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复习要点1doc.docx
《植物生理学复习要点1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理学复习要点1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生理学复习要点1doc
植物生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3’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植物细胞的主要结构(见课本14页图1-2)
植物细胞由细胞壁、原生质体组成。
(注意把握胞间连丝)
细胞器:
双层膜(线粒体、叶绿体)
单层膜(过氧化物体、乙醛酸循环体、液泡)
无膜(核糖体、微管、微丝)
3、大液泡、叶绿体和细胞壁是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三大结构特征
4、原生质胶体有两种存在状态,即溶胶和凝胶。
当原生质处于溶胶状态时,粘性较小,代谢活跃,生长旺盛,但抗逆性较弱;
当原生质呈凝胶状态时,细胞生理活性降低,但对低温、干旱等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提高,有利于植物度过逆境。
5、穿越细胞壁、连接相邻细胞原生质(体)的管状通道被称为胞间连丝。
6、由胞间连丝把原生质体连成一体的体系称为共质体,而将细胞壁、质膜与细胞壁间的间隙以及细胞间隙等空间叫作质外体。
共质体与质外体都是植物体内物质和信息传递的通路。
7、胞间连丝的功能:
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
8、生物膜(biomembrane)是指构成细胞的所有膜的总称。
可分为质膜和内膜。
由蛋白质、脂类、糖和无机离子等组成。
9、膜蛋白存在状态:
外在蛋白、内在蛋白、膜脂蛋白、跨膜蛋白。
10、膜脂相变指膜的脂质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物相转变。
膜在正常条件下是一种液晶状态,在较高温度下呈液相状态,在低温下即转变为固相状态。
液相(溶胶)固相(凝胶)
11、链越短或链的不饱和程度越高,膜的流动性越大,相变温度也越低;反之,相变温度也越高。
12、生物膜的功能:
分室作用、代谢反应和能量转换的场所、控制物质交换、信号识别与转导。
13、植物细胞亚微结构的三大系统:
微膜系统、微梁系统、微球系统。
14、内质网(ER):
粗糙型内质网(RER)和光滑型内质网(SER)
15、微体可分为过氧化物体(参与光呼吸)和乙醛酸体(参与脂类代谢,生理功能是糖异生作用,即脂肪转变成糖类)。
通常认为微体起源于内质网。
16、微球系统是指细胞中由DNA-蛋白质或RNA-蛋白质组成的无膜结构的细胞器的总称。
包括核粒与核糖体(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
17、高等植物细胞有三大基因组:
核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后两组称为核外基因。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代谢7’
1、植物细胞内水分以束缚水和自由水两种状态存在。
束缚水--与细胞组分紧密结合不能自由移动、不易蒸发散失的水。
自由水--与细胞组分之间吸附力较弱,可以自由移动的水。
自由水
束缚水
两者比值
原生质
代谢
生长
抗逆性
高
溶胶
旺盛
快
弱
低
凝胶
活性低
迟缓
强
2、水是细胞原生质的主要组分。
3、水在植物的生理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
(1)水是代谢反应物。
(2)水是物质运输、吸收及生化反应的介质。
(3)水维持细胞膨压,促进生长。
(4)水能使植物保持固有的姿态。
4、水对植物生存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1)水对植物体温的调节
(2)水对植物生存环境的调节
(3)水的透光性使水生植物的需光反应正常进行
5、生理需水:
指用于植物生命活动和保持植物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分。
生态需水:
指利用水的理化特性,调节植物生态环境所需要的水分
6、水势:
每偏摩尔体积中水的化学势差。
(了解水势、自由能、化学势)
7、纯水的化学势μw0规定为0。
溶液的水势为负值。
8、溶质势ψs:
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
9、标准压力下,溶液的水势等于其溶质势,即ψw=ψs。
溶质势表示溶液中水分潜在的渗透能力的大小,因此溶质势又可称为渗透势。
