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孟子选五十步笑百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9865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课 孟子选五十步笑百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七课 孟子选五十步笑百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七课 孟子选五十步笑百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七课 孟子选五十步笑百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七课 孟子选五十步笑百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课 孟子选五十步笑百步.docx

《第七课 孟子选五十步笑百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课 孟子选五十步笑百步.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课 孟子选五十步笑百步.docx

第七课孟子选五十步笑百步

第七課 孟子選――五十步笑百步  孟 子

1、孟子簡介

作 者

非成於一人、成於一時,或曰是由孟子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筆記,經孟子潤飾而成

篇 章

1.全書凡七篇,每篇又分上、下,共十四篇

2.七篇篇名依序是:

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

體裁

語錄體

學說要旨

道性善、講仁政、尊王賤霸、民貴君輕、重禮義、輕功利

地位

1.本非經書,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籍志皆著錄於「子部」「儒家類」

2.唐代韓愈大力表彰孟子,將孟子列入道統之傳而倍加崇奉,孟子一書遂備受重視

3.南宋朱熹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孟子地位更為高升

4.南宋光宗時,將孟子收入十三經之一(為最晚列入十三經者)

價值

1.孟子評論「心性」的重大議題,引發戰國乃至後代性善、性惡說的大爭議,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大論題;而其性善說更下開宋明儒者,如陸象山、王陽明心學之先河

2.政治方面,明揭「民貴君輕」之觀念,又首倡君臣地位可以易置的主張,且能著眼於民生經濟問題。

時至今日,雖時空變遷,仍具不可磨滅之價值

注疏

東漢.趙歧注;北宋.孫奭疏;南宋.朱熹集注;清.焦循正義

說明:

1.陸象山主張「心即理」,認為善惡都是心的自我觀照,反省內求,無須外求,無須讀書

2.程朱則主張性即理,以「道問學」為主張求學的路徑

二、孟子VS荀子

書名

時代

篇數

師法

主張

教育

中心思想

注疏

孟子

戰國

七篇,各分上下。

始於梁惠王,終於盡心

法先王:

堯舜

性善

闡揚本性

漢.趙岐注

宋.孫奭疏

荀子

二十卷,三十二篇。

始於勸學,終於堯問

法後王:

周文武王

性惡

化性起偽

唐.楊倞注

清.王先謙集解

說明:

1.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推仁及於義;荀子隆禮重學(韓非重法)

2.荀子學說,以禮為宗,以善為目標,仍是孔孟之道,觀點與方法與孔孟不同,目的仍相同

3.孟子與荀子皆尊王道,賤霸道;史記中二人合傳(孟子.荀卿列傳)

 

三、先秦哲理諸書

家派

書名

別稱

作者

時代

主要思想

文章特色

篇卷

注疏

道家

老子

道德經

李耳

春秋

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無為而治

說理文字

八十一卷,五千餘言

漢.河上公注

魏.王弼注

莊子

南華經

莊周

戰國

物類平等,順適自然,道通於一

設想寓言

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

晉.郭象注

清.王先謙集解

儒家

論語

論、語

孔丘弟子與再傳弟子

春秋

語錄體

二十篇,始於學而,終於堯曰

魏.何晏集解

宋.刑昺疏

孟子

孟軻弟子

戰國

推仁至義,人性本善,民貴君輕,尊王賤霸

設想寓言

語錄體

七篇,各分上下。

始於梁惠王,終於盡心

漢.趙岐注

宋.孫奭疏

荀子

孫卿新書

荀況(孫卿)

戰國

以禮為宗,以善為目,標人性本惡,矯性靠積學

論辯濫觴

漢賦先河

三十二篇,始於勸學,終於堯問

唐.楊倞更名作注

清.王先謙集解

法家

韓非子

韓非

戰國

法術勢兼顧,君無為,法無不為

論辯文章

共五十五章

清.王先謙集解

雜家

呂氏春秋

呂覽

呂不韋

戰國

儒道為主,兼採墨法名兵農,取法自然切理想

論辯文章

二十六卷:

十二紀,八覽,六論

漢.高誘注

四、經書沿革

前 秦

六 經

詩、書、易、儀禮、樂、春秋

西 漢

五 經

詩、書、易、儀禮、春秋(因為樂,有名無實體)

南朝劉宋

十 經

詩、書、易、儀禮、禮記、周禮(後三者合稱三禮)

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合為春秋三傳)

論語併孝經

唐 代

十二經

十經中論語、孝經分開,加上爾雅。

(唐文宗開成石經)

南宋光宗

淳熙年間

十三經

( 六經 ):

詩、書、易、儀禮、周禮、春秋

( 三傳 ):

左氏、公羊、穀梁(春秋經合於三傳中)

( 四記 ):

