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大联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2716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大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大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大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大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大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大联考.docx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大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大联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大联考.docx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大联考

高一年级必修二大联考

 

一、单选题

1.(2020·山东济宁一模·5)图2为学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

下列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B) 

 

图2

A.首次过亿得益于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世界联系加强背景下首次达到两亿

C.1700年后直线上升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

D.国家分裂时期人口都呈现下降趋势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到,1600年中国人口达到了两亿,此时处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故选B项;生产技术革命性变化指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技术,排除A项;1700年后直线上升是因为高产农作物引进,可以养活更多人口,同时也与赋税制度改革有关,但不是根源,排除C项;220年以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是国家分裂时期,但人口是上升的,排除D项。

 

2.(2020·四川南充二模·26)宋元至近代北方灌溉业日渐衰落,影响了水稻的种植,传统灌区中的稻作面积逐渐减少,但在京畿地区曾陆续兴起过修水利种稻的活动,西北、东北地区水利和稻作也有所发展。

这种现象说明(A)

A.农业发展与统治者重视程度相关        

B.形成了多品种农作物生产

C.南北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D.直接影响了当时政治格局

【解析】据材料宋元至近代北方“在京畿地区曾陆续兴起过修水利种稻的活动,西北、东北地区水利和稻作也有所发展”,可知宋元以来的都城基本都在北方,所以受统治者影响种植过水稻,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种植水稻,并没有提到其它农作物,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此后并没有变化,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是政治影响农业发展,而不是农业发展影响政治,排除D项。

 

3.(2020·山西高三适应性调研·25)下表为《史记》和《汉书》中一些文章对当时社会的一些记述。

据此可知西汉时期(C)

出处 

记述 

《论贵粟疏》 

……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贡禹传》 

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司马相如列传》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张禹传》 

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 

A.大地主势力日益强大                            

B.商品经济十分发达

C.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解析】材料中四篇文章分别提到“卖田宅”“卖田”“买田宅”“买田”,可知西汉时期土地买卖现象盛行,而土地买卖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其盛行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说明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大地主的状况,无法看出其势力是否日益强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土地买卖的信息,并未提及商品贸易,无法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且西汉时期商品经济并非十分发达,排除B项;土地兼并指的是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日益丧失土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4.(2020·河南新乡二模·27)明以前,蚕桑业和植棉业主要在江南地区,长江以北很少,京畿地区则更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全国绢税共征收288546匹,其中京畿地区最高达32962匹,竞占到总数的12%。

据此可知,明初京畿地区(A)

A.经济作物规模扩大                                

B.新型物种不断引进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政府税收种类繁多

【解析】据材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全国绢税共征收288546匹,其巾京畿地区最高达32962匹,竟占到总数的12%”,这说明明初京畿地区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产量增加,故选A项;材料不能反映新型作物品种的引进,棉花早在元代就已经种植推广,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桑蚕业和植棉业在京畿地区种植面积扩大,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京畿地区绢税征收量的增加,未涉及税收种类,排除D项。

 

5.(2020·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24)西周中后期,土地买卖和转让的现象开始出现,只是这一时期土地在进行转让时还要经过必要的程序,以示此为天子所允许的行为。

由此可知当时(B)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B.王室地位下降

C.土地私有成为主流                               

 D.诸侯争霸激烈

【解析】井田制下,一切土地归周王室所有,出现土地买卖和转让的现象是对井田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周王室地位有所下降,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小农经济,时间不符,排除A项;西周中后期开始出现土地买卖的现象,但无法判断这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时间不符,排除D项。

 

6.(2020·四川成都二模·25)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

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

这一变化反映了(C)

A.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B.等级观念的消亡

C.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                            

D.平民政治的发展

【解析】由材料“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

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可知汉代丝织品从专供贵族消费到人人可用,说明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丝织品产量的增加,故选C项;人人可以衣丝不能说明汉代中后期的贫富差距缩小,排除A项;汉代社会等级观念并未消亡,排除B项;丝织品应用的增多不能说明平民政治的发展,排除D项。

 

7.(2020·山西高三适应性调研·27)明中叶时,匠户匠籍仍然存在。

清朝顺治二年,政府“免直省京班匠价(京班匠价即班匠银),并除其匠籍”,但不久又恢复征收班匠银(国家对手工业匠户征收的代役金)康熙以后,陆续将班匠银摊入田赋,以至最后废除了匠籍。