10、稀溶液的溶质势可用范特霍夫(VantHoff)公式(经验公式)来计算:
ψs=ψπ=-π=-iCRT
式中ψs:
溶质势;ψπ;渗透势;π:
渗透压;i:
溶质的解离系数;
C:
质量摩尔浓度(mol·kg-1);
R:
气体常数(0.0083dm3·MPa·mol-1·K-1);
T:
绝对温度(K)
11、衬质势ψm:
由于衬质的存在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称为衬质势。
12、压力势ψp(符号缩写)
13、植物细胞吸水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渗透吸水、吸胀吸水、降压吸水。
14、水通道蛋白:
生物膜上具有通透水分功能的内在蛋白,亦称水孔蛋白。
(以前考过)
15、Ψ细胞<Ψ外液,细胞吸水,体积变大,此外液称高水势溶液
Ψ细胞=Ψ外液,水分平衡,体积不变,此外液称等水势(等渗)溶液
Ψ细胞>Ψ外液细胞失水,体积变小,此外液称低水势溶液,会发生质壁分离
16、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取决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水势差(△ψw)。
17、相邻两个细胞之间水分移动的方向,取决于两细胞间的水势差,水分总是顺着水势梯度移动。
18、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SPAC)(符号缩写)
19、植物根系吸水,按其吸水动力不同可分为两类:
主动吸水和被动吸水。
主动吸水:
—由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过程。
根系主动吸水的动力是根压。
被动吸水:
植物根系以蒸腾拉力为动力的吸水过程。
20、伤流和吐水是证实根压存在的两种生理现象。
21、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方式散失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与一般的蒸发不同,蒸腾作用是一个生理过程,受到植物体结构和气孔行为的调节。
22、蒸腾作用的主要方式为叶片蒸腾,它包括角质层蒸腾和气孔蒸腾。
23、无机离子泵学说:
又称K+泵学说。
保卫细胞质膜上存在着的H+-ATP酶,有着质子泵的作用,它可被光激活,水解由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生成的ATP,产生的能量将H+从保卫细胞分泌到周围细胞中,使得保卫细胞内的pH值升高,电势变低。
这种由光照引起的保卫细胞跨膜的H+梯度和膜电位合称为H+电化学势梯度。
在H+电化学势梯度的驱动下,钾离子从周围细胞经保卫细胞质膜上的内向K+通道进入保卫细胞,再进一步进入液泡,K+浓度增加,水势降低,水分进入,气孔张开。
在K+进入保卫细胞的同时,还伴随着等量负电荷的阴离子,如氯离子和苹果酸根进入,以保持保卫细胞的电中性,这也具有降低水势的效果。
氯离子可能是通过Cl-H+共运载体进入保卫细胞的。
暗中,光合作用停止,H+-ATP酶停止做功,保卫细胞的质膜去极化,驱使K+经外向K+通道向周围细胞转移,并伴随着阴离子的释放,导致保卫细胞水势升高,水分外移,气孔关闭。
24、通常气孔在光下张开,暗中关闭。
25、“内聚力学说”即植物体内水分具有相当大的内聚力,且水分子的内聚力远大于水柱张力,同时水分子与导管壁间还有附着力,从而维持导管水柱的连续性,使得水分不断上升。
第三章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4’
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者
•MoKCaMnCl是固氮酶和许多反应及酶的激活剂。
•P参与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及物资运输。
•ClMn参与光合水光解。
•B促进花粉粒的萌发及花粉管的伸长。
•Zn是Trp合成酶的辅因子。
所以能促进生长
作为细胞重要的信号转导信使,如Ca2+为信号转导中的重要第二信使;
•作为渗透调节物质调节细胞的膨压等。
如:
K+、CI-。
4)电荷中和作用可调节PH值。
2、硝酸盐的还原:
植物体内硝酸盐转化为氨的过程。
在一般田间条件下,NO-3是植物吸收的主要形式
3、硝酸还原酶(NR):
催化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的酶;是一种可溶性的钼黄素蛋白;一种诱导酶(受底物的诱导而合成的酶),NR的活性可作为植物利用氮素能力的指标。
绿色组织中硝酸还原供氢体是NADH,而在非绿色组织(如根组织)中的硝酸还原酶可以NADH或NADPH为氢供体。
4、亚硝酸还原酶NiR):
