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7142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ocx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ocx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作者宇

学籍批次0703

学习中心奥鹏联大学习中心

层次专升本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志平

 

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摘要:

针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及引起的大气污染和安全问题,结合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提出应重视汽车交通的外部性,认为的交通拥堵症结在于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效。

根据汽车交通的群体性特点,采用政府方法来解决城市汽车交通的外部性。

结合国际城市的交通管理措施,建议采取管制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从控制机动车数量、出行率及鼓励市民采取公共交通等方面加强对市交通的管理。

关键词:

交通;外部性;政府方法

 

目录·················································2

引言·················································3

一、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与原因·····················3

1、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3

2、交通拥堵的原因································5

2.1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严重失衡························5

2.2城市布局不合理··································5

2.3交通结构发展失衡·································6

2.4交通管理水平与市民守法意识落后····················6

二、道路交通拥堵外部性的理论分析················7

1、外部性理论········································7

2、交通拥堵的外部成本·····························7

3、外部性在化的途径································8

4、道路交通拥堵外部性的解决途径···················9

三、解决交通拥堵可借鉴的经验及政策建议··············10

1、解决交通拥堵可借鉴的经验···························10

1.1新加坡拥车证制度·································10

1.2伦敦道路拥堵收费措·······························10

1.3日本“名古屋交通战略”···························11

2、解决交通拥堵的政策····························11

 

引言: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化的大都市,交通的顺畅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加,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的状况日益严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交通投入、道路系统的原因,也有交通结构、交通管理的原因,更有城市功能结构与布局上的原因。

如何控制的交通拥堵状况成为了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利用外部性理论针对交通拥堵的成因以及如何解决交通拥堵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建议。

一、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与原因

1、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的道路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截止1997年底,市公路总里程已达12306公里,公路密度0.79公里/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但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机动车的保有量以及伴随而来的交通拥堵现象也表现出来。

1990年以来,全市机动车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至15%。

交通需求量的不断膨胀,与城市道路发展的滞后,共同促成了市区交通拥挤不堪。

并且随着GDP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的普及率也得到了飞速的提高。

这一切使得的交通状况日趋紧。

进入21世纪后,开始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迈进。

而在此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副产品,交通拥堵便是其中之一。

虽然市政府每年都从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但与人口、车辆增长的速度相比,交通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十五”期间市基础建设投资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累计完成投资1052亿元(其中地方投资880亿元),为同期GDP总额的5.6%,竣工建成许多新高速路、立交桥。

五年来城市道路增长迅速,城八区城市道路通车里程达到4073公里,新增道路长度449公里,比“九五”末期增长12.4%,其中城市快速路通车里程达到239公里,实现规划里程80%以上。

市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4696公里,新增1096公里,比“九五”末期增长8.0%;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48公里,新增280公里,比“九五”末期增长一倍。

据统计,2001~2005的五年间,市道路长度年均增长3%左右,城市道路面积年均增长11.7%。

的交通建设发展不可说不快,然而机动车的保有量却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1949年至1997年,在漫长的47年后,市的机动车总量才突破100万辆。

而1997年至2003年8月,仅用6年多时间,市机动车保有量就突破200万辆大关。

而在两年后的2005年,这个数字又被刷新成了258万辆,截至2009年6月,机动车已达到371万辆,机动车驾驶员537万人。

在九十年代末,街头还只能看到“京A”到“京C”号段。

而截至2009年6月,“京P”号段发放已接近尾声。

在这飞速的发展中,私家车成为了数量膨胀最大的一个群体。

根据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小型汽车就会进入高速发展期,基本普及进入普通家庭,而自2001年人均GDP就已经突破3000美元,2008年人均GDP就已经突破9000美元,私家车也已经开始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据市交通委统计,1994年市机动车保有量为67万辆,其中私家车拥有量20万辆,仅占机动车保有量的29.85%;2005年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58万辆,其中私家车拥有量达130万辆,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比率上升至50.39%。

但这期间公路长度仅增长了22%,而民用机动车却猛增了208%,几乎是公路增长速度的十倍,由此可以看出供给与需求的增长是不平衡的。

可以说,这几年私家车的发展带动了汽车保有量的大幅提高,车辆需求的过剩与道路供给的不足成为了市交通拥堵的症结所在。

在早晚高峰时间段,二、三环路与各个进出城主要联络线统统成为了拥挤的“停车场”,拥堵大面积的出现。

可以说,日复一日的堵车已经成为了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每天面对堵车所表现出的麻木也已经成为首都居民心态上的真实写照。

