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微观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4745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微观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微观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微观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微观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微观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微观分析.docx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微观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微观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微观分析.docx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微观分析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微观税收分析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

开展微观税收分析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是科学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需要。

掌握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基层税收计统人员和税收管理员必备的素质要求。

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要加强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培训,积极推广微观税收分析工作,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为了指导和促进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总局总结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技术方法和分析思路,现将《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印发各地,供工作参考。

  附件:

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微观税收分析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

开展微观税收分析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指导纳税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和必要手段,因此掌握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基层税收管理员必备的素质要求。

为了方便于基层税收管理员开展微观税收分析,现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简要介绍如下:

  一、微观税收分析基本内容

  由于微观税收分析的目标要求在于客观说明和评价具体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而说明这两项内容,首先要分别掌握纳税人的税源情况、税收缴纳情况,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纳税人税源特征分析、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和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分析。

  

(一)纳税人的税源特征分析

  税源,追根溯源是指产生税收的源泉。

参考税法的相关规定,是指一切涉税经济活动及行为。

在税收分析中,税源则是指可具体量化的各种税源数据指标,如纳税人的经营收入、产品产销量、价格等。

税源特征分析就是针对这些表示税源的数据指标而开展的系列量化特征分析,包括规模、结构、价量关系、变化趋势及税基换算关系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源的总量规模、结构状况和税源质量,从而为推断和预测纳税人税收形势提供依据。

  

(二)纳税人的税收特征分析

  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是针对纳税人税收缴纳情况所反映的规律特征开展的系列分析,包括纳税人实现税金和入库税金的规模、结构、变化趋势、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欠税、减免退税情况的分析。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税收缴纳状况、税收构成、欠税及减免税优惠信息等,为检验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三)纳税人税收与税源关系分析

  在说明纳税人税源特征和税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纳税人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分析,从静态说明两者之间比例关系的合理性,从动态说明两者之间变化关系的合理性。

为此,要进行纳税人税负、税收变化弹性和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评价纳税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和税收征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二、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

  丰富的微观税收分析内容,决定了微观税收分析的方法也十分丰富。

但从说明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角度出发,可以从数据指标的纵横比较分析和逻辑关系稽核说明问题,基本思路和方法如下:

  

(一)横向比较分析

  横向比较分析是指同一指标在不同个体、单位、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

横向比较分析最典型的分析例子就是同业税负分析。

受市场均衡作用的影响,同一产品在生产技术工艺、原材料能源消耗方面有相近之处,适用税收政策有统一的要求,因此反映生产成本费用方面的指标有相同的规律特征。

总结这种规律特征,以此检验个体数据指标的表现,找出差异较大的个体予以预警。

  

(二)纵向比较分析

  纵向比较分析或历史数据分析是指同一个体的同一指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据比较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趋势分析和变动率分析。

分析的理论依据是大多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不会出现突然的波动或大起大落现象。

因此,如果企业生产能力没有作大的调整,一般情况下企业各个时期的数据指标彼此接近,不会出现大的差异。

如果出现较大差异,应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及时进行相关的纳税评估。

  (三)数据逻辑关系稽核

  受会计核算原理的约束和税收制度规定的制约,反映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众多数据指标之间存在非常严谨的、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

这种逻辑关系决定了企业的纳税申报数据必须满足企业财务数据相关性的特定要求,检查这些数据逻辑关系是否吻合,可以鉴别企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从而发现税收问题,堵塞征管漏洞。

  三、微观税收分析数据处理技术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微观税收分析数据处理技术也十分丰富,可以说数理统计分析技术可以毫无保留地应用于微观税收分析工作中。

综合复杂的分析可以通过建立分析模型解决,简单的分析也通过若干数据的加工处理就能说明问题。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分析技术方法。

  

