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河站监测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6703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91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柳河站监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杨柳河站监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杨柳河站监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杨柳河站监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杨柳河站监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杨柳河站监测方案.docx

《杨柳河站监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柳河站监测方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杨柳河站监测方案.docx

杨柳河站监测方案

 

1工程总体概况

1.1工程基本信息

1.1.1工程名称

成都地铁4号线二期西延线杨柳河城站

1.1.2相关单位

业主单位:

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

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建设单位:

中水电成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四川铁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监测单位:

北京中天路通工程勘测有限公司

1.2工程概况

杨柳河站位于成都市温江区,为4号线二期中间站。

车站站位位于海科路与南熏大道交叉口西侧,沿海科路东、西向布置。

车站西北侧为商会大厦商业中心,车站南侧为成都师范学院一幢砖4建筑、在建明信仕林府、榕树岭,C-1号出入口北侧为金强柳浪湾小区6层砼居民楼。

南熏大道道路红线宽40m,双向六车道,交通繁忙;海科路道路红线宽40m,双向六车道,交通流量在杨柳河站以西区段较小,以东区段交通流量较大。

车站主体施工对海科路交通影响较大,C-1号出入口施工对南熏大道交通影响较大。

杨柳河站推荐侧式方案设计范围:

车站设计分界里程为:

右线YDK18+511.500~YDK18+709.670,包括车站主体、车站附属(含通道、出入口、风道、风亭)结构。

本站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YDK18+603.000。

车站结构顶板中心里程处覆土约3.0m,车站底板埋深约9.40~11.28m,过轨通道位置底板埋深15.5m,车站底板座落在2-9-3、3-8-3密实卵石土层,局部坐落在2-9-2中密卵石层,地下水主要为赋存在第四系砂卵石地层中的孔隙型潜水。

车站主体及附属均采用明挖法施工,围护结构为钻孔灌注桩结合内支撑(锚索)体系及土钉墙支护结构形式

图1-1杨柳河城站维护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1-2杨柳河站维护结构3-3横剖面图

1.2周边环境

(1)建构筑物

车站南侧建筑物距车站较近,成都师范学院4层砖混楼房距车站5.06m;北侧为金强柳浪湾小区6层砼,距C-1号出入口仅7.35m,且此两栋建筑现场调查为浅基础,目前均无基础资料。

施工期间对该侧建筑物的裂缝、变形、沉降加强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建筑物。

(2)本方案车站主体结构位于南熏大道与海科路交叉口,沿海科路东西方向布置,工程影响范围内,原有管线种类较齐全。

根据最新的管线资料及现场踏勘调查得出现状管线情况如下:

南熏大道的现状管线,影响车站主体施工的主要有:

DN400给水管(铸铁)、D1000雨水管(砼)、DN300污水管(UPVC)、及通信管线等,海科路的现状管线,影响车站主体施工的主要有:

DN160给水管(PE)、DN400给水管(铸铁)、D350雨水管(砼)、D800雨水管(砼)、燃气DN159(钢、中压)、燃气DN325(钢、中压)、DN600污水管(UPVC)、及通信管线等。

车站主体施工期间临时或永久迁改至车站北侧。

管线改迁位置需改迁至锚索及土钉支护影响范围之外。

具体管线位置及措施详见《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杨柳河站管线综合》(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2编制依据及监测目的

2.1编制依据

1、国家及部委、地方相关规程规范: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城市轨道交通测量规范》(GB50308-2008);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6)《城市测量规范》(CJJ/T18—2011);

(7)《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76-2012)。

(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

2、成都地铁公司有关管理规定:

(1)《成都轨道交通施工测量管理细则(第三版)》;

(2)《成都地铁建设工程监控量测管理办法》(成地铁建(2013)81号);

(3)《监控量测消警管理规定(试行)》(成地铁建(2013)121号)。

3、本项目有关技术文件

(1)《大学城站设计图纸》;

(2)BT项目指挥部有关技术文件。

2.2监测目的

基坑开挖过程中,必须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以确保施工安全,从而不危及周边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

为此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监控保护措施,加强施工期间地表沉降、周边建构筑物沉降、倾斜,围护结构变形、维护结构内应力、地下水位等监测,及时反馈监测信息,并做相应修改实施。

