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4318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

《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手法.docx

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手法

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手法

苏轼曾这样对王维的诗说过: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作为一位诗人兼画家,又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形状、色彩,动态美并加以巧妙配合,构成美的境界。

的确王维写的诗有声有色,意境深远,仿佛一幅绚丽之景临于纸上。

以其《终南山》为例,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全诗描绘了终南山的巍峨壮丽、白云青霭的万千气象,“隔水问樵夫”特别具有动感,乃点睛之笔。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

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

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

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

“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王维诗中动静相衬,特别是以动衬静构成的意境美,是他在诗歌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王维和盛唐其他诗人一样,前期也写了一些关于游侠、边塞的诗篇,体现了那种“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的劲健之美,此时,诗人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运用。

而后期的诗,则主要是写隐居终南、辋川闲情逸致的生活,即山水田园诗。

这时,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运用已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王维的早期诗中,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表现人物的主体的行为动作。

但它决不是人物行为的一般交待和动作过程的简单陈叙,而是采取一种写意的笔法,对外在化,具体化动作作逼真传神的描写。

这是王维诗“动”的特点,也是他早期诗歌的一个艺术特色。

例如《少年行其三》: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杀射五单于。

千重虏骑气势汹汹,卷土而来。

雄姿英发的游侠少年“长缨在手”,镇定自若。

前二句只是概写,尚未落于实处。

英雄少年高强的武艺和非凡的胆量,在“偏坐”与“调白羽”这两个动作的具体描写中,得到了体现。

“偏坐”于飞骑之上,说明主人公艺高胆大,骑术超人;“调白羽”与前面的“偏坐”联系起来,更是一个高难度的特技动作。

“纷纷杀射五单于”,则是一

系列的连续动作。

空间和时间都有了。

这样的动态描写,富有一种飞流直下,锐不可挡的气势。

因此,使读者获得一种壮美的感受。

又如《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头两句,动作跨度大,给人以飞动的视觉感受,既显示出边陲大敌当前的紧急气氛,又表现了军使豪迈风度和矫健身姿。

《关猎》一诗也有类似的描写。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忽过”、“还归”的动态,使人联想到那流星般的迅疾。

诗中虽未对将军的形象作具体的描写,但他那英姿飒爽、神采飞扬的豪迈气概,却已活现在千里暮云、边塞草原的广阔背景之中。

其它如: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老将行》)。

双鬓斑白的老将军把铠甲擦得雪白明亮,挥动比试着熠熠闪光的七星宝剑。

动作的幅度虽不大,但宝刀不老,壮心未已的老将军的形象,却表现得非常活脱生动,虎虎然立在我们眼前。

《不遇咏》: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徙尔一男儿。

”这一拂衣而去的激愤动作,是穷途落魂之士的悲剧遭遇和满腔愤慨之情的生动写照。

他决心做一番济世救人的事业,然后功成身退,隐没山中。

王维的山水诗变化多采,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

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王维既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刻划自然景物,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可可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绘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可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女孩的笑声、小船缓缓穿过荷花的动态,构成一优美的抒情乐曲,又像一幅清秀的工笔山水画。

王维的诗语言凝炼、含蓄而又生动,不以华丽的词藻取胜,而以优美的意境动人。

如《送二元使西安》:

「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明白如话,却又情意深长,音节响亮优美。

悦目,堪称奇葩,《山居秋毋窃是其中的佳作之一。

历来的占典诗歌选本都无一例外地收录了它。

尤其是领联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属对仗极工而又了无痕迹,直如天成,更为人们所传诵。

不少人还把它写成对联悬挂在厅堂书房中,朝夕晤对,净心明志。

全诗通过对秋天傍晚山问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写了诗人宽畅的情怀,高洁的志向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示了一种清颓淡远、幽静恬美的意境,被人称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

“诗中有画”是宋代诗人苏东坡对王维山水诗的评价。

《j彖坡志林》说:

“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沽之哂,画中有诗。

”这些评价十分恰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在描写IIJ水田园等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边塞关塞的辽阔旷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

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

在这一幅幅域卷罩,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

正如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蜮》中所指出的:

“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哂是孪生姐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贴切不过了。

的确,王维的诗歌具有高度的形象性,它通过精美的构思,运用凝炼的语言,捕捉事物最典型的特征,描绘出了一幅使人仿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图景。

短短四十字的Q土I居秋匪孕正是王维以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山水,以画家的手法来表现山水,进行诗的艺术创造,展现于读者面前的一幅清丽的水墨山水画。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开始诗人就用高度凝炼的语句点明诗题,给全诗描绘的图景染上了总的基调。

