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猷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8536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大猷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吴大猷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吴大猷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吴大猷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吴大猷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大猷阅读答案.docx

《吴大猷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大猷阅读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大猷阅读答案.docx

吴大猷阅读答案

吴大猷—阅读答案

【篇一:

现代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一】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一、传记

(一)传记文体知识概述

1.传记及其特点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它具有以下特点:

(1)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2)文学性。

传记是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尊重历史与事实;又有文学特征,运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

因此,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注重文学性与真实性、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3)通俗性。

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简明易懂,便于读者阅读。

同时,语言风格讲究多样化、个性化,如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的生活和贡献,语言兼有叙述性、概括性、议论性色彩;而小传则主要介绍人物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主要著述或功过事迹等,文笔简短集中,往往是粗线条的。

2.传记的种类

(1)自传。

自己给自己写的传记,自传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也是为自己总结经验教训。

有的自传只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情,一般篇幅较短,如《老舍自传》;有的详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篇幅较长,如《富兰克林自传》。

(2)小传。

小传是较简略地记述他人生平的传记,篇幅较短。

小传可以写出传主的一生经历,也可以只写几件典型事例概括其一生,如《启功传奇》。

(3)评传。

这一类传记既要描述人物的生平,又要评论人物的思想、生活和贡献。

评传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著名人物,如《孔子评传》。

(4)画传。

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如《梅兰芳画传》。

传记的其他种类,如大传:

指那些记述全面、篇幅很长的传记,如《马克思传》,这类传记不仅再现了传主的一生,而且生动地再现了传主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回忆录:

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回忆录也是传记的一种,如《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大多数传记以第三人称叙写,自传以第一人称叙写。

3.传记的表达方式及表现方法

(1)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人物传记一般要介绍传主的人生经历,叙述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作品既可对传主的人生经历作纵向的叙述,也可抓住传主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功绩作横向的叙述。

人物传记以刻画人物特征为中心,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描写手法。

传记末尾一般总述传主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叙述人生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和抒情。

(2)刻画传主的方法

人物传记以记叙传主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重在刻画传主的性格,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通过传主的肖像写人。

传主的肖像主要指传主的外貌,包括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

肖像描写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

②通过传主的语言写人。

传主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能表现传主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③通过传主的行动写人。

传主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传主的性格发展的逻辑。

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展现传主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④通过传主的心理写人。

传主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传主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

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动作暗示等。

⑤通过传主的活动环境写人。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传主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传主的性格极为有用。

⑥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人。

根据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传主的性格更加鲜明。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传主,又叫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

(二)传记阅读点拨

1.总体阅读要求

(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懂得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不允许有任何夸张与虚构。

但历史的真实,只能是相对的真实,任何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都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

因此,传记允许作者对

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

了解了传记作品的这些特点,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品味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赏析传记中的想象艺术,多角度地培养鉴赏能力。

(2)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一个人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及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3)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

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在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方面的同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2.具体阅读路径:

拎取四个纲目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他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

因此,阅读传记,要善于提取有关的“纲目”,“纲目”提取出来了,做题就成功一半了。

那么,要提取出哪些“纲目”呢?

(1)线。

即要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2)事。

即要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

(3)理。

即要清楚作者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

(4)情。

即要了解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

另外,应学会在阅读中把握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

(三)传记阅读实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南开之父张伯苓

侯杰秦方

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寒的塾师家中。

十五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位于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

1895年,张伯苓成为北洋水师学堂航海科第五届毕业生。

就在前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打击。

不久,当张伯苓去海军的“通济”舰实习时,“通济”舰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舰船设备七零八落,无人整修,船上官兵也个个士气低落,官不官,兵不兵,整日吃吃喝喝,不务正业。

张伯苓第一次感到自己军事救国的理想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张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激。

他决心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

天假其时,天津社会名流、曾任清末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等职的严修正在为严氏家馆延请塾师,经人介绍,张伯苓和严修结识,受聘到严氏家馆任教。

他此后在教育实践中得益于严修之处颇多。

他经常对学生们说:

“真万幸,遇到严先生。

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民国初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天津显示出勃勃生机。

张伯苓敏锐地察觉到社会的发展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渴求,遂下定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创办一所大学,也为中学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继续深造提供条件。

放眼国内,要么是像北京大学这样的国立大学,要么是得到国外教会支持发展起来的教会大学,并没有较完善的、非常成功的私立大学可资参考借鉴。

为此,他远渡重洋,于1917年8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修高等教育。

著名教育家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人指导张伯苓学习了有关教育学、教育哲学、心理学、教育行政等方面的课程。