指催化亚硝酸盐还原为铵的酶,受光照和硝酸根的诱导而合成。
第四章植物的光合作用10’
1、光合作用的意义:
1).把无机物变为有机物的重要途径;2).巨大的能量转换过程“能量转换站”;3).维持大气中O2和CO2的相对平衡。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色素在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3、蛋白复合体主要有四类:
即光系统Ⅰ(PSI)、光系统Ⅱ(PSⅡ)、Cytb6/f复合体和ATP酶复合体(ATPase)。
4、类囊体膜参与了光能吸收、传递与转化、电子传递、H+输送以及ATP合成等反应,类囊体膜也称光合膜。
5、光合色素有3大类:
叶绿素(a:
b=3:
1),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
叶黄素=1:
2),藻胆素。
三者共同特点:
分子内具有许多共轭双键,能捕获光能,捕获光能能在分子间传递。
6、叶绿素是双羧酸的酯。
高等植物光合色素按化学结构可分为两类四种:
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7、天线色素或聚(集)光色素(lightharvestingpigment):
不能参与光化学反应,起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作用,大多数的叶绿素a、全部的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
反应中心色素:
参与光化学反应,它不仅能捕获光能,还能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处于光系统中反应中心部分叶绿素a分子,如:
P700、P680。
无论是天线色素还是反应中心色素,它们只有与蛋白质结合组成色素蛋白复合体后才能行使其功能。
8、根据能量转化的性质,将光合作用分为三个阶段:
1).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成电能,主要由原初反应完成;
2).电能转化为活跃化学能,由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完成;
3).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由碳同化完成。
9、原初反应:
是指从光合色素分子受光激发,到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
它包括:
光物理反应-光能的吸收、传递;光化学反应-有电子得失。
在类囊体膜上的光系统中进行。
10、光化学反应:
激发态色素分子把激发的电子传递给受体分子。
是由光引起的反应中心色素分子与原初电子受体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它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11、光合链:
指定位在光合膜上的,由多个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的总轨道。
12、“Z”方案特点(一部分):
水的氧化与PSⅡ电子传递有关,NADP+的还原与PSⅠ电子传递有关。
电子最终供体为水,水氧化时,向PSⅡ传交4个电子,使2H2O产生1个O2和4个H+。
电子的最终受体为NADP+。
PQ是双电子双H+传递体,它伴随电子传递,把H+从类囊体膜外带至膜内,连同水分解产生的H+一起建立类囊体内外的H+电化学势差。
13、铁氧还蛋白(Fd)和-NADP+还原酶(FNR)(符号缩写)
14、Fd也是电子传递的分叉点。
电子从PSⅠ传给Fd后有多种去向:
v传给FNR进行非环式电子传递;
v传给Cytb6/f或经NADPH再传给PQ进行环式电子传递;
v传给氧进行假环式电子传递;
v交给硝酸参与硝酸还原;
v传给硫氧还蛋白(Td)进行光合酶的活化调节……。
15、叶绿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的过程,叫做光合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与电子传递相偶联。
16、化学渗透学说:
1)该学说假设能量转换和偶联机构具有以下特点:
v①由磷脂和蛋白多肽构成的膜对离子和质子的透过具有选择性
v②具有氧化还原电位的电子传递体不匀称地嵌合在膜
v③膜上有偶联电子传递的质子转移系统
v④膜上有转移质子的ATP酶
2)该学说强调:
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会伴随膜内外两侧产生质子动力(protonmotiveforce,pmf),并由质子动力推动ATP的合成。
