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病学第三篇羊寄生虫病.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3725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9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羊病学第三篇羊寄生虫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羊病学第三篇羊寄生虫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羊病学第三篇羊寄生虫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羊病学第三篇羊寄生虫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羊病学第三篇羊寄生虫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羊病学第三篇羊寄生虫病.docx

《羊病学第三篇羊寄生虫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羊病学第三篇羊寄生虫病.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羊病学第三篇羊寄生虫病.docx

羊病学第三篇羊寄生虫病

锥蝇蛆病(Screwwormmyliasis;SM)

蠕形螨病(Demodecticdisease)

住肉孢子虫病(Sarcosporidiosis)

施氏带油丝虫病(E1aeophorosis)

蜱性脓毒血症(Tickpyaemia)

蜱传热(Tick-bornefever)

羊螨病(Ovinescariasis)

蜱侵袭(Tickinfestation)

虱蝇侵袭(Kedlnfestation)

蜱麻痹(TickParalysis)

虱病(Licedisease)

蝇蛆病(Myiasis)

 

锥蝇蛆病

(Screwwormmyliasis;SM)

    锥蝇蛆病是绵羊的损伤性侵袭,以受损伤的组织受到难以忍受的侵入与摄食为特征。

在根除计划之前,美国锥蝇每年侵袭l50万头家畜,由于死亡、损伤与机能不全、防治计划的花费而引起严重经济损失。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利用不育雄性交配的计划控制了该病。

    锥蝇蛆病发生于所有品种、性别与种属的温血动物。

锥蝇攻击有组织损伤的区域,例如意外创伤、外科切口与分娩性露出的部分。

对蝇子飞翔与侵袭的有利条件是晚春、夏季与初秋的温暖月份。

美洲的锥蝇蛆病只发生在南美、中美与墨西哥。

在1959年以前,也分布在整个美国东南诸州和西南边境诸州。

相关的锥蝇种类也发生在非洲与亚洲。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嗜人锥蝇(cochliomyiahominivorax)的幼虫。