有研究表明,二环路高峰小时流量达到12000多辆,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达到16000辆,远高于当初设计流量9000辆;三环的最高流量已经达到14000多辆。

早晚流量高峰期间,城区道路90%以上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高峰小时干道平均车速为每小时20公里左右,在一些路段,车辆的通行时速有时降到10公里以下,个别路段甚至降到5公里以下,真是开车还不如走着快,堵车都成堵心了!

市交通管理局于2006年4月公布了全市周期性拥堵较为突出的59处点段。

在这些拥堵点中,分布最多的三个区就是CBD所在的区、高校等科研机构集中的海淀区以及商贸批发物流发达的丰台区。

上述地段本身的交通压力就很大,一旦遇到突发的交通状况便会形成大面积的拥堵,在这些地方车辆平均排队长度达550米。

如果以每辆车长5米,双方向有6条机动车道计算,则受到拥堵影响的车辆至少有660辆,这还没有包括环路上的状况。

可见整个市受拥堵影响的车辆数目是十分惊人的,而由拥堵所造成的社会成本的数字也是十分庞大的。

2、交通拥堵的原因

交通拥堵的现象由来已久,其成因十分复杂,既有规划、投入上的问题,也有政策、管理上的问题,另外还有诸多历史、社会因素。

但归纳起来,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要点。

2.1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严重失衡

众所周知,当今汽车保有量与日俱增,其增长势头用井喷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而道路建设方面虽然也卓有成效,但在汽车数量巨大的增长下,也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人均道路面积占有率很低。

据2003年底统计,人均道路不足10平方米,远远低于伦敦47平方米,纽约36平方米的水平。

面对如此巨大的交通压力,一味的增加投入修建、展宽道路,增加交通设施,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其结果往往反而大大刺激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交通情况不但不会有所好转,反而会使交通状况越来越恶劣。

如此,便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现在的正在这个循环的起点,未来的交通状况如何,完全掌握在政府的决策上。

交通供给是有限的,而需求则是相对无限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政府需要下大功夫去解决的。

这里还有一个不完全的数字,在还有200万人没有买车,但已经考取驾照,这潜在的200万交通需求,如果变成实际的增长,的交通将会更加雪上加霜。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群体还会逐年增加。

2.2城市道路布局不合理

目前,的城市结构依然是在旧城棋盘式街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尽管已经建成了五环快速环路和若干条高速公路放射线,并且打通了平安、两广两条东西大动脉。

但就总体而言,目前城区仍未形成综合的道路网络。

众多的丁字路、卡口路直接影响了交通的顺畅程度。

而在环路上,也存在着一些“先天”的不足,环路与其它城市主干线、联络线的出入口设施不够匹配,立交间距过密,致使在立交出入口以及匝道极易出现交通拥堵。

另一方面,的绝大多数公共设施、商业网点都集中在城区,给已经不堪重负的城交通更加重了负担。

就拿最典型的商业区西单举例,由南向北进入西单,车道从双方向8条骤减为4条,并且这里公交线路密集,有20多条公交线路从此通过,再加上其他社会车辆、出租车、私家车及自行车、行人穿梭其间,使得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步行街”。

我曾在这里看到过连续10多辆新型三门无轨电车排长队的壮观景象,可见这里的交通状况是多么恶劣。

而在各个新城通向城区的主要联络线上,每天都在上演着潮涨潮落的周期性拥堵。

2.3交通结构发展失衡

据有关部门2000年对居民出行调查的结果,地铁和公交车的分担率只有29%,自行车占32%,其余的近40%为私家车、公务车和出租车。

而在80年代初,公交的分担率则是70%,近些年来,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在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其使用效率是小汽车的10~15倍,它容量大,载客多,能最大限度提高道路使用率。

作为世界级的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的比例至少要达到60%以上,东京的公交比例超过80%,而我们目前只有30%左右,为使交通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必须采取限制私人小轿车的发展,鼓励公交发展的政策和公交优先的措施,实现最佳的综合社会效益。

