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发展模式及对策 论文.docx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发展模式及对策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发展模式及对策 论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发展模式及对策论文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
的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英文题目:
DevelopmentpatternsandCountermeasuresof
China'scommercialbanksandfinancialderivatives
系:
经济系
专业:
金融工程
班级:
金融xx班
学生:
xxxxx
学号:
xxxxx
指导教师:
xxxx
职称:
xxxx
指导教师:
职称:
摘 要
金融衍生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过程,国际金融市场因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而异彩纷呈,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交易额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传统金融产品,并逐步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的驱动力。
21世纪初,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重新兴起,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金融衍生产品以其规避风险和增加收入的功能,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金融工具的新亮点。
当今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改革的不断深化,进行金融创新以规避金融风险的呼声日渐高涨。
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必将对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金融活动全球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了规避风险,并能够在风险中取得收益,应寻找经济发展内在需求的规律,大力发展自己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时间不长,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应用市场领域狭窄、产品品种单一和银行独立报价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
构建完备的外部经济条件和加强商业银行自身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
本文对国内金融衍生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借鉴国际金融衍生市场经验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积极推进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是中国迎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挑战的需求。
关键词:
金融衍生产品,风险规避,金融创新
DevelopmentpatternsandCountermeasuresofChina'scommercialbanksandfinancialderivatives
Abstract
Financialderivativeproductssincethe1980shasgonethroughaprocessofrapid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thecolorfulduetotheemergenceoffinancialderivatives,financialderivativesmarkettransactionvolumegrowthmuchfasterthanthetraditionalfinancialproducts,andgraduallybecomeaninternationalmarketanimportantpartofthedrivingforcefordevelopment.Thebeginningofthe21stcentury,China'sfinancialderivativesmarketre-emergingintothestageofrapiddevelopment.WiththegradualopeningupofChina'sfinancialmarkets,financialderivativesforitsfunctiontoavoidrisksandincreaserevenuehasbecomeanewbrightspotofChina'scommercialbank
toinnovativefinancialinstruments.Today'sinterestratemarket,exchangerateliberalizationreformsdeepen,financialinnovationinordertoguardagainstfinancialrisksaregrowing.ThedevelopmentofChina'sfinancialderivativesmarket,willpromotefurthereconomicdevelopmenthaveatremendousroleinpromotingtheglobalizationoffinancialactivitieshaveanimportantimpact.Ordertoavoidrisks,andbeabletogetthebenefitofrisk,youshouldfindthelawoftheinnerneedsofeconomicdevelopment,vigorouslydeveloptheirownfinancialderivatives.China'scommercialbankstodevelopfinancialderivativesbusiness,timeisnotlong,narrowthefieldofapplicationmarkets,asingleproductvarietyandindependentbankofferseriouslackinactualoperation.Buildacomprehensiveexternaleconomicconditionsandtostrengthenthebuildingofthecommercialbankitselfisthemainwaytosolvetheaboveproblem.Inthispaper,thecurrentsituation,problemsandprospectsfordevelopmentofdomesticfinancialderivative
marketanalysis,drawingoninternationalfinancialderivativesmarketexperienceofChina'sfinancialderivativesmarketdevelopmentproposedinthispaper.ActivelypromotethedevelopmentofChina'sfinancialderivativesmarketisthedemandofdeveloping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Chinatomeetthechallengesofeconomicglobalizationandfinancialglobalizationneeds.
