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0217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难忘的泼水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难忘的泼水节》.docx

《《难忘的泼水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难忘的泼水节》.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难忘的泼水节》.docx

《难忘的泼水节》

11难忘的泼水节

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10文综班赖洁凤103111011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凤”“凰”等12个生字,并能对这些生字进行组词,“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

2、看图学文,通过观察图画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们幸福、激动的心情,背诵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2、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介绍相关知识。

师:

同学们听说过泼水节吗?

知道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吗?

其实泼水节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在每年清明节的前后。

这一天,傣族人民身穿节日的盛装,他们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互相祝福。

下面老师过大家观看一个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视频。

(生看视频)

而在1961年,傣族人民却过了一次特殊的、难忘的泼水节,那么它到底特殊在哪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学习这次泼水节特殊在什么地方?

(板书:

11、难忘的泼水节)

(生读课题)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带着以下的问题去观察图。

1.图上画的是谁和谁?

他们在干什么?

(图上画的是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2.仔细观察,图上人们的表情怎么样?

穿着什么?

过渡:

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

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初读课文,粗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1.读准字音,通读全文。

师: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时要读准字音,不能添字漏字,遇到不懂读的就参考注音来读,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以学生对生字的把握程度来检查学生的初读效果。

过渡: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下面老师把课文里的一些字词请出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还记不记得?

凤凰傣族恩敲鼓衣襟白褂咖啡踩着端蘸水长寿

(1)学生齐读这些生字词。

(2)老师指名读,再评议学生读的情况,强调:

“泼”是念“pō”,而不是念“bō”;“蘸”是翘舌。

(3)区分“恩”和“思”。

“恩”恩惠,恩爱、亲爱的意思,“恩”字在口里面是一个“大”,下面是一个“心”,我们可以用一个谜语来记住它:

一口能装一个大,心却无法装得下;

只因对己帮助多,心里永远感激它。

而“思”字上面是一个“田”下面一个“心”。

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老百姓以农桑为本,一心想着田间的耕种。

我们同样也可以用一个谜语来记:

一心想田间,何时能开镰?

(4)说说你对哪些字熟悉,哪些字感到难字,并分享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5)应注意:

示范写“凰”字,强调要注意的地方,指导学生写生字。

(6)分辨课后练习我会填部分的四个多音字。

(7)分组读、开火车读、全班读。

四、自由朗读,理解课文

记住了上面的生字,那我们接下来就看看课文到底讲了些什么?

带着问题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为什么这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

(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1.师:

我们先看第一自然段,老师请位读书比较大声的同学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在这一自然段里,我们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凤凰花开的时候,就是泼水节到来的时候。

)那哪里有凤凰花?

它的颜色是什么?

(看插图)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来了,那么人们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咱们来看第二自然段,老师再请位同学来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2.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

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

想一想:

周总理为什么要放下工作,不顾年迈,要到遥远的地区和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

(因为周总理关心少数民族)

3.抽读第三自然段: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这段课文里用了哪些动词?

(敲起、赶来、撒满、欢呼)

师:

请同学们看到“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这一句,“四面八方”是什么意思?

(师引导:

有一人喊道:

“周总理要来参加我们的泼水节啦!

”另一人听到了也喊:

“周总理要来参加我们的泼水节啦!

”大家就这样互相传喊,喊得四周的所有人都听到了,急忙放下手中的活儿,从各个方向赶去聚集地。

大家能读出他们是怎样赶来的吗?

生读: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

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赶来”有急切的意思,因为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而且他们听说敬爱的周总理也来参加他们的泼水节,如果能和周总理一起泼水,那该多幸福啊!

所以大家都加快脚步,急急赶来和周总理泼水。

而“走来”表达的仅仅是平常那样子走路,没有突出傣族人民心急的心理。

我们再看:

“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这里的“一条条”、“一串串”说明了什么?

(江面上有很多龙船驶过,很多的花炮齐放,场面很热闹,就像我们过年一样。

再读第三段全段。

师:

傣族人民过泼水节就像是我们中国人的过年一样高兴、激动。

结合图片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就是那些傣族人民,为了欢迎周总理,我们撒起了凤凰花瓣,铺上了红地毯,划着龙船,点燃花炮,一起欢呼:

“周总理来了!