3)化学渗透学说由英国的米切尔(1961)提出认为,在光合链传递电子的过程中,形成跨类囊体膜的质子动力势差,在H+通过ATP酶返回膜外时,推动ADP和Pi形成ATP。
4)在类囊体膜上的电子传递体中PQ可传递电子和质子。
在光下,PQ在将电子向下传递的同时,又把膜外基质中的质子转运至类囊体膜内,PQ在类囊体膜上的这种氧化还原往复变化称为PQ穿梭。
此外,水在膜内侧光解也释放出H+,于是膜内外产生电位差和质子浓度差,两者合称质子动力势,是光合磷酸化的动力。
H+沿着浓度梯度返回膜外时,在ATP酶催化下,合成ATP。
17、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的结果:
ATP和NADPH是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的结果。
一方面两者都能暂时将能量(活跃的化学能)贮存,并向下传递;另一方面NADPH的H又能进一步还原CO2,这样就把光反应和暗反应联系起来了。
由于ATP和NADPH在碳素同化中用于CO2的同化,故合称为同化力。
18、碳同化途径分为三类:
C3途径、C4途径和CAM(景天科酸代谢)途径。
19、C3途径的各反应均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过程可分为:
羧化、还原、再生三个阶段。
20、光呼吸:
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有吸收氧气,释放CO2的反应。
(从碳素角度来看,光呼吸是一种浪费)
O2对光合作用有抑制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为瓦伯格效应。
21、光呼吸的生化途径是乙醇酸的代谢。
(以下是反应场所)
叶绿体:
RuBP吸收O2在Rubisco(RUBP羧化加氧酶)的催化下产物为乙醇酸。
过氧化体:
吸收O2
线粒体:
放出CO2
22、光呼吸生理意义:
(1)回收碳素乙醇酸中3/4的碳;
(2)维持C3光合碳还原循环的运转;
(3)防止强光对光合机构的破坏作用;
(4)消除乙醇酸的毒害
光呼吸代谢中涉及多种氨基酸的转变,这可能对绿色细胞的氮代谢有利。
C3植物中有光呼吸缺陷的突变体在正常空气中是不能存活的,只有在高CO2浓度下(抑制光呼吸)才能存活,这也说明在正常空气中光呼吸是一个必需的生理过程。
23、C4植物含有两类光合细胞:
叶肉细胞(MC)和维管束鞘细胞(BSC),均含叶绿体。
C4植物叶片具“花环”结构。
24、C4途径中的反应虽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但基本上可分为羧化、还原或转氨、脱羧和底物再生四个阶段:
(1)羧化反应:
在叶肉细胞中;
(2)还原或转氨作用:
在叶肉细胞中;(3)脱羧反应:
在BSC中;(4)底物再生:
在BSC中。
25、光强-光合曲线个阶段的限制因素:
比例阶段——光强限制;饱和阶段——CO2限制。
26、通常把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中所含的化学能占光能投入量的百分比作为光能利用率。
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10’
*1、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是需氧生物呼吸代谢最主要的三个阶段,分别发生在细胞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
(把握糖酵解即可)
2、戊糖磷酸途径(PPP)——葡萄糖在细胞质内直接氧化脱羧,并以戊糖磷酸为重要中间产物的有氧呼吸途径。
己糖磷酸途径(HMP)
戊糖磷酸途径的总反应式可写成:
6G6P+12NADP++7H2O→6CO2+12NADPH+12H++5G6P+Pi
*3、参与生物氧化反应的有多种氧化酶,其中处于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能活化分子氧的酶称为末端氧化酶。
种类:
1)线粒体内的末端氧化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抗氰氧化酶;
2)线粒体外的末端氧化:
酶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乙醇酸氧化酶等。
*4、呼吸跃变现象——当果实成熟到一定时期,其呼吸速率突然增高,然后又迅速下降的现象称之为呼吸跃变现象。
按成熟过程中是否出现呼吸跃变将果实分两类:
一类是呼吸跃变型,如苹果、梨、香蕉、番茄、桃、杏、柿、无花果等;另一类非呼吸跃变型,如柑橘、葡萄、菠萝、樱桃、草莓、绿色蔬菜等。
第六章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6’
