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发展历程资料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5543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绩效管理发展历程资料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绩效管理发展历程资料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绩效管理发展历程资料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绩效管理发展历程资料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绩效管理发展历程资料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绩效管理发展历程资料汇总.docx

《绩效管理发展历程资料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绩效管理发展历程资料汇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绩效管理发展历程资料汇总.docx

绩效管理发展历程资料汇总

-CAL-FENGHAI.-(YICAI)-Company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绩效管理发展历程资料汇总(总10页)

Fandray,Dayton(2001)指出应该用绩效管理系统代替每年的绩效评估。

Nickols在1997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不要设计你们公司的绩效评估体系,去掉它!

》的文章。

不久TomCoen和MaryJenkins写了《废止绩效评估:

为什么会发生,用什么代替》

,文中给出许多废止绩效评估,而进行绩效管理的公司实例。

然而Nickols,TomCoen和MaryJenkins提倡的对绩效评估的废止,仅仅只是绩效管理的开端。

Nickols认为,绩效评估到绩效管理有赖于以下四个原则:

1、必须设定目标,目标必须为管理者和员工双方所认同;2、测量员工是否成功达到目标的尺度必须被清晰地表述出来;3、目标本身应该是灵活的,应该足够反映经济和工作场所环境的变化;4、员工应该把管理者不仅仅当作评价者,而应该当作是指导者,帮助他们达到成功。

TomCoen和MaryJenkins则认为从绩效评估到绩效管理应该是一个组织整体文化的变化,包括指导、反馈、薪酬和晋升决定以及法律上的阐述。

这其实包括了现在认为的绩效管理的大部分内容。

[4]

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管理作为术语是奥布芮.戴尼尔斯(AubreyDaniels)博士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是为了描述一种管理人类行为和工作成果的技术。

1982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专著《绩效管理:

R+》。

[5]

2000年在PerformanceManagementMagazine对其的访问中,他首先给绩效管理作了简单的解释:

"Insimplestterms,it'sawayofgettingpeopletodowhatyouwantthemtodoandtolikedoingit."[6]大意是,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让人们去做并喜欢做你希望让他们做的事的方法。

然后他又给回答了一个正式的定义:

“PerformanceManagementisascientificallybased,data-orientedmanagementsystem.Itconsistsofthreeprimaryelements-measurement,feedbackandpositivereinforcement.Althougheachofthesethreeelementscanexistalone,allthreemustbepresentbeforeyouhavetruePerformanceManagement.Andtheymustbeimplementedsystematicallyandinsequence.”[7]大意是,绩效管理是一个以科学为基础,数据向导的管理系统。

它由三个主要要素组成:

测量,反馈和积极强化。

尽管三个要素可以独立存在,但只有这三要素并存,且系统地逐一执行,你才能拥有真正的绩效管理。

在绩效管理的概念被提出后,人们展开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诞生了许多关于绩效管理含义的不同观点。

研究者主要采取了两种取向:

其一是组织取向,即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一种体系(RichardWilliams,1998),旨在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保持竞争优势;其二是个体取向,认为绩效管理是指导和支持员工有效工作的一套方法(MichaelArmstrong,

1994),旨在开发个体潜能,实现工作目标。

国内外大多数研究侧重于个体取向。

组织取向:

Rogers和Bredrup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过程。

如Bredrup(2005)认为绩效管理应包括三个过程:

计划、改进和考查。

绩效计划包括系统地阐述组织的预期和战略,定义绩效等;绩效改进是一个过程,包括商业过程重组、持续过程改进、基准化和全面质量管理等活动;绩效考查包括绩效衡量标准和评估。

这种观点的核心在于决定组织战略以及通过组织结构、技术、事业系统和程序等来加以实施,主要从组织的角度来考虑目标制定,绩效改进和考查,雇员虽然会受到影响,但不是主要的考虑对象。

个体取向:

如Ainsworth和Smith(1993),Heisler(1987),Quinn(1988),Torrington和Hall(1995)等人认为绩效管理应以雇员为中心。

Ainsworth和Smith(1993)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绩效管理的过程应该包括:

计划、估计、修正。

首先给员工确立目标并与其达成一致的承诺;然后对实际期望的绩效进行客观衡量或主观评价;最后通过相互反馈进行修整,确定可接受的目标,并采取行动。

这种管理系统的主要考虑对象是员工个体。

[8]

