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05说明文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3874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05说明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05说明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05说明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05说明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05说明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05说明文阅读.docx

《山东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05说明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05说明文阅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05说明文阅读.docx

山东省各地市中考语文试题汇编05说明文阅读

05说明文阅读

德州

我国已知之最早的玉器发现于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属于兴隆洼文化,距今约八千年,器行有斧、匕、玦和小管等。

经鉴定,这批玉器的质地都是真玉,即透闪石软玉。

有意思的是,除我国外,世界上崇玉的古文化如美洲的玛雅文化、新西兰的毛利文化等,开发利用的主要也是真玉,其他美石则居从属地位;可见人类在审美情趣方面存在着某些不约而同的一致之处。

但查海所出玉器的功能为何?

一般多认为斧、匕等是工具,玦类是装饰品;实不尽然。

璞玉本身虽有韧性,但也可能带裂纹,比如带胎绺的就不少见。

用这样的玉料制出成品,再拿来干粗活,则兀兀穷年、苦心磨出的宝物势必毁于一旦。

在古代,玉器十分珍贵。

秦昭王曾表示愿意用十五城交换和氏璧,虽然他并不打算真的兑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郑伯用一块璧换取许国的一片土地却是事实(《左传·桓公元年》)。

故《越绝书》所称“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之说,良不足信。

今人或据此进而主张中国曾经历过一个“玉器时代”,更于理不合。

因为这么做有点像《淮南子·说山》中说的“坏塘以取龟,发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未免得不偿失,也太不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了。

所以探讨查海玉器的性质时,不能只看到工具和饰物的表象;它们应是在不寻常的场合中使用的不寻常的器物。

也就是说,它们还应包含着更深层的用意;只不过当时尚未能设计出超凡脱俗、“神”气十足的器行而已。

(节选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16.查海出土的玉器“功能为何”?

(3分)

17.具体分析本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

(3分)

16.(3分)查海玉器不是工具,也不是饰品,应是不寻常场合使用的不寻常的“神”器。

17.(3分)作比较,拿我国和外国的崇玉情况比较,说明在审美情趣上的一致性——都喜欢真玉;举例子,通过和氏璧和郑伯的例子证明了玉器的珍贵;引资料,通过《越绝书》来说明玉为实用的工具是不足信的。

东营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

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

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

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

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

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_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

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

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

“当心!

保护好自己!

”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

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

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

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

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

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

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

——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

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

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

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

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

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

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

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

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

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

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

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

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

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

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

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

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

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5.“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

(4分)

16.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分)

17.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分)

18.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3分)

15.答案:

①被啃噬的柳树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

“当心!

保护好自己!

”②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

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③有些植物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

评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6.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承上总结戴维•罗德斯等人发现的结论、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启下引出因马丁•海尔对戴维•罗德斯等已有观点的质疑而进行的实验。

②内容上,在戴维•罗德斯的观点和马丁•海尔的质疑与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

本段明确了下面的实验是在戴维•罗德斯等人实验基础上的深化和因果关系探索,说明两者实验目的的不同,说明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

评分:

答对一点得3分,概括作用占1分,说明占2分,答对两点得4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7.答案示例:

⑴举例子。

介绍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戴维•罗德斯、马丁•海尔等人的实验,都举出了具体内容、过程、方法以及发现的结论,让实证说话,使人获得清楚的认识,很有说服力。

⑵列数字。

如第④⑤段介绍马丁•海尔的两次实验时,使用了“1”“2”“3”“4”“24”等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的结论。

⑶打比方。

如第⑥段“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一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叶片受到侵害时,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的真相。

形象贴切,生动有趣。

评分:

答对一种得3分,方法、举例、作用各占1分,共3分。

举出例句分析或概括说明均可。

只举例不得分。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8.答案示例:

①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马丁•海尔没有盲从别人的结论,对“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受损植物有意告知临近健康植物”以及受损植物释放化学物质的机理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探索。

这是发现真知的必要精神品质。

②大胆假设,谨慎求证。

猜想和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和马丁•海尔都是从许多现象出发进行假设,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

这是科学探索的必由之路。

③严谨的态度,严密的推理。

文中科学家以发散性思维开拓思路,运用多种途径和多次实验进行研究,这种严谨的态度就是求真精神的体现。

让实验说话,正确严密地判断推理,发现的结论可靠可信。

④由表及里,求真务实。

科学研究不能止步于粗糙的研究和笼统的结论,而应深入研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事物本质属性,这样才能揭示科学秘密。

评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聊城

(一)

跳出地球“看”地震

 

①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00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④“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

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

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5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

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

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

⑥“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

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些

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⑧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

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10.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张衡一号”的发射.