成蝇为蓝绿色,长度为12~15mm,头为橙色,胸部有三根长黑条纹。

成熟的幼虫后部大,前部细,每一体节具有表皮刺丛。

幼虫的形态很像一个木螺丝钉。

【生活史】

    锥蝇的生活史在双翅目蝇中是典型的。

羊的外科切口、意外创伤与切断的脐带伤均能引诱雌蝇,在损伤及其附近产下约250个重叠的卵块。

一只雌蝇可产到4000个卵。

卵在10~l2h孵出幼虫,钻穿宿主伤口内,消耗活组织,生长迅速。

3~6d成熟,从宿主掉下,进入土壤变成蛹。

蛹在温暖的气候经3~7d孵化成蝇,但在凉冷气候可延长到几周。

成蝇在出现后交配,并在5~6d内开始产卵。

整个生活史平均长2ld。

    新孵出的幼虫挤在一起,掘入、采食并迅速吞食宿主的活组织。

受侵袭的组织又引诱另外的雌蝇产下一批批新卵。

组织的继续破坏及引起毒血症,可增加病羊的不安和痛苦。

【症状】

    幼虫引起羊难以忍受的疼痛,使羊起卧不安,有时沉郁,有时兴奋。

病羊离群独居、咬啃、搔抓受侵袭的创伤。

体温可能升高。

创伤渗出液发出恶臭,并吸引各种蝇子。

仔细检查创伤,可发现锥蝇团块与它们所造成的蛆洞。

如不治疗,侵袭区域可通过新卵块的增加继续扩张。

在末期表现沉郁,通常虚脱。

经约10d发生死亡。

【剖检】

    突出的变化是在创伤组织内。

排出的渗出液污染邻近的羊毛和皮肤。

移除渗出物与碎屑,可发现处于不同阶段的幼虫窝。

组织腔洞直径可达2~3cm。

腹壁的侵袭可伸延到腹膜腔内。

常引起咬伤和搔抓伤。

【诊断】

    通过在伤口中发现锥蝇幼虫,即可诊断为锥蝇蛆病。

引人注意的症状是离群、搔抓、咬、摩擦受损的组织。

    鉴别诊断需考虑普通丽蝇侵袭,它在坏死的创伤面到处可产单卵,幼虫不聚成团,能单独在创伤周围活动。

【防治】

    必须在侵袭早期进行治疗,并需移除所有幼虫,保护羊只不受再侵袭。

剪短侵袭部位周围的羊毛,移除幼虫和碎屑,清洁创伤,并用药物杀死与驱逐幼虫与蝇。

    应避免意外损伤和在有蝇季节分娩。

如在有蝇季节发生损伤或进行外科手术,必须使用驱蝇剂,或用蝇毒磷喷雾剂。

    较满意的防制方法是地区性的锥蝇根除法。

虽然开始的花费高,但对以后的经济节约要超过投资的偿付。

成功的根除计划包含以下项目:

(1)有计划的的战略性释放不育的雄性到自然界的蝇群体中;

(2)检查带蝇的所有进口家畜;(3)对局部爆发地区进行严格检查;(4)对群众宣传根除计划。

 

蝇蛆病

(Myiasis)

    蝇蛆病又称蝇蚴病,是由双翅日昆虫中一些蝇类的幼虫寄生于人畜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

家畜的蝇蛆病主要有狂蝇属(oestrus)蝇的幼虫寄生于羊鼻道及其附近腔窦引起的羊狂蝇蛆病;麻蝇属(sarcophaga)污蝇属(wohlfahrtia)、丽蝇属(calliphora)及绿蝇属(lucilia)等蝇的幼虫寄生于多种动物伤口组织引起的伤口蛆病;皮蝇属(hypoderma)蝇的幼虫寄生于牛背部皮下引起的牛皮蝇蛆病;胃蝇属(gastrophilus)蝇的幼虫寄生于马胃引起的马胃蝇蛆病。

它们的成虫大都是不食蝇类,营寄生生活,但也有一些种类对人畜有一定危害。

一、羊狂蝇蛆病(羊鼻蝇幼虫病)(Estriasisofsheep)

    羊狂蝇蛆病又称羊鼻蝇蛆病或羊鼻蝇幼虫病,是一种慢性鼻炎及鼻窦炎,主要特征是羊只流鼻和不安。

本病在西北地区危害严重,在内蒙、华北及东北分布也广,对养羊业造成的损失很大。

山羊较绵羊患病少,受害较轻。

由于引起绵羊不安静,故在英国俗称为绵羊发情(oestrusovis)。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本病是由羊狂蝇(oestrusovislinnaeu)所引起的。

当狂蝇蛆寄生在羊的鼻腔和鼻窦内时,即因为刺激作用而引起发病。

    羊狂蝇又名羊鼻蝇。

它的一生可分为幼虫、蛹及成虫三个阶段。

成虫在羊的体外飞翔,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和附近腔窦内。

1.成虫:

比家蝇大,长10~12mm,为深灰黑色。

头大眼小,翅透明,腹部有黑色斑块,口器退化,不会咬羊(图3—5,Ⅰ)。

成蝇出现於炎热季节,交配后雄蝇很快死去,雌蝇先栖息於向阳的安静处,待体内的幼虫发育,几天后,在睛朗无风的白天飞临羊只产幼虫。

一般待机突然冲向羊鼻,将幼虫射入鼻孔及其附近,一次可产20~40个幼虫,一生可产500~600个,产完后很快死亡。

2.幼虫:

为成虫所生的蛆。

初生幼虫为白色,长约2mm,前端较尖,有口钩一对,供固着之用。

后端较钝,呈刀切状,有一对黑色气门。

幼虫的色泽随着生长而由白到黄,成熟后变为黑棕色。

体长1~3cm。

呈椭圆形,背光滑有暗黑色横带,共分11节(图3—5,Ⅱ)。

图3—5羊狂蝇

Ⅰ,成蝇Ⅱ,第三期幼虫侧面观

【生活史】

图3—6额窦中的鼻蝇蚴

(RueJensen.DiseasesofSheep,1974)

