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完整版沪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3158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6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完整版沪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九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完整版沪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九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完整版沪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九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完整版沪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九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完整版沪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完整版沪教版.docx

《九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完整版沪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完整版沪教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完整版沪教版.docx

九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完整版沪教版

咏绣障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精美的诗。

首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

“花蕊娇”,花朵含苞待放,娇美异常──这是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

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

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

“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

这一句虽然用意只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

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

 

  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工的精美巧夺天工:

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你瞧,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风飞来。

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

而且还因黄莺入画,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都省去了,象“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活进行时飞针走线情况的诗句,是不可能在这首诗中找到的。

 

  沈德潜在论及题画诗时说:

“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

”(《说诗晬语》卷下)“不粘”在绣工本身,而是以映衬取胜,也许这就是《咏绣障》在艺术上成功的主要奥秘。

 

【译文】

  傍晚时分,堂屋前面的花朵开放得鲜艳美丽,女工们拿着描花的彩笔,精心地把花朵描在绷着绣布的绣架上。

绣成的屏风摆放在春天的花园里,因绣得精巧逼真,竟引逗得黄莺飞下柳条,向着绣障中的花间飞来。

【主题】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诗。

全诗借吟咏绣障,歌颂绣工们绣制屏风的高超技艺。

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衬托的描写技巧。

 

春日偶吟

清袁枚

拢袖观棋有所思,

分明楚汉两举时。

非常欢喜非常恼,

不看棋人总不知。

【译文】

拢起袖子静静地观看别人下棋若有所思,下棋的双方分明就是楚汉两军对峙。

这其中真正的高兴与苦恼,不是棋迷是体会不到的。

【主题】

诗中描绘了一位看棋迷全神贯注的形象,刻画了棋迷有时欢欣有时焦急的心理状态,写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尽之意犹在言外。

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

来源于楚汉战争。

“楚河汉界”在古代的荥(xing)阳(属郑州)成皋一带,该地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战场。

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至今,在荥阳广武山上还保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边那座叫汉王城,东边的叫霸王城,传说就是当年的刘邦、项羽所筑。

两城中间,有一条宽约300米的大沟,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鸿沟,也是象棋盘上所标界河的依据。

河南荥阳是中国象棋的策源地。

2200多年前,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以荥阳为主战场,展开了长达4年的攻伐激战,并以荥阳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当战争的硝烟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散,楚河汉界却永远定格在了中国象棋棋盘上,昭示着荥阳在中国象棋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荥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象棋之都。

据《史记》记载:

“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

作为“楚河汉界”的鸿沟,不仅留在了荥阳这座“东方名郡”,留在了中华历史的灿烂进程中,而且也留在了中国象棋的棋盘上,成就了荥阳中国象棋之都的美誉。

沈园二首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的爱情故事及其创作。

2、体会诗歌的情感及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诗人生平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爱国诗人。

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

年轻时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创作力非常旺盛,是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仅在他的诗集《剑南诗稿》中保存至今的就有9300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他的诗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

陆游生活在祖国分裂的年代,恢复中原既是他一生奋斗目标,也是他诗作中的重要内容和情感。

一直到死,他念念不忘的仍是祖国的统一。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二、诗歌简介: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1.陆游诗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部分是爱国诗。

他的爱国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具体说来,作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其爱国主题的:

(1)热情讴歌北伐抗战,大声呼吁抗金救国。

他不仅以现实笔法来抒写这种理想,还往往用纪梦诗的形式来表达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

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月十一日夜且半……》等等,这些诗作既表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洗雪国耻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作者横扫敌寇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2)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

代表作品有《关山月》、《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追感往事》等,这些诗作具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战斗性,甚至把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在当时的爱国诗歌中是极其少见的。

(3)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

作者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使陆诗在激昂的声调中又加入了悲怆的音符,《书愤》、《夜泊水村》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沉痛压抑又不失慷慨的风调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这也正是陆游爱国诗歌所独具的个性特色。

(4)描写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他们对故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希望,歌颂了广大民众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

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追忆幕中有感》。

2.吟咏日常生活情景的闲适诗和表现隐逸情趣的田园诗,是陆游诗歌的另一重要内容。

作者善于即景生情地发掘生活中的诗意,咀嚼出其中的隽永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笔调轻灵,别具风采,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代表作品有《剑门道中遇微雨》、《临安春雨初霁》。

