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题库之病案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6911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题库之病案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温病学题库之病案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温病学题库之病案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温病学题库之病案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温病学题库之病案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病学题库之病案题.docx

《温病学题库之病案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题库之病案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病学题库之病案题.docx

温病学题库之病案题

六、病案分析题

99.患者男,32岁。

8月22日因“发热伴脘痞腹胀4天”为主诉就诊。

五天前外出途中淋雨,次日发热微恶寒.头身疼痛。

就诊时则但热不寒,热高时出汗,汗出则热减,继而复热,口渴不多饮,脘痞烦闷,泛恶欲吐,舌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请试对本例作出辨证.辨证分析.拟出治法和选用方剂。

辨证分型:

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辨证分析:

患者暑天外出途中淋雨,暑热与雨湿交蒸,感受暑湿之邪而患暑湿。

初起发热微恶寒.头身疼痛,为暑湿郁表。

湿渐化热,热蒸湿动,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故继则但热不寒,热高时出汗,汗出则热减,继而复热;口渴不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为湿渐化热,遏伏中焦之候;舌红,舌苔黄腻,脉濡数等,也为湿热并重之象。

治法:

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方剂:

王氏连朴饮

100.患者女,15岁,4月3日因“发热5天”为主诉来诊。

患者6天前出现发热,微恶寒,口微渴,无汗。

自服“感冒灵”后出汗,恶寒消失,但身热更甚,口渴而欲饮,大汗,舌质红,苔薄黄干燥苔黄燥,脉数。

请试对本例作出辨证、辨证分析、拟出治法和选用方剂。

辨证分型:

热入气分,邪热犯胃

辨证分析:

本例发于春末夏初之际,初起为风温病邪侵犯肌表,故出现发热.微恶寒.口微渴.无汗等卫分症状。

邪热传入气分,胃津受灼,故有恶寒消失,但身热更甚,口渴而欲饮,大汗,舌质红,苔薄黄干燥苔黄燥,脉数等表现。

治法:

清热生津

方剂:

白虎汤

252.丁xx,女性,4岁,1992年3月21日入院。

主诉:

(其母代诉)发热,咳嗽3天,伴喘促一天。

病史:

患孩发热3天,初起微热,咳嗽鼻塞,在当地就诊,诊为“上感”,曾服西药,效果欠佳。

第三天发热较甚,体温39℃,咳嗽加剧,呼吸喘促,痰粘难以咯出,汗多,口渴欲饮,不能安睡,呕吐3次,为胃内容物,腹泻3次,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微干,脉滑数。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风温

辨证:

邪在气分,肺胃热盛,肠热下利。

分析:

本病发于春季,且初起邪袭肺卫表证,符合风温发病特点。

第3天便见邪传气分,肺胃热盛,肺气失宣,邪热煎液为痰,又伤胃津,故见高热,咳喘,痰粘难以咯出,汗多,渴欲饮水;肺胃热盛,上扰心神,故不能安睡;风热扰胃,胃失和降,上逆而呕吐;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移大肠故下利,小便短赤,舌尖红,苔微黄干,脉滑数均是邪入气分,里热伤津之象。

治法:

肺胃两清,佐以清肠止利,化痰止咳

方药:

白虎汤,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加减。

处方:

生石膏20g(先煎)知母10g麻黄3g北杏6g鱼腥草12g芦根15g天竺黄10g葛根10g黄连6g竹茹9g甘草3g上下午各一剂,并送服猴枣散1支

253.张xx,男性,48岁。

病史:

患者于1996年2月13日起病,开始见发热,恶寒,头痛咽痛,伴呕吐两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诊其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略数。

2月18日发热增高,体温达39.5℃,并见心烦,口渴,便秘,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

2月21日发现神识不清,间有烦躁不安,发热在37.8-38.5℃之间,以下午及夜间增高,舌绛,苔少,脉弦细数。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风温

辨证:

由卫分进入气分,深入营分

分析:

患者发病于2月13日,正是风温病好发季节,为感受风热病邪而致病。

本病例可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

2月13日~2月18日为邪在卫分

第二阶段:

2月18日~2月21日为邪入气分,其病位以肺胃为主,兼手阳明大肠。

第三阶段:

2月21日以后,风热病邪由气分进入营分,热灼营阴,心神被扰。

治法:

清营泄热,清心开窍

方药:

可选用清营汤,酌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或至宝丹:

水牛角(先煎)30

生地15玄参15竹叶心15麦冬10丹参15黄连6银花15连翘15

另取安宫牛黄丸一个,融化鼻饲。

254.李xx,男性,48岁。

患者于1987年3月20日,因出差返穗,旅途疲劳,回家当晚开始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自服复方感冒灵,未见好转。

3月22日来诊,发热,体温39℃,头痛面赤,汗出,咳嗽频频,口渴欲饮,痰黄稠,难以咯出,呼吸短促,右胸疼痛,大便三天未解,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

体检摘要:

T39℃,P105/分,右下肺呼吸音减弱。

WBC18.2x109/L,胸透:

右下肺可见炎性病灶,呈片状模糊阴影,诊为:

右下肺炎。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风温

辨证:

肺热腑实

分析:

本病发于春季,初起见肺卫表证,继则出现高热,头痛面赤,汗出,口渴欲饮,苔黄,脉数的气分证;因邪热壅肺,肺气不宣,故见咳嗽,胸痛气促,咯痰黄稠等症。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邪壅于肺,肺气不降,则腑气不通,传导失司,致大便三日未解。

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佐以通腑

方药:

麻杏石甘汤合宣白承气汤、千斤苇茎汤加减:

麻黄(后下)6北杏仁10

生石膏30生大黄(后下)6苇茎30冬瓜仁30瓜蒌仁10生薏仁30

桔梗10黄芩15鱼腥草30甘草6

255.冯某某,女,52岁,已婚1991年7月17日初诊

主诉:

发热恶风咳嗽5天

病史慨要:

患者5天前洗澡后受凉起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痰白,自服“感冒药”后体温略减,第二天发热又起,渐至39。

50C,咳嗽加剧,咳引胸痛,痰渐转黄稠,疲乏纳呆,欲呕。

诊时见面色赤垢,痰黄稠带褐,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胸部X线透视报告:

大叶性肺炎并胸膜炎。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风温兼湿

辨证:

邪热壅肺兼痰湿内阻

分析:

风温多发于冬春两季,但四季可见。

本例发病虽在7月17日,但从其发病较急,初起以肺卫见证为特征,以肺为病变中心,且见气急痰鸣表现,符合风温特点。

患者发病于夏暑雨湿较甚的季节,易兼湿为患,故除邪热壅肺的表现外,兼见疲乏,纳呆,欲呕,苔黄腻等湿的表现。

故可诊断为风温兼湿,辨证为邪热壅肺兼痰湿内阻。

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祛湿。

方药:

麻杏石甘汤加减:

鱼腥草、滑石、生石膏各30克,浙贝母、栝蒌皮、枇杷叶、前胡、桔梗、扁豆花各12克,北杏仁(打)各10克,丝瓜络15克,甘草6克。

256.王某,39岁,女,2003年2月16日首诊。

主诉:

高热10天

病史:

患者10前开始发热,高达40.5℃,恶寒,微咳住入广东台山市医院,经检查右下肺可见团状、斑点状阴影,白血球不高,其它排除登革热、肠伤寒、恙虫病等传染病,但已用大量抗生素仍未能退热,4天前会诊,仍39~40℃,见发热下午为甚,每天高达40℃,微微恶寒,少许咳嗽,头痛,口渴心烦,脘痞呕恶,便溏,肢倦纳呆,舌红苔薄腻,脉滑数。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风温夹湿

辨证:

邪阻少阳

分析:

病发春季,初起见肺卫见证,以肺为病变中心,可诊为风温。

病人生活在岭南沿海一带,气候潮湿,风热兼湿为患,故病程较长不愈,且见风热兼湿邪阻少阳的表现。

治法:

清热化湿,和解少阳

方药:

蒿芩清胆汤加减:

青蒿(后下)15黄芩15法半夏10佩兰12

滑石30石膏30大清叶20板蓝根30柴胡10甘草6北杏仁10

枳壳10

257.某某,男性,16岁,学生。

首诊日期:

1995年2月18日

主诉:

因高热、头痛、呕吐1天,由急诊入院。

病史简介:

患者于本月16日,外出受凉后出现发热、头痛、微恶寒、口渴、心烦等,自服“感冒药”治疗未见好转,今起诸症加重,头痛如劈,呕吐频频、有力,由其家人送来急诊。

接诊时体温40℃,神情烦躁,面色红赤,头痛难忍,汗出湿衣,肌肤斑点,颈项强直,呼吸气粗,口渴欲饮,呕吐时作;查克氏征(+),布氏征(十),脑脊液混浊,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舌红苔黄干,脉洪数。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春温。

