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平安工程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解决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1012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3.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丽乡村平安工程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解决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美丽乡村平安工程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解决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美丽乡村平安工程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解决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美丽乡村平安工程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解决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美丽乡村平安工程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解决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丽乡村平安工程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解决方案.docx

《美丽乡村平安工程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解决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乡村平安工程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解决方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丽乡村平安工程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解决方案.docx

美丽乡村平安工程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美丽乡村”平安工程

——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第1章概述

1.1建设背景

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并出台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

“十二五”期间,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以推进“美丽乡村”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展现出一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家园的景象,并合力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持续发展。

这与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相呼应。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1%,且农村地域广阔,村落分布不规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出现“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给农村的治安带来巨大压力。

目前,农村治安防控采用的还是“巡视基本靠走,防范基本靠狗,报警基本靠吼”的落后防范方式,对于监控安防产品的应用几乎呈空白状态。

公安机关要掌控农村治安局势,依靠单一的警力和传统手段已很难奏效,必须借助技防手段,建立以技术防范为主导的综合防范体系,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美丽乡村”、“平安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本次项目中,参与平安乡村建设的一共有13个村。

1.2建设需求

“美丽乡村”平安工程建设不仅是乡村社会治安监控的需求,也是公安机关案事件侦查提取图像线索与证据,以及对各辖区治安情况统一管理和规划的需求。

1.2.1乡村治安监控的需求

目前,以老弱妇孺为主的农村成为犯罪分子的新目标,薄弱的农村治安现状往往会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加强乡村社会治安监控系统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的治安环境,有助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1.2.2侦查破案打击犯罪的需求

随着视频监控技术不断服务于公安机关,视频录像、图片信息在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提供最直接的线索与证据,其在重特大案件的侦破中,视频监控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1.2.3公安机关统一管理规划的需求

由于农村区域面积大、人口众多等原因,公安警力的部署远不能满足农村治安的需求。

加强乡村社会治安监控系统建设,通过“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手段,实现对所辖地区治安的统一管理和规划,提高公安机关对当地社会治安的掌控水平,着力打造“美丽乡村”。

1.3设计原则

●实用性

“美丽乡村”平安工程建设必须突出实用性。

在建设中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有效应用为核心,充分利用视频图像资源,结合各地方的实际应用场景,围绕打造“美丽乡村”、“平安乡村”,不断提高乡村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经济性

“美丽乡村”平安工程建设必须考虑经济性。

在方案设计时,要做好相关产品的选型,所选的产品既要能符合项目实际需求的,又要能体现经济性、合理性。

●可扩展性

“美丽乡村”平安工程建设需要系统具备可扩展性。

系统要采用开放式架构,选用标准化接口和协议;选型设备应能通过统一的标准实现接入,设备应选用符合标准、先进可靠的主流产品,以保证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可靠性

系统设计、设备选型、调试、安装等环节都严格执行国家、行业的有关标准及公安部门有关安全技术防范的要求,贯彻质量条例,采用稳定、可靠的技术设备,确保系统级别的高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不间断稳定运行。

●易维护性

采用稳定易用的硬件和软件,不需借助复杂的专用维护工具,既可降低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费用,又可节省日常维护费用。

1.4设计标准

系统建设以国家、行业相关规范和标准为依据,规范和标准如下:

1)《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2011)

2)《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GA/T669-2008)

3)《关于深入开展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应用工作的意见》(公科信[2010]30号)

4)公安部关于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的建设、管理、应用规范性文件(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汇编2009年3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行业标准》(GA70-94)

6)《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

7)《建筑及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

8)《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GA216.1-1999)

9)《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GB4943-2001)

10)《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11)《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9

1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1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1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15)《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第2章系统总体设计

2.1设计思路

根据“美丽乡村”平安工程建设的需求,以及考虑到乡村所在地区道路照明设施的建设情况,本方案设计采用全高清红外网络的模式构建社会治安监控系统。

系统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与集中式存储相结合的模式,即视频图像信息在村级存储,重点关注的视频图像上传至区县监控中心存储;前端存储采用NVR本地存储,中心存储采用基于网络的IP-SAN存储;分布式存储与集中式存储相结合的模式,有效的减轻了乡村传输网络的压力。

系统主要对乡村的出入口、主干道、重点单位、人员密集区等公安机关关注的区域进行7×24小时全天候立体式监控,保护乡村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2.2系统结构

“美丽乡村”平安工程——社会治安监控系统架构设计为“1+3”,即前端采集与村级、乡镇、区县三级监控中心。

在农村村委会监控室布置中心视频设备,如NVR、监视器、键盘、客户端等,负责实现前端摄像机的接入,并将视频图像资源进行本地存储;通过监视器可实现监控视频的实时预览和录像回放等功能。

在乡镇派出所分控中心布置中心视频设备,如流媒体服务器、解码设备、监视器、键盘、客户端等,可实现下级村庄视频图像资源的实时预览和录像回放等功能。

通过应用流媒体技术,当用户需要预览时,尤其是多个用户需要预览同一路图像时,流媒体将从前端取流,并进行视频流的分发,对前端而言只需要取一路视频流,这样大大地减少了网络的负荷。