3.描绘农村生活景象、反映劳动人民疾苦,在陆游的诗歌创作中也是颇为突出的。

代表作品有《游山西村》、《农家叹》等,此类诗作有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有的描写了农民勤劳艰辛的劳动生活,有的歌颂了农民的纯朴品质和农村的淳厚风俗,表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4.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爱情诗,主要抒发他对前妻唐琬始终不渝的情感,深挚凄婉,代表作品是《沈园》二首,这在爱情诗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宋代诗坛上是弥足珍贵的。

三、沈园及诗人的爱情故事:

沈园介绍

沈园位于绍兴的鲁迅中路,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当时规模很大,占地70多亩,是绍兴古城内著名的古典园林。

初为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故名“沈氏园”。

沈园在1963年被确定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一处私人花园,经历如此岁月沧桑,至今仍得以流芳,引一代又一代的有情之人慕名前往,全因一首催人泪下的诗词《钗头凤》。

据史料记载,陆游在青年时与与才华横溢的表妹唐琬结为夫妻,彼此情深意重,却由于父母之命,被迫分离。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春,也即陆游与爱妻唐琬被迫分离七年后在此邂逅重逢。

当时,陆游已从母亲之命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改嫁绍兴名士赵士程。

唐琬在征得丈夫同意后,在沈园置酒肴相待陆游。

两人在共叙离别情愁之时,陆游感慨万千,心如刀割。

临近分别时,陆游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将满腔悲愤,提笔在园壁上题下了千古绝唱《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琬见词衷肠寸断,不禁泪下,回到家中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难以自我解脱,悲不能自禁,遂提笔和词一首:

和《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

咽泪装欢。

瞒,瞒,瞒!

词文中,唐琬尽情诉说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诉自己幽思成疾的境况。

已经长久经受心灵折磨的唐琬,经受此番精神刺激,身心再也无法承受,不久就在忧郁中去世。

 陆游闻知此事,悲痛欲绝,心灵遭受深深的创伤,终生难以释怀,沈园从此成了他对唐琬思念的承载,成了他梦魂萦绕之地。

晚年入城,凡逢沈园开放之日,必入园中凭吊。

在诗人75岁,唐琬逝去40年之后的一天,陆游再一次来到沈园。

此时的沈园,物是人非,陆游感慨万千,又作《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79岁时的一天夜里,陆游在梦中见到了沈园,醒时又作绝句二首: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年至84岁时,陆游还是牵挂着沈园,再游沈园时又作《春游》一绝: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诗人为怀念唐琬,追忆沈园之邂逅就留下了十多篇诗文。

陆游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但在同一地点写下如此众多诗歌的并不多见。

正因为这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诗篇,人们不仅将沈园作为怀念诗人的纪念地,而且还将沈园作为执著爱情的寄托。

人们现在到沈园,绝在大多数是去那里感受人世间的美好爱情,沈园实际上已经成了中国著名的爱情主题公园。

沈园解放初,仅存一隅。

郭沫若先生1962年游历沈园时,仍是荒凉不堪,曾作《钗头凤》描写园中的景象。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沈园门额“沈氏园”三字即为郭沫若当年所题。

  人们不会忘记原国家旅游局局长韩克华,对沈园具有特殊偏爱的他多次到过绍兴,每到绍兴必到沈园。

可能是这位局长的深情起了作用,早在八十年代就促成了国家对沈园的投资,启动了沈园再一次走向辉煌的进程。

1987、1993年政府与有关部门在原址上重建了仿宋园林,加上近几年的恢复性工程,沈园成了绍兴古城内的一处重要景区。

四、诗歌赏析:

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在今浙江绍兴)写下的悼亡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

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伤感情调中。

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

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

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

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小结:

第一首诗回忆与唐琬离异后在沈园邂逅的往事,写物是人非之悲。

诗用借景言情的手法,以斜阳暗淡、画角哀鸣来渲染气氛,眼中之色、耳中之声无不凄凉哀怨,于是触动诗人的伤心情怀。

第三句“伤心”二字由眼前景象转入回忆,第四句借桥下春波当年曾映照过唐琬身影,展现出深藏诗人心底那翩若惊鸿的美好形象。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

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

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

如果说《钗头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心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

在生命极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小结:

第二首表达对唐琬坚贞不渝的感情,写刻骨铭心之思。

诗用反衬笔法,以“柳老不吹绵”—草木无情,来反衬自己四十年不变、至死弥坚的一往情深。

自己将化做会稽山上的一抔黄土,仍要凭吊遗踪,泫然泪下,这是何等坚执的情感抒发!