1、伴胞通常具有浓的细胞质和大量的线粒体。
*SE-CC是指筛管与伴胞配对组成的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
*SE-CC在筛管吸收与分泌同化物以及推动筛管物质运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同化物的分配规律:
(大题)
1)、.总规律是由源到库:
由某一源制造的同化物主要流向与其组成源-库单位中的库。
2)、优先供应生长中心;3)、就近供应;4)、同侧运输;5)、运输路径的更改:
击伤或剪除等伤害可改变源库间维管联系的分配模式。
第七章信号转导4
1、按信号分子的性质可将信号分为:
物理信号、化学信号、生物信号。
2、按信号的来源又可将信号分为:
胞外(间)信号、胞内信号。
3、细胞受体感受胞外(间)信号,到引起特定生理反应的一系列信号转换过程和反应机制称为信号转导。
(P280)
4植物细胞信号转导过程:
1)信号感知和跨膜转换;2)胞内信号转导;3)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
第八章植物生长物质10’
1、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通常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特征:
内生、移动、高效(含量甚微,非营养物质)。
有六大类:
生长素(IAA)、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乙烯(ETH)
3、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或从微生物中提取的,施用于植物后对其生长发育具有调控作用的有机物。
包括植物生长促进剂、植物生长抑制剂、植物生长延缓剂。
4、生长素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
色氨酸(tryptophan)和吲哚-3-甘油磷酸。
1)生长素的形成与锌有关,锌是色氨酸合成酶的组分。
2)合成部位:
植物的茎端分生组织、禾本科植物的芽鞘尖端、胚(是果实生长所需IAA的主要来源处)和正在扩展的叶等是IAA的主要合成部位。
3)植物体中存在IAA生物合成的非色氨酸途径。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IAA生物合成的前体为吲哚-3-甘油磷酸。
(留意课件图7-5由色氨酸生物合成吲哚乙酸的途径)
5、对于多余的生长素(IAA),植物一般是通过结合(钝化)和降解进行自动调控的。
1)生长素的合成:
游离型IAA束缚型IAA
有活性无活性(运输也无极性)
束缚型IAA作用:
贮藏形式;运输形式;解毒;防止氧化;调节游离IAA含量。
2)生长素的降解:
酶氧化降解(IAA氧化酶)、光氧化降解(蓝光作用最强)
6、生长素的生理效应
(一)促进伸长生长
作用有三个特点:
1)、双重作用:
低浓度下促进生长,高浓度下抑制生长。
2)、不同器官对IAA敏感性不同:
根>芽>茎
3)、对离体器官促进效应明显,对整株效果不明显。
(P314-315)
10-1110-910-710-510-310-1
生长素浓度(mol/L)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
(二)促进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促进插条不定根的形成(P315)
(三)调运养分:
生长素具有很强的吸引与调运养分的效应。
利用这一特性,用IAA处理,可促使子房及其周围组织膨大而获得无籽果实。
7、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酸生长理论(去年考试题目)
其要点:
1.原生质膜上存在着非活化的质子泵(H+-ATP酶),生长素作为泵的变构效应剂,与泵蛋白结合后使其活化。
2.活化了的质子泵消耗能量(ATP)将细胞内的H+泵到细胞壁中,导致细胞壁基质溶液的pH下降。
3.在酸性条件下,H+一方面使细胞壁中对酸不稳定的键(如氢键)断裂,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使细胞壁中的某些多糖水解酶(如纤维素酶)活化或增加,从而使连接木葡聚糖与纤维素微纤丝之间的键断裂,细胞壁松驰。
4.细胞壁松驰后,细胞的压力势下降,导致细胞的水势下降,细胞吸水,体积增大而发生不可逆增长。
(P316)
8、激素受体,是指能与激素特异结合的、并能引发特殊生理生化反应的蛋白质。
1)然而,能与激素结合的蛋白质却并非都是激素受体,只可称其为某激素的结合蛋白。
激素受体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激素分子和受体结合后能激活一系列的胞内信号转导,从而使细胞作出反应。