禮記、論語、孝經、爾雅

( 一子 ):

孟子

(即開成石經十二部加上孟子一書)

 

五、十三經簡述

經 書

內 容

文字特色

易 經

初為卜筮之書,後成為哲理之書

長於說理

尚 書

記錄上古政事之史書,散文之祖

記言記事,條理分明

詩 經

包括地方歌謠、士大夫歌詠、廟堂樂歌,韻文之祖

多四言作品,篇幅短小,主題單一明確,多重章疊詠形式

周 禮

記古代官制(理想中官制)

皆長於敘述說明

儀 禮

記古代禮儀(共十七種)

禮 記

古代禮學叢書

內容豐富繁雜,博大精深

左 傳

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代諸國事

重記事

公羊傳

解釋春秋經的義例為主

重釋義

穀梁傳

論 語

載孔子之道

記言

孝 經

孔子為曾子述孝道之書

論孝道

爾 雅

講字義類別的字書

第一部辭典

孟 子

載孟子之道

議論宏肆,辨理最明

備 註

十三經成於南宋光宗淳熙年間,最晚納入者為( 孟子 )

六、先秦作家比較

人物

字號

尊稱

朝代

生平

學術

著作

孔丘

仲尼

春秋

魯國人,先祖為宋國貴族

私人興學之祖,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記名弟子共七十二人。

司馬遷將他列入世家

主要思想皆在論語一書

左丘明

春秋

相傳為魯國太史。

後人尊稱其為「素臣」

孔子作春秋,多所褒諱貶損,左丘明論輯本事為之作傳,以明夫子不以空言立說

左傳

孟軻

亞聖

戰國

先祖由魯遷至鄒國,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皆為其母教子傳說。

受教於子思門人,繼承孔子思想,一生從事教育與著述,為戰國著名教育家

思想推孔子之仁而為義,主「性善」說,於宋代開始,升格列十三經中,南宋朱熹又列為四書之一

主要思想皆在孟子一書

莊周

子休

戰國

一生貧困,不求富貴,曾任蒙之漆園吏,與惠施往來,終身不仕。

唐人尊稱「南華真人」

思想以道為本,以為萬物合一,主張順應自然,反璞歸真

莊子

荀況

荀卿

戰國

曾為齊祭酒,任楚蘭陵令,晚年著書講學以終。

韓非、李斯為其弟子

與孟子並為戰國時儒家代表人物,主張「性惡說」,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提出隆禮的主張。

為漢賦始祖

荀子

韓非

戰國

韓國公子,因受秦王政嘆賞而使秦,然不受秦重用,反被李斯讒害,死獄中

以為勢、術、法不可偏廢,互相結合成一嚴密思想體系,為法家集大成者

韓非子

七、十家流派比較

流 派

源 出

主 張

代 表

備 註

儒 家

司徒之官

以仁為主,愛有差等

孔子、孟子、荀子

戰國時,儒、墨並稱顯學

墨 家

清廟之官

兼愛非攻,愛無差等

墨子

孟子斥其無父

道 家

史官

崇尚自然,清靜無為

老子、莊子、楊朱

孟子斥其無君

法 家

理官

重干涉,嚴賞罰,貴法治,尊君

商鞅、申不害、慎到、韓非

秦後,法家僅為法律審判之學

名 家

禮官

正名定分,重理則邏輯論理

公孫龍、惠施

今理則學先驅

雜 家

議官

本身無一定宗旨

呂不韋(呂氏春秋)

漢代有劉安.淮南子

農 家

農稷之官

君民並耕,畫一市價

許行

孟子斥其「率天下而路」

陰陽家

羲和之官

順時敬天,五德終始

鄒衍

後世捨人事,任鬼神

縱橫家

行人之官

合縱連橫,遊說天下

蘇秦、張儀

策士遊說之外交術

小說家

稗官

街談巷議,道聽塗說

山海經、穆天子傳

為十家,未入九流

說明:

1.最早談論諸子學派者:

莊子.天下

2.最早稱各派之家名,以孟子為最早(已呼出儒、墨兩家)

3.最早分各家並予之立名者: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八、四書

1.時間:

( 南宋孝宗淳熙 )年間。

2.人物:

( 朱熹 )。

3.四書:

( 論語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4.稱呼:

( 四子書 ),簡稱( 四書 )。

5.思想:

論語主載( 孔子 )思想;孟子記載( 孟子 )思想;大學相傳為( 曾子 )所著;中庸相傳為( 子思 )所著―子思為孔子孫兒,名伋。

九、字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穿衣(ㄧˋ)

七十者「衣」帛食肉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馮諼客

孟嘗君)

衣服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

從「衣」文之媵七十人(韓非子.買櫝還珠)

包紮

裂裳「衣」瘡,手注善藥(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2.