监测的目的主要是:

(1)了解围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及隧道地表的沉降情况,对围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评(估)价;

(2)监视围岩应力和变形情况,验证支护衬砌的设计效果,保证地表建筑和地下管线的安全;

(3)通过获得的围护结构及周围环境在施工中的综合信息,进行施工的日常管理,对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为优化和合理组织施工提供可靠信息,并指导后续施工;

(4)积累资料,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3岩土分层及岩性特征

3.1岩土分层

依据《成都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地质详勘阶段(中间资料)》(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03),场地土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杂填土,其下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4al)砂土、卵石土,及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沉积、冲积成因的(Q3fgl+al)砂土、卵石土组成。

各层土的构成和特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Q4ml)

<1-1>人工填土:

黄褐、灰褐等杂色,松散~中密,稍湿,由粘性土、砖块、混凝土碎块、卵石等建筑垃圾组成。

<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

<2-9-1>青灰色、杂色,饱和,稍密,卵石约占60%~80%,粒径一般为40~120mm,夹少量圆砾,余为中、细砂充填,石质成分主要为砂岩、石英砂岩、灰岩及花岗岩等,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

<2-9-2>中密卵石土:

青灰色、灰黄色、杂色,饱和,中密,卵石约占80%~85%,粒径一般为40~150mm,夹少量圆砾,余为中、细砂充填,石质成分主要为砂岩、石英砂岩、灰岩及花岗岩等,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

<2-9-3>密实卵石土:

青灰色、杂色,饱和,密实,卵石约占70%~85%,粒径一般为50~120mm,夹少量漂石,余为中、细砂充填,石质成分主要为砂岩、石英砂岩、灰岩及花岗岩等,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

<3>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沉积、冲积层(Q3fgl+al)

<3-5-2>粗砂(Q3fgl+al):

褐色、灰黄色,饱和,中密,由长石、石英等矿物颗粒组成,颗粒均匀。

<3-8-2>中密卵石土:

青灰色、灰黄色、杂色,饱和,中密,卵石约占70%~80%,粒径一般为40~120mm,夹少量圆砾、漂石,余为中、细砂充填,石质成分主要为砂岩、石英砂岩、灰岩及花岗岩等,磨圆度差,分选性差。

<3-8-3>密实卵石土:

青灰色、灰黄色、杂色,饱和,密实,卵石约占70%~80%,粒径一般为50~170mm,夹少量圆砾、漂石,余为中、细砂充填,石质成分主要为砂岩、石英砂岩、灰岩及花岗岩等,磨圆度差,分选性差。

各土、岩层物理学指标如下表:

3.2水文

本车站地下水主要为赋存第四系砂卵石地层中的孔隙型潜水。

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Q4)、上更新统(Q3)的砂、卵石土中,砂、卵石层含水丰富,含水层总厚度大于30m,为孔隙潜水。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工点范围内卵石土层渗透系数k取23~35m/d,为强透水层;砂层渗透系数k取值3.5~6m/d,为中等透水层。

4监测内容及频率

4.1监测内容

表4.1监测量测表

序号

监测项目

位置和监测对象

仪器监测精度

量测频率

监测项目控制值

测点布置

1

围护结构水平、竖向位移

围护结构上墙部

±1mm

开挖及回筑过程中一天至少两次

开挖及回筑过程中一天至少两次

水平向0.2%H,且≤16mm竖向01%H,且≤10mm

沿车站纵向15m一个

2

围护结构变形

围护结构内

±1mm

开挖及回筑过程中一天至少两次

20mm

沿车站纵向15m一个

同一孔竖向间距0.5m

3

地面沉降

围护结构周围土体

±1mm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两天一次

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周两次

0.15%H,且≤25mm

水平间距30m一个

4

支撑轴力

支撑端部或中部

≤1/100Fs

开挖及回筑过程中一天至少两次

70%设计轴力控制

按钢支撑的30%设置

5

地下水位

基坑周围,临河一侧加强

±5mm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两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天一次

1m

水平间距30m一个

6

基坑内、外观察

基坑外地面、建筑地层土质描述支护桩、内支撑

≤1Pa

随时进行

 