这一系列变化(A)

A.推动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B.体现了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

C.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D.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地位

【解析】匠籍制度是封建王朝控制手工业的一种手段,限制了工匠的独立自主性,废除匠籍说明政府放宽了对手工业的限制,使匠户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推动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故选A项;传统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政策,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并未改变,排除B项;匠籍制度的废除,推动了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但并不能直接反映其衰落,还需有此时官营手工业发展的相关史实才能反映,排除C项;匠户匠籍是针对手工业而言,而封建小农经济与农业发展有关,其地位的巩固与匠籍制度的废除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8.(2020·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27)明朝万历《秀水县志》载嘉兴王江泾镇,“多织綢,收丝编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织”。

清初康熙《吴江县志》载苏州吴江县的盛泽镇,以绫绸为业,“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如一都会”。

这些记载表明(B)

A.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江南市镇特色经济繁荣

C.跨区域性质的长途贸易兴盛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解析】据材料“嘉兴王江泾镇,‘多织綢’……苏州吴江县的盛泽镇,以绫绸为业”可知,这两地丝织业兴盛发达且为当地主业,表明江南市镇特色经济繁荣,故选B项;资本主义萌芽是以雇佣关系的出现为标志的,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江南丝绸的跨区域销售,无法体现跨区域性质的长途贸易的兴盛,排除C项;农产品商品化指的是大量农产品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9.(2020·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27)明代陶瓷大规模外销始于明中期,自成化、弘治起,大量中国瓷器被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通过转运销往南亚、中东地区。

据此推断当时(D)

A.朝贡贸易获得迅猛发展                       

 B.殖民扩张带动瓷器外销

C.瓷器设计符合西方审美                        

D.海上私人贸易日益兴盛

【解析】明代实行海禁政策,正常的中外经贸往来受阻,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不可逆,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中国商品通过私人贸易运往海外,故选D项;朝贡贸易规模有限,与材料“大规模外销”不符,排除A项;成化及弘治年间,西方殖民扩张还没有达到东亚地区,排除B项;东亚及东南亚属于东方,并不是西方,排除C项。

 

10.(2020·山西阳泉一模·27)明朝人陈确针对士人增多而科举录取名额不变的社会现实,主张士人经商以解决家庭的生养问题;徽商吴长公因父早亡遵从父命外出经商,认为名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

这反映出当时(A)

A.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变化                    

B.职业选择以家庭利益为中心

C.民间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                    

D.中央政府改变了“抑商”的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主张士人经商以解决家庭的生养问题;徽商吴长公因父早亡遵从父命外出经商”等关键信息可知,明朝时期部分人士认可商人与商业的社会价值,体现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故选A项;根据材料“徽商吴长公因父早亡遵从父命外出经商,认为名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可知当时家庭利益成为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并非“中心”,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对名利态度,并未体现轻义的风气,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央政府并未改变“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

 

11.(2020·河南新乡二模·33)据统计,1600年至1688年,英国商船吨位有9000吨逐渐增加到178000吨;17世纪时期,从英属殖民地进口然后再转口的贸易额增速有5%迅速增加的25%。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

A.海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B.商品进口来源渠道增多

C.工业化水平有极大提高                       

 D.推动殖民地经济多元发展

【解析】据材料“1600年至1688年,英国商船吨位有9000吨逐渐增加到178000吨;17世纪时期,从英属殖民地进口然后再转口的贸易额增速有5%迅速增加的25%”,可知当时英国海外殖民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故选A项;材料虽然说的是英国殖民地的转口贸易,但并没有说明商品的海外来源,排除B项;当时英国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排除C项;英国海外殖民贸易的目的是发展本国经济,并不是推动殖民地经济发展,排除D项。

 

12.(2020·陕西二模·33)17世纪下半叶,东印度公司每年给查理二世10500英镑。

正因为这样,查理二世登基次年(1662年),便扩大了东印度公司的特权:

增加东印度公司可运往国外的黄金数量额,准予该公司在印度组建军队、修筑堡垒。

不久,查理二世又授予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设立造币厂的权利。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C)