(一)差异分析

  差异分析是指对不同样本同一指标量化程度是否一致而开展的系列分析。

具体作法是测算不同样本同一指标的差异程度。

差异分析的关键是建立评价差异的标准,有了标准才能说明差异的影响程度。

表示差异程度可以用绝对值,也可以建立参照系用相对值。

应用差异分析开展微观税收分析的典型分析案例就是同业税负分析模型。

应用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可以测算出各项相关指标的客观水平和样本离散状况,以此为标准比对个别检验样本的具体数值,超出差异允许界限的即为预警对象。

  

(二)逻辑关系稽核分析

  逻辑关系稽核分析是指利用企业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各项数据指标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进行核算检查的分析。

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凡不满足应有逻辑计算关系的内容,即认为破坏了会计核算或税款计征关系,均应视为异常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由于企业财务指标和纳税申报数据有上百条之多,所以与此相关的逻辑计算关系也会在此基础上更为丰富和复杂。

比如企业期末未缴税金和期末留抵税额在跨期衔接上就必须满足如下计算关系:

  期末未缴税金=期初未缴税金本期实现税金-本期已缴税金

  期末留抵税额=期初留抵税金本期进项税额-本期抵扣税额

  类似的逻辑计算关系有成百上千条,因此税收分析系统必须建立在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在计算机中植入数据逻辑关系稽核系统,才有可能在纳税申报环节实现实时的纳税评估工作。

  (三)趋势分析

  税收经济形势分析少不了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是对纳税人特定税收指标、经济指标或税收经济关系指标一段时期走势和趋向的分析和推断。

了解和掌握税收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判断未来税收收入形势的好坏,使组织税收收入做到心中有数。

趋势分析的两个基本要求是说明特定指标的发展方向和变化幅度,基础分析技术是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常用说明指标有变动率和平均变化速度等。

  (四)波动分析

  税收波动分析是描述税收事物运行变化平稳性的分析。

税收事物的运行受经济变化影响、税收制度规定的约束和现有征管环境制约有其自身客观的规律。

在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税制不变的条件下,税收事物运行平稳与否,直接反映税收征管情况的影响作用。

因此,开展波动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和说明税收征管的表现,反映税收征管是否能按税源的发展变化规律同步开展,监督税收征管的执行情况。

  (五)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揭示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影响程度的分析,应用在税收经济关系分析问题上,可以说明税收经济内在关系的联系紧密与否,是揭示税收征管工作是否做到"应收尽收"的直接参考依据。

相关性分析在诸多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中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可在各种统计分析软件中直接实现。

应用这一分析技术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实施:

一是数据处理前先确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果关系,然后用数量分析检验这种关系的存在;另一方面的应用是事前不好确定各项因素之间到底哪种因素有直接影响,通过数量分析找出影响因素。

  (六)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数据特征,遵循"物以类聚"规律进行数据处理,为事物的分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的一种分析方法。

借用这种方法开展税收分析,可将具有某种税收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税收征管工作的分类特征。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数据指标差异的绝对距离进行分类,结合矩阵分析技术,可以进行多指标的综合特征分析,为复杂事物的分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的关键是找到一组关系密切的相关指标,如税收增长、税源增长、税收变化弹性和出口影响等,均可以利用这一分析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和技术处理。

  四、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模型

  

(一)同业税负分析模型

  同业税负分析模型是利用同一行业内部经济规律所具有一定可比性的特点,以税收负担为切入点而开展的系列分析。

引入同业税收分析这一论题,主要是解决宏观税负不能简单用来评价考核区域间税收经济关系和征管工作考核的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排除经济结构的影响,从而引入了同业税负分析模型。

  同业税负分析的基本思路是:

在全国税收征管数据的基础上,依据纳税人注册登记的国民经济行业代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纳税人按行业分类测算税负水平和税负影响因素,并相应地总结出样本内在的各种规律特征。

同业税负分析模型应用的意义在于:

一是通过这一系列数据指标的测算,为企业纳税评估建立一个统一的参考基准;二是,由于同业税负测算剔除了经济结构因素和税收政策因素的影响,税负的形成更多地体现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应用同业税负水平可以考核区域间的征收力度;三是利用同业税负测算所总结出来的规律特征,建立行业税负预警系统。

  