含周围地面裂缝、塌陷、渗漏水、超载等

7

桩内钢筋应力(含玻璃纤维筋)

桩体主筋(玻璃纤维筋应力)

 

基坑开挖及回筑阶段一天一次

 70%设计应力控制

水平间距30m,竖向内外各设6~8个,桩体至少设两组测点

8

既有建筑物位移、沉降监测

周边建筑物

±1mm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周两次

允许倾斜率0.4;位移10mm

房屋四周

9

管线变形

管线

±1mm

围护结构施工及基坑开挖期间每两天一次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周两次

根据管线部门要求确定

根据管线部门要求确定

4.2监测频率(引自《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表7.0.3)

表4.2现场仪器监测频率表

基坑类别

施工进程

监测频率

备注

一级

基坑深度

17.2m

开挖深度

(m)

≤5

1次/2d

5~10

1次/1d

>10

2次/1d

底板浇筑后时间

(d)

≤7

2次/1d

7~14

1次/1d

14~28

1次/1d

>28

1次/3d

说明:

1、基坑施工前应测得稳定初始值,且不少于2次;

2、基坑监测项目的报警值应根据监测对象的有关规范及支护结构设计要求确定。

3、监测项目:

所有监测安排均应以确保基坑支护及周边环境安全为宗旨,若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位移速率、钢管支撑轴力较大等异常情况时,将适当加密监测次数;并每次监测完毕后及时整理分析测量数据,向甲方和监理单位提供简报;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警。

4、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毕后3d内监测频率应为1次/天。

5、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要求: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

(1)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3)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

(4)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违反设计工况施工。

(5)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者超过设计限值。

(7)支护结构出现开裂。

(8)周边地面突然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9)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10)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沙等现象。

4.3预警及消警

表4.3警情等级划分、报告一览表

(引自《成都地铁建设工程监控量测管理办法》成地铁建〔2013〕81号)

警情等级

状态描述

报送范围

报送时限

报送

方式

黄色预警

1、实测累计值达到控制指标的2/3且变化速率达到控制值2、监测工程师判断伴有“危险情况”(见下注)出现,将进行黄色报警

1.施工(含投融资总承包方安全质量主管负责人)、监理

2.工程主管部门正副部长、经理、业主代表

3.安全质量部正副部长、安全管理人员、监测主管人员

2小

时内

短信

橙色报警

1、变化速率连续二次达到控制值,第二次进行橙色报警2、实测累计值达到控制值且变化速率达到控制值2/3进行橙色报警。

3、监测工程师判断伴有“危险情况”(见下注)出现,将进行橙色报警

1.施工(含投融资总承包方安全质量主管负责人)、监理、设计

2.建设分公司副总

3.工程主管部门正副部长、经理、业主代表

4.安全质量部正副部长、安全管理人员、监测主管人员

1小

时内

电话

+

短信

红色报警

实测累计值和变化速率均达到控制值,并监测工程师判断伴有“危险情况”(见下注)出现。

1.施工(含投融资总承包方安全质量主管负责人)、监理、设计

2.建设分公司总经理、副总

3.工程主管部门正副部长、经理、业主代表

4.安全质量部正副部长、安全管理人员、监测主管人员

即刻

电话

+

短信

紧急报警

指未经过前三个预警中任意一次预警而伴有“危险情况”或“突发安全隐患”或者在没有监控点的部位出现“突发安全隐患”(见下注)。

1.施工(含投融资总承包方安全质量主管负责人)、监理、设计

2.建设公司总经理、副总

3.工程主管部门正副部长、经理、业主代表

4.安全质量部正副部长、安全管理人员、监测主管人员

即刻

电话

+

短信

注:

危险情况为:

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的累计值。

2、基坑支护结构支护体系出现较大的变形、压曲、断裂、松弛或拔出迹象。

3、盾构区间上方地表为交通干道,出现下沉或地表拉裂趋势,或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4、建筑物出现新裂缝或者所监测的裂缝有发展趋势或者建筑物不均匀沉降达到规范或图纸要求的数值。

5、监测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监测数据和巡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当发现有其它危险情况时,也应及时报警。

突发安全隐患:

1、监测数据突然达到红色预警值,并有继续发展下去的趋势。

2、基坑支护结构或者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流沙、管涌、隆起、陷落或者较严重的渗漏等现象。

3、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或者周边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的变形裂缝。

4、周边管线监测数据突然明显增长或者出现裂缝、泄漏等。

5、盾构区间上方地表出现局部坍塌,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6、建筑物监测数据突然明显增长或者出现裂缝。

7、根据当地工程师经验判断,出现其它必须进行突发安全隐患报警的情况.