B.“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C.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张衡一号”供应能源.

D.“张衡一号”传感器灵敏度极高,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

11.“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哪些?

(3分)

12.⑥⑦⑧段顺序不能调换,为什么?

(2分)

13.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14.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3分)

10.C

说明:

本题2分.

11.电磁洁净度高;传感器灵敏度高;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

说明:

本题3分.

12.第⑥段与第⑦⑧段是总分关系,第⑦⑧段具有从探测信号到处理信号的先后顺序.

说明:

本题2分.

13.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信号处理单元比喻为“大脑”,生动形象的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

本题4分.

14.“初步”表示开始阶段,说明“张衡一号”对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探测技术尚处于起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发展,语言准确严密.

说明:

本题3分.

青岛

“悟空”探“妖”

①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悟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它是一只非常勤奋的“猴子”,每天要绕地球飞行15圈,从不偷懒。

②“悟空”是我国笫一颗主要用来探测暗物质的人造卫星。

其实,它就是一台空间望远

镜,担负着寻找暗物质粒子、研究暗物质特性及其空间分布等任务。

③一般人听到“暗物质”会一脸茫然:

这是什么“鬼怪”?

为什么要寻找它?

顾名思义,暗物质就是通过人眼和其他设备看不到的物质,天文学家在长期的观测研究中发现:

许多星系中存在额外的、看不见的引力源,宇宙的总质量其实远远大于已知物质的总质量,他们据此推测,宇宙中应该还存在着一种“暗物质”。

我们已知的各种物质基本上都要受电磁力的影响,要么吸收光,要么反射光,要么就自己发光;但暗物质不与光波发生作用,它对电磁力无动于衷,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

④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暗物质的研究依然不明朗。

目前,能够确定的是,宇宙总能量的26.8%由暗物质贡献,普通物质只占49%,暗物质的能量是普通物质的5倍以上。

有这样隐形的庞然大物存在于宇宙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这的确让科学家心痒难耐。

而且,暗物质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科学家发现,所有发光物质提供的引力无法抵消星系内旋转时产生的高心力,因此推测,是暗物质在提供额外引力,以阻止星系解体。

也就是说,没有暗物质就没有星系,也就没有人类。

而且,作为一种全新的、未知的粒子,暗物质很有可能开创前所未有的应用空间。

⑤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传说中的暗物质呢?

“悟空”的任务,就是上天捕捉暗物质粒子碰撞湮灭时产生的高能电子。

简单地说、“悟空”在观测中如果突然发现某一速度的电子射线欻量变多了,但这又无法用现有理论来解释,那么这些电子射线很有可能是暗物质湮灭时产生的。

⑥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希望能够第一个观测到这部分电子射线,从而获取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除“悟空”外,目前世界上用以探测暗物质的设备,还有国际空间站的阿尔法磁谱仪和美国宇航局的费米空间望远镜。

而中国的“悟空”,是迄今为止观测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⑦2017年末,“悟空”工程团队在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论文,宣布获得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该能谱将有助于发现暗物质存在的蛛丝马迹。

接下来的2018年,我们希望“悟空”不负众望,用火眼金睛找到更多线索,早日探到“妖”的真容。

(取材于程醉的同名文章)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悟空”主要用来寻找暗物质粒子、研究暗物质特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B.暗物质不受电磁力的影响,所以不能通过人眼和其他设备看到。

C.“悟空”可以通过捕捉到的宇宙中的高能电子来探寻暗物质的踪迹。

D.与其他探测器相比,“悟空”性能更加杰出,已率先发现暗物质。

16.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文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悟空”的任务、暗物质的特性、“悟空”探寻暗物质的方式及成果。

