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六 自然资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资源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498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六 自然资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资源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六 自然资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资源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六 自然资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资源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六 自然资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资源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六 自然资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资源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六 自然资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资源综.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六 自然资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资源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六 自然资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资源综.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通关攻略 专题六 自然资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资源综.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六自然资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资源综

专题六 自然资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区域资源综合开发

[考纲原文呈现]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考点一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国卷近5年2考)

[理·主干知识]

1.常见资源类型及分析内容

土地资源

面积大小、土壤类型及肥力高低、可开垦土地、区位条件等

气候资源

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特点及组合状况等

矿产资源

主要矿产资源的类型、富集程度、埋藏条件等

生物资源

主要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特色及分布等

水资源

水资源的储量、时空分布、水质状况等

2.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资源

主要问题

直接原因

共同成因

矿产

资源

面临枯竭

滥采滥用,废弃物处理不当

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口的快速增长

土地

资源

耕地减少和土地退化

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水资源

水资源紧张

过度开采和水污染

3.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方法与途径

途径

方法

适度开发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利益兼顾

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重视保护

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公众参与

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悟·方法技巧]

典题感悟

【典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实物样品,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

据粗略估算,该地区可燃冰的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的油当量。

材料二 世界已探知“可燃冰”分布。

(1)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作为能源,可燃冰具备的特点可能包括(  )

①可再生 ②使用方便 ③燃烧值高 ④清洁无污染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结合材料二,描述已探知可燃冰的分布规律。

(3)青海省可燃冰开采可能面临哪些问题?

(4)试分析我国陆域发现可燃冰的重要意义。

解析 第

(1)题,“可燃冰”作为天然气水合物是不可再生的,作为能源具有天然气的优点。

(2)题,由图中“可燃冰”分布可看出其主要分布在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处。

第(3)题,青海省的“可燃冰”分布在冻土带,会给开采带来一些问题,如技术、成本等,同时青海省深居内陆,生态脆弱,开采时易造成生态破坏。

第(4)题,省陆域“可燃冰”的发现,可增加能源消费中天然气使用的比重,减少污染,扩大能源储量,保障能源安全等。

答案 

(1)D

(2)主要分布于陆地的近海地区(海洋大陆架)。

(3)开采技术要求高;开采成本高;容易对环境造成破坏。

(4)“可燃冰”作为“后石油时代”的重要替代能源,对我国扩大新的清洁能源领域,增强我国能源战略储备,促进能源多样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分析思路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

(2)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开源”和“节流”。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

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

增强节约意识;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练·高考重点]

题组一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资源相对稀缺指数是指一个区域某种资源的拥有量占全球拥有量份额与该区域该资源的消耗占全球消耗份额的比值。

读图完成

(1)~

(2)题。

(1)造成图示期间我国主要可再生资源相对稀缺指数小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源总量大B.资源需求量大

C.人口总量大D.人口增长快

(2)针对图示问题,我国在可再生资源利用过程中应(  )

A.大力开采地下水资源B.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

C.扩大林畜产品的供给D.加大荒地的开发力度

解析 第

(1)题,根据材料中资源相对稀缺指数的含义可知,同样的资源消耗,资源拥有量越小的地区,资源相对稀缺指数越小;同样的资源拥有量,资源消耗越多的地区,资源相对稀缺指数越小。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主要可再生资源相对稀缺指数均小于1。

我国人口总量大,资源消耗多是造成我国主要可再生资源相对稀缺指数小的根本原因。

(2)题,我国在耕地资源十分稀缺的条件下,粮食的相对稀缺指数还能基本达到1,说明我国耕地的负荷非常大,因此要特别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防止耕地退化。

答案 

(1)C 

(2)B

题组二 水资源紧缺的原因分析及保护对策

2.(2017·武汉市二模)中亚属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是一种不可代替的资源。

中亚主要河流均为跨境河流,这些河流的开发利用不仅影响地区生态环境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还关系到国家安全。

材料一 下图为中亚地形、河流分布图。

材料二 下表示意阿姆河、锡尔河水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阿姆河

锡尔河

国际上内陆河水资源开发上限

水资源总量(亿m3)

579

352

30%~40%

用水量(亿m3)

489

323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中亚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分析锡尔河、阿姆河水资源利用情况带来的影响。

(3)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要求进一步开发锡尔河水能资源,你是否赞同?