对《生查子元夕》的解读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这首《生查子》堪称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脍炙人口的情诗之一,此诗一般认为有两种解读:

一种认为此时主人公正是作者自己,对方是自己心仪的女子;另一派观点是对方是诗人自己的朋友。

这首诗既可以说是一首爱情诗,也是一首抒发朋友之情的情诗。

不管是哪种解读,诗人都运用了今昔人情事情的对比,物是人非、惆怅惋惜、孤影失落之感催人潸潸。

此诗表达上通俗自然,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词句,正符合六一居士写作清新淡雅、言简意赅、语言通俗的特点。

第一种解读:

先看前四句描写去年元月时,诗人春风得意、携情人赏花看月,幽会之时两情欢洽,跃然纸上。

前两句“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词句欢快,尤其“昼”字用得恰到好处,花市灯火通明,场景有如白天一样,所以这两句话可见诗人心情是多么通畅、愉快。

后两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对明月、伊人的描写,“月上柳梢”,“黄昏”都是极美的景物,此处“人约黄昏”,把美人喻作夕阳中金黄而又带红色的晚霞,一抹金黄,一颦一笑,都宛如夕阳的颤动、漂浮,让人不禁浮想联翩;“月上柳梢”,而且是圆月上柳梢,和一般景象中“缺月挂眉梢”的描写相似,但情感却有天壤之别,仅“圆”“缺”二字之差,“月上柳梢头”,把圆月都写活了,有生气,就像贪玩躲在树上的小胖孩一般,让人不由得笑上心头。

此情此景,面对美人,又有花市繁花相伴,得意的醉翁,怎不流连忘返,一抒胸中万种风情!

诗的后四句感情就一落千丈了。

开始对环境的描写就透出悲凉的气氛,“花市灯依旧”,一个“依旧”就说明作者心中的懒意,看此景与去年相差无几,去年之人却杳无踪影,悲从中来,花市就懒得看了,免得触景生情,繁花似锦,人却孑然一身,了无趣味。

但作者按捺不住思恋,还是去看花灯了,“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两相对比,写得好惆怅!

以景衬情,景象仍旧繁华热闹,我却没有美人相伴,只有顾影自怜,“为伊消得人憔悴”!

读此诗,不能不说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两首诗的内容几乎一样:

去年见美人与桃花相衬,桃花愈粉艳,美人越娇羞;今日美人不再,桃花只好独自失落,在这长安城春风拂面,马蹄疾驰的时节,万物皆欢快,唯我独怅然,对着那美丽娇媚的粉桃含情脉脉,我的满腔爱恋得来的只有紧锁多时的门框!

这两首诗写于不同朝代,但其异曲同工之妙到此种境界,可见两位诗人都是多情之人啊!

第二种解读:

诗人与友人一同赏元夕花市,“花市灯如昼”,在此良辰,朋友相约花市,只见“月上柳梢头”,正是朋友相聚的时刻,把酒言欢,共叙旧情,畅谈壮志,朦胧醉意之中,又为马上友人要离别而留念不已,诗人不觉有伤怀之感,知己宛如无限好的夕阳,“只是近黄昏”,所以知己难得啊!

下阕,诗人还在,友人已去,独逛花市,花市的灯仍然亮得那么耀眼,人却不同了。

灯犹在,独飘渺;回头见,旧日情;友人去,泪潸然。

花市繁华人声重,灯火阑珊笑我痴。

不见去年结伴去,只有今日孤影回。

把酒言欢成追忆,何日重逢叙旧情?