”这时你的心情是什么?

师:

从“周总理来了!

”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归纳并板书“盛情迎候”)

傣族人民把鲜红的凤凰花撒在地上,找找图中有没有凤凰花?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敬爱,热情欢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复习生字词,轮流抽读“凤”、“凰”等12个生字,区分课文中“乐”、“盛”等多音字。

2.有感情地读一至三自然段,读出人们高兴、激动、活跃的气氛。

二、交流学习四、五自然段。

1、哪个自然写周总理来到傣族人民中间?

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2、请同学们看到插图,周总理身穿什么?

表情怎样?

(同桌交流讨论)

交流1:

师:

请同学们看到“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这一句,结合插图,说说“笑容满面”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周总理对傣族人民……。

(生回答后师总结:

周总理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融入到傣族人民的队伍里,表现对傣族人民亲如一家。

3..哪个自然段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

读一读?

(第五自然段)

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泼水祝福。

交流2: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总理怎样泼水?

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拓展:

想想周总理和傣族人民都祝福了什么?

周总理把水洒向人们,祝人们()。

周总理把水洒向人们,祝人们()。

周总理把水洒向人们,祝人们()。

人们把水泼向周总理,祝总理()。

人们把水泼向周总理,祝总理()。

人们把水泼向周总理,祝总理()。

练习说话:

“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三、朗读高潮

1.全班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了解:

A.周总理和人们身上都是水淋淋的,他们为什么还这么开心?

B.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

2.指导朗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

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指导读:

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学生先练习读,酝酿情感;老师在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指导、范读;再分组竞赛读,让学生在比赛中互相较量,读出情感;最后,全班齐读,背诵课文。

四、采蜜

把文中你喜欢的或你觉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积累好词好句。

五、想象

如果这一天,你和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一起来到了大街上,参加泼水节,你会怎样泼水呢?

你会对他们祝福些什么?

六、课外延伸:

哪位同学还知道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说出来给大家听听,比如说:

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沐浴节,壮族的三月三歌会……。

放学后请同学们回去请教家里的长辈,写一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下节课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七、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1961年)

身穿傣族服装

接过、敲着敲起、赶来

欢乐,入乡随俗踩着、跳舞撒满、欢呼欢迎,激情准备

端着、拿着龙船(一条条)

花炮(一串串)

心连心

周总理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

 

小学语文《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赖洁凤,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难忘的泼水节》,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1篇课文,该单元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展开。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泼水节。

那时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周总理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

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的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这篇课文语言的朴实自然,描写生动具体,情致深厚感人。

根据新课标的第一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的12个生字,能够区分“好”、“乐”、“盛”“空”四个多音字,理解“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

2.能力目标:

通过品读赏析去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复述课文,背诵最后3个自然段。

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少数民族之间深厚的情谊。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1、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_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为什么傣族1961年的泼水节是个难忘的泼水节?

难忘在哪里?

的教学内容,结合

(二)年级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去学习课文,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四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

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介绍了与泼水节相关的内容,了解背景,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

第二环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和他们一起互相泼水祝福的情景,把自己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找出本课的生字词,遇到不懂的自己查字典,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

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在教学语文时,要充分理解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抓住课文重点句段,让学生不断通过品词、品句、品读去学习课文,体验课文中的语言美和作者的写作情感。

鉴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出几个代表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议一议哪些词语、哪些语段用得好?

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有所理解情况下充分去读及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

如读到“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时,用多媒体展示“周总理和人民在一起的”画面。

这一幅幅画面,不仅把学生们带入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四面八方”、“赶来”、“笑容满面”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周总理和人们一起泼水的图画,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少数民族的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根据课文学到的知识写篇课外小短文,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采蜜本》小笔记本上,积累好词好句。

这样就自然的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1961年)

身穿傣族服装

接过、敲着敲起、赶来

欢乐,入乡随俗踩着、跳舞撒满、欢呼欢迎,激情准备

端着、拿着龙船(一条条)

花炮(一串串)

心连心

周总理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

这篇课文的板书设计,主要是简要地概括出人民欢迎周总理的词语和周总理到傣族参加泼水节的入乡随俗的表现,如他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接过……,敲着……,踩着……,跳舞等动词突出周总理尊重少数民族,表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总之,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