KeyWords:
Financialderivatives,Riskaversion,Financialinnovation
目 录
引 言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是近20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最为突出的变化之一。
金融衍生品的迅速扩散和广泛应用,把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金融创新推向了高潮,也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了深刻影响。
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随着加入WTO,中国金融国际化、市场化的趋势必然日益加深,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是我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金融衍生产品以其规避风险和增加收入的功能,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金融工具的新亮点。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时间不长,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应用市场领域狭窄、产品品种单一和银行独立报价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
同时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使我国金融机构面临日趋严重的金融风险。
在竞争和风险的双重作用下,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就成为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确保我国金融体系适度竞争和稳定的客观需要。
本文旨在阐述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发展历程,论述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所面对的问题,从而提出对策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相互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对资料文献进行总结,叙述金融衍生产品的概念,以理论联系实际,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过程和环境进行了分析。
查阅大量文献,立足前人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对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1国内外金融衍生品文献综述
1.1金融衍生品概念
金融衍生品,它是在金融现货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者权利金签订合约或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型金融产品。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出于规避汇率风险、逃避金融监管等需要,金融衍生品市场取得了爆炸性的增长。
金融衍生品交易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方面,金融衍生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健全市场架构,扩大市场规模;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又可以大大促进金融市场各组成部分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基础市场融资规模的扩大与融资效率的提高。
但金融衍生品交易又存在显著的高杠杆性、高风险性和虚拟性等特征,因而具有潜在的不可驯服的天性和巨大的破坏能量,而且,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球市场具有了紧密的相互关联性,单个衍生品市场一个未加控制的小事件就有可能发展成一场巨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对此,《经济学家》杂志中曾这样写道:
“人们害怕金融衍生品通过放大的杠杆作用,基于债务的买方力量,对冲基金和其他投机者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在事情朝坏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可能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
”[1]
1.2国内外金融衍生品发展综述
从1972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国际货币市场率先推出英镑等六种外汇期货合约以来,现代意义上的金融衍生品产生至今不过四十年,而金融衍生品监管理论的创立更是知道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对衍生品交易引发大量金融动荡时间的争论才逐渐深入展开的。
目前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以及监管的“度”如何界定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
例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已经形成了政府监管、行业协会管理、交易所自律的三级共同监管的管理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实现了从宏观到中观和微观的合理分工和有机结合,成为我国探索发展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的可借鉴的模式。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度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同时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国内理论界关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研究相对来说较为滞后。
直到那场由金融衍生品交易引发的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国家经济倒退了数年,并沉重打击了整个亚洲经济增长势头,此后,才逐渐深入地开展了对金融衍生品监管的研究,并一度形成了高潮。
其中,众多研究中作中,王秋石(2011)[2]认为,随着货币价格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基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我国开发并逐步推出特定金融衍生产品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发展中应遵循以下策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是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的必然选择,只有政府采取积极扶持和引导政策,并在适当时机对相关法律条文做出修正,建立严密的法规和监管体系,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才能得到持久的健康发展。