(二)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

  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是在研究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纳税能力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两者的内在关系,测算由税源质量确定的纳税能力水平,并以此评价税收征管工作。

  税源与税收的影响关系,除简单的基数影响,还存在质量关系的影响。

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经营收入规模相当的企业,其税收贡献却相差甚远。

这种差异的产生,说明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仍有诸多其他影响因素决定税收总量的变化。

我们把这种经济内在的影响税收产出变化诸多因素的集合称作税源质量。

税源质量与税收的基本关系是:

税源质量好,税收产出就可能相对地多;税收质量不好,税收产出就可能相对地少。

  税源质量与税收征收效能位差模型的建模思路就是在众多描述效益指标的群体中找出与税收有密切联系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效益指标的指数化处理形成一个描述税源质量的综合指数,并以此确定不同区域的纳税能力位置。

对比区域间纳税能力位置与实际征收效果位置的差异,评价税收征管工作。

  建立这一模型的几个关键环节:

找出与税收关联的效益指标;税源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税源质量与纳税能力关系的建立;位差对比评价。

这一模型最成功的理念就是相对数的应用,打破传统纳税能力估算绝对量的概念和征管考核绝对位置的概念,从而把税收量化分析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税收聚类分析模型

  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数据特征,遵循“物以类聚”规律进行数据处理,为事物的分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的一种分析方法。

借用这种分析开展税收分析,可将具有某种税收共同特征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税收征管工作的分类特征。

  将聚类分析技术应用税收分析工作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多项指标以量化的形式对税收事物分类评价考核,避免了单一指标评价考核税收征管的局限性,从而使税收事物评价考核更具有综合性和合理性,相关征管措施的制定更具有针对性。

  (四)税收滚动分析预测模型

  滚动预测是对事物近期活动发展态势进行了解和把握常用的预测方法。

目的在于跟踪事物近期活动发展趋势和运行规律,防范事物的突然变化,及时出台应对措施。

  按预测期间长度的变化与否来分类,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形式是给定固定长度的预测期间的不断递推,来实现滚动预测。

即预测期间总的长度根据需要是给定不变的,随着近期活动的完成,再加一个单位的预测期间继续向前预测。

比如给定的预测长度是5个月,第一次的预测期是1-5月,待1月的活动完成后,第二次的预测期即为2-6月,以此类推实现不断的滚动预测。

另一种形式是预测期的终点是给定的,随着近期活动的不断实现,预测的期间也不断地缩短,在已实现数据的基础上修正预测参数,继续滚动预测其余期间的态势。

  根据税收收入是按年度计划和考核的需要,选择第二种形式的预测较为合适。

其基本思路和步骤是:

  

(1)利用历史资料找出修正的税收收入的月分布曲线;

  

(2)利用预测年度已实现的税收与修正曲线的数据相比,求出实现税收的增长系数;

  (3)利用实现税收增长系数与经源预期增长速度加权求出税收年度增长系数;

  (4)以税收年度增长系数去乘修正后的税收月分布曲线各月的税收,求出预测年度各月的税收;

  (5)每实现一个月的税收,对实现税收增长系数进行滚动调整,预测其余各月的税收,直至12月。

  五、微观税收分析常用分析指标及功能

  

(一)收入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二)成本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

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三)费用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其中:

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

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四)利润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

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

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税前弥补等问题。

  营业外收支增减额。

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

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

  (五)资产类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

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

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

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问题。

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情况,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其中:

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是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

  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力,判断其偿债能力。

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六、常用配比分析指标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

  

(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2)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

  (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历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变动情况;对"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也异常的企业,应通过年度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收入构成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本疑点的纳税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指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年度申报表及附表《营业收入表》,了解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率对年度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

  (三)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

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企业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

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年度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通过《损益表》对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若干年度数据分析三项费用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基建贷款利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四)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当两者比值大于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问题;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五)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配比分析

  综合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销售利润率与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

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导致资产利润率降低,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六)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分析

  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

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0,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以上各项具体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技术和模型应用可详见《税源监控管理及数据应用分析》和《微观税收分析指标体系及方法》两本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