张伯苓还拜访了一些教育学家,如与凯尔鲍德里教授,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切磋。

凯尔鲍德里教授认为中国的学校应该向学生灌输一些共和思想,以树立民主观念和公共群体意识,抵消长期以来封建思想产生的影响。

这番话让张伯苓沉思良久。

归国后,他就雷厉风行地组织起南开大学筹备委员会,负责规划设计校园、宿舍、教学楼等具体事宜,并且开始在外面四处奔波,为创办大学筹募经费。

1919年秋,张伯苓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南开大学正式宣告成立。

创校伊始,张伯苓就表现出极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服务意识。

早在美国研修教育学的时候,张伯苓就开始留心,在中国留学生中为南开大学物色教师人才。

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归国之后,也直接来到了南开任教。

南开大学刚刚成立不久,在张伯苓的周围,就陆续聚集起一个兢兢业业为南开大学发展尽心尽力的优秀教师群体。

张伯苓尊重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新教师到校,总要举行欢迎茶话会,并由学校拨给一间宿舍,里面各种家具用品一应俱全,每天还派专人清扫,让人产生到家的感觉。

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张伯苓更是想方设法为有潜力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

化学系的杨石先教授,到南开大学之后工作成绩非常突出,张伯苓遂用美国罗氏基金派他去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杨石先获博士学位之后,谢绝了德国的高薪聘请,重新返回南开大学任教,成为南开大学理学院的奠基人之一。

或许,吴大猷的一番话最能集中表达教师们共同的心声:

“张伯苓校长在声望、规模、待遇不如其他大学的情形下,藉伯乐识才之能,聘得年轻学者,予以研教环境,使其继续成长,卒有大成。

这是较一所学校藉已建立之声望、设备及高薪延聘已有声望之名家,更为难能可贵得多了。

前者是培育人才,后者是延揽现成的人才。

”从这观点看,南开大学实有极高的成就。

张伯苓为南开挣下数百万产业,从没有在自己身上乱花过一分钱。

在天津市内开会时,他经常以步代车。

一次散会时,有服务员询问张伯苓的车号是多少,他随口答道:

“11号。

”该服务员找来找去也没发现11号车。

等他看到张伯苓已经走远的背影,这才领悟“11号”就是步行的意思。

张伯苓给教授们修建了宽敞的住宅,但是自己却住在南开中学后面一个羊

皮市场的简陋平房里。

有一次张学良去拜访他,汽车在附近转了好长时间,最后在那一条晒满了羊皮,散发着恶臭的小路上,找到张伯苓的居所,张学良不禁对张伯苓的简朴深表敬佩。

张伯苓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

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节选自《张伯苓》,有删改)

1.以“线”“事”两个关键词梳理传记的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张伯苓,1876年生于天津,1891—1895年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

毕业后去海军“通济”舰实习,深受刺激,决心改变军事救国的理想,转为教育救国。

后在天津名流严修严氏家馆任教,受益于严修之处颇多。

1917年赴美国研修高等教育。

归国后于1919年秋创办天津南开大学。

凭着开拓进取精神和服务意识,取得了丰硕的办学实绩。

2.拎出“理”字——传主的思想品质、人格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通过翔实的材料,表现了张伯苓许多优秀的品质:

①爱国,有理想抱负,希望国家强盛;②对事业非常执着,克服重重困难创办南开大学,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③工作认真务实,讲求方法,用行动和热情获得周围朋友的支持,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人才;④生活简朴,为把南开做大做强而努力。

3.拎出“情”字——作者的情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对张伯苓以教育救国的爱国精神及取得的办学成就和贡献高度赞扬,对张伯苓的人才观、教育理念,尤其是以身作则、生活简朴的高贵品质深表敬佩。

二、新闻

(一)新闻文体知识概述

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访谈、新闻评论等体裁的统称,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的特点。

新闻类文本阅读经常考查消息、通讯、特写、访谈、新闻评论五类体裁。

1.消息

新闻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有的新闻有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引题(引标)、正题(主标)、副题(副标)。

引题一般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是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往往是对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话。

有的消息没有结语。

结语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事物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可提出值得读者深思的问题,不一而足。

【篇二:

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传记阅读专题检测】

5分钟满分:

50分)

南开之父张伯苓

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寒的塾师家中。

十五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位于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

1895年,张伯苓成为北洋水师学堂航海科第五届毕业生。

就在前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打击。

不久,当张伯苓去海军的“通济”舰实习时,“通济”舰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舰船设备七零八落,无人整修,船上官兵也个个士气低落,官不官,兵不兵,整日吃吃喝喝,不务正业。