2)生长素受体在细胞中的存在位置有多种说法,但主要有两种:
一种存在于质膜上它能促进细胞壁松驰,是酸生长理论的基础;另一种存在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它能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是基因活化学说的基础。
9、G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没有极性,可以双向运输。
叶原基韧皮部根尖
叶原基木质部根尖
GA的结合态(束缚型):
游离型GA束缚型GA(GA-葡萄糖酯和GA-葡萄糖苷)
10、赤霉素的生理效应
(一)促进茎的伸长生长
促进整株植物生长,但GA对离体茎切段的伸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IAA对整株植物的生长影响较小,却对离体茎切段的伸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诱导开花(代替低温、长日照)
1)、某些高等植物花芽的分化是受日照长度(即光周期)和温度影响的。
2)、若对这些未经春化的植物施用GA,则不经低温过程也能诱导开花。
此外,也能代替长日照诱导某些长日植物开花,但GA对短日植物的花芽分化无促进作用
11、细胞分裂素的生理效应
(一)促进细胞分裂
1)、生长素只促进核的分裂(因促进了DNA的合成),而与细胞质的分裂无关。
而细胞分裂素主要是对细胞质的分裂起作用,所以,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的效应只有在生长素存在的前提下才能表现出来。
2)、而赤霉素促进细胞分裂主要是缩短了细胞周期中的G1期(DNA合成准备期)和S期(DNA合成期)的时间,从而加速了细胞的分裂。
(二)促进芽的分化
v当培养基中[CTK]/[IAA]的比值高时,愈伤组织形成芽;
v当[CTK]/[IAA]的比值低时,愈伤组织形成根;
v如二者的浓度相等,则愈伤组织保持生长而不分化;所以,通过调整二者的比值,可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完整的植株。
(三)促进侧芽发育,消除顶端优势
(四)延迟叶片衰老
12、脱落酸的生理效应
(一)促进休眠(与GA拮抗)
(二)促进气孔关闭
1)、ABA可引起气孔关闭,降低蒸腾。
水分胁迫下叶片保卫细胞中的ABA含量是正常水分条件下含量的18倍。
2)、ABA促使气孔关闭的原因是它使保卫细胞中的K+外渗,造成保卫细胞水势高于周围细胞水势而使保卫细胞失水所引起的。
(三)抑制生长(与IAA拮抗)
1)、ABA能抑制整株植物或离体器官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
2)、但ABA在低浓度下可促进生长(促发根)。
(四)促进衰老、脱落(与CTK拮抗)
ABA促进器官脱落主要是促进了离层的形成。
将ABA溶液涂抹于去除叶片的棉花外植体叶柄切口上,几天后叶柄就开始脱落,此效应十分明显,已作为脱落酸的生物鉴定法
(五)增加抗逆性(如渗透胁迫
干旱、寒冷、高温、盐渍和水涝等逆境都能使植物体内ABA迅速增加,同时抗逆性增强。
因此,ABA被称为应激激素或胁迫激素(stresshormone)。
外源ABA处理,也可提高抗逆性。
13、赤霉素与脱落酸都来自甲瓦龙酸,且通过同样的代谢途径形成法呢基焦磷酸。
在光敏色素作用下,长日照条件形成赤霉素,短日照条件形成脱落酸。
IAA与GA不定根形成雌雄花分化
IAA与CTK顶端优势
ETH诱导衰老的效应可以被PA所抵消。
14、由于每种器官都存在着数种激素,因而,决定生理效应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量,而是各激素间的相对含量。
激素间的比值对生理效应的影响:
CTK/IAA高,愈伤组织分化芽
低,愈伤组织分化根
中间水平,愈伤组织只生长不分化
GA/IAA高,有利于韧皮部分化,
GA/IAA低,有利于木质部分化。
ABA/GA高,有利于雌性花的分化
ABA/GA低,有利于雄性花的分化
15、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
1).生长促进剂
2).生长抑制剂
抑制植物茎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的生长调节剂
常见的生长抑制剂有三碘苯甲酸、青鲜素、水杨酸、整形素等。
3).生长延缓剂
(1)抑制植物亚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的生长调节剂称为植物生长延缓剂。
(2)亚顶端分生组织中的细胞主要是伸长,由于赤霉素在这里起主要作用,所以外施赤霉素往往可以逆转这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