说明理由。

解析 第

(1)题,中亚深居内陆,降水少是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2)题,表中显示锡尔河、阿姆河水资源过度使用。

两河流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会导致土地的次生盐碱化,并使注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影响生态环境。

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中亚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周围有高大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所以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

(2)两河的水资源过度使用,使水量被大量挤占,河流尾闾干涸,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过度用水导致入湖(咸海)水量减少,湖泊水位降低,盐度升高,生态环境恶化;如果农业灌溉措施不当,可能引起土地的次生盐碱化。

(两点即可)

(3)赞同。

河流上游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较大,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进一步开发可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不赞同。

开发水能,需要修建水库蓄水,这样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考点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全国卷近5年0考)

[理·主干知识]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

2.解决资源紧张的途径

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资源调配线路选择

(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3)安全系数高。

(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悟·方法技巧]

典题感悟

【典例】 (2017·重庆四校联考)“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

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关中地区用水紧张问题。

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

(1)~(3)题。

(1)“引汉济渭”工程的意义不包括(  )

A.缓解西安的用水紧张状况

B.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

C.缓解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

D.增加关中平原灌溉面积

(2)“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地区的地形成因是(  )

①断裂下陷 ②地壳抬升 ③流水堆积 ④流水侵蚀 ⑤风力堆积 ⑥风力侵蚀

A.①③B.①⑤

C.②④D.②⑥

(3)关于汉江和渭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夏汛

B.受长江干流水量影响,汉江的流量更大

C.汉江和渭河冬季都无结冰现象

D.渭河含沙量大,汉江含沙量小

解析 第

(1)题,“引汉济渭”工程是从长江流域调水入黄河流域,属于跨流域调水工程,其意义主要是增加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供水,包括为西安、咸阳等城市生活和生产供水,增加生态用水、农业用水等;但是大量调水可能造成汉江流域径流量减小,在干旱发生时加重汉江流域旱灾灾情。

(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受水地区为渭河平原,该地区为地壳先受内力作用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后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

第(3)题,汉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汉江注入长江,水量不受长江干流的影响;汉江流域内降水丰富,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渭河处于温带,冬季结冰,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渭河含沙量大。

答案 

(1)C 

(2)A (3)D

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有利影响

答题

思路

常用答题用语

调出区

调入区

经济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社会

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增加就业;提高生活质量

环境

减轻环境污染

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增加

[练·高考重点]

题组 西气东输原因及影响

川气东送工程是我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管网输送工程。

工程西起四川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管道总长2170千米,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

读川气东送线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影响川气东送工程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分析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原因。

(2)简述川气东送工程对乙地区发展的影响。

(3)与乙地区相比,甲地区发展工业的地理优势有哪些?

解析 第

(1)题,从线路图可以看出,川气东送工程线路沿着城市分布,说明了影响线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分布。

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原因主要从能源生产和能源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甲经济区位于西部内陆,天然气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小;乙经济区位于东部平原地区,区内能源相对贫乏,但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2)题,川气东送工程对乙地区发展的影响主要从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改善大气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甲地区发展工业的优势,可从能源、土地、劳动力价格、政策、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城市分布(消费市场)。

乙经济区能源相对贫乏,但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甲经济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人口密度小,对能源的需求量小,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缓解乙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优化该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减轻乙地区的环境污染。

(3)甲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价格较低;矿产、能源等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廉价;经济发展潜力大;政策支持;市场广阔。

考点三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全国卷近5年1考)

[理·主干知识]

1.常规能源及其特点

(1)煤、石油、天然气:

属于非可再生能源;来源于太阳辐射;开发利用难度较小,利用时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煤对环境污染较重,石油次之,天然气对环境影响较小。

(2)水能:

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来源于太阳辐射;建设投资较大,并且修建水库会淹没农田,迁移居民,还会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

2.新能源优、缺点对比

类型

优点

缺点

风能

可再生,清洁无污染,蕴藏量大,分布广泛

风速不稳,且风力丰富地区与能源消费区不匹配

太阳能

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

较分散,受天气和季节影响大

地热能

可再生,清洁无污染

投资大,受地域限制

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