对任一组织进行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因此对雇员的绩效管理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组织背景中,离不开特定的组织战略,组织的目标;而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管理,也离不开对员工的管理,因为组织的目标是通过员工来实现的。

于是,有了综合管理组织和个人取向的观点:

Costello(1994)提出绩效管理通过将各个雇员或管理者的工作与整个工作单位的宗旨连接在一起来支持公司或组织的整体事业目标。

Walters(1995)提出绩效管理就是结合组织需要对雇员进行指导和支持,以尽可能高的效率获得尽可能大的成果。

这说明我们必须在几个层次进行绩效管理,在一个极端是管理组织绩效,在另一个极端是管理雇员绩效,而更全面的模型应涉及组织,个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各个层次。

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看,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体的绩效。

而从组织角度进行绩效管理的目的看,是为了提高组织绩效,达到组织的总体目标。

前面我们已经把绩效定义在个体层面上,所以我们可以把绩效管理定义为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中,与特定的组织战略、目标相联系的对雇员的绩效进行管理,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9]

在我国国内,关于绩效管理的含义可谓仁者见人,智者见智。

绩效管理是经理和员工的对话过程,目的是为了帮助员工提高绩效能力,使员工的努力与公司的远景规划和目标任务一致,使员工和企业实现同步发展(崔风玲,2005)。

在《绩效管理理论概要》一书中,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学专家李业昆先生提出:

“绩效管理是从员工绩效管理出发,实现员工绩效管理与组织的绩效管理的整合,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评、绩效反馈和绩效结果应用等一系列环节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成功的绩效管理仅取决于管理本身,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管理相关联的整个绩效管理过程(游思远、向映,2009)。

[10]

文献来源:

[1]宋一,周凯.中国古代绩效评估思想及启示[J].东疆学刊,2009,26

(1):

79-82

[2][4][8]王淑红,龙立荣.绩效管理综述[J].中外管理导报,2002(09):

40-44.

[3]仲理峰,时勘.绩效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J].南开管理评论,2002(03):

15-19

[5]Daniels,Aubrey,PerformanceManagement:

ChangingBehaviorthatDrivesOrganizationalEffectiveness.[M].第四版.

[6][7]what-performance-management-interview-aubrey-danielsNovember13,2000

[9]张建卫,刘玉新.绩效管理与员工发展:

一种发展心理学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78(8):

29-56.

[10]黄美灵,周茹.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关系的文献综述[J]北方经济,2011(3):

20-21

中国古代的绩效考评故事

 

观古代“CEO”的一次绩效考核

(来源:

在刘向整理的《战国策》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里,就记载着一个齐威王田因齐赏罚分明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齐威王田因齐在考察官员的时候,发现他的亲信都说东阿(山东地名)大夫的好话,又齐说即墨(也是山东地名)大夫的坏话。

于是,齐威王就委派一个心腹大臣到东阿和即墨去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两地的情况。

得到心腹大臣的汇报后,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

“你担任即墨大夫以来,我几乎天天都听到关于你的坏话。

  即墨大夫不由得紧张起来。

齐威王笑了笑,继续说道:

“可是,我派人到即墨一看,你那里良田无际,百姓丰足,街道有序,整个齐国的东部安宁和平。

看来,你是因为不会巴结人而名声不好啊。

  说完,齐威王赏给即墨大夫一万户的封邑。

齐威王接着又召见东阿大夫,对他说:

“你治理东阿以来,天天都有人在我的耳朵边说你的好话。

东阿大夫听后,心里暗喜。

齐威王突然脸色一沉,又说道:

“可是,我派人去东阿一看,你那里田地荒芜,百姓贫苦;不仅如此,前不久,赵国和卫国来犯,你不是不去救援,就是浑然不知!

你啊,只知道用重金贿赂我的亲信大臣,让他们在我的面前说你的好话。

看着跪倒在地下,面如土色,浑身发抖的东阿大夫,齐威王发火了:

“把这个贪官给我拉出去,煮了!

同时,齐威王又下令把那些收受贿赂、吹捧东阿大夫业绩的大臣们也一起煮死!