辨证:

气分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且有动风之势。

分析:

患者发病于春季,初起表里同病,因治疗不当,病情发展,见高热、面色红赤,头痛难忍,汗出湿衣,口渴欲饮,脉洪数等阳明胃热盛的表现,符合春温起病的特点,初起即见里热证,发展迅速等。

又因热盛津伤,邪热内迫营血,故见肌肤发斑,颈项强直可知有动风之势;面色红赤,头痛难忍,舌红苔黄均为胃热炽盛之征象。

治则:

清气泄热,凉血化斑,佐以熄风。

方药:

化斑汤加减。

处方:

水牛角(先煎)30g,玄参15g,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2g,大青叶30g,葛根30g,芦根15g,钩藤(后下)12g,蚤休15g,地龙10g,姜竹茄10g,甘草6g。

清水800m1煎取200m1,分2次温服,每日2剂。

258.某,男性,16岁,学生。

首诊日期:

1994年2月24日

主诉:

发热、头痛、便秘,尿赤痛5天。

病史简介:

患者5天前出现发热,T39℃,头痛,心烦,尿黄。

服“凉茶”不见效果而求诊。

诊时见发热39.2℃,头痛,烦热,口渴咽燥,腹胀满,腹痛拒按,小便短赤涩痛,大便5天未解,舌红苔焦,脉弦数。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春温

辨证:

热结肠腑,兼小肠热盛

分析:

病发于春季,初起即见里热证候,符合春温的发病特点。

故可诊断为春温。

诊时见发热、头痛,烦热,口渴咽燥,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5天未解,舌红苔焦,脉弦数等阳明腑实证,兼见小便短赤涩痛等小肠热盛症,故可辨证为热结肠腑,兼小肠热盛。

治则:

攻下泄热兼清小肠之热。

方药:

导赤承气汤加减

处方:

赤芍12生地15生大黄9(后下)黄连6黄柏15芒硝(冲)6

玄参15麦冬10车前草30甘草6

259.姓名:

黄某性别:

女年龄:

40岁首诊日期:

2001年2月3日

主诉:

高热15天

病史简介:

患者因患白血病2年,近15天高热不退,微寒热甚,口渴心烦,曾用西医多种抗感染治疗无效,每天体温均高达39℃以上,每天靠退热药维持。

曾用补中益气、清胃泄热等治疗不效而求治。

诊时见:

高热39.5℃,夜间热甚,晨起热退,无汗,口干不欲下咽,困倦懒言,纳可,大便软,小便略赤,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弦细而数。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春温

辨证:

邪留阴分

分析:

病发于春季,初起即见里热证候,符合春温的发病特点。

诊时病已15天,阴液亏损较甚,邪伏阴分,故见高热39.5℃,夜间热甚,晨起热退,无汗,口干不欲下咽,困倦懒言,纳可,大便软,小便略赤,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弦细而数。

治则:

滋阴透热。

方药:

青蒿鳖甲汤加减:

青蒿(后下)10鳖甲(先煎)30丹皮6花粉12

柴胡10黄芩12地骨皮30知母12山萸肉15麦冬12甘草6

西洋参(另炖兑服)10一天一剂。

260.姓名:

林某某性别:

女年龄:

44岁首诊日期:

2001年2月23日

主诉:

发热25天

病史简介:

患者因患白血病2年,近25天高热不退,口渴心烦,曾用多种抗感染治疗,近日每天体温37~38℃,胸痛、时有心悸,纳呆,形消神倦,时见筋惕肉润,甚则瘛疭,舌红绛少津,苔少,脉细促。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春温

辨证:

阴虚风动

分析:

病发于春季,初起即见里热证候,符合春温的发病特点。

诊时病已25天,阴液亏损较甚,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见每天体温37~38℃,胸痛、时有心悸,纳呆,形消神倦,时见筋惕肉润,甚则瘛疭,舌红绛少津,苔少,脉细促等表现。

治则:

滋阴息风

方药:

大定风珠加减:

生龟板(先煎)、生牡蛎(先煎)、生鳖甲(先煎)30,生白芍、生地、山萸肉15麦冬12,五味子、甘草6,药水冲鸡子黄一枚,西洋参(另炖兑服)10。

261.姓名:

王某某性别:

男年龄:

54岁首诊日期:

2001年2月2日

主诉:

发热2天

病史简介:

患者2天前突见发热,来诊时见体温39.5℃,口苦口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疏,舌红苔黄,脉弦数。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春温

辨证:

热郁少阳

分析:

病发于春季,初起即见里热证候,符合春温的发病特点。

诊时见一派病发气分,热郁少阳,胆腑邪热郁蒸外泄见证:

体温39.5℃,口苦口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疏,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则:

苦寒清热,养阴透邪

方药:

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加减:

黄芩15、黄连6柴胡10赤芍15

玄参15郁金10竹茹10黄柏15甘草6

262.郭女,2岁,因发热4天,伴气促于8月10日入院。

患儿4天前开始发热,咳嗽,口渴,烦躁不安,经用“抗菌素”治疗不见好转,而入院。

入院时T39℃,口渴,汗出,咳声低微,略见喘促,疲乏神倦,睡时露睛,啼哭时涕泪俱少,四肢欠温,尿黄短而臭,舌苔燥黄而干,指纹淡紫,脉细数无力。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暑温

辨证:

暑伤津气

分析:

患儿病于8月6日,为盛夏暑天,感受暑热病邪而发暑温病。

暑热犯肺燔灼气分,故见高热、口渴、汗出、小便黄短、苔薄黄干燥、脉数等气分邪热之象;热郁于肺,肺失肃降而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暑热易伤津耗气,而致气阴两伤,神疲、咳声低微、睡时露睛,四肢欠温、指纹淡紫、脉无力等,皆是气虚之候,而啼哭时涕泪俱少,口渴、舌干、脉细数等,乃是阴津耗伤之候。

患儿年幼体弱,感受暑热病邪,更易导致津气耗伤,本证属暑伤津气。

治则:

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方药:

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太子参10,石斛10,麦冬10,知母10,生石膏15,花粉12,芦根15,

沙参12,竹叶10,茯苓10

263.莫某,女性,11岁,因发热,伴咳嗽气促,咯血痰于8月4日入院。

缘患儿突发热,咳嗽气促,咯血痰,头目不清,烦渴,小便黄短,舌红,苔薄黄,脉弦数遂来我院求诊。

入院时见发热(体温38℃),汗出,咳嗽,伴气喘,口渴引饮,双肺听诊有干湿性罗音,舌红赤,脉细数。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暑瘵

辨证:

暑热犯肺,气血两燔

分析:

患儿起病于8月初,为盛夏暑天,感受暑热病邪而发暑瘵,暑热犯肺燔灼气血,故见发热(体温38℃),汗出,咳嗽,伴气喘,口渴引饮,双肺听诊有干湿性罗音,舌红赤,脉细数。

本证属暑瘵暑热犯肺,气血两燔。

治则:

清络宣肺,凉血解毒

方药:

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加减。

处方如下:

水牛角(先煎)30生地15

赤芍12丹皮10银花15连翘15北杏10丝瓜络15茜根10

侧柏叶12桔梗12甘草6

264.吴某,男,16岁,主诉“发热一天,谵语1小时”,8月8日急诊入院。

患者昨天午后在烈日下游泳,当晚自诉头痛乏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随即发热。

上半夜汗出甚多,午夜后已不出汗,但胸腹灼热,气促,口干不多饮,烦躁不安,渐而嗜睡,溲少色黄;1小时前间发谵语。

现见体温40℃,脉搏112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6/10kPa,嗜睡,呼之能醒,面赤气粗,四肢厥冷,舌红绛,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暑温病

辨证:

暑入心营,气分邪热未尽

分析:

暑天游泳暴晒,暑热病邪入侵,故见头身痛;径传气分,即见发热

汗多,尿少色黄;暑热病邪猖獗,旋即内陷心营,故短时间内即见烦躁,时有谵语,嗜睡,舌绛,脉细数;胸腹灼热而手足厥冷为热深厥深之象;持续高热未降,面赤气粗,舌质虽绛而红兼苔黄干,为气分邪热未尽撤去之故;恶心呕吐为阳明胃热上逆所致。

治则:

凉营清热生津,清心豁痰开窍

方药:

清营汤加味合安宫牛黄丸。

处方如下:

生地15玄参15竹叶心12

麦冬10丹皮10黄连9银花15连翘12生石膏(先煎)30,

水牛角(刨片,先煎)30g

清水800ml,煎取150ml,分次温服,每日2剂;另安宫牛黄丸1粒,凉开水化开服用,每日1次。

265.林某,男,45岁,主诉发热3天,8月8日急诊入院。

患者3天前突发高热,头痛乏力,口干口渴,全身酸痛,汗出甚多,胸腹灼热,气促,烦躁不安,经治疗5天发热略减,但仍烦躁不安,消渴不已,溲少色黄,左下肢麻痹;舌红绛,苔黄黑干燥,脉搏细数,112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6/10kPa。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暑温病