1.幼虫:

羊蝇专喜在羊的鼻孔四周产幼虫,以后幼虫自动爬进鼻腔内生长发育,也可进入和鼻腔相通的各处,如额窦。

进入的幼虫有的在身体小的时候未钻出来,结果长大后不能由原路出来,便死亡在额窦中(图3—6,额窦中的鼻蝇蚴)。

有些幼虫还可进入颅腔。

经两次脱化,发育为第三期幼虫。

幼虫在鼻腔寄生的时间由1~10个月不等,寄生数亦多少不定,有的羊可以寄生达130多个。

2.蛹:

幼虫长成后,一般在春末夏初第三期幼虫由鼻腔深部爬出,或由羊鼻喷出,落地入土变为蛹,在土中约经三周到两个月(随温度而变异),待完全羽化,即破蛹壳而飞出成蝇。

3.成虫:

成虫的生命很短,普通为4~5d,最多可活两周,在夏季特别活跃,尤其是在白天最热的时候,雌蝇追逐羊只,在羊鼻孔周围生产幼虫(图3-7)。

图3-7羊鼻蝇生活史

1.成虫2.成虫飞到羊的鼻孔周围产幼虫,幼虫爬进鼻腔温表3.成熟幼虫借羊打喷嚏而落到地上4.成熟幼虫5.成熟幼虫钻入泥土内变为蛹,并羽化为成虫

【症状】

    病羊表现的症状分为两个阶段:

1.成虫侵袭阶段:

当羊鼻蝇追逐羊只在鼻孔周围产幼虫时,使羊只扰乱不安。

羊只为了避免侵袭,采取各种动作防范,例如当有羊鼻蝇飞来时,羊只四处逃跑或彼此拥挤在一起,或者一只羊把鼻子藏在另一羊的腿中间,或者静避树荫下。

这样就使羊只把吃草的时间大部分用在防御动作上,时间长了,就会使羊只精神疲乏,身体消瘦,营养不良。

2.幼虫危害阶段:

当羊鼻蝇幼虫向鼻腔内爬行时,由于其口钩的刺激作用,可使鼻腔发生炎症。

在幼虫附着的地方,形成小圆凹陷及小点出血,因而表现出以下各种症状:

(1)发炎初期,流出大量清鼻,以后由于细菌感染,变成稠鼻,有时混有血液。

(2)患羊因受刺激而磨牙。

因分泌物黏附在鼻孔周围,加上外物附着形成痂皮,致使患羊呼吸困难,打喷嚏,用鼻端在地上磨擦。

(3)咳嗽,常摔鼻子。

(4)结膜发炎,头下垂。

    有时个别幼虫深入颅腔,使脑膜发炎或受损,出现运动失调和痉挛等神经症状,严重的可造成极度衰竭而死亡。

【诊断】

    主要靠症状观察。

如在大羊群中普遍有症状时,可以作尸体剖检,找寻幼虫,进行确诊。

虫体在浅部时容易检出,易于诊断。

【预防】

    根据不同季节鼻蝇的活动规律,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1.夏季:

尽量避免在中午放牧。

夏季羊舍墙壁常有大批成虫,在初飞出时,翅膀软弱,不太活动,此时可发动群众进行捕捉,消灭成虫。

连续进行三年,可以收到显著效果。

也可用诱蝇板,引诱鼻蝇飞落板上休息。

每天早晨检查诱蝇板,将鼻蝇取下消灭。

2.冬春季:

注意杀死从羊鼻内喷出的幼虫,同时在春季从羊圈的墙角挖蛹,将其杀灭。

【治疗】

    按照羊鼻蝇幼虫和成虫的个体活动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静脉注射依维菌素(ivermectin,ivomec)剂量按0.2mg/kg体重计算。