齐威王因为明察秋毫,赏罚分明,使齐国朝野为之震惊。

各级官吏再也不敢瞒上欺下了。

从此,齐国大治,成了数一数二的强国。

而今,在任何一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里,都有像东阿大夫、即墨大夫这样的中层管理干部,也不乏被齐威王煮了的那些亲信大臣;齐威王有绩效考核制度,也有执行绩效考核的人,但是,他还是差一点儿被蒙蔽了。

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优秀的执行人,如果没有有效的二次监督,有时候还是会走样的。

组织管理者的“绩效门”

——传说、历史与现实的若干经典篇章

(来源:

  研究报告显示,有着高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公司比其他公司的业绩要好。

可是,大部分的员工都会认为自己的绩效表现高于平均水平,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绩效评价工作必须要做,但又常常导致评价双方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激烈冲突,使管理者身陷“绩效门”危机。

如何采取正确方法推行绩效评价工作,一直是组织管理者关注的问题。

本文取材既有传说,也有历史,但都围绕着如何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这个话题展开,希望能够对组织管理者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从宋江巧妙回避“梁山泊英雄绩效排序难题”说起

  在《水浒传》中,有段著名的“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故事。

宋江在指挥了几场胜仗之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有必要总结一下工作,按照自己的招安思路进行组织建设。

可是,如何根据好汉们的绩效贡献来排座次呢虽然前几位的次序大致可以确定,但后面的排序要想理论个清楚,恐怕就会惹来诸多纷争。

如果操作失措,就会造成组织的动荡。

这个典型的绩效评价问题,想必是让宋江非常棘手。

于是,才有了书中“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一幕。

有了这“天书”撑腰,宋江才为这次绩效排序定调子,“众头领各守其位,休再争执,不可逆了天言!

”各路英雄也连忙表态,“天地之意,物理数定,谁干违拗”但我们更相信,宋江是这场戏的幕后策划者,他一定是认识到绩效评价是如此之难,所以才巧妙的回避了它。

既然说不清楚,就让老天爷去定吧,大家也就不好再说什么,这个棘手问题也就算是解决了。

  《水浒传》毕竟是戏说历史,可以凭借作者的丰富想象力来低成本、低风险的解决绩效评价难题。

但在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中,无论是半信史,还是信史,我们都看到组织管理者在绩效评价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心力。

其中,既有充满智慧的光芒闪烁,又有力不从心的局促和危机。

  尧舜禅让的背后,一段漫长的绩效评价历程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开始和下属探讨接班人的问题的时候,距离他真正让出帝位的时间长达二十八年。

在当时,部落联盟首领选择接班人是一个可以开放探讨的问题,与这一决策具有利益相关者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最终要由首领来决定。

这一问题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要提前许多年就提出这个议题进行探讨。

而且,对候选者的资格没有严格限制,尧的说法是“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在尧连续否定了多个人选之后,他的手下推荐了“平民、单身汉”身份的舜。

大臣们对舜的初步评价是,虽然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但舜仍然能够孝顺、友爱的与他们相处且不让他们走向邪恶。

这种评价方法是基于事实的描述法,而不是简单的说他“好”,或者“不好”。

而且,也没有说他如何的精通天文、地理等知识技能,更为关注的是“做人”的基本面的能力。

这个理由显然是打动了尧,尧随即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以此来考核舜的“德行”。

从此,尧对舜这位“未来的接班人”开始了漫长的绩效评价过程,可谓是用心良苦。

  首先,考核“基本能力素质”,即“齐家”的能力,看他是否有能力管理自己的家族,使其健康、良性的发展。

这个问题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首领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候选者。

舜在对这两位有着高贵背景的妻子做了训教、告诫之后,就让她们去自己的老家伺候公婆。

在舜的教导下,她们都能够按照舜的要求恪守妇道。

通过这种完全基于事实的考核方式,舜的“齐家”能力完全得到了尧的认可。

  其次,考核“定制度”能力,尧让舜去健全、完善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为核心的道德制度体系,并付诸实施。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类似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方面的“职能工作”。

事实证明,作为一名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舜的工作是成功,因为,这套制度体系都得到了“员工”的认可和服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考核“带队伍”能力,尧让舜去负责管理百官,明确百官的岗位职责、理顺他们的工作关系,使他们各司其职。

