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与案例作业小学继续教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8904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反思与案例作业小学继续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反思与案例作业小学继续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反思与案例作业小学继续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反思与案例作业小学继续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反思与案例作业小学继续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反思与案例作业小学继续教育.docx

《教育反思与案例作业小学继续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反思与案例作业小学继续教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反思与案例作业小学继续教育.docx

教育反思与案例作业小学继续教育

《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

1.什么是教育反思?

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答:

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剖析、解读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沟通,它反映一个人对其身心状况的认知。

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

它包括引起思维的怀疑、困惑及心智上的困顿,还包括寻找、搜索和探索的活动,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方法。

教育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教育反思通常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应当说,教育反思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

它不仅指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指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与课后的教学评价;它不仅指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也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它不仅指反思总结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也指反思总结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句话,可以指对所有教学行动的回忆、思考、分析、检讨和评价。

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

(一)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二)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

(三)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五)课后重写“教学设计”

2.什么是教育案例?

它有哪些特征?

答:

教学案例是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景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实际活动的反思。

它应包括如下特征:

(1)情境性

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2)完整性

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典型性

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

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

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

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3.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答:

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具体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

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教学实录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4.教育案例的划分依据有哪些?

它又可以具体分为哪些类别?

答:

(1)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

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2)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

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

(3)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

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

(4)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

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

(5)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

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

(6)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

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

(7)从内容性质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

经验型案例、问题型案例

(8)按篇幅大小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

短篇案例、长篇案例(1500字以上)

(9)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

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

5.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

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答:

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1、研讨型论文2、经验型论文3、述评型论文4、报告型论文5、学位论文6、叙事研究报告

特点分别是:

1、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

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2、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

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3.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

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

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

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

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述一评。

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

 4.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

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

 5、学位论文是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

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6、叙事研究报告”(或叙事的教学研究)的主要使命是将整个教育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就是通过记录并反思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只有案例没有观点,说个事儿可以滔滔不绝,写文章一写一个教案、一写一个叙事,理论素养很欠缺。

这是因为他们虽然在一线接触大量的人和事,但平时不重视阅读和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没有掌握从大量现象中分析、提炼、概括的技术能力,也就不可能拥有丰富的观点。

这些老师也许教书教得不错,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教,就只能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

 

6.教学反思有哪些形式?

请选择你常用的三个形式进行举例说明。

答:

教学反思的形式有:

(1)课后备课

(2)反思日记(3)课堂观摩(4)专家会诊

(5)行动研究(6)教学后记(7)案例研究

举例:

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是课后备课、课堂观摩、教学后记

1.课后备课:

我们在讲授完一节课后,都会根据当堂课上学生的放应情况、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多少,从而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二次备课,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案,我们会先前的教案旁做好批注,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例如:

我在讲授完《火烧云》一课时,因为是略读课文,我计划用一课时,应此,我把重点放在了品读火烧云颜色的变化上,同时引导学生积累了语文。

而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只是引导学生读了读,当时我认为这儿学生很了解,比较容易。

但是课下,有学生围过来,对我说:

“李老师,火烧云颜色的变化还有很多呢!

我观察过.”“李老师,我还能想象出很多形状来呢!

”……听给到这儿,我明白了。

学生对这儿很感兴趣,他们会说的很好的。

因此,我进行了课后备课,在自己的教案边进行了批注:

这儿应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火烧云还有什么形状呢?

先让学生自由地说。

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写:

你能仿照作者的“出现——样子——消失”这样的顺序,把自己想象的火烧云的样子写下来么?

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想象的能力,同时做到了读写有机的结合。

2.课堂观摩:

记得在去年举行了一次教学活动“同授一节课”要求每组的两位教师同讲一节课,组里的老师一起研究、备课。

第一位老师讲课时,组里的老师及学校的同学科的老师及领导参与听课,听完课后,及时进行评课。

我组的老师认真听取听课老师的意见或建议。

然后,我们在大家的建议下,一起反思我们的设计,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反思我们的教学方法,再共同进行二次备课,对第一位老师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改进,最后第二位老师再上课。

很明显,第二位老师的课效果就比第一次讲好多了。

这就是课堂观摩后的成果。

3.教学后记

这一点,我们学校的老师做的很好,因为学校的领导很重视教学后记,会及时检查我们的教案是否及时进行了教学反思。

在学校领导严格的监督下,我们已经养成了积极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

在自己上完课后,会对自己的这一节课进行认真的反思,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怎样将会更好……如:

我在讲完《雅鲁藏布大峡谷》后,针对自己的教学,我进行了这样的反思:

这篇略读课文,虽然仔细品读后,我们教师觉得语言很美,但是它离学生较远,学生读后,体会不到它的那种奇异,怎么办呢?

