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单元知识点框架图详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0718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10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单元知识点框架图详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初中化学单元知识点框架图详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初中化学单元知识点框架图详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初中化学单元知识点框架图详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初中化学单元知识点框架图详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单元知识点框架图详细.docx

《初中化学单元知识点框架图详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单元知识点框架图详细.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单元知识点框架图详细.docx

初中化学单元知识点框架图详细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研究的对象

物质的组成(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结构(分子、原子、离子及内部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变化规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化学学习特点

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现象

研究化学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手段是化学实验

蜡烛燃烧

呼出气体探究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描述和记录);分析与讨论(交流体验);结论;问题及建议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认识常用的仪器(名称、实物、示意图、注意事项)

药品取用规则

三不原则、节约原则、剩余药品处理原则

取药(固体)

块状固体(镊子);粉末状固体(药匙、纸槽);定量(托盘天平:

精确到0.1g)

液体

多量→倾倒(标签、容器口);少量→胶头滴管(垂直悬空、不能横放或倒置);定量→量筒、胶头滴管(平稳、平视,规格选择)(0.1ml)

物质加热(酒精灯)

使用方法(火柴点燃、外焰加热)

注意事项(使用前、使用时、使用后)

加热

仪器(试管、蒸发皿、烧杯、烧瓶)

方法(液体1/3、短柄、移动、管口);固体(管口)

注意事项(预热、外壁擦干等)

洗涤仪器

方法(水洗、刷洗、酸洗、洗涤剂)

注意事项

(热的玻璃仪器不能用冷水、不能用力等)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不聚水滴、不成股流下)

详细知识点见附页:

附页: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而不是物体。

二、化学的作用:

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

2、利用化学合成药物。

3、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

4、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三、化学发展史:

1、中国古代:

发明陶瓷、青铜器、造纸、火药、酿酒、染料等。

2、近代: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分子论,使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使学习与研究化学变得有规律可循。

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18个纵行但只有16个族。

3、现代:

运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探究。

四、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的要求:

1、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条件下反应3、力图使原料都变为产品,实现零排放4、产品环保和有利于人体健康。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宏观: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

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2、化学变化:

宏观:

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

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3、区别:

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有其它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化学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

2、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物理性质: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实验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2、◆检验燃烧后是否有H2O生成的方法:

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有水珠产生,则有水生成。

◆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有H2O的方法:

将混合气体通过无水CuSO4粉末,白色粉末变成蓝色,则证明有水。

◆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有H2O通常放在第一步;除去水蒸气,通常放在最后一步。

◆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的方法: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浓硫酸的洗气瓶。

或通过盛有固体干燥剂(如:

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碱石灰等)的干燥管。

3、检验物质燃烧后是否有CO2生成的方法:

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CO2生成。

检验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的方法:

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二氧化碳。

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2的方法: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NaOH溶液的洗气瓶。

4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式:

石蜡+O2点燃H2O+CO2由蜡烛燃烧生成物可确定蜡烛的组成中有氢元素和碳元素,但不能确定氧元素。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1、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

2、实验室药品取用的规则:

“三不原则”: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节约原则”: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处理原则”:

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容器。

3、固体药品的取用:

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块状固体(如大理石、石灰石等)用镊子;“一斜二放三缓立”

4、液体药品的取用:

(1)多量且不需准确体积:

倾倒。

注意瓶塞要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

(2)少量:

用胶头滴管滴加。

悬空滴加,不能伸入容器内。

(3)定量:

用量筒量取。

先倾倒,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量筒要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水平。

注意:

瓶塞倒放在桌子上是为了防止瓶塞沾上杂质而污染药品。

标签向着手心是为了防止残留在瓶口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量筒无零刻度。

一次性量取,且量筒规格要与所量液体体积接近。

量筒读数时,要平视凹液面最低处,仰视会使读数偏小,量取液体体积偏大。

俯视会使读数偏大。

量取液体体积偏小。

5、酒精灯的使用:

(1)三禁止: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

(2)酒精的量:

不能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3,不能超过2/3。

(3)处理酒精着火的方法:

用湿抹布扑灭。

(4)酒精灯不用时必须盖灯帽,否则酒精挥发,留下水分,下次使用时点不着火。

6、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需要注意:

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0。

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7、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需要注意:

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试管夹或铁架台的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必须用外焰;

8、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9、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燃烧匙、蒸发皿。

必须垫上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锥形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

量筒、集气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

氮气(N2)

约占空气体积78%。

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可燃、不助燃。

用作保护气(焊接、食品、灯泡等)

稀有气体(He、Ne、Ar等)

占0.94%,。

很不活泼,作保护气,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

二氧化碳(CO2)

占0.03%。

详见第六单元

其它气体和杂质

占0.03%。

氧气(O2。

占21%)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C+O2点燃CO2(白光、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点燃2CO(氧气不充足)

S+O2点燃SO2(蓝紫色火焰、放热、刺激性气味气体)

4P+5O2点燃2P2O5(白光、放热、白烟<固体>)

3Fe+2O2点燃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热、黑色固体)<瓶底放沙子或水>

2Mg+O2点燃2MgO(耀眼白光、放热、白色固体)

2Al+3O2点燃2Al2O3(耀眼白光、放热、白色固体)

2H2+O2点燃2H2O

淡蓝色火焰、放热、干冷烧杯有无水滴、沾石灰水的烧杯壁是否浑浊

2CO+O2点燃2CO2

CH4+2O2点燃2CO2+2H2O

制法

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法

原理

2H2O2MnO22H2O+O2↑

2KMnO4∆K2MnO4+MnO2+O2↑

2KClO3MnO22KCl+3O2↑

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制取气体(棉花),或固液常温制取气体

收集装置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大于空气)

实验步骤

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注意事项

见附页

验满方法

将带火星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

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木条伸至瓶中,木条复燃

用途

供给呼吸(潜水、医疗、登山、航空)

支持燃烧(炼钢、气焊、化工生产、宇航)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足量红磷、密闭容器等注意事项见附页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

(1)现象:

产生白烟,集气瓶中的水上升约1/5体积。

(2)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实验成功的关键:

红磷要过量;

容器要密封,不漏气;

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4)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1/5的原因:

红磷不足,氧气未耗尽;

瓶塞未塞紧,空气进入;

未冷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5)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多于1/5的原因:

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的速度太慢,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逸出。

止水夹未夹紧,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从导管口逸出。

(6)该实验的不足之处:

①红磷被点燃后再伸入集气瓶内,使部分空气因受热膨胀而溢出集气瓶。

②红磷在空气中点燃会污染空气。

③导管内的空气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7)集气瓶中先加少量水的作用:

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

大约是: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用途:

(1)供给呼吸<如登山、医疗、潜水等〉

(2)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航空等〉

2、氮气用途:

(1)作保护气(如汽车安全气囊、灯泡、食品袋等充氮气),利用N2化学性质不活泼。

(2)制硝酸和化肥。

(3)冷冻麻醉(4)制造低温环境。

3、稀有气体用途:

(1)电光源,利用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2)作保护气(焊接金属的保护气、灯泡内保护气),利用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注意:

“稀有气体”是一类气体的总称,不是一种气体。

三、保护空气:

1、空气中的污染物包括烟尘和有害气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CO、SO2、NO2、O3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

损害人体健康;

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破坏,酸雨。

3、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使用清洁能源;

植树造林;

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

注意:

空气污染指数包括:

CO、SO2、NO2、O3、可吸入颗物。

四、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

1、混合物:

宏观上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微观上由两种及以上的分子构成。

纯净物:

宏观上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微观上由一种分子构成。

2、注意:

①只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如:

金刚石和石墨。

②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如O2和O3的混合,只含一种元素,但是混合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