舜的干部管理工作也获得了成功。

  第四,考核“外部协作”的能力,尧让舜负责管理、协调与各诸侯、使臣的关系。

在舜的努力下,政府与他们都建立了和睦、稳定的外交关系,并赢得了尊重。

  第五,考核“现场管理”能力舜又奉命去实地考察、巡视国家的山川地貌。

即便是在风雨雷电,舜却从未迷失方向,总能完成任务。

  通过以上种种绩效评价,尧对舜的绩效表现是完全肯定的,“汝谋事至而言可绩”,并最终确定他为自己未来的接班人。

但绩效评价至此还没有结束,尧只是退居二线而未完全退出,舜并没有立即被任命为“总裁”,而只是担任“常务副总裁”的工作,而且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一年。

因为,尧虽然在选择接班人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必要的绩效评价工作,但尧仍认为这个决策还需斟酌,因为这只是基于自己作为直接上级的绩效评价而制定的决策,还不够完整。

所以,尧对舜作了最后一步的考核。

  第六,360度考核。

尧让其他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决策的质量。

当然,这也会进一步强化舜担任“总裁”的合法性,使政权更为稳固。

结果是,“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

舜曰“天也”。

尧在选择接班人的过程中,采用了多角度、苛刻的绩效考核方法,前后历时二十余年。

他选择候选人的范围并没有限于现有的核心层人员,即直接下级,而是广泛的征求意见,扩展选择对象,并最终确定了平民、单身汉舜;尧对舜的绩效评价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对基本能力素质的考核,又包括对“定制度、带队伍、外部协作、现场管理”等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最终制定决策时,又充分征求了各方的意见,提高了决策质量,降低了政权交接的风险。

廉颇蔺相如将相不和,管理者赵惠王的绩效评价败笔

  “负荆请罪”是著名的历史事件,我们在这里关注的是廉颇、蔺相如这两位绩效管理中的被评价者,和作为评价者的赵惠王。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用关键事件描述法对蔺相如的绩效表现作以说明。

首先,从和氏璧说起,这是一件奢侈品,“价值连城”说的就是这个宝贝,但秦昭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的这个报价是明显缺乏诚意和契约约束的,这个交易也未真正发生。

蔺相如的业绩是,运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使赵国保住了和氏璧,让国家免受攻击。

第二件事,在一次外交场合,蔺相如使自己的老板保住了颜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就这样,蔺相如“坐直升机”成为了赵国的“上卿”。

而另外一位被评价者,廉颇,是著名的攻城掠寨的高手,享有国际声誉。

从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他在赵国的地位举足轻重。

秦王邀请赵惠王芳问秦国,赵国内部的判断是,这次会面风险很高,赵惠王很可能有去无回,但不去又恐招人耻笑,最终决定赴会。

廉颇送行的时候说,“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能够与现任领导探讨领导继承人问题的人,必然是重臣。

但这样一位重臣,经过一系列的对这些关键是件的绩效评价之后,他的地位却排在了蔺相如的后面。

  赵惠王在如何评价廉颇和蔺相如的绩效贡献和确定职位排序方面,想必是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价和职位任职资格标准,而且显然与绩效评价决策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廉颇的沟通不足,否则,廉颇也不会抱怨“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而且,“将相不合”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蔺相如的手下甚至认为他过于懦弱而要求辞职。

  不知这个时候,赵惠王作为领导者,造成将相不合的关键责任人,是否有所作为如果不是自己的两个手下廉颇蔺相如的胸怀和坦诚,这件事情如何收场

  赵惠王作为领导者,应考虑上卿的任职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是否与下属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舍人”能不能做“上卿”如何衡量蔺相如的外交绩效贡献与廉颇的国防绩效贡献的差别和大小对于蔺相如的两次卓越的绩效表现,应如何奖励,是适合提供物资奖励,还是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的奖励面对绩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将相不合的冲突,自己该如何解决

  这些也都是组织管理者在推行绩效评价中应该关注的问题,以避免“将相不和”在自己的组织中发生。

  庆功宴后,汉高祖刘邦如何开展绩效评价?