我认为这一节课课件就会起到它很大的作用了。

所以课文的重点处和难点处,都做了很形象的课件。

课上,我用课件(讲解马蹄形大拐弯及形成的原因),当学生变一清二楚了,这个难点便解决了。

同样用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了九个垂直自然带,学生便通过再读语言,感受到了它景色的奇异了。

因此,课件的使用得用的恰到好处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7.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答:

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

“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学校在课改之后,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授课之后,都要进行及时的反思。

但当时自己没有认识到反思的重要,只是在学校检查教案前,怕挨批评,这下才匆匆忙忙的补反思,一晚上能写好几个单元的反思。

心想:

学校也才是的,这不是给老师们增加负担么?

这反思多没有意义呀!

于是,总把反思当做一种负担,总是抱着应付的心态。

但在自己当了教研组长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到了反思的作用与它的意义。

记得那年,我校迎来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教学大赛——协同教学。

团队中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先参加团队的比赛,然后团队选出四名教师参加校级的比赛。

作为刚过“红线”三十六岁的我,不用参加比赛,但是我作为组长,得帮组里的老师备课,得为自己的团队争光。

于是,我带领我组教师,一起研究王爱荣老师的《威尼斯的小艇》,我们认为我们一起备的课可以了,便进行了试讲,同时把我校语文专家程校长请过来过我们指导。

 但是,王老师在讲《威尼斯的小艇》时,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没有兴趣,这怎么回事呢?

这可是我组全体成员的心血呀!

程校长先让我们自己反思。

我们每个教师都说了自己的看法。

但程校长的一句话点破玄机——教学目标不明确。

噢,我顿时恍然大悟。

程校长告诉我们,可先分解目标。

如:

导入这个环境,你的目标是什么?

毎一段又有什么目标?

然后根据目标,在设计教学环节,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思考怎样达成这一目标?

听专家一席话,我胜读十年书。

我带领我组教师立刻反思我们组的课,认真研读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这些目标在哪个环节重落实?

……反复研讨,反复推敲,王老师的课成功了!

从这次活动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懂得了反思,懂得了反思的真正意义所在。

反思,不仅能培养我们的问题意识,让我们在反思中发现问题,扫除自己教学中的疑惑,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我们年轻教师在自己不断地反思中,才能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才能紧扣住课标,也才能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中,我们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才能真正成长为专业型的教师。

因此,我想说:

我们在反思中实践,在反思中成长。

8.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三年四班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下课后他们去问数学王老师黑板的长和宽,王老师笑着对他们说:

“我也不是很清楚啊,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量一量呢?

”学生们面露难色,对老师说“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尺子啊。

”老师提示他们:

“可不可以用小尺量大长度,或者用其他物体来量,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们受到启发,一起思考讨论后,问题迎刃而解。

请结合这个教学片断,选择一个恰当的反思点进行反思。

答:

结合以上片段,我认为王老师很睿智。

当学生们想知道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时,王老师启发他们,说:

“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量一量呢?

”王老师在不经意间,在启发学生,自己可以量量。

这样,让学生在动动手手,量一量的过程中,暗示了学生,遇到问题自己要动脑解决问题。

王老师的做法,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的能力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王老师的教育智慧。

再有,王老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当学生们面露难色,认为他们没有长的尺子,不知该怎么测量黑板时,王老师没有机械的说教,没有生硬的死板教条讲方法,而是巧妙地提示他们:

“可不可以用小尺量大长度,或者用其他物体来量,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王老师这样启发学生,学生恍然大悟,很容易就明白了怎样测量,从而掌握了测量的方法。

王老师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中渗透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这就是王老师的高明之处。

这也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了吧!

小学课标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理念: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王老师就是在巧妙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这一能力。

我们应该向王老师学习。

 

9.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阅读下面的经典教育故事,将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教育案例。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

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

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

“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

“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

“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

“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

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爱,是一把金钥匙

案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

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

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

“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

“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

“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

“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

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分析:

高尔基曾经说过: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

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

人们常把师爱比喻成母爱,母爱是伟大的,但师爱要高于母爱,它意味着教师不能以狭隘的个人私情或好恶习去对待学生。

而应带着祖国的希望和人民重托,按照接班人的要求去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陶行知教育家正是基于对孩子的爱。

当学生放了错误时,没有生硬地批评孩子,而是用善意的奖励,来让学生自己进行反思,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他这样做,不仅给了孩子认识错误的勇气,还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尊重了孩子的人格。

让学生学习有个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正如他说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就是他教育的真谛。

是啊,教育的成功秘诀在于爱学生,在于尊重学生。

我们班有个学生是叫田波,在我刚带上这个班时,他每天的作业总是拖着不做,因此考试成绩总是不如人意,怎么办呢?