2.4交通管理水平与市民守法意识落后

目前市的交通管理水平与世界大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路网的通行能力还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在环路上经常是正向行驶的车辆爆堵,反向车道则一路畅通;遇到没有交警职守的路口通行状况比较混乱,而有交警的路口情况则好得多。

另外,通过对信号灯加以控制,将其从时序上进行有机的结合,也可以很大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在国外主要干道上,一辆车通过一组信号灯,可以全部以绿灯通过,不用停车等待红灯,这就是所谓的“绿波效应”,而这种效应在市却是难得一见的。

另外,市民的守法意识差也是出现交通拥堵的一大原因,经常可以在路口看到“迫不及待”的过马路的行人甚至非机动车,不按信号灯指示要求横过马路;而在机动车道上,也经常发生车辆强行并线、违规抢行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威胁了道路的通畅,经常引起交通的堵塞。

在高峰时期,超过六成的拥堵是由于行人或机动车不遵守交通法规所引起的。

二、道路交通拥堵的理论分析

1、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指某物品或活动施加给社会的某些成本或效益,这些成本和效益无法在该物品或活动的市场价值中得到反映。

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类:

正外部性,即某项活动对周围事物造成良好影响,并使周围的人获益,但行为人并未从周围取得额外的利益。

负外部性,即某物品或活动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行为人并未为此而付出任何补偿。

无回偿性是外部性的重要特征,其具体表现为成本或收益附加于他人身上,而产生这种影响的人并没有因此而付出代价或报酬,例如环境污染者不需要为自己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付出代价,而产生正外部性的活动也不会从中得到任何报酬。

因此,产生正外部性的行为将会因为得不到鼓励而逐渐消退,负外部性的产生者将会借助他人“搭便车”。

外部性是市场失效的典型表现,如果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则会出现负外部性,如果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则会出现正外部性。

在现实中,外部性无处不在。

在城市交通中,也存在着外部性,如乘坐公共交通就具有正外部性,而车辆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则具有负外部性,困扰的交通拥堵问题正是汽车消费交通时负外部性的集中体现。

2、交通拥堵的外部成本

市严重的交通拥堵,给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交通拥堵所产生的巨大的外部性也带来了巨大的成本。

首先,汽车本身就拥有着不小的外部成本,首当其冲的就是汽车排放的尾气所造成的环境成本,据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报告显示,是亚洲国家当中空气污染问题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与并列的还有、加德满都等地。

而这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就是汽车尾气所造成的。

虽然近些年大力治理汽车尾气,大幅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但汽车总量的提高还是让人对尾气的排放有些担心。

毕竟有370万辆机动车,即使执行最新的欧洲汽车排放标准,这个数量的汽车对空气的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

另外,汽车交通还带来了很大的安全成本。

万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于纽约等世界城市的水平,1998-2002年,市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一直徘徊在1500左右。

正是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出行量日趋增多,给本已不足的道路设施带来更大的压力,而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势必将进一步加剧了道路堵塞的发生。

与机动车自身的外部成本相比,一旦发生交通拥堵,所产生的外部成本更为惊人。

根据研究表明,市高峰期的平均车速仅为20公里/小时,而全市汽车年延误车时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6×108小时,仅延误时间的成本就达到了50多亿元。

而在交通拥堵中所消耗的燃油的成本也十分可观,以市93#汽油6.25元/升计算,所产生的外部成本更是达到了80亿元。

再加上交通拥堵所产生的噪音污染,拥堵所产生的道路长时间占用,因交通拥堵每年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将达到近150亿元,占全GDP的1.5%。

3、外部性在化的途径

解决外部性主要有两种途径,分别是通过私人途径解决以及通过政府途径解决。

通过私人途径方法解决外部性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交通属于公共产品,只能通过道德规和社会约束来解决外部性,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好。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通过政府途径解决外部性的方法。

交通拥堵问题属于典型的市场失效,光靠市场手段无法解决拥堵问题,因此必须由政府出面干预。

而通过政府途径解决外部性主要利用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是管制:

所谓管制,就是由有关行政当局根据相关法律、规章条例和标准等,直接规定交通参与者产生负外部性的允许方式。

它可以分为直接管制和间接管制,前者是由行政当局直接对交通参与者做出规定,降低道路交通的外部性;后者是通过对交通工具的生产投入或消费的前端过程中进行控制与管理,设置出一定的标准与门槛,最终达到控制交通拥堵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关于道路交通的法规制度就属于直接管制,如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而通过设置汽车制造业的标准与门槛,控制汽车制造与消费环节则属于间接管制。

第二是收费:

收费是一种非市场化的经济手段,行政主管部门对使用公共产品的使用者征收一定的费用,道路使用者有义务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费用,这样也可以是道路使用者主动控制道路使用量,一定程度可以减轻道路的交通压力,缓解过剩的外部性。

这种收费制度秉承“使用者负担原则”,即谁使用谁交钱。

第三是税收、税收与收费一样,同样属于非市场化的经济手段,但与收费不同的是,税收是强制性的,相比收费,它具有更大的效果和法律上的保障,比起收费具有更大的效率。

如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及今年改革出台的燃油附加税等都属于税收的畴。

在国外,政府经常利用高昂的税收来纠正一个城市交通的外部性,并且效果显著。

4、道路交通拥堵外部性的解决途径

在面对占全市GDP1.5%的如此巨大的外部成本时,如何将巨大的外部成本部化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仅仅通过政府来消化如此大的外部成本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将交通拥挤的外部影响纳入市场进程中,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让车辆或道路的使用者来为自己产生的外部成本付出经济代价。

而车辆的使用者也可以衡量自己的总成本,决定自己是否继续使用外部性高的交通方式。

因此,解决交通拥堵的主要思路就是:

让外部性的产生者为自己所产生的外部成本买单。

而围绕着这个主要思路,又延伸出三个解决途径,这三个途径分别是:

控制机动车总量、控制机动车出行率以及倡导公共交通出行。

要控制机动车总量与机动车出行率需要政府进行硬性的管理,无论是使用管制、收费或税收的方法,都是对市场的直接管理,而倡导公交出行则需要政府对政策进行宣传,并且对市民进行适当的引导,属于对市场的间接管理。

通过对交通使用者的直接或间接管理,控制机动车的总量与出行率,并引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达到减少道路使用负担,缓解道路拥堵状况的效果。

无论是通过控制机动车总量或控制机动车出行率还是倡导公交出行方式。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城区日趋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然而交通问题并不是仅用其中某一种方法就能得以根治的,一定需要多种方法共同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利用外部性方法解决道路交通拥堵的主旨是:

通过出台政策与规定增加机动车出行与购置成本,让使用者放弃外部成本高的出行方式,并且大力倡导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等外部成本低的出行方式,使更多人倾向于外部成本低的出行方式,从而改善交通拥堵的现状,有效地降低城市交通的外部性。

三、解决交通拥堵可借鉴的经验及政策建议

1、解决交通拥堵可借鉴的经验

1.1新加坡拥车证制度

新加坡政府于1990年5月正式推行拥车证制度,以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购车需求和道路不足、交通拥挤、空气质量下降等因素之间的矛盾。

拥车证制度的基础是拥车证定额分配制。

每年发放的拥车证数量的具体计算方法是截至前一年12月31日的全国车辆总数再加上每年固定的3%的增加额,减去本年度估计报废的车辆数目以及前一年实际报废车辆数目,所得的差额就是本年度的新配额。

拥车证定额分配管制了每年的新车注册数目,购买新车的人首先在陆管局注册,然后通过拍卖的方式获得拥车证从而合法拥有一辆车子10年。

在这个制度下,新加坡成功地将车辆的增长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解决了交通环境容量供需不足的问题。

拥车证制度从根本上是一种控制机动车总量的措施,即规定国机动车总数,超过总数的机动车将不得上路,这个办法从根本上消除了过剩的需求,具有强大的强制性,可以有效地控制拥堵问题的发生。

这个办法对仅有不足500万人口的小国来说确实很有效,对大城市的效果还未可知,但从市收取高额牌照费的效果来看,这个措施对抑制交通拥堵将会是个有效的方法。

1.2伦敦道路拥堵收费措施

2004年伦敦实行道路拥堵收费措施,该措施的覆盖围在伦敦的中心市区,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7:

00到18:

30,每一辆进入市区交通网络的机动车需要付费。

在该收费措施实行的第一周,每天有87000—95000辆机动车因为使用中心市区的交通网络而付费。

该政策实行的前几周,即有效缓解了道路拥堵状况,使用道路的机动车数量下降了大约25%。

伦敦与同属国际化大都市,伦敦的措施属于通过增加机动车出行成本控制机动车出行率,并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

从长远来看,这将是市未来治理交通拥堵的主要方法,但以现实情况来看,目前还无法达到伦敦的效果。

首先,市民的经济水平还无法承受如此大的经济压力。

其次,市民的守法意识还有待加强,很多人不会愿意接受这种收费方式。

最后,如何实现不乱收费、多收费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1.3日本“名古屋交通战略”

日本名古屋市市民的出行方式中公共交通与私家车的比例是3∶7,为了激励市民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在2010年达到4∶6的比例,2004年6月该市制定了“名古屋交通战略”,实施促进公共交通利用的EcoPon(EcologicalPoint)制度。

返点(Point)制度是日本的商店和航空公司普遍采用的制度,而EcoPon制度的目标是鼓励市民采用环境负荷小的地铁进入中心市区,市民使用地铁可以获得返点(Point),积累返点可以换取奖品。

该措施于2004年10月9日至12月5日实行社会实验。

在近两个月期间,共有1000人参加这次社会实验,共计减排CO233.6t,名古屋市220多万市民如果都使用地铁出行的话,这段期间减排的CO2量大约相当于7725hm2森林一年间吸收的量。

由此可见,通过政府制定适当的公共政策,有效地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放弃外部成本大的出行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交通的外部性。

名古屋的做法类似于现今所实行的公交优惠政策,两者同样是通过政府制定适当的公共政策,有效地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放弃外部成本大的出行方式。

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增加道路的通行效率。

同时间接的起到了降低道路交通外部性的效果。

2、解决交通拥堵的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三个案例,可以看出,要想真正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创新思维,完成一个根本性的思想转变:

即从重视道路建设向重视交通政策转变。

要解决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应改变单纯依靠修路架桥、大上工程的传统做法,把着力点转移到制定切实可行的交通政策上来,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控制机动车总量、控制机动车出行率以及倡导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以达到治理交通拥堵的目的。

首先从控制机动车总量上来看,目前的车辆附加购置税为车款的10%,相对比较低,对汽车总量也没有限制,而车价的趋势也是越来越低,这样在无形中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欲,造成交通需求量远远大于道路供给量,造成拥堵。

因此建议市交通部门采取一定的管制措施与增加税收,提高汽车购置税,并真正把这一部分税收用于道路建设上去;借鉴新加坡和已实施的交通政策,对购车发放牌照数量进行限制,从而从源头限制汽车保有量。

降低汽车报废年限,提高尾气排放准入门槛,加大公务车改革力度进而减少党政机关公车数量,将的汽车总量控制在一定水平上,做好治理交通拥堵的第一步。

其次,国际经验表明,国外许多大城市在治理交通拥堵过程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教训,即“大量发展汽车造成交通拥堵→修建路桥等交通工程→汽车继续发展,交通仍然拥堵→再新建交通工程→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交通拥堵难以解决→制定政策限制小汽车使用→交通拥堵最终得到有效治理”。

从控制机动车出行率上看,虽然仿效伦敦收取进城费用及拥堵费将会起到很大的效果,但全面开展并不适合本市居民的收入情况与承受能力,可以研究特殊区域拥堵收费政策。

本人推荐通过车牌号来限制汽车的出行率的制度,从去年奥运会期间实行的单双号制度以及至今采用的每周限行一天的做法来看,汽车出行量可以减少20%,使得交通拥堵指数大幅下降,从原来的“中度”下降为现在的“轻度”,工作日全天拥堵时间也由限行前的7小时45分钟减少为2小时30分钟。

路网速度早高峰(7:

00至9:

00)提高15.6%,晚高峰(17:

00至19:

00)提高13.8%。

在2009年2月底比2007年11月底净增机动车45.4万辆的情况下,交通状况得到改善。

而且限行期间,每日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减少375吨,这些数据证明了限行有效地缓解道路的压力,同时可以将这部分人引导到公共交通中去。

此外,可以通过合理的收费制度,来控制车辆的出行率,例如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