预警后监测频率:

发生黄色预警的部位监测频率不少于每天3次,发生橙色报警的部位不少于每天6次。

消警条件:

主体或附属结构完成底板施工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地表及建(构)筑物变形趋于稳定,且预警处置完成后地表累计沉降每周不超过2mm,建构(筑)物累计沉降每周不超过1mm,可结合现场实际及周边的环境,综合考虑消警条件后消警。

消警流程:

监控量测预警后,根据专题会议要求及时进行处置。

未消警期间采取相应的安全处理措施。

待监测数据稳定并符合消警条件后,由施工单位提出消警申请(需中水成投指挥部签署消警意见),报监理、第三方监测及建设等单位审核,经参建各方同意后消警。

4.4安全巡视内容

1)工程自身

①围护结构体系有无裂缝、倾斜、渗水、坍塌;

②支护体系施作的及时性;

③基坑周边堆载情况;

④地层情况;

⑤地下水控制情况;

⑥地表积水情况等。

2)周边环境

①建(构)筑物:

建(构)筑物裂缝、剥落;地下室渗水等。

②桥梁:

墩台周围地面沉陷;挡墙开裂;混凝土外观、伸缩缝变化情况等。

③既有线:

结构开裂、剥落等;结构渗水;道床开裂;变形缝变化情况等。

④道路、地面:

地面裂缝;地面沉陷、隆起;地面冒浆等。

⑤河流、湖泊:

地面漩涡、气泡;堤坡开裂等。

⑥地下管线:

管线沿线地面开裂、渗水及塌陷等情况;检查井等附属设施的开裂及积水变化情况等。

3)监测设施

①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

②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③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

开工前对原建构物的巡视检查、留影像资料,对有异常(裂缝、漏水、倾斜、坍塌等)情况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开工前的评估调查。

巡检工作列进观测计划,定期进行。

巡检的方法主要为肉眼巡检,可以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将周边建筑物以拍照的形式将照片冲印保存,同时做好电子照片的存档工作,在巡视及施工过程中,将代表性的埋设设备拍照,保存电子照片并冲印,做好现状资料存档工作。

巡检要及时捕捉宏观的险情发生前兆信息,一般的险情预报实例表明,大多数的险情是可能通过肉眼巡视早期发现的,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的巡视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及时整理巡检记录,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建设方及其他相关单位。

5监测工作的实施

5.1监测基准网的建立

在进行监测项目前,首先要建立监测控制网,以便及时准确的反应监测项目、测点的变化情况。

平面位移监测控制网应布设独立的控制网,控制点埋设在变形区外,如有条件监测网宜采用强制对中观测架。

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宜采用工程高程控制网在变形观测中应定期对高程控制网点进行检测。

本基坑工程的竖向位移监测包括周边地表、围护结构顶部、支撑立柱、以及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的竖向位移监测,监测的范围广,工作量大;高程控制网按照两个层次布网,即由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组成沉降监测控制网,由工作基点与所联测的监测点组成的扩展网。

测量采用成都市高程系统,严格按照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环形闭合路线或复合闭合路线进行观测,联测其余工作基点构成水准网,进行平差。

平面监控量测控制网采用徕卡TS15A全站仪或TCA2003全站仪,高程基准网测量采用徕卡DNA03数字水准仪观测。

5.1.1监控网布设的基本要求

表5.1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技术要求

等级

平均边长(m)

角度中误差(″)

边长中误差(mm)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200

±1.0

±1.0

1:

200000

300

±1.5

±3.0

1:

100000

500

±2.5

±10.0

1:

50000

表5.2沉降监测的等级划分、精度要求和适用范围

监测等级

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

相邻观测点高差中误差(mm)