2.皮下注射20%碘硝酚剂量为10~20mg/kg体重只用一次,效果很好。

3.在羊鼻蝇幼虫尚未钻入鼻腔深处时,给鼻腔喷入3%来苏儿溶液,杀死幼虫。

但需要大量劳力,广泛进行困难较大,不如口服或注射药物。

4.在羊鼻蝇幼虫从羊鼻孔排出的季节,给地上撒以石灰,把羊头下压,让鼻端接触石灰,使羊打喷嚏,亦可喷出幼虫,然后消灭之。

 

二、伤口蛆病(Woundmyiasis)

    本病是由多种蝇类的幼虫(蛆)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病的特征是在伤口和皮肤、黏膜的皱褶中集聚大量的蛆,引起羊的不安。

主要见于管理粗放的放牧羊群,公羊受害更为严重。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麻蝇、污蝇、丽蝇、绿蝇等某些种类的幼虫。

其中麻蝇属(sarcophaga)多为灰黑色,胸部背面有三条黑色纵纹,腹部有黑白相间的棋盘状斑块;污蝇属(wohlfohrtia)多为灰白色,胸部背面也有三条黑色纵纹,不同的是腹部为灰色,上有黑色斑块;丽蝇属(calliphora)和绿蝇属(lucilia)多为有金属色泽的蝇子,前者多为深暗的兰绿色,身上毛刺较多,后者多为明亮的铜绿色,毛刺较少。

这些蝇类多半形体较大,飞翔力很强,能远离幼虫的孳生地。

【生活史】

    这些蝇类的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有的卵生,有的胎生,幼虫俗称为蛆。

大部分兼性寄生,少部分专性寄生。

发育分三期:

幼虫(蛆)在伤口组织中发育成长后,落地化蛹。

幼虫期和蛹期的长短因种类、气候条件和营养条件不同而异,当条件适宜时,每一期仅需几天时间。

变为成蝇后,寿命只有1~2个月,因此在一个炎热季节,常可繁殖几个世代。

【症状】

    症状与蛆的寄生部位有关系,寄生部位又因羊的性别、年龄而不同。

公羊:

寄生于包皮内部和头部皮肤皱褶的深部。

蝇蛆引起搔痒不安,数目多时可使包皮腐烂坏死,龟头发炎,排尿发生困难。

母羊、羔羊:

常见于肛门和尾根部被稀粪或尿液污染的情况下,若存在于母羊阴道前庭的皱凹陷中,引起阴唇肿胀;阴蒂部的黏膜呈暗红色,由于发生肿胀,常从阴门中向外突出。

以后黏膜肿胀处的末端坏死,在坏死组织之下有许多血凝块、溃烂组织和空隙,常与阴蒂相交通。

有时由于向尾部和荐部继续移行,可将皮肤破坏成筛孔状。

    除了天然孔以外,蛆还可以寄生在伤口内,例如断尾伤、去势伤、剪毛伤、患腐蹄病的蹄子,以及患乳房炎的乳房等。

寄生于伤口内的蛆,能够继续损伤和破坏健康组织。

有时继发细菌感染,使伤口长期不能愈合。

【诊断】

    在伤口或天然孔内发现蝇蛆,即可确诊。

【预防】

1.消灭蝇类滋生地。

2.对各种伤口加强治疗和护理,防止蝇子骚扰和产幼虫。

3.将清理出的蛆倒入强烈的消毒液中杀死,以防继续发育为成虫,扩大危害。

【治疗】

1.用镊子或锐匙除去蝇蛆和腐烂组织,用3%~5%来苏儿或石炭酸溶液冲洗干净,最后用脱脂棉蘸上松节油、四氯化碳或碘溶液填塞伤口。

对于包皮腔或阴道前庭也可用来苏儿液治疗,但浓度应该降低一些。

从伤口除去的蝇蛆应加以深埋焚毁,以免变为成虫。

2.给伤口涂用薄荷油,可使蝇蛆从伤口迅速掉下,1h以后即完全无蛆。

 

蠕形螨病

(Demodecticdisease)    

蠕形螨病,是由蠕形螨属的螨寄生于羊的毛囊和皮脂腺引起的皮肤病,故又称毛囊虫病或脂螨病。

我国西北地区的山羊群中常有发现。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蠕形螨属(demodexspp)的螨。