点明了季节(秋季)、时问(晚上)、气候(雨后)。

这一下子就把初秋雨后的暮色呈现于人们眼底,清新的山林空气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

诗句以“空”字起酋,使整个景象空灵远大,无所不涵,让人觉得这是一个远离喧嚣尘世的世外桃源所在。

“新雨后”又为这暝暮中的山景增添了儿多清新宜人的气息。

领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的景色更加真切迷人。

上句是无声静态,下旬是有声动态,上句写空中,镜头由上而下,下句写地上,镜头吐1远及近。

通过松月、石泉的具体形象,描绘出新雨过后的傍晚,青山更加苍翠。

皓月当空,朗朗的月光透过松林问空隙,洒下斑斑点点的光影,而清澈见底的溪水山泉,映着月光,映着松影,从圆润洁净的山石上潺潺淌过,是那样的清澈碧透。

在这里“明月”高悬照出了“空山新雨后”的明静、明朗,清泉徐徐反衬出雨后空IIJ的幽静恬美。

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秋凉晚景山水幽啊!

诗的颈联由景写到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联与领联在写法上刚好相反。

上句是有声动态,下旬是无声动态,上句写岸上,由远而近,由隐而显,下旬写水中,【扣近及远,由显而隐。

这远近交错的镜头,构成了另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这两句||l的“归”和“下”均是倒装,本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为了诗的节奏与押韵的需要,因而换位了。

诗人写闻“竹喧”之音而后才见“浣归”之女,先见“莲动”之态,而后才见下水“渔舟”,不但极其自然,而且情趣盎然,引人人胜。

“喧”和“动”两个字分别从听觉、视觉上打破了“空山”的寂静,更加突出了乡间生活的特点,而有说有笑的浣女归来。

一条条夜渔的小舟,轻盈地摇来,又都是在朗朗的月光之下,就使整个画面更加美妙动人。

到此,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山水画便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尽管春花早已枯萎凋谢了,但这山里的礴秋晚景还是如此美好,因此我完全可以留居山巾不走了。

这是用站篷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典故,本意是呼唤王孙从隐居的山林中归来,王维在这咀反其意而用之,用“王孙”暗指自己,表达了自己归隐山林,沽身自好的清高情怀。

王维的《山居秋暝》之所以“诗中有画”是因为他兼收了诗、画的艺术特色,但“诗中有画”尚需“画中有情”,冈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王夫之《姜斋诗话》)。

诗中之景,是大自然的客观存

在。

是外向的;“画”中之情,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是内在的,“景”是“形”,“情”是“神”,当诗人不直接抒情而融情于景时,就要求所选取的景物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

中围的占典艺术,特别是诗与画,从来邯是强调“传神”,要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王维在《:

山居秋睡移中所创造的“诗情画意”,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选取泉水、明月、青松、翠竹、清莲来写照个人的高洁情操,描绘浣女渔夫无忧无虑的淳朴生活的图景,蕴涵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憧憬。

山中秋H夜晚的景色笼罩在一片簿纱似的月华中,透露出幽远清绝的气韵。

清代王士祯《艺苑危占》中说:

“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

若形似无生气,神采至脱格,皆病也。

”王国维的认间词话》说: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

叉须出乎其外。

人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如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是以气韵来拟形模,遗貌而取神;常常在liJ光水色。

松风月影中注入个人仰观宇宙、俯察人生、领悟生命所得的感触,堪谓“妙谛微言。

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

”(《转经章诗话》卷三)值得人“细细熟玩”。

获得审美愉悦。

细读《山居秋瞑》,诗作所绘景物之中。

虽隐约但确实使我们能感觉到诗人自己三的影子、情感与志向。

天然景致与恬淡心境、闲逸情趣高度和谐,心境物境融合为一,首联“空山新雨后”的“空”字一方面描绘了山林的寂静空旷,另一方匝『是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归隐的情怀。

领联、颈联虽同是写景,但前者侧重于物,以物芳而明志洁,后者侧蘑于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两者又互为补充,表达象征意义。

青松、泉水、翠竹、碧莲可以说都足诗人人品情操的形象写照,也是诗人理想社会的环境烘托,与当时社会的污浊形成一个鲜明对照,好恶之情托物而现。

尾联Ih写景转到抒情,由观赏外景转到抒发内心,表达了诗人追求理想生活的心声和隐迹山林、洁身自好、不愿入仕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得以统一。