A.东印度公司的权利得到提升                

B.英国国王获得印度的统治权

C.国家力量推动早期殖民扩张                

D.英国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妥协

【解析】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是英国进行早期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因此国王对东印度公司的支持,体现了国家力量对早期殖民扩张的推动,故选C项;东印度公司的权利得到提升,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非实质,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是英国国王和东印度公司的关系,并未提及国王与印度的统治关系,排除B项;据材料“正因为这样”可知,查理二世给予东印度公司各项特权,是因为其“每年给查理二世10500英镑”,而不是对其的妥协,排除D项。

 

13.(2020·河南六市重点高中3月联合检测·33)从17世纪初开始,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相继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凭借从美洲得来的白银换取欧洲所需的大量亚洲产品。

这反映出(C)

A.欧洲出现严重的商业危机                    

B.欧洲加快了对亚洲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体系的孕育成长                    

D.亚洲对欧洲的贸易处于劣势

【解析】材料说明美洲白银成为欧亚贸易的纽带,即欧亚美三大洲经济联系加强,这反映了世界市场体系的孕育成长,故选C项;欧洲的海外贸易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对其大为有利,并未产生严重的商业危机,排除A项;材料强调欧洲的海外贸易状况,而不是海外的殖民与掠夺,排除B项;欧洲用美洲白银换取亚洲的产品,说明17世纪时亚洲在于欧洲的贸易中并未处于劣势,特别是中国在这一时期还处于贸易优势,排除D项。

 

14.(2020·江西南昌一模·34)18世纪中期,美洲种植烟草几乎无利可图,黑奴们劳作的价值降低。

19世纪初,一个成的黑奴种植生产出来的棉花,在市场上可以卖到600美元,而种植出来的烟草、水稻,只卖到60、70美元。

该变化(B)

A.导致奴隶贸易萎缩                                

B.受到了技术革命的影响

C.源于殖民方式变化                                

D.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据材料“18世纪中期,美洲种植烟草几乎无利可图,黑奴们劳作的价值降低。

19世纪初,一个成的黑奴种植生产出来的棉花,在市场上可以卖到600美元,而种植出来的烟草、水稻,只卖到60、70美元”,可知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受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市场中对原料需要增多,导致美洲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价格上涨,故选B项;19世纪初黑人奴隶的劳动价值上涨,不会导致奴隶贸易萎缩,排除A项;19世纪初工业革命还未完成,殖民方式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15.(2020·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34)19世纪末,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理论体系,认为应科学地研究工人的生产过程,依据研究出的“标准操作方法”制定生产规程及劳动定额;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实行差別工资制;实行职能式管理等。

这一理论体系的推行(D)

A.不利于级解劳资双方矛盾                    

B.使工人的生活得到根本改善

C.提高了社会生产的计划性                    

D.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19世纪末,垄断资本主义产生,材料中的理论体系有利于缓解垄断带来的劳资矛盾,且其具有科学规划性能够为垄断企业提供科学管理指导,因此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D项;这一理论体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人利益,有利于缓解劳资双方矛盾,排除A项;这一理论体系的推行有利于工人生活条件的改善,但“根本改善”则表述过于绝对,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始终处于被统治阶级,生活不会得到根本改善,排除B项;材料中的理论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的计划性,但是否“提高了”则无从体现,排除C项。

 

16.(2020·陕西咸阳二模·34)钱乘旦教授《德国通史》“民族国家时代”卷,叙述了1815—1918年德国以独特方式全面迈入“现代”社会的近代晚期历史,这种独特性突出表现为与英、法等西方国家不同的“双重革命”。

该过程表现为(B)

A.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容克贵族主导地位

B.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

C.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既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又产生了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根据“‘民族国家时代’卷”“以独特方式全面迈入‘现代’社会”“与英、法等西方国家不同的‘双重革命’”等信息,结合这一时期德国政治上追求民族统一、建设强大民族国家的历史主题,以及经济上于20世纪初完成工业革可知,1815—1918年德国“双重革命”的过程是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故选B项;保留容克贵族在帝国中的主导地位并不是一次彻底的革命,排除A项;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既没有“与西方国家不同”,也不是“双重革命”,排除C项;1918年11月至1919年5月的社会主义革命只是德国历史上的一段小插曲,并迅速走向失败,排除D项。

 

17.(2020·福建龙岩一模·34)从19世纪晚期开始,欧洲国家在德国率先示范下,采纳了社会改革方案,引入了失业补偿金、最低工资法以及疾病、事故和失业保障,对工作时间和条件也做了规定。