该螨的虫体细长,由头、胸、腹三部构成。

体长为0.25~0.3mm,宽约0.01mm.头部有口器和一对脚触器;胸部有四条短腿,均分三节;腹部背面有细线状横纹。

雌虫的阴门在腹面。

雄虫的雄茎突出于胸部背面。

虫卵为梭形,长0.07~0.09mm。

【生活史】

    蠕形螨寄生于羊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内,全部生活史均在宿主体内进行。

雌虫产卵,卵孵化出三对腿的幼虫。

经第一次脱皮变为三对腿的幼虫,再经第二次脱皮变为成虫。

   本病为接触性感染。

健羊接触病羊或其污染的用具均可能受到感染。

【症状】

   病羊主要表现为皮炎、皮脂腺-毛囊炎或化脓性皮脂腺-毛囊炎。

病变多在眼、耳、头上,其他部位也可能发生。

除损害皮肤外,常在皮下发生脓性囊肿。

【诊断】

   切开皮肤上的结节或囊肿,刮取分泌物或脓汁,作涂片镜检,如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预防】

   对病羊及早进行隔离,避免与健羊接触;认真消毒被污染的圈舍和用具;彻底清理病羊活动过的运动场。

【治疗】

可根据当时条件选用以下方法:

1. 用14%碘酒涂擦患部,共用6~8次。

2. 用5%福尔马林浸涂患部5min,每隔3d1次,共用5~6次。

3. 安息香酸甲苯33ml,软肥皂16g,95%酒精51ml。

共混合,涂擦患部。

间隔1h后再涂擦1次

4. 对脓疱型病例,应兼用局部疗法和化学疗法。

化学疗法可用1%台盼蓝溶液静脉注射,台盼蓝用量按0.5~1mg/kg体重计算,每6d注射1次,共注射2~3次。

病情严重者,还可肌内注射青霉素。

虱病

(Licedisease)

    本病比较常见,山羊比绵羊发生更多。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羊虱。

羊虱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吸血的,计有山羊颚虱(L.steopsis)、绵羊颚虱(L.ovillus)、绵羊足颚虱(L.pedalis)和非洲羊颚虱(L.africanus)等;另一类是不吸血的,为以毛、皮屑等为食的羊毛虱(bouicolaovis)。

山羊颚虱寄生于山羊体表,虫体色淡、长1.5~2mm。

头部呈细长圆锥形,前有刺吸口器,其后方陷于胸部内。

胸部略呈四角形,有足三对。

腹呈长椭圆形,侧缘有长毛,气门不显著。

【生活史】

    羊虱是永久寄生的外寄生虫病,有严格的畜主特异性。

虱在羊体表以不完全变态方式发育,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整个发育期约一个月。

成虫在羊体上吸血,交配后产卵,成熟的雌虱一昼夜内产卵1~4个,卵被特殊的胶质牢固黏附在羊毛上,约经2周后发育为若虫,再经2~3周蜕化三次而变成成虫。

产卵期2~3周,共产卵50~80个,产卵后即死亡。

雄虱的生活期更短。

一个月内可繁殖数代至十余代。

虱离开羊体,得不到食料,1~10d内死亡。

    虱病是接触感染的,可经过健羊与病羊直接接触,或经过管理用具、互相接触机会增多,加之羊舍阴暗、拥挤等,都有利于虱子的生存、繁殖和传播。

【症状】

     虱在吸血时,分泌有毒的唾液,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而引起发痒,羊通过啃咬或磨擦而损伤皮肤。

当大量虱聚集时,可使皮肤发生炎症、脱皮或脱毛。

由于虱的长期骚扰,病羊烦乱不安,影响采食和休息,以致逐渐消瘦、贫血。

幼羊发育不良,奶羊泌乳量显著下降。

羊体虚弱,抵抗力降低,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诊断】

    在体表发现虱和虱卵即可确诊。

【防治】

1. 加强饲养管理及兽医卫生工作,保持羊舍清洁、干燥、透光和通风,平时给予营养丰富的饲料,以增强羊的抵抗力。

2. 对新引进的羊只应加以检查,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防止蔓延,对羊舍要经常清扫、消毒,垫草要勤换勤晒,管理工具要定期用热碱水或开水烫洗,以杀死虱卵。