陈晨(2003)[3]认为,随着中国金融国际化、市场化趋势的日益加深,掌握金融工程技术、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加快金融创新、规避金融风险已成为当今中国金融界的必然选择。
王卓凡(2009)[4]认为,目前,国内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外汇市场,人民币衍生市场相对于外汇衍生市场极不活跃,使用最多的是人民币远期结售汇。
而且除自营业务外,代理类业务主要针对的是公司客户,个人代理业务开展不多。
从衍生产品种类来看,缺乏以股票及股票指数、利率、信用,以及一些重要商品价格为基础的衍生工具,不能满足中资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对冲分散风险的需求。
同时,缺乏债券、股票和外汇期货等场内衍生产品,使银行间产品定价、盯市、对冲,特别是风险管理模型不易落实。
程良涛(1995)[5]认为,根据衍生金融商品交易的投机性和不确定性,投资者应进行金融投资优化组合,传统金融商品和衍生金融商品金融合理的优化组合,在不同的交易中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从而降低整个投资组合风险和增加投资报酬。
2国外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现状
2.1交易品种
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的品种类型涉及金融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其中交易所市场主要交易期货、期权等标准化合约,场外交易(OTC)市场则主要交易互换、远期等非标准化(customertailored)合约[6]。
金融衍生品的数量不比基础资产的数量少,因为金融衍生品不尽可基于现有的基础资产而建立,而且一些初级产品和金融市场的价格指数、甚至气候指标也成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标的物。
此外,在原有金融衍生品的基础上还不断派生出新一代的交易品种。
正因为如此,在同一基础资产上往往出现各种不同水平或不同层次的金融衍生品并存的现象。
这就决定了金融衍生交易比传统的资产交易更难把握。
尽管目前已存在有许许多多种金融衍生品,但这些产品或工具基本可归入一下四大类:
(1)远期(forwards)。
主要有远期外汇交易(forwardforeignexchangetransaction)和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rateagreement,FRA)
(2)期货(futures)。
分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两个种类。
目前包括农产品(如小麦、玉米、黄豆、谷物、亚麻和一些植物油等)期货,畜产品(生猪、菜牛和其他牲畜或家禽以及鲜蛋等)期货,热带产品(如糖、咖啡、可可、砂糖、椰干和天然橡胶等)期货,矿产品(如铜、铝、锡、锌、铅、镍以及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期货,能源产品(原油、无铅汽油、采暖用油等)期货,纤维和林产品(棉花、生丝、羊毛、木材和纤维板等)期货;后者包括外币期货(欧元对美元、日元对美元、英镑对美元的期货等)、利率期货(短期国库券、中长期国库券、欧洲美元及商业票据期货等)、指数期货(股指价格指数、市政债券指数、美元指数期货和商品价格指数期货等)。
(3)期权(options)。
主要有标准期权(股票期权、外币期权、股指期权、期货期权等)和变异期权(复合期权、二项式期权、选择者期权、障碍式期权、均值期权、百慕大期权等)。
(4)互换(swaps)。
主要有利率互换、外币互换、信用互换、资产互换等。
这是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四大基本类型。
后期衍生工具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这四种基本类型的基础之上的。
例如,后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出现的互换期权,就是互换交易与期权交易的组合。
2.2金融衍生交易的监管模式
2.2.1多个监管机构并存模式
美国的多方监管模式[7]:
美国是多个监管机构并存模式的典型代表,它是机构型和功能型监管模式的混合体。
从机构监管的角度来看包括:
(1)联邦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专职负责监管期货市场。
(2)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按照法律规定,SEC有权对有价证券期权、外汇和股票指数期权交易监管。
(3)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货币监理署,负责监管商业银行从事的衍生品交易。
从功能监管的角度来看,CFTC和SEC同时也是功能监管者,因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对市场和产品的监管而非对产品或市场的使用者监管,而且《商品交易所法》还详细规定了双方的监管权限。
但是随着衍生品的不断扩张,双方开始在一些衍生品监管领域发生冲突,并最终于1981年达成协议,鉴于股票期货既具有《联邦证券法》中证券的特征,也具有《商品交易法》中期货合约的特征,因此由CFTC和SEC联合监管。
此外,股票期权和股价指数期权归SEC管辖,期货期权归CFTC管辖。
此外,美国衍生品市场还有全国期货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这样的自律监管组织。
全国期货业协会是在1974年《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法》授权下成立的,主要负责管理所有期货经纪人的登记、会员纠纷的稽核、期货普及教育以及与期货经纪业务相关的事项。
而美国期货交易所的职能包括:
审核批准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会员资格;监督管理各种衍生工具合约;监督交易法律法规的遵守及执行情况,并仲裁调解交易中出现的纠纷;处理交易中会员的违法活动等。
美国的这种多方监管模式源于1929年~1933年的大危机,目的是为了应对危机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帮助美国金融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中慢慢恢复元气,走向长期良性循环的轨道。
鉴于机构型监管模式在美国获得了巨大成功,它很快成为世界各国构建监管体系时的最佳选择。
2.2.2单一监管机构模式
英国的单一监管模式[8]:
英国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实行的是单一制监管模式,所有监管都是通过金融服务局进行,它是金融市场上的惟一监管机构。
1997年10月,原有的证券投资局正式改名为金融服务局,开始全面负责英国金融业的监管。
根据《金融服务法》,金融服务局不仅将原有的许多行业自律组织和其他监管组织纳入自己的组织机构,接管其监管职能,而且还于1998年6月接收了英格兰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保险监管职能以及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审查职能等,成为身兼银行、保险和证券期货监管职能的唯一监管机构。
从2001年12月1日起,金融服务局开始全面行使金融监管权,负责对本国银行、保险公司、住房协会、互助会、信用协会、劳埃德、养老金顾问、证券经纪人、投资服务的专业公司、衍生品交易者、从事投资业务的专业人士和抵押放款人等金融行业的监管。
虽然这样的监管模式并非为英国首创,但是英国是世界金融中心中第一个采用单一监管机构模式的国家。
2.3投资者结构
金融机构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以美国为例,参与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非银行储贷机构(Thrift)和人寿保险公司三类,其中商业银行是最早和最熟练的参与者[9]。