《山居秋暝》以洗炼的笔墨,精工绘出的

画画,形成幽远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之

美,而在所绘意境中又处处透出丰采神韵,深

得情景交融之妙,不愧为山水诗中的珍品佳

作。

正如明代文学家胡应麟所说:

“绝句自是

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

读之身世两忘。

万念俱寂。

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涛

成》)《山居秋瞑》一诗符合我国占典美学意

境要求,在景的构嘲、色彩、浓淡方面十分讲

究,真正做到了诗中有论王维诗中的“动”与“静”

王维诗中动静相衬造成的意境美,就是他在艺术上有别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

王维诗中的“动”,主要在他前期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形神如空,形气如虹”的“劲健”之美。

此时,诗人已开始注意到已静衬动的艺术辨证法的运用。

王维诗中的“静”,则主要表现在其山水田园诗中。

这时,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的老道熟成,炉火纯青。

诗中那些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趣和意蕴。

王维诗中的“动”与“静”,有着其特定的审美价值。

长期以来,对王维诗歌艺术的探讨,人们大多只注意到他的田园山水诗(自然,这也是无可厚非,因为田园山水诗代表着王维诗歌艺术的主要成就),而对他早期的诗歌,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王维的早期诗中,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表现人物的主体的行为动作。

但它决不是人物行为的一般交待和动作过程的简单陈叙,而是采取一种写意的笔法,对外在化,具体化动作作逼真传神的描写。

这是王维诗“动”的特点,也是他早期诗歌的一个艺术特色。

例如《少年行其三》: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杀射五单于。

千重虏骑气势汹汹,卷土而来。

雄姿英发的游侠少年“长缨在手”,镇定自若。

前二句只是概写,尚未落于实处。

英雄少年高强的武艺和非凡的胆量,在“偏坐”与“调白羽”这两个动作的具体描写中,得到了体现。

“偏坐”于飞骑之上,说明主人公艺高胆大,骑术超人;“调白羽”与前面的“偏坐”联系起来,更是一个高难度的特技动作。

“纷纷杀射五单于”,则是一系列的连续动作。

空间和时间都有了。

这样的动态描写,富有一种飞流直下,锐不可挡的气势。

因此,使读者获得一种壮美的感受。

又如《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头两句,动作跨度大,给人以飞动的视觉感受,既显示出边陲大敌当前的紧急气氛,又表现了军使豪迈风度和矫健身姿。

《关猎》一诗也有类似的描写。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忽过”、“还归”的动态,使人联想到那流星般的迅疾。

诗中虽未对将军的形象作具体的描写,但他那英姿飒爽、神采飞扬的豪迈气概,却已活现在千里暮云、边塞草原的广阔背景之中。

其它如: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老将行》)。

双鬓斑白的老将军把铠甲擦得雪白明亮,挥动比试着熠熠闪光的七星宝剑。

动作的幅度虽不大,但宝刀不老,壮心未已的老将军的形象,却表现得非常活脱生动,虎虎然立在我们眼前。

《不遇咏》: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徙尔一男儿。

”这一拂衣而去的激愤动作,是穷途落魂之士的悲剧遭遇和满腔愤慨之情的生动写照。

他决心做一番济世救人的事业,然后功成身退,隐没山中。

从以上举例我们可看出,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短小精悍、精巧玲珑的特点,决定了王维没有而且也不能对诗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过多直接而全面的描写。

但是,由于诗人把人物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背景中,抓住了描写对象富有典型性的,外在具体的动作,把“心灵的生气”灌注其中,从而揭示了对象内在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思想感情强烈。

如此之境界,正是王国维所说的“不隔”,即“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然耳目”,“语语都在目前”。

主体人物之“动”的外在化和具体化,是王维早期诗歌主要的艺术特点。

然而此时,王维

对“动中有静,否则病态”的艺术辩证法也开始略有了解。

如《陇西行》末两句: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从节奏感和意境上看,是缓和了全诗的紧强气氛。

纷纷扬扬的大雪,恰如天设之帷幔,掩却视线,不见狼烟。

在这种静的衬托和对比下,前面边城受困,军使飞骑的动的意境,就显得更加突出和强烈。

《观猎》的尾联也是如此: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辽远无际的地平线上,塞外千里草原,与浑莽广袤的浓云一同向远处无垠伸延的静景,和前两句的飞动描写,恰形成鲜明的反衬,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有的学者说,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就在其鲜明强烈的动态性。

此说颠倒了王维山水诗中,知识一种艺术手段,而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中田林山水的静美境界,才是王维山水诗中主旨所归。