辨证:

暑伤心肾

分析:

暑天发病,暑热病邪入侵,径传气分,故见突发高热,头痛乏力,口干口渴,全身酸痛,汗出甚多,胸腹灼热,气促,烦躁不安等;经治疗后病有好转,但暑热损伤心肾阴液,故见烦躁不安,消渴不已,溲少色黄,左下肢麻痹;舌红绛,苔黄黑干燥,脉搏细数等。

治则:

清心泻火,滋肾养阴

方药:

连梅汤:

黄连6乌梅10麦冬10生地15阿胶(融化)10

266.李x,国庆节外出旅游,10月4日回来后出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少痰,口鼻干燥,舌边尖红,苔薄白少津,右脉数大。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秋燥

辨证:

邪在肺卫

分析:

病发于秋季,病者有明显津气干燥等表现,符合秋燥的诊断和邪在肺卫的辨证。

治法:

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方用桑杏汤加减。

处方:

桑叶10,杏仁10,北沙参12,贝母10,豆豉12,栀子皮12,桔梗10,芦根12,甘草5

267.刘某,10月初出差途中出现恶寒发热,咳嗽少痰,口鼻干燥,次日病情加重而来求医。

就诊时见发热,口渴咽痛,耳鸣目赤,苔黄而干,脉数。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秋燥

辨证:

燥干清窍

分析:

病发于秋季,一派燥热上干头面清窍表现:

口渴咽痛,耳鸣目赤等。

治法:

清宣气热,润燥利窍,方用翘荷汤加减

处方:

连翘12,薄荷6(后下),山栀皮15,桔梗12,绿豆皮12,生甘草5,芦根15,菊花12

268.王某,男,于9月20日出差,次日即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在出差地诊治,病情好转,5天后回原住地时身热已退,但仍干咳,口鼻,咽,唇干燥乏津,口渴,舌干红少苔,脉细数。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

秋燥

辨证:

肺胃阴伤

分析:

发病于秋季,初起时邪在肺卫,后期为一派肺胃阴伤表现,故本例诊断为秋燥,辨证肺胃阴伤。

治法:

滋养肺胃之阴,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

北沙参15,玉竹15,桑叶10,麦冬15,花粉15,北杏仁10,苇根15,甘草5。

148.李某,男,28岁,工人,于1992所4月23日就诊。

病史:

患者五天前,因野外作业,淋雨后当晚起病。

初为恶寒少汗,身体微热,午后较重,头身酸重,肢倦乏力,胸闷脘痞,不欲饮食。

在当地就诊,按“感冒”论治。

投以中药辛温之剂及西药“百服宁”口服治疗。

药后汗出,发热曾一度消失,但第二天又复如是,病情日渐加重。

来诊时症见:

恶寒消失,发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模糊,似清似睐,时有谵语,不思饮食,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答题要求:

作出诊断、辨证、分析证候,拟出治法及方药)

诊断:

湿温

辩证: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分析:

野外作业淋雨后发病、初起表现恶寒少汗,身体微热,午后较重,头身酸重,肢倦乏力,胸闷脘痞等湿邪郁遏卫气,应考虑诊断湿热类温病;结合发病季节为4月,及湿邪郁遏卫气之初起表现,可诊断为湿温。

由于本病失治误治,并由卫转气,出现神志障碍。

心包被痰浊所蒙,心神受痰浊蔽扰,则神识昏蒙,其特征为神志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身热不退,朝轻暮重,苔浊腻,脉濡滑数皆湿热交蒸,羁留不解征象。

治则:

清利湿热,豁痰开蔽。

方药:

菖蒲郁金汤送服至宝丹

石菖蒲10郁金10炒山栀15连翘10白通草10竹叶9丹皮10竹沥10灯芯6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另送服至宝丹一粒。

149.陈某,男,21岁,工人,于1992年8月23日来诊。

病史:

患者五天前因出外途中,购吃凉粉一碗,回家后觉脘痞腹胀,怕冷,继则发热,头重肢倦,汗出不多,周身酸痛。

曾自服银翘片,退热片,保和丸等,但症状不解。

来诊时症见:

发热,体温39.4℃,不恶寒,汗出多时热稍降,但始终不解,午后尤重;口苦带干但不多饮,脘痞腹胀,呕恶不饥,心烦眠差,大便溏烂,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作出诊断、辨证、分析证候,拟出治法及方药)