根据三十国集团2009年的一份报告,被调查的大部分金融机构参与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其中有92%的机构使用过利率互换,69%的机构使用过远期外汇合约,69%的机构使用过利率期权,46%的机构使用过货币互换,23%的机构使用过货币期权。
BIS的统计显示,金融机构在全球OTC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交易额稳步增长,2001年较1995年提高60%。
交易主要发生在金融机构之间,日均交易额由2001年的7100亿美元提升至2009年的1.2兆美元,金融机构间交易占市场的份额由2001年的80.7%提高到2009年的86.7%。
银行无疑是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主角(尤其在OTC市场上),1970年代末以来,银行日益热衷于金融衍生品交易,例如,美国银行业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十分活跃,从2001年到2009年,银行持有与衍生品相关的资产增长了约35%,达到3.1兆美元,其间银行持有的衍生品合约名义价值增加了2倍。
银行是金融互换市场的主要参与者,2009年末全球利率互换合约的未清偿价值达6兆美元,持有头寸最大的20家金融机构占到三分之二强,其中银行占了18家。
非金融机构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显然不如金融机构活跃,例如目前非金融机构只占到OTC金融衍生品交易额的10%,与2009年相比其市场份额有明显萎缩[10]。
根据三十国集团2000年报告,被调查的非金融类公司中,使用过有利率互换、货币互换、远期外汇合约、利率期权和货币期权的公司的比例分别是87%、64%、78%、40%和31%。
下图为国外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信用违约互换(CDS)投资者分布图。
图2.3:
2010,CDS投资者比重
注:
该资料来自新浪财经网。
3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的模式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市场日益国际化,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金融环境的变化对企业金融风险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球500强中大约92%的企业利用衍生品交易来防范风险的国际趋势下,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利用金融衍生产品管理日益突出的金融风险以改变传统风险管理手段落后低效的状况。
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国外金融机构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致使中、外资银行在开拓市场、争夺客户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他们也需运用衍生产品交易以规避风险和增加收入。
尤其在存贷利差逐渐缩小、脱媒现象日益突出的今天,表外业务收入已成为金融机构的主要利润来源和竞争焦点,大力发展作为表外业务主体的金融衍生品业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仍然实行严格得分业经营体制,现行的金融监管机构除财政部、审计署等政府监管部门外,主要由国务院派各金融机构的监事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和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保监会)负责专门监督,上述机构均直属国务院领导[11]。
2000年12月,中国期货业协会成立,标志着证监会行使行政监管权、中国期货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自律监管相结合的两级三方监管体制最终确立。
自此,我国期货市场在证监会统一指导和监督下,期货业协会依照章程履行行业自律监管职能,三家期货交易所则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会员进行自律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始于1997年,人民银行允许中国银行首家试点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目前,除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外,还有民生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获准开办此项业务。
2002年12月,中国银行在上海推出国内首个基于外汇期权交易的个人外汇投资产品“两得宝”,从而打破了国内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的空白。
2003年5月,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向市场推出了外汇期货宝,拉开了外汇衍生业务在国内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的序幕。
截至2004年11月,已有8家中资银行、11家外资银行和1家中外合资银行获得全面经营金融衍生品业务的牌照。
2005年8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内容包括:
扩大办理人民币对外币远期业务银行主体,只要银行具有即期结售汇业务和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备案后均可从事远期结售汇业务;银行可根据自身业务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对客户报价;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等。
目前,从产品种类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仅限于外汇衍生产品和利率衍生产品。
一般来说,与汇率挂钩的衍生产品最大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银行不会给客户保本金的承诺,客户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很高的收益,但也可能发生本金亏损,主要包括结构性存款、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外汇掉期等;与利率挂钩的金融衍生产品本金基本上不会发生损失,收益相对稳定,主要包括利率远期、利率期权、利率掉期等。
3.2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体现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方面,还表现在商业银行外部的宏观环境方面。
具体表现如下:
(1)应用市场领域狭窄。
我国商业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开办了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但从应用的市场范围看,多局限于外汇市场。
我国多家商业银行虽涉足人民币远期业务,但成交量一直不大,人民币衍生金融交易应用领域仍然很狭窄。
(2)金融衍生产品品种单一,创新能力缺乏[1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基础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