在区县公安局监控中心布置中心视频设备,如电视墙、解码设备、键盘、客户端等,中心机房布置中心平台服务器群等。

通过视频监控管理平台软件,利用统一的数据库、软件及服务,实现所辖乡村视频图像资源的集中管理与统一控制。

通过视频综合平台,可实现模拟及数字视频的矩阵切换、视音频编解码、网络实时预览、视频拼接上墙及视频智能分析等功能。

社会治安监控系统拓扑图如下图所示:

图1.“美丽乡村”平安工程系统拓扑图

2.3方案特色

2.3.1全面的高清体验

全面支持高清,实现了高清视频监控从采集、传输、编码、存储、切换控制到显示的全面高清应用。

前端网络摄像机采集高清视频图像,相对于普通监控画面可获取更多的细节特征,可使图像细节更清晰、更细腻,并且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能清晰地呈现监控现场原貌,同时对于车牌、人脸识别等智能分析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摄像机采用多项高效编码技术,在同等图像质量下,720p只需1~2Mbps码率,1080p只需3~4Mbps码率,相对于原有高清监控系统可节省一半以上的网络传输带宽和存储空间;再结合SVC(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对任意时间段录像进行抽帧处理,可利用有限的存储空间存储更长时间的录像。

同时采用ROI(感兴趣区域编码)技术,在不提高码率的情况下,可保证关键区域获取更清晰的图像质量。

后端在村委会监控室部署NVR对前端监控镜头的实时视频进行分布式存储,可根据实际接入情况对存储设备进行灵活扩容,减轻汇聚网络压力,确保数据安全,提升整体系统可靠性。

同时方案在区县机房部署IP-SAN,对重要监控点位及案事件关联视频进行集中存储和备份。

这种分布式存储与集中式存储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存储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分控中心和总中心控制设备采用一体化、集约化的视频综合平台,视频综合平台集成了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应用中高清数字矩阵、高清图像解码、高清图像输出、高清图像多级级联控制等功能,实现了高清视频监控从切换控制到显示输出的全面应用,同时可兼容原有已建模拟监控系统及模拟矩阵,完全满足公安监控中心统一化操作及控制需要,此外视频综合平台完全参考ATCA电信级架构设计,具备电信级稳定性和可靠性。

中心显示设备采用液晶拼接大屏幕,屏幕本身支持1080P甚至更高的全高清物理分辨率,可全面展示网络高清的视频效果。

前端采集网络高清图像,后端高性能存储及中心解码控制显示系统做强力支撑,让用户驾驭于整套视频监控系统,更好的体验网络高清的效果。

2.3.2流媒体技术,减轻网络压力

流媒体技术是多媒体编解码与网络视频传输技术的融合,能够保证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实现超多用户并发支持,保证视频播放质量。

应用流媒体技术可以解决网络带宽问题和并发访问问题。

图2.流媒体分发示意图

●解决带宽问题

当用户观看视频时,都是通过流媒体服务器来观看实时图像,而不是直接连接到网络录像机上,这样可以降低WAN网络的流量,流媒体服务器接收到网络录像机传送过来的视频后转发给LAN里的用户,这时只占用LAN内的网络带宽。

●解决并发访问问题

当有n个用户要看同一网络录像机上的同一路视频图像时,网络录像机总共需要转发n路视频图像,这对网络录像机本身造成巨大压力,如果转发路数过大,一般网络录像机很难实现。

如果通过流媒体服务器,仅需要从网络录像机上取一路视频图像到流媒体服务器,再由流媒体服务器进行视频图像分发。

第3章系统详细设计

3.1前端系统设计

3.1.1布点原则

以“基本覆盖社会面,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预留未来”为原则,充分考虑布局选点的针对性、关联性以及整体效果。

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布点规划:

图3.监控点布局选点示意图

1)内密外疏原则

重点加强村内主要道路监控探头布点,布点覆盖该区域内主要的集会场所、重点单位和道路交口,实现视频全覆盖、无盲区;农村外围区域重点覆盖主要道路、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地方。

2)重点部位覆盖原则

对平常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地点,进行重点布点,实现监控全面覆盖。

3)预留覆盖原则

对部分正在改造建设的片区,根据规划建设需要预留选点。

4)避免重复建设原则

对前期已建设监控点位原则上不予重复选点建设,对一些单位自建、具备整合接入条件的列入社会资源整合范围,避免重复投资建设。

3.1.2摄像机选型

前端摄像机主要负责各个监控点现场视频信号的采集,并将其传输给视频处理设备,是整个社会治安监控系统的原始信号源,摄像部分的好坏及它产生图像信号的质量将影响整个系统的图像质量。

前端摄像机选型应遵循固定枪机与球机搭配使用、交叉互动原则,应根据监控区域的不同,合理搭配多台枪机和多台球机,以保证监控空间内的无盲区、全覆盖。

另外,考虑到乡村所在地区道路照明设施的建设情况,优先考虑采用具备红外功能的高清网络摄像机构建乡村社会治安监控系统。

本次项目设备选型主要以高清网络红外筒机为主。

前端监控点位摄像机选型建议如下表所述:

表1监控点位摄像机选型建议表

监控区域

监控场景

监控需求及摄像机选型建议

区域出入口

乡村/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出入口

出入口定点监控,监控出入口进出人员、车辆,辨别人脸及车牌信息。

一般采用高清红外网络摄像机,在晚上光线不足的环境下,可考虑定点补光。

辖区内路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