风险依然存在。

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城镇新增就业等主要指标稳定在合理区间,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高于去年二、三季度的7.6%和7.4%;城镇单位新增就业超过300万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增长1.7%;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阶段,经济转型升级处于关键时期,发展有巨大潜力和空间。

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经济平稳运行与隐忧风险并存,制约发展的矛盾不断显现。

综合国际国内环境考虑,2013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略好于上年,但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际市场需求尚未根本改善。

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均缺乏增长动力,市场需求总体依然低迷。

1-2月,美国进口额下降0.1%,欧盟进口额下降5%,日本以美元计价进口额下降6.6%。

新兴经济体需求较为稳定,但难以完全抵消发达市场低迷的影响。

世贸组织(WTO)预计,2013年全球贸易量仅增长3.3%,远低于过去20年间5.3%的水平。

春季广交会上,一些大企业表示国际市场需求向好,特别是新兴市场需求旺盛,但中小出口企业和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企业则反映订单没有明显增长。

二是要素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削弱部分产业竞争力。

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2012年制造业农民工月均收入同比增长10.9%,2013年一季度主要监测城市工业地价同比上涨3.3%,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受到削弱,沿海地区一些出口产业及订单向境外转移,一定程度上影响出口增长潜力。

在发达国家竞相出台量化宽松政策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企业出口接单的积极性。

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6.1%。

三是贸易摩擦的影响还在上升。

在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抢占市场、提高产业竞争力,频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

过去4年间,中国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328起,涉案金额534亿美元,呈现出涉案金额大、多种救济措施并用、贸易问题政治化等新特点。

2012年,21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77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27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369%。

其中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金额高达204亿美元。

2013年以来,中国出口产品面临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增多,一季度共有12个国家对中国发起22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22.2%。

   从2013年一季度情况看,中国外贸延续了企稳回升态势。

如果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2013年全年进出口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增长速度有望略高于上年,但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

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仍较突出。

面对这一形势,中国将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落实稳定外贸增长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在此基础上,着眼长远,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

同时,进一步完善进口政策,扩大能源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有需求的消费品进口,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