不管是爱情诗,还是友情诗,这首诗都写得真情实在,感人肺腑,其实品此诗,不必把它分开来看,总之都是写情的,酣畅淋漓,透露真情,就是好诗。

•去年元宵夜之时,

•  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

•  佳人相约,

•  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写出了作者那时观灯的欣悦心情)

•今年元宵夜之时,

•  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

•  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

•  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写出了作者观灯的触目感怀,不胜悲伤)

赏析一

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

头两句写元霄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

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

“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

在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

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

赏析二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

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

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

“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

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

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

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

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

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赏析三

•词以灵光独运的艺术构思,使今与昔、悲与欢互相交织、前后映照,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

“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宾”就“主”,再现那令人沉醉的情景。

“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

“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

“人约”,点出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灯市,而是早有密约。

这表明他们即便尚未私订终身,至少也彼此倾心。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正面涉笔他们相会前的心驰神往,见面后的欢声笑语以及分手后时的意乱情迷,而仅用一句“人约黄昏后”提示,深得艺术三昧。

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

“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

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

“不见去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

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徒忆前盟,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

因何“不见”,一字不及,或话有难言之隐,或许故意留下悬念。

对全词的赏析

采用对比手法,将去年与今年对比,去年元夜时的热闹与今年元宵的孤单寂寞以及对意中人的我相似形成对比;“月上柳梢头”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写出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对照,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却已物是人非的思绪。

全诗情景相连,展现了美的意境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

寄意寒星荃[quán]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背景

诗本无题,系鲁迅于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剪辫题照,赠给他的挚友许寿裳的。

据许寿裳1936年12月l9日作《怀旧》一文说:

“l903年他23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的.…..”这首诗即是许寿裳发表《怀旧》一文时首次披露于世的,题目也是许寿裳添加的,后收于鲁迅《集外集拾遗》一书中。

赏析

“灵台”指心。

“神矢”是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所持有的神箭,据说他用神箭把男女双方的心射穿就会使二人相爱。

第一句是说爱国之心难以逃脱“神矢”的射中。

“风雨如磐”比喻祖国灾难深重。

“阁”是使动用法,是“使昏暗”的意思。

“故园”是东渡日本的鲁迅称代祖国的说法。

第二句是说我远离的祖国仍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荃不察”语出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荃”即芳草,屈原借以喻国君,而鲁迅用以喻人民。

第三句是说寄语寒星让他转达我对祖国同胞的致意,但同胞不能理解。

“荐”意为奉献。

“轩辕”即黄帝,传说中汉民族的祖先,指代中华民族或祖国。

第四句是说我一定要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我的祖国。

许寿裳在《怀旧》一文中,对《自题小像》这首诗的内容有极其精炼的概括,“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原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

”这首诗的创作缘起是剪辫子。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对“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着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的“清国留学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可视为鲁迅毅然剪辫的形象注脚。

而鲁迅断发并且题诗于小照背后赠送给挚友,则显然是借以明志。

可以说“剪辫”是青年鲁迅与封建思想诀裂、自觉接受民主思想的鲜明标志。

鲁迅后来在《〈呐喊〉自序》中叙述了“写起小说来”之前的几个思想发展阶段,其“弃医从文”志向的确立便发生在他写《自题小像》之后。

鲁迅“弃医从文”确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其源概出于“我以我血荐轩辕”所表露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我以我血荐轩辕”是《自题小像》诗的爱国主义感情的升华,也是青年鲁迅鸿鹊之志的写真,更是鲁迅先生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格言。

在“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壮美诗句的字里行间,跳荡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英灵,它激励着当代亿万青年去光大这“民族魂”去实践这值得“毕生实践的格言”!

1、关于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等。

其中,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本诗写作背景

《七律·自嘲》这首诗,写成于1932年10月,鲁迅手书条幅送柳亚子。

当时,因为鲁迅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迫害和通辑,处境很艰难。

理解重点:

鲁迅写作这首诗时处境很艰难

复习“七律”诗的知识:

我国古代格律诗,八句七字,偶数句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对偶。

每两句为一联,分别为: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分别找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及对偶句、押韵句

首联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我这个俗人交上了“华盖运”能有什么奢望呢,还没有敢有什么动作就碰破了头。

(总写艰难处境)

理解关键:

典故华盖运

《鲁迅日记》193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