只、但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正直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竟然、居然

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元好問.水調歌頭)

3.

細密(ㄘㄨˋ)

「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

技術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孟子.告子上)

為學的方法

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荀子.勸學)

定數、命運、情勢

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與秦相較,或未易量(蘇轍.六國論)

計算(ㄕㄨˇ)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責備(ㄕㄨˇ)

不要再「數」落我了

頻頻、屢次

(ㄕㄨㄛˋ)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馬遷.鴻門宴)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司馬光.訓儉示康)

4.

兵器

棄甲曳「兵」

武備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

5.

施食、餵養

(ㄙ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食」之,比門下之客(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餘肉亂切送驢前「食」之(杜光庭.虬髯客傳)

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司馬光.訓儉示康)

飯(ㄙˋ)

設酒、殺雞、作「食」(陶潛.桃花源記)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雍也)

吃飲

長鋏歸來乎!

「食」無魚(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孟子.滕文公下)

食物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錦衣玉「食」(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論語.子張)

6.

能「以」棘刺之端為母猴(韓非.棘刺刻猴)

養之「以」五乘之奉(韓非.棘刺刻猴)

諸微物必「以」削削之(韓非.棘刺刻猴)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蘇轍.六國論)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用來

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李斯.諫逐客書)

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賈誼.過秦論)

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邪(曾鞏.墨池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直「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丘遲.與陳伯之書)

因此

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李斯.諫逐客書)

依照

斧斤「以」時入山林

生,事之「以」禮(論語.為政)

聞鳴鏑而肢戰,對穹廬「以」屈膝(丘遲.與陳伯之書)

沉迷猖獗,「以」至於此(丘遲.與陳伯之書)

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歐陽脩.縱囚論)

原因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作為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

7.

轉移、改變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曹丕.典論論文)

施加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無故「加」之而不怒(蘇軾.留侯論)

「加」之以軍旅,因之以饑饉(論語.先進)

增益

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孟子.告子)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飲馬長城窟行)

更加,程度副詞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十、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餓莩、葭莩之親、小信未孚、桴鼓相應、浮瓜沉李、蜉蝣、俘虜

洿池、瓠瓜、夸父、誇張

庠序之教、祥和、詳細、飛翔、佯狂、徜徉、打烊

 

撇(ㄆㄧㄝ)下、撇(ㄆㄧㄝˇ,書法向左斜下的一筆,永字八法中稱為掠)、撇開、撇清、魚鼈、甕中之鱉、弊車羸馬、敝帚自珍、遮蔽、旌旗蔽空、浮雲蔽日、彆扭、卑禮厚幣、束手待斃、憋氣、驚鴻一瞥、蹩腳

孟軻、養蚵、苛責、坎坷、呵欠、訶責

棄甲曳兵、跩拖、拖拽、大力拽上、縲絏、洩密

★同音字

班門弄斧、大刀闊斧

破釜沉舟、瓦釜雷鳴、釜底抽薪

十一、課外閱讀  

(一)孟子論心性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告子上)

語譯:

仁、義、禮、智,不是由外面來陶鑄我的,而是我本來就具有的,只是不去思考發揮罷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公孫丑上)

語譯:

  每個人都有不忍害人、也不忍見他人受害之心,譬如現在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將要掉入井中,都馬上會有驚駭恐懼和憐憫傷痛的心情產生。

這種心情的產生完全出於天性,並不是想藉此結交那小孩的父母,也不是想搏得鄰里朋友們的稱讚,更不是因為厭惡會有不仁的惡名才如此的。

  由此看來,沒有憐憫傷痛的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憎惡的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辭謝退讓的心,簡直不是人;沒有分辨是非的心,簡直不是人。

  憐憫傷痛的心,是仁道的發端;羞恥憎惡的心,是義理的發端;辭謝退讓的心,是禮法的發端;分辨是非的心,是智慧的發端。

人心裡有這四個善端,就好比他身上有四肢一樣,都是生來便有的。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

語譯:

仁,是人的中心;義是人的大路;捨棄大路不走,放失中心不知追求,這實在令人感到悲哀。

學問的方法其實沒有什麼重要法則,只要追求自己放失亡佚的心而已!

(二)孟子論政治

  孟子曰: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盡心下)

語譯:

孟子說:

「百姓最重要,土神穀神次要,君主較輕。

因此,得到眾百姓之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之心的做諸侯,得到諸侯之心的做大夫。

諸侯危害社稷國家,就另外改立。

犧牲(祭祀用的牲品)已經長成,祭物已經潔淨,能按時祭祀,但仍發生旱災澇災,就另立土神穀神。

  齊宣王問曰:

「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

「於傳有之。

  曰:

「臣弒其君,可乎?