适用范围

±0.3

±0.1

线路沿线变形特别敏感的超高层、高耸建筑、精密工程设施、重要古建筑物、重要桥梁、管线和运营中的结构、轨道、道床等

±0.5

±0.3

线路沿线变形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物、桥梁、管线;地铁施工中的支(围)护结构、地铁运营中的结构、线路变形,隧道拱顶下沉等

±1.0

±0.5

线路沿线的一般多层建筑物、桥梁、地表、管线、基坑隆起等

注:

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是指相对于最近的沉降控制点的误差而言。

 

表5.3沉降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之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0.3

±0.07

0.15

0.2

采用徕卡DNA03数字水准仪,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观测限差宜按上述规定的1/2要求

±0.5

±0.15

0.30

0.5

采用徕卡DNA03数字水准仪,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

±1.0

±0.30

0.60

0.8

采用徕卡DNA03数字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

注:

n为测站数。

表5.4沉降监测的技术要求和观测方法

等级

高程中误差(mm)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使用仪器、监测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0.3

±0.1

0.15

采用徕卡DNA03数字水准仪,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其观测限差宜按上述规定的1/2要求

±0.5

±0.3

0.30

采用徕卡DNA03数字水准仪,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

±1.0

±0.5

0.60

采用徕卡DNA03数字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

注:

n为测站数。

5.1.2基准点埋设的基本要求

基准点必须保证点位地基坚实稳定、通视条件好、利于标石长期保存与观测。

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或检验。

平面按精密导线观测方法施测。

高程以设计院提供的起算点,水准按城市一等水准观测方法进行施测,构成附和水准路线或闭合水准路线。

平面观测与高程观测均进行两次施测,取两次成果平均值作为最终成果。

基准点的制作埋设详见图5.1。

 

图4.3.2基准点埋设示意图(单位cm)

图5.1

基准控制点的埋设需埋设于稳定区域,并且利于监测工作的进行,根据现场情况,水准基点埋设于施工区外不受车辆或者大型机械等的经常性的干扰和破坏,较为稳定的区域,水平位移监测基点的埋设利用线路GPS还导线点作为起算点加密平面位移基点,利用加密基点后视其他点进行观测。

基准点埋设位置意向示意图如图5.2。

图5.2基准点埋设位置意向示意图

5.1.3平面基准网测量

平面基准网按照精密导线测量的要求测设,精度指标详见下表:

表5.5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仪器等级

半测回归零差

2C较差

同一方向各测回间较差

I级

6″

9″

6″

II级

8″

13″

9″

说明:

1、全站仪分级标准执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附录A中表A.0.7的规定。

表5.6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m)

闭合环或必和导线总长度(km)

每边测距中误差(mm)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水平角测回数

边长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全长相对闭合差

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mm)

II级全站仪

III级全站仪

I、II级全站仪

350

3~4

±4

1/60000

±2.5

4

6

往返测距各2个测回

±5√n

1/35000

±8

注:

1、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一般不超过12个;

2、附合导线路线超过4km时,宜布设结点网,结点间角度个数不超过8个;

3、全站仪分级标准执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附录A中表A.0.7的规定。

在进行导线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相邻导线点视线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应小于1.5m,避免折光的影响。

(2)方向数超过3个时宜采用方向观测法,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5.1.4高程基准网测量

根据设计院提供的高程控制网点,按照城市一等水准测量规范,采用附和水准路线观测,将已知高程引测至各基准点;并采用武汉大学编制的科傻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求得各基准点的高程。

(1)测量实施按往返观测进行,观测顺序为:

往测:

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返测:

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2)测量时应保证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前后视距差不符值应满足规范要求。

(3)用尺撑支撑水准尺,确保水准尺水泡居中,处于竖直稳定状态。

(4)尺垫要安放在坚实的地方并踩实,防止尺垫下沉。

施测过程中主要技术要求如以下5个表格所示:

表5.7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尺

类型

水准仪

等级

视距

(m)

前后视距差(m)

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m)

视线高度(m)

城市一等水准

铟瓦

DS1

≤50

≤1.0

≤3.0

≥0.5(视线长度20m以上)

≥0.3(视线长度20m以下)

注:

读数和记录取位:

采用DS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