B.“悟空”是一颗人造卫星,“妖”指暗物质,以“‘悟空’探‘妖’”为题,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C.选文第③段连用两个设问句,加强语气,引出对“悟空”探“妖”方式的具体说明。

D.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很有可能”表明探寻暗物质前景不容乐观,语言表达既准确又含蓄。

17.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目前,能够确定的是,宇宙总能量的26.8%由暗物质贡献,普通物质只占49%,暗物质的能量是普通物质的5倍以上。

泰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3题。

①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

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②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

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

一般来进,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③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

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

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④太阳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

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

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⑤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观测,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11.下列对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颜色深黄、股红一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B.暗弧上的亮弧一高层大气密度大,光散射弱

C.四方天空出现述人的紫光一人眼的叠合效应

D.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原理

12.下列选项中的说明方法在选文④⑤段中运用到的一项是()

①作比较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下定义⑤列数字⑥作诠释

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③⑤⑥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②④段画波浪线句中“一般来讲”和“不只”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选文重在介绍日落时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

文中提及的奇异现象大都是幻觉,而夕阳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

C.选文部分的说明顺序体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故说明时从颜色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和大小。

D.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选文部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三、11.B12.D13.B

枣庄

蝙蝠鼠中仙

秦自民

①蝙蝠的样子有点像老鼠:

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朵,而且也跟老鼠一样喜欢夜晚活动。

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这样的诗句,蝙蝠也被称为鼠仙。

②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

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

“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

”可见,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加,建筑物、装饰品、家具、服装、瓷器、玉器、书画上经常有蝙蝠图案,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为常见,寓意“五福临门”。

③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蝙蝠,可能是受到一些传说的影响。

明朝学者冯梦龙在《笑府》中编了一个故事:

凤凰寿,百鸟朝贺。

唯蝙蝠不至。

凤责之曰:

“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

”蝙蝠曰:

“吾有足,属兽,贺汝何用?

”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

麒亦责之。

蝙蝠曰:

“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

”继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

“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

”这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耻、没有立场的人。

④在西方,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传说罪恶的灵魂能转世成吸血蝙蝠继续作恶。

这些故事的流传给蝙蝠带来了邪恶的坏名声。

而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

⑤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

白居易在《洞中蝙蝠》中说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

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静地歇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沛地外出觅食。

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高楼曲》中有“岁暮天涯客,黄昏蝙蝠飞”的诗句。

的确,蝙蝠很善于在漆黑的夜晚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

捕食昆虫既满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帮了人类的忙,因为这些昆虫大多数是有害的。

事实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一。

⑦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看见”猎物。

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他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⑧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朵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的超声波分辩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性质。

这种通过对回声的频率强弱以及发出与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等进行分析来探测目标的方式就是回声定位。

蝙蝠喉部通过声带震动而定向发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对蝙蝠很重要。

如果被堵塞耳朵,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蝙蝠也会像醉汉一样乱撞;如果只蒙住双眼,蝙蝠的行动却不“盲目”,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甚至1分钟内可连续捕捉到10余只飞行中的昆虫。

⑨鉴于蝙蝠的出色表现和非凡本领,荷兰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认为:

“不论以何种标准而言,听觉冠军都该属于蝙蝠。

”正因为如此,蝙蝠也成了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⑩,。

蝙蝠虽没有真正的翅膀,却有功能绝不亚于翅膀的翼手,蝙蝠家族因此得名“翼手目”。

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

前肢为构造极其轻巧的翼手,这种翼手宽大灵活,操控性极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状产生升力,因此,蝙蝠在空中急转弯的本领远胜于鸟类。

此外,蝙蝠胸、肩部的强大肌肉集中在躯干部,胸骨具有和鸟类一样的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

这样的构造使蝙蝠飞起来更加灵巧自如。

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

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世界上有一种蝙蝠具有罕见、奇特而又令人惊诧的饮食习惯,它们的猎食目标竟然是水中的鱼。

兔唇蝠就是这样一位渔夫。

它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到猎物,强大的飞行能力能保证它轻盈地掠过水面,而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