  曰: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梁惠王下)

語譯:

齊宣王問:

「商湯流放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真的有這些事件嗎?

孟子答:

「史料中有這種記載。

宣王問:

「臣子犯上殺死君主,行嗎?

孟子答:

「破壞仁的人叫做『賊』,破壞義的人叫做『殘』,毀仁害義的殘賊,叫做『獨夫』。

只聽說把獨夫紂處死了,卻沒有聽說是君主被臣下殺害了。

(三)相關之詩文、對聯(第一首是詩,餘皆為對聯)

孟子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

何妨舉世嫌迂闊?

故有斯人慰寂寥。

語譯:

你長逝的魂魄不能再被招回,讀你的遺著就想見你的風格、為人。

就算天下人都罵我固執,不近情理,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了你這位異代知己,我在孤單寂寞中,也得到極大的安慰。

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學者

仰不愧,俯不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解說:

1.上聯:

引用論語.學而。

子曰: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語譯:

孔子說:

「後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房子,便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

2.下聯:

引用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語譯:

孟子說:

「君子有三件值得快樂的事,用仁德統一天下不包括在內。

父母都健在,兄弟沒病沒災,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而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

君子有這三件快樂的事,用仁德統一天下不包括在內。

千里而來,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百世之下,莫不興起,況於親炙之者乎

解說:

1.上聯:

引用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

「叟!

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語譯:

孟子晉見梁惠王,惠王說:

「老先生,您不遠千里到我國家來,準備對我國家有什麼實質的貢獻呢?

」孟子說:

「國君您何必說『利』呢?

這世間有更重要的『仁義』存在呀!

2.下聯:

引用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

「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

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非聖人而能若是乎?

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語譯:

孟子說:

「聖人是百代人的老師,伯夷和柳下惠就是這樣的人。

所以聽到伯夷風範的時候,可以使得貪頑的人懂得廉節,懦弱的人能知立志;所以聽到柳下惠的風格和操守的人當中,即使是刻薄成性的人也變得厚道了,胸襟狹窄的人也變得寬宏大度了。

他們在百代之前奮發有為,百代之後,聽到他們事蹟的人沒有不為之感奮振作的。

不是聖人能夠像這樣嗎?

—更何況對於那些同時代親受他們薰陶的人呢?

 

居仁由義,傳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

養氣知言,充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

解說:

1.上聯:

引用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

「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語譯:

孟子說:

「居於仁而遵循義,君子的事務就齊備了。

2.下聯前半:

引用孟子.公孫丑上。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語譯:

(公孫丑問:

)「請問,老師擅長哪方面?

」(孟子說:

)「我能識別各種言論,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

3.下聯後半:

引用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語譯:

孟子說:

「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

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舍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惠之和,願學孔子

能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此為丈夫

解說:

1.上聯:

引用孟子.萬章下。

孟子曰:

「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語譯:

孟子說:

「伯夷,是聖人中最清高的;伊尹,是聖人中最負責任的;柳下惠,是聖人中最隨和的;孔子,是聖人中最合時宜的。

2.下聯:

引用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語譯:

孟子說:

「金錢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貧苦窮因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權勢武力不能讓自己屈服變節。

這才是所謂的大丈夫。

十二、孟子名句輯要

1.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

(盡心上.一八)

2.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離婁上.二三)

3.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離婁上.八)

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告子下.一五)

5.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梁惠王上.一)

6.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孔子之言)(滕文公上.二)

7.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離婁下.一二)

8.大匠誨人,必以規矩。

(告子上.二○)

9.仁者無敵。

(梁惠王上.五)

10.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

(公孫丑上.三)

11.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公孫丑上.三)

12.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曾子之言)(梁惠王下.一二)

1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盡心下.一四)

14.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告子下.一五)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梁惠王上.七)

16.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離婁上.四)

17.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下.一三)

18.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離婁下.二八)

19.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上.七)

20.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孔子之言)(梁惠王上.四)

21.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丑下.一三)

22.持其志,無暴其氣。

(公孫丑上.二)

23.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一五)

24.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離婁上.一)

2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公孫丑下.一)

26.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

(梁惠王下.三)

27.教亦多術矣!

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告子下.一六)

28.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孔子之言)(離婁上.八)

29.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告子上.一○)

30.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滕文公上.四)

3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滕文公下.二)

32.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

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盡心上.一四)

33.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

(顏淵之言)(滕文公上.一)

34.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離婁上.七)

35.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離婁下.二八)

36.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離婁上.一一)

37.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盡心下.三)

38.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盡心下.三四)

39.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告子下.一五)

40.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盡心上.九)

41.養心莫善於寡欲。

(盡心下.三五)

42.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一一)

43.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盡心上.一八)

44.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離婁下.一八)

45.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告子上.九)

46.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離婁上.一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