张伯苓第一次感到自己军事救国的理想受到严峻的挑战。

张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激。

他决心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

当时,天津社会名流、曾任清末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等职的严修正在为严氏家馆延请塾师,经人介绍,张伯苓和严修结识,受聘到严氏家馆任教。

他此后在教育实践中得益于严修之处颇多。

他经常对学生们说:

“真万幸,遇到严先生。

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民国初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天津显示出勃勃生机。

张伯苓敏锐地察觉到社会的发展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渴求,遂下定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创办一所大学,也为中学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继续深造提供条件。

放眼国内,要么是像北京大学这样的国立大学,要么是得到国外教会支持发展起来的教会大学,并没有较完善的、非常成功的私立大学可资参考借鉴。

为此,他远渡重洋,于1917年8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修高等教育。

著名教育家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人指导张伯苓学习了有关教育学、教育哲学、心理学、教育行政等方面的课程。

张伯苓还拜访了一些教育学家,如与凯尔鲍德里教授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切磋。

凯尔鲍德里教授认为中国的学校应该向学生灌输一些共和思想,以树立民主观念和公共群体意识,抵消长期以来封建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这番话让张伯苓沉思良久。

归国后,他就雷厉风行地组织起南开大学筹备委员会,负责规划设计校园、宿舍、教学楼等具体事宜,并且开始在外面四处奔波,为创办大学筹募经费。

1919年秋,张伯苓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南开大学正式宣告成立。

创校伊始,张伯苓就表现出极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服务意识。

早在美国研修教育学的时候,张伯苓就开始留心,在中国留学生中为南开大学物色教师人才。

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归国之后,也直接来到了南开任教。

南开大学刚刚成立不久,在张伯苓的周围,就陆续聚集起一个兢兢业业为南开大学发展尽心尽力的优秀教师群体。

张伯苓尊重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新教师到校,总要举行欢迎茶话会,并由学校拔给一间宿舍,里面各种家具用品一应俱全,每天还派专人清扫,让人产生到家的感觉。

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张伯苓更是想方设法为有潜力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

学系的杨石先教授,到南开大学之后工作成绩非常突出,张伯苓遂用美国罗氏基金派他去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杨石先获博士学位之后,谢绝了德国的高薪聘请,重新返回南开大学任教,成为南开大学理学院的奠基人之一。

或许,吴大猷的一番话最能集中表达教师们共同的心声:

“张伯苓校长在声望、规模、待遇不如其他大学的情形下,籍伯乐识才之能,聘得年轻学者,予以研教环境,使其继续成长,卒有大成。

这是较一所学校藉已建立之声望、设备及高薪延聘已有声望之名家,更为难能可贵得多了。

前者是培育人才,后者是延揽现成的人才。

”从这观点看,南开大学实有极高的成就。

张伯苓为南开挣下数百万产业,从没有在自己身上乱花过一分钱。

在天津市内开会时,他经常以步代车。

一次散会时,有服务员询问张伯苓的车号是多少,他随口答道:

“11号。

”该服务员找来找去也没发现11号车。

等他看到张伯苓已经走远的背影,这才领悟“11号”就是步行的意思。

张伯苓给教授们修建了宽敞的住宅,但是自己却住在南开中学后面一个羊皮市场的简陋平房里。

有一次张学良去拜访他,汽车在附近转了好长时间,最后在那一条晒满了羊皮,散发着恶臭的小路上,找到张伯苓的居所,张学良不禁对张伯苓的简朴深表敬佩。

张伯苓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

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节选自《张伯苓》)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伯苓尊重人才,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较好的教学条件,提供深造机会,因此很多中国留学生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毕业归国后就直接来到了南开任教。

b.因为有了严修的帮助和支持,张伯苓才能创办南开大学。

所以他经常对学生们说:

“真万幸,遇到严先生。

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c.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甲午海战惨败,国运衰微。

张伯苓痛感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虽然军事救国的理想破灭了,但是他没有消沉,而是萌发了教育救国的思想。

d.成就伟大事业者,必然具有伟大的精神和人格。

张伯苓毕生不图私利,开拓进取,一心为南开的发展壮大和国家的富强昌盛而操劳,表现了可贵的责任担当。

e.为了创办大学,张伯苓曾赴美国留学取经。

他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教育名家,曾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切磋。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提供深造机会是为“有潜力”的教师,“很多中国留学生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属于无中生有;b项,给予张伯苓帮助支持的人很多,严修只是很重要的一个,所以b项说法以偏概全;e项,和张伯苓“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切磋”的人是凯尔鲍德里教授,而不是杜威等教授。