我训斥过,效果不明显。

我知道,温和的教育胜过怒斥。

于是,我试着另寻蹊径,试着寻找他的优点,结果真找出来了。

比如,爱劳动,班里的饮用水一用完,他就主动地把水换来了。

另外,他非常懂礼貌,每次见了老师都有问好。

于是,只要一发现他做了好事,我便在晨会上表扬他。

课下,我再悄悄地微笑着问他:

“今天作业写好了吗?

抓紧时间写哟!

”这时候他总是红着脸搔着头说:

“嗯,我记住了。

”我再笑着说:

“今天,我要着重查你的作业。

”他从我的目光里读到了鼓励,久而久之,找到了自身价值。

后来还变得在课上敢于发言,积极思维。

现在,每次单元测试,田波的成绩都能达到八十多分。

因此,当学生感到失落时,我们要用爱送去鼓励;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要用爱送去宽容;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我们要用爱送去赞赏。

我想说:

爱,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

 

10.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育反思或教育案例。

(要求:

真实可信,符合反思或案例要求,字数约1500字左右)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教学反思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章回体小说的旷世奇葩,被誉为“封建末日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非凡的艺术成就。

全书气势宏伟,结构严谨,人物形象千姿百态,语言优美。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就出自《红楼梦》的第三回。

因为我特别喜欢《红楼梦》,我想:

对于这样的名著,学生肯定也十分喜欢,课堂上他们的反应一定会特别棒。

尤其是这个片段,把王熙凤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多么好的人物描写片段呀!

在进行了认真备课后,我进行了这一节课的教学。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我分析地也细致,自己也感觉到自己讲的也很透彻,我自己也很投入。

可没想到,结果却出乎意料,台下的学生大多是一脸的茫然,能“配合”我理解课文的学生只有六、七个人;能说出:

从王熙凤的一喜一悲、一笑一哭中看出她的虚伪;但从她的对黛玉的奉承,对贾母的讨好中,看出他的圆滑和她见风使舵的嘴脸的学生极少……当时,我想:

为什么学生学得如此吃力,又如此乏味?

是我的问题吗?

是我的错了吗?

我该怎么做呢?

静下心来细细想想,用心反思,我认为这节课的问题在于:

1.教学功力不够

像这样名著的片段的学习,因为我设计的不够巧妙,致使学生学得苦不堪言。

学生根本对王熙凤不感兴趣,根本不知道她是谁?

再说,五年级的学生在这之前对于四大名著,估计男生听过或看过电视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

即使是读书,读的也是少儿版的,根本没有接触过原著,没有拜读过原著的艰涩的语言。

女生对于名著《红楼梦》也是,读过的也不多,即使读过,也是走马观花,由于他们自己的阅历,他们的理解能力及认识水平,对名著的文字是很能体会得到的。

但是,如果在这之前,建议学生也去收看或阅读有关章节,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再如,如果我在导入环节、引读环节等各个环节上设计得再巧妙些。

在备课时,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设计,多问几个:

这样行吗?

这样设计行吗?

这样提问行吗?

这样引导行吗?

而不是只考虑到教师自己,我自己感兴趣还不行,还得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看来,这次我“高估”了我们的学生……哎,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2.内容较深

我本人认为,这节课的失败,,我静静地思考,这仅仅是我的错么?

不仅有我的原因,我认为这样的名篇虽然语言很经典,但内容较难懂,对学生来说枯燥无味。

虽然我们对曹雪芹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厚的文化底蕴拍案叫绝,但是因为《红楼梦》里面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逢场作戏,浓缩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情百态,这哪里是小小年纪的孩子所能理解的呢?

所以,我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一定能体会得了,更体会不深,还不如等到中学阶段再作进一步学习,这样更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否则,这样难、这样艰涩的语言,会使小学生对名著形成畏惧心理。

再说,即使学生体会到了王熙凤为讨好贾母而极力装出笑容,硬挤出眼泪,又如何?

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有限的,说王熙凤是表演家,虚伪、阿谀奉承、见风使舵,是让学生学习她吗?

这样的片段,这样的文章,这样的主题,对我们的小学生来说,是让他们收获些什么呢?

我认为这样的名著还不如学生喜欢的童话呢。

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语言环境中,不仅能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人世间真、善、美,我认为这才是我们小学生所希望阅读的文章,才是适合我们小学生的。

因此,我认为小学生早接触,早吟读古典名著的理念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让学生读什么内容,读到什么程度,适合学生读吗?

应该认真研究研究。

我认为:

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