在王维山水诗中,作为艺术手段的动态性,其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创造静的意境服务,以造成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

王维的田园诗和山水诗都表现了静的意境美,但静的特点在此二类诗中还是有所差异的。

王维的田园诗,在优雅闲逸的情致和明朗淡泊的气氛中描写的多是闲静的意境,而他的山水诗,在幽深冷寂的氛围和浓厚艳丽的色彩中,表现的多是幽静的意境。

我们先看他的《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满枝盛开的桃花,带着晶莹闪亮的点点水珠,在春光明媚的早晨,更显得鲜红娇艳,芳汁欲滴。

这是近景的特写镜头。

远处,嫩叶青青的柳丛,在轻纱般薄薄的晨雾之中,恰似又多了几分浓绿。

什么时辰了,院里连个人影也没有。

一宿山雨吹落的满庭花瓣,还未见家童出来拾扫,黄莺那清甜的报春之声远远传来,不时打破这春山的宁静,而这小小山庄的主人,在融融的春光里,依旧梦意酣然,沉醉不醒。

多么闲适而恬静的意境,在视觉上看不到任何动态,然而又不是凝滞板实的景物堆积。

作者深谙“静中有动,否则死象”的艺术辨证法,以断断续续的听觉感受,将这种静美意境的实在性衬托和突出出来,使人品之真切,味如嚼榄。

《积雨辋川庄作》也有这种闲静的.情韵: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吹黍饷东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里,有视觉上的动态,听觉上的音响,还有野老观朝槿,折露葵的活动,这些似乎都与闲静的意境联系不起来。

其实,从这也可看出田园诗和山水诗的一些不同之处。

由于描写对象的不同,在山水诗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可以不近人间烟火,不沾上任何世俗的意味,对自然界的静谧,怎么描写都不算过分,诗中甚至可以没有任何细微之动息。

但在田园诗中就不能这样。

田地和园林村庄都是由人开发出来的,这些景物风光既保持着其原有的自然属性,同时也打上了社会生活的烙印。

因此诗中就不可避免的要对田园中主体人物的活动有所描写或者至少是有所暗示,以显示出田园景物的人间气息。

否则,所描写的就不是美丽的田园风光,而是一片荒芜苍凉的山原野地,那也就不成其为田园诗了。

王维不愧为田园诗的高手大家,他表现田园生活的闲静意趣,不是去罗列一些死象的田园景物,而是通过某些动态的描写表现出来。

农家的炊烟迟迟才在“空林”的掩映之中冉冉飘起,著一“迟”字,既暗含炊烟的缓慢飘腾,也点明田家之于农事的不紧不慢,不慌不忙,道尽农家生活的闲情逸致。

渺渺无际的水田空蒙旷远,贴着水面款款低飞的几只白鹭显得格外醒眼,久雨之后的夏木更加郁郁葱葱,林中不时传出黄鹂婉转清脆的歌声。

一个“啭”字,表明了黄鹂歌喉的动人。

然而在广漠的田园中,也不免有点单调。

独自到山里静观木槿花的朝开暮落,饿了就折些露葵,在松阴下权当斋餐。

这种优哉游哉,与人无争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跟官场的角逐倾轧相比,显得多么的闲适和清静。

山川景物中的幽静意境,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静之精神写不出,借动态写之。

田园诗中是这样,在山水诗中亦无例外。

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春桂之花的纷落反衬溶在春夜中的主体人物的闲静。

然而不仅是人静,大自然的景物

更静,以致连细小的桂花无声无息的谢落都给人以如此突出的感受。

虽然是在万物皆新的春天,但山谷里周遭俱黑,万籁皆寂,尤如空无一物的真空世界。

一轮明月不知何时爬过山脊,给春涧的景物镀上了一层似朦有亮的光色。

运行于苍穹的月亮,其速度之慢是难以用视觉察知的,但它在山顶上的悄然出现,竟显得那么突然,把山鸟吓的惶恐不安而惊叫,由此可见春涧中是何等的静谧。

山鸟的啼叫声不时在幽深的山谷中回荡,又给春天的静夜加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仅仅二十个字,就把这幽静的意境美写绝了。