3. 及时对羊体灭虱,应根据气候不同采用洗刷、喷洒或药浴。

常用灭虱药物及方法参照螨病疗法。

施氏带油丝虫病

(E1aeophorosis)

    施氏带油丝虫病又名头疮(sorehead),是绵羊头和四肢的一种慢性动脉性疾病,以皮炎、黏膜炎与眼炎为特征。

地理分布小、发病率与死亡率低,故对绵羊业没有特别的重要性。

但在长期的病程中可造成羊的生长不良与无销路,而引起一定的经济损失。

    施氏带油丝虫病发生在所有品种2岁以上的羊。

皮肤病出现在放牧地区的冬季。

地方流行区为海拔6000M以上的草场。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是一种动脉内线虫施氏带油丝虫(elaeophraschneideri)的微丝蚴。

成虫长60~110mm,宽0.27mm,居留于动脉腔,例如颈动脉与趾动脉。

而长为230~260μm,、宽l0~13μm的微丝蚴,寄居于皮肤和黏膜固有层的毛细血管内。

成虫偶尔引起动脉损伤,微丝蚴可引起长久的虚弱性皮炎、口膜炎、鼻炎与眼炎。

【生活史】

    雌虫排出微丝蚴,运行到皮肤毛细血管网并定位于该处。

中间宿主为虻。

雌虻通过从绵羊头部皮肤病损或带蚴鹿的头部皮肤病采食血液而获得感染。

微丝蚴和血液一起进入虻体内,在2周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

当虻采食健羊血液时候,幼虫同唾液一起进入敏感绵羊体内,移行到确定的动脉部位并成熟。

第三期幼虫的移行与成熟需要5~6个月。

成虫能存活3~4年。

    病变由两种因素所产生:

(1)对微丝蚴的炎性反应;

(2)血管闭塞区的局部缺血。

皮肤和黏膜的变化为炎症反应,某些眼和脑的变化则可由局部缺血及坏死和萎缩引起。

炎性病变可长达数年之久,但终归愈合。

【症状】

    健羊受到虻叮咬而感染施氏带油丝虫后,绵羊的头和蹄子发生皮炎,进而发展为口膜炎、鼻炎和眼结膜炎。

大多数头部病变是同侧性的。

所有病羊都有头部皮炎,其中25%~50%有口和鼻黏膜炎症,25%有后肢皮炎。

病变组织发生特异性变化:

感染皮肤的被毛脱落,井堆积着干涸的血清和渗出物痂皮;出现结膜炎与角膜混浊;口内出现腭部溃疡;鼻甲骨变厚,呈结节状;蹄冠变形。

由于全身不适,患羊生长不良,并可能出现跛行与呼吸因难。

脑的病变可引起运动紊乱。

发病率通常小于0.5%,很少死亡。

经3~4年的病程后发生愈合。

【剖检】

    在尸检时,眼观病变是在皮肤和黏膜内,成虫寄居于病变部的动脉内。

寄生的动脉与头部病变是同侧性的;例如成虫在右颈动脉的绵羊,则发生右侧颜面皮炎、口膜炎、鼻炎与右眼感染。

    在病理组织切片上,病变部位含有微丝蚴与表皮碎片,周围聚积着嗜酸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诊断】

    地方流行区的成年绵羊,可根据皮肤和口的病变诊断施氏带油丝虫病。

尸检时在动脉内发现成年线虫,活检时在病变内发现微丝蚴,均可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时需考虑引起广泛面部水肿的光致敏病。

【防治】

    避免在有受感染的鹿和媒介性虻存在的山区草场放牧,以预防或减少施氏带油丝虫病的发生。

蜱侵袭

(Tickinfestation)

    蜱侵袭可引起绵羊和山羊的急性皮炎。

原发性以刺激与烦恼为特征,继发性以贫血和传播疾病为特征。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硬蜱科(lxodidae)的许多种与软蜱科(argasidae)的某些种。