  西汉建国之后,刘邦为了尽快稳定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避免再起战火,立即根据将士们的绩效贡献进行封赏。

首先,他对在打败项羽的战争中具有突出贡献的、相对独立的各路军事统帅进行分封,给予最高封赏,即所谓的“封异姓王”。

因为这个群体功劳最大,也是最不稳定的因素。

然后,是分封爵位。

这个过程充满了争议,焦点是“一线业务人员”与“二线的支持与管理人员”的绩效贡献大小问题。

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所以得到的封赏应该最多。

而一线的功臣们则认为,自己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却没有一个舞文弄墨的行政后勤官员得到的多,大呼不公。

这样争争吵吵持续了一年,才封了二十几位功臣,其余的人仍然没有得到封赏。

舆论导向开始对刘邦不利,未被分封大臣们开始抱怨刘邦“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中国历史上颇具领导人格魅力的刘邦身陷“绩效门”危机。

  为摆脱困境,巩固国家政权,刘邦针对绩效评价的各关键环节采取应对措施。

  第一,明确绩效标准,区分战略绩效与执行绩效。

  由于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对绩效评价的标准存在较大的争议。

焦点问题是文官萧何的绩效评价高于所有武官的决议,这遭到了武官们的集体反对。

面对大臣的质疑,刘邦举了个不是很恰当,但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有效的区分了战略绩效与执行绩效的差别。

刘邦说:

“你们知道打猎是怎么回事吗”大臣们说:

“知道。

”刘邦又问:

“那你们也知道猎狗吧”大臣们说:

“也知道。

”刘邦说:

“这个打猎呢,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指明野兽、兔子的位置的,是猎人。

你们这些能够抓到野兽的,只不过是功狗罢了,而萧何能够指出野兽的位置、适时放出猎狗,则是功人!

”这样一来,大家就不敢再说什么了。

  第二,注重绩效沟通,适时传递评价信息。

  刘邦是一位注重沟通的领导,能够利用各种机会与大臣们交换关于绩效评价的看法,以减少偏差。

在一次请大臣们饮酒的场合,刘邦要求他们如实地分析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到天下而项羽却没有。

大臣们的分析更多的关注刘邦本人的行为,即“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对刘邦的激励手段给予了高度的称赞。

而高祖却华丽转身,避而不谈自己的领导才能,借机会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位取得卓越绩效的功臣推向前台,表达自己对绩效评价的观点,为自己的分封行赏决策奠定舆论基础,减少冲突的发生。

刘邦还向自己的重臣了解其对各官员的看法,拓宽绩效评价的角度,减少偏差。

例如,“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就发生在刘邦与韩信的一次绩效面谈的过程中。

  第三,关注绩效评价反馈,保持绩效评价策略的灵活性。

  刘邦在办公室的楼梯间里看见外面有一些将领在一起窃窃私语,就问顾问张良:

“这些人在嘀咕什么呢”张良说:

“陛下,您还不明白么,他们是在谋反啊。

”刘邦说:

“天下马上就要安定下来了,为什么还要造反呢”张良说:

“陛下您原来就是个老百姓,靠着这帮人得到了天下,而您现在给跟您关系比较近的萧何、曹参都封了大官,把跟您结仇的人都给杀了。

现在朝廷在搞绩效评价,大家都知道,您就是把天下都送出去,恐怕也不够这些人分的,所以,这些人担心不但得不到封赏,反而担心自己因以前得罪过您而被您杀掉,所以,他们就商量着要造反。

”刘邦忙问:

“那怎么办”张良说:

“陛下现在最憎恨的人是谁,而且,得大家都知道这事儿。

”刘邦说:

“雍齿跟我有过节,曾经有几次都让我很没面子,我很想杀了他,但考虑到他还有些功劳,所以有些下不了手。

”张良说:

“那你就先封他吧,这样大家看到陛下封了自己的仇人,心里就不会担心自己没有封赏和被杀了。

刘邦听了,马上着手落实有关部门为雍齿确定绩效成绩并封侯。

没有被封的大臣们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得喝酒庆祝。

回到现实,关注绩效评价的关键环节

  无论是传说,还是史实,都证明,做好绩效评价,要注意以下问题:

绩效评价是一把手工程,制定评价体系和对关键岗位的绩效评价需要领导者亲历亲为;绩效评价的内容需要涵盖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即包括业绩,也包括能力与态度;绩效评价决策的制定要听取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保证决策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