诊断:

湿温

辨证:

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分析:

发病于8月长夏之季,恣食凉粉后发病,初起见脘痞腹胀,怕冷及发热,头重肢倦,汗出不多,周身酸痛等湿邪郁遏卫气表现,因暑热症状不明显,故可诊断为湿温。

湿热蒸腾,则发热汗出,湿性粘滞难化,故汗出热不解;热盛津伤则口干,湿邪内停,则渴不多饮;湿热扰心,则心烦眠差;湿热蕴遏脾胃,升降失司,故脘痞腹胀,呕恶不饥,大便溏,小便黄赤;苔黄滑腻,脉濡数为湿热俱盛征象。

治则:

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方剂:

王氏连朴饮化裁。

川连6、厚朴9、石菖蒲10、半夏10、炒山栀12、芦根15、连翘10、生薏仁30、滑石15、青蒿(后下)10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150.张某,女34岁,就诊时间:

1999年6月16日。

病史:

患者一周前出差回家后,时感腹胀,大便溏而不爽,6月13日开始发热,恶寒而少汗,发热以午后为甚,头痛重胀,神疲,纳少,时感胸闷,在当地医院就诊,以感冒治之,药后发热不退。

由家人送我科住院治疗,就诊时病人发热,T:

39℃,恶风,表情呆滞,心烦易怒,头痛胀重,胸闷,恶心不欲食,腹胀,口渴不欲饮,便溏,尿短赤,舌淡红,苔黄白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作出诊断、辨证、分析证候,拟出治法及方药)

诊断:

湿温

辨证:

湿遏卫气

分析:

初起为发热,恶寒而少汗,发热以午后为甚,头痛重胀,神疲,纳少,时感胸闷,湿邪郁遏卫气表现。

应考虑诊断湿热类温病。

发病在6月,应与暑湿鉴别,因暑热症状不明显,故可诊断为湿温。

肺主气而属卫,湿遏卫阳,失其温煦开合之职则恶风;湿中蕴热,热被湿遏,故发热;脾受湿困,升运失司,则脘痞腹胀便溏;湿浊犯胃,胃失和降,胃纳无权,则恶心不欲食;中焦湿阻,影响肺气宣肃,则胸闷;口不渴,小便浑浊,舌质淡红,脉濡缓,皆湿重热轻,尿短赤,心烦易怒,苔黄白腻则为湿渐化热之象。

治法:

芳香宣化,轻清泄热

方药:

三仁汤加减

北杏10、滑石15、白通草6、竹叶6、白蔻仁(后下)10、厚朴10、薏苡仁20、

法半夏10云苓10、炒山栀10、芦根15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151.患者张某,男,30岁,1996年8月20日入院。

病史:

患者8月12日下午冒雨回家后,即觉疲乏,纳差,当晚即出现发热伴恶寒,头身疼痛,胸闷欲呕等,自服感冒药物未见好转即就医。

就诊时患者发热,午后为甚T39.6℃,汗出,头痛,神疲,小便黄赤,身目发黄,脘腹胀满,肢酸倦怠,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写出病名、辨证,证候分析,治法、处方)

诊断:

湿温

辨证:

湿热蕴毒(湿热并重)

分析:

发病于8月长夏之季,冒雨回家后发病,初起见疲乏,纳差,发热伴恶寒,头身疼痛,胸闷欲呕等湿邪郁遏卫气表现,因暑热症状不明显,故可诊断为湿温。

湿热交蒸,热势较盛,蕴酿成毒,弥漫上下,充斥气分,故见发热,午后为甚T39.6℃,汗出,头痛,神疲,小便黄赤,身目发黄,脘腹胀满,肢酸倦怠,苔黄腻,脉滑数。

其中湿热酿毒,流注下焦则小便黄赤,横犯肝胆则身目发黄;湿热留中,阻滞气机则脘腹胀满,肢体倦怠;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

清热化湿解毒

方药:

甘露消毒丹

滑石15、绵茵陈15、黄芩12、石菖蒲10、贝母10、白通草10、藿香10、连翘10、蔻仁10(后下)、柴胡10、溪黄草15

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152.陈某,男,21岁,于8月23日来诊。

病史:

患者一周前外出旅游回家后,次日开始觉怕冷发热,脘痞腹胀,头重肢倦,汗出不多,周身酸痛。

即在某医院就医,经10多天治疗,身热渐退,但仍有低热,伴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脉缓。

(答题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