其中之妙就在于以动写静,着意去花落,月出,鸟鸣等一些春夜中仅有的短而细微的动态,以其将春涧静谧的实在感强烈的烘托出来。

《鸟鸣涧》写的是夜静,而白昼之静又是怎样一种趣味呢,

不只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

遮天蔽日的古树,使深山显得格外的阴森幽暗,弯曲的山径静静地躺着,不见一丝行人之迹。

在此远僻的深山里,却不知从哪传来了依稀隐约的钟声。

“何处”二字下的极好。

钟声确是听到,但辨不明何处而来。

这,一则说明钟声的遥远,犹如来自天外;二则说明感受的真切,因此而反衬了深山的静谧。

同时又使人想到,既有钟声,就必有敲钟之僧人,而山里却明明只有一条“无人径”。

如在进一步联想,这山腰之境已经是这样森冷幽静了,位处云端之上的寺庙里,那凄寒之静又该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在这密林静寂的氛围中,似乎连流动的泉响,都被山中的危石所吞咽;含蓄着暖意的阳光欲透林中,早被冷却在苍郁的松叶上。

其实,作者之意并不在泉石月色,而是从多侧面来渲染深山的幽静。

王维善于写静境,但这种静绝不显得凝滞,呆板和枯燥。

他总是用变换多样的手法,表现幽静在各种环境中的不同情调,使人真切地品味到这些幽静所特有的韵味和意境。

因此,王维的许多诗同是写的幽静,但人们只觉得各有其味,而毫无重复和单调之感。

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以偶然一两声人之语响。

写出傍晚空山之静,这样意境就不显得呆滞。

《竹里馆》:

“独坐幽里,弹琴复长啸。

林深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竹林寂寂,皓月当空,四野无人,如此静寂独自怎声消受,于是弹起琴弦,复又放声长啸,想方设法打破笼罩在四周的这种难以名状的气氛。

这种以极闹写极静之法,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别的大诗人处也极少看到。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切落。

”这种静写的很新奇。

涧户之寂,似乎连植物都受到感应但树梢上的芙蓉花又不甘寂寞,只好自开自落以取娱,人们仿佛可以听到花瓣落地的沙沙声。

鲜花的芙蓉花,也给这种清冷的意境染上了明丽的色调。

这种以动写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王维运用动静相生的艺术辩证法创造的各种动与静的意境,其特有的美学意义,就是艺术形象的直观性和艺术形象的可感性而且这两者又是统一的。

历代许多诗论家在探讨和认识王维诗的艺术特点时,总是力图概括出其特点,虽然这些概括在认识过程中得到不断深入,但后人还总是感到言犹未尽。

唐末殷说:

“王维诗词秀调雅,理新意惬,在泉成珠,著壁成绘``````”。

[3]此论虽尚嫌笼统,然而在对王诗艺术的认识上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后来苏轼的“诗中有画”之说,是在殷之论的基础上,将“著壁成绘”的特点,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之更为精确明了,从而成为经典之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后人还不满意,则说:

“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真所谓有声画也”[4],此说也是对王诗认识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

不过,“有声画”也还未能概括,且此提法亦有不当,因为声响难于同视点凝固的,二度平面的绘画相联系。

以上种种,究其原因,不能不说都是囿于“诗中画”的特点而对王维诗中的由“动”与“静”的辨证统一造成的艺术境界的直观性,可感性尚缺乏一定的认识。

因为动和静从审美感受来说,包含着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因素。

“动”从视觉上说要有活动性的动态,从听觉上说要有某种音响。

“静”则首先是听觉意义上音响的寂灭,在视觉上是动态的消失。

而“诗中有画”主要说的视觉上的感受。

但并不是任何可以诉诸视觉的都能入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不是时间艺术。

它所要表现的只是包含着对过去又孕育着未来的一刹间,只是给人以凝固的视觉感受。

如果活动性的动态带有时间上的持续性,或是表现时间持续的音响,那就不能入画。

从艺术形象的直观性来说,视觉上的持续如“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绘画不仅不能表现这种动作的连续,更难绘出其中飞动的意境。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杀射五单于”也与上面二联一样,前后两句既有动作的持续,还可产生镜头有机组接之后的蒙太奇效果。

这些都同样不能入画,但又都富有具体鲜明的直观性。

张岱说过:

“王摩诘《山路》诗:

„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

尚可入画,„山路原无雨,空翠湿入衣?

则如何入画,又《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泉声?

、„危石?

、„日色?

、„青松?

皆可描摹,而„咽?

字,„冷?

字则决难画出。

``````故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今屑也。

”[5]湿却人衣的“空翠”是物色的气氛,“咽”和“冷”是听觉和触觉的体验,虽不能入画,都能给人以特有的感受。

还有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深山之钟声,空山之“语响”,都是可感性的描写,同样不能入画。

艺术形象的直观性比较容易理解,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