答案:

cd

2.张伯苓为创办南开大学做了哪些工作?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并概括的能力。

作答时扣住文章第三至第五段内容,分别是为建校接受先进教育理念(第三段),筹备经费(第四段),物色教师人才(第五段)。

答案:

①远渡重洋,研究高等教育,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组织南开大学筹备委员会,负责规划具体事宜并为创办大学筹备经费。

③在美国留学期间,在中国留学生中为南开大学物色教师人才。

3.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引用吴大猷的话语,表达了作者对张伯苓的高度赞扬。

②照应前文,证明张伯苓学以致用,有服务意识,尊重老师。

③通过对比,突出了张伯苓对人才的重视,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的独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

4.张伯苓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有人认为是他有杰出的才能,有人认为是他有高尚的品行修养。

请你就对“理想”、“才能”、“品德”三个方面原因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

我认为张伯苓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远大的理想。

①理想高远,最先树立军事救国的理想。

②后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有了教育振国的理想。

③看到社会发展对高等人才的渴求,决心创办一所大学。

④与时俱进,创业南开,希望国家强大。

观点二:

我认为张伯苓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能。

①张伯苓能够敏锐察看社会,善于抓住机遇;②能够从现实出发,不断学习,有理论水平,能融汇东西方文化;③具有开拓精神和服务意识;④具有超前的意识和较强的判断力。

观点三:

我认为张伯苓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他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①有爱国心,并以此为动力,不断奋斗;②对事业非常执著,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③敢于探索,没有创办大学的经验,就边学习,边摸索,成就显著;④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感化身边的朋友,获得更多的支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5分)

曼德拉:

闪耀人性光辉的一生

前,曼德拉病危,南非的国民和全世界无数人为这位伟人祈福。

在这个世界上,曼德拉走过了九十余年漫长的人生路,他所创造的伟业——带领黑人抗争,争取自由,促成种族和解,消除了南非最大的社会隐忧。

他当选总统后遵循宪政体制,不贪恋权力,为新南非后世当政者做了表率。

这些足以使他不朽。

但曼德拉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这些,他的一生展现了人性可能达到的高度。

在“厚黑学”流行的政坛,一个曾被敌人囚禁了近三十年的政治家,靠的不是诈术、权谋来赢得成功,而是靠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和高超的智慧赢得成功与世人的尊重。

曼德拉也向人们展示另一种可能:

在法治环境下,权力运行更透明,政治可以变得更干净。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在南非东开普省特兰斯凯地区的一个村庄。

长大后,他积极投身政治运动。

1962年8月,偷渡出国进行半年访问的曼德拉,潜回南非被警察逮捕,南非司法当局以“偷越国境”等罪名判处其5年徒刑。

就在曼德拉被押送到罗本岛服刑期间,南非警察突袭了位于一座农场的非国大指挥中心,起获了大量有关组建“民族之矛”进行武装斗争的文件,曼德拉遂被押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受审。

南非政府希望将曼德拉等人送上绞刑架,以此永绝后患。

终于在强大的国际、国内压力下,主审法官判处曼德拉等人终身监禁,曼德拉又被押回罗本岛服刑。

曼德拉长达28年的监狱生涯,大部分在罗本岛度过。

曼德拉被独自关在一个不到5平方米的监室里,一躺下几乎能覆盖整个地板。

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曼德拉都坚信自己一定会活着走出监牢,因此他一直坚持在囚室中原地跑步锻炼身体。

同时,曼德拉和他的狱友建立了秘密信息传播渠道,曼德拉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犯人领袖。

终于,1990年2月11日,曼德拉走出监狱。

获得自由的他立刻以非国大和黑人领袖的身份和政府进行和谈。

和谈是艰难的,几百年来两个种族的对立和冲突,留下的伤痕实在太深了。

不但要与白人集团讨价还价,而且还要和黑人内部其他政治派别如因卡塔自由党谈判、交锋。

最终,曼德拉和德克勒克、图图等人进行了合作,避免了南非陷入内战的深渊。

1993年,曼德拉和德克勒克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4月26日,南非如期举行大选,数百年来被视为异类而被褫夺公民权的黑人拥有了和白人一样的投票权。

非国大获得了62.65%的选票,成为议会第一大党,曼德拉当选为总统。

身居总统高位后的曼德拉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如何处理种族隔离时期内众多的严重侵犯人权案。

如果严厉清算白人官吏、军警犯下的罪行,500多万白人必定会强烈反弹;然而如果采取一笔带过,根本不对这段历史进行清理与反思,数千万黑人很难接受。

南非种族要实现和解,受害者对施害者必须宽恕。

但宽恕决不是和稀泥。

在图图大主教和白人执政时议会中反对派议员伯莱恩的努力下,南非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