因为侵袭呈全球性发生,且通常侵犯羊的所有种类,因而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

加上在牛、马、禽与人中蜱侵袭和蜱传性疾病的发生,更增加了该病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与公共卫生意义。

    在我国,常见的硬蜱有六种,即二棘血蜱(Haemaphysalisbispinosa)、残缘玻眼蜱(Hyalommadetritum)、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sanguineus)、微小牛蜱(Boophilusmicroplus)、和沟硬蜱(Ixodespulsulculcatus),对羊较重要的是前四种。

常见的软皮科蜱有四种,即拉合尔钝缘蜱(O.lahorensis)、波斯锐缘蜱(A.persicus)、乳突钝缘蜱(O.papillipes)和翘缘锐缘蜱(A.reflexus),但只是前两种对羊较重要(表3—2)。

表3—2我国常见羊蜱的分布和所引起的疾病

    在国外,某些绵羊蜱的分布及所引起的疾病见表3—3所示。

表3—3国外某些绵羊蜱的分布及所引起的疾病

名称

分布

传播与引起的疾病

学名           俗名

安氏矩头蜱  (Dermacentorandersoni)

落基山木蜱

美国西部 

加拿大西部

土垃杆菌病

麻痹

血红扇头蜱       (Rhipicephalussanguineus) 

褐色犬蜱

美国

全球

土拉杆菌病

内罗毕绵羊病

外翻扇头蜱(Rhipicephalusevertsi)

红腿蜱

非洲

麻痹

伞状扇头蜱 (Rhipicephalusbursa)

---

欧洲

非洲

巴贝虫病

附红细胞体病

内罗毕绵羊病

附加扇头蜱(Rhipicephalus

appendicularius)

褐色耳蜱

非洲

内罗毕绵羊病

跳跃病

美洲钝眼蜱 

(Amblyommahebraeus) 

卡延蜱

南得克萨斯;墨西哥;   中美;南美

布鲁氏菌病

卡延钝眼蜱   (Amblyommacajennense) 

卡延蜱

 南得克萨斯; 墨西哥;    中美;南美

布鲁氏菌病

希伯来钝眼蜱  (Amblyommahebraeus)     

Bont蜱

南非    中非

心水病

铅色螭眼蜱   (Hyalommaplumbeum)   

——

南欧;苏联;埃及

附红细胞体病

蓖麻子硬蜱   (Ixodesricinus)

蓖麻子蜱

欧洲 苏联 

跳跃病,蜱传热,

蜱麻痹

全环硬蜱    (Ixodesholocyclus)

       麻痹蜱        

澳大利亚

蜱麻痹

浅红硬蜱

Ixodesrubicundus   

__

南非

蜱麻痹

软蜱科

麦氏钝缘蜱  (Otobiusmegnini)    

多刺耳蜱

美国西部      

加拿大;西非

蜱麻痹

    蜱的形态特征如下:

硬蜱:

属呈长圆形,背腹扁平,从s外部附器的功能与位置,区分为假头与躯体。

假头位于蜱体前端,狭窄,向前突出,其结构包括假头基和口器。

躯体,背面有盾板,侧缘上有一对眼。

腹面有足4对,幼虫3对。

每足由6节组成,腹面有气门板一对,呈圆形、卵圆形、逗点形。

内部有消化及生殖系统。

软蜱:

软蜱属体形扁平,呈长椭圆形或长圆形,淡灰色、灰色或淡褐色,吸血后迅速膨胀。

显著的特征为:

躯体背面无盾板,有弹性的革状外皮,假头位于虫体前端腹面,假头基小,无孔区,有足。

【生活史】

    硬蜱是不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其中育过程有卵、幼虫、若虫和成虫阶段。

硬蜱在动物体上交配,然后落地产卵。

一生只产卵1次,但数量多达数千至上万个。

虫卵小,呈圆形,包黄褐。

卵在适宜条件下经幼虫、若虫发育为成熟的硬蜱。

    软蜱的发育也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