这些改革(B)

A.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设想                   

 B.为后来建立福利制度提供借鉴

C.体现了民主政治已经成熟                    

D.有利于工人阶级开展合法斗争

【解析】“从19世纪晚期开始,欧洲国家在德国率先示范下,采纳了社会改革方案,引入了失业补偿金、最低工资法以及疾病、事故和失业保障,对工作时间和条件也做了规定”这属于资本主义早期的社会保障行为,为二战后福利制度提供了借鉴,故选B项;“欧洲国家在德国率先示范下,采纳了社会改革方案”属于资本主义缓解国内矛盾的做法,来抵制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欧洲国家在德国率先示范下,采纳了社会改革方案”其目的是保障社会的弱势群体,缓和国内矛盾,与民主制度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引入了失业补偿金、最低工资法以及疾病、事故和失业保障,对工作时间和条件也做了规定”可以消除工人阶级的斗争,排除D项。

 

18.(2020·天舟文化全国高三质量检测·34)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

这一现象反映了(A)

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解析】通过曼彻斯特和格拉斯哥18世纪上半叶人口数与1831年人口数的比较,可以得到城市人口的迅速发展得益于19世纪中叶完成的工业革命,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并不是把城市与农村加以比较,排除B项;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不符合题意大城市在工业化中城市化进程加快,排除C项;议会改革开始于1832年,排除D项。

 

19.(2020·广西玉林、柳州二模·33)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英国经济学者约翰·理查德·希克斯指出:

“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或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英国金融革命(英格兰银行的创立、公债的发行和现代资本交易市场建立而引发的深层次金融变革)的结果。

”这说明(D)

A.历史研究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            

B.研究视角越新颖越是接近历史真相

C.研究者的身份决定了历史结论            

D.同一历史事实可以有不同的历史解释

【解析】根据材料“英格兰银行的创立、公债的发行和现代资本交易市场建立而引发的深层次金融变革”可知,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是英国金融革命的结果,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依据不同的研究视度可以有不同的历史解释,故选D项;根据“英格兰银行的创立”“公债的发行”“现代资本交易市场建立”都是客观因素,历史研究依赖的是客观因素,排除A项;研究视角的新颖与接近历史真相没有关系,排除B项;研究者的身份反映了一定阶级立场,只会影响历史结论,不能决定历史结论,排除C项。

 

20.(2020·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28)据吴敏树《柈湖文集》记载:

“茶,巴陵故少种,道光末,江广人贩茶之洋,名红茶。

虑茶伪,专取生叶,高其值,人争共市。

而贸于本地者,名黑茶,乃取山中杂树叶为之,极有无一茶叶者,于是茶值三倍往时,苦难得,始有自种”。

这说明(C)

A.巴陵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特征            

B.鸦片战争改变了巴陵人生活方式

C.巴陵茶叶生产受外国市场影响            

D.茶叶成为巴陵出口西方主要商品

【解析】道光末年,红茶畅销海外,致使供给巴陵本地的茶叶量少而且价格昂贵,致使巴陵人开始自己种植茶叶,这说明随着中国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国内农业生产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故选C项;“始有自种”说明巴陵人开始自种茶叶,但无法判断是否专业化生产,排除A项;巴陵当地的农作物中原来没有茶,后来开始种茶,属于农作物品种的变化,其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茶叶一项,无法和其他出口商品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茶叶是主要出口商品的结论,排除D项。

 

21.(2020·山西高三适应性调研·28)19世纪40年代,中国平均每年白银外流1000万元左右。

到19世纪50年代,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发生了变化,整个50年代白银净流入达1.5亿元左右,扭转了白银的流向。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B)

A.进口关税税率的降低                            

B.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

C.鸦片走私活动的减少                            

D.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中国对外经济联系加强,丝、茶等农副产品大量出口,且在国际市场颇受欢迎,促使白银大量流入国内,故选B项;进口关税税率的降低有利于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会造成白银外流而不是流入,排除A项;据所学,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排除C项;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D项。

 

22.(2020·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28)清代后期所办厂矿组织形式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官办招商集股四种:

有些是同一时期的不同企业,有些是同一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如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

甲午战后清政府又放开民间开办企业。

这反映了(C)

A.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加深        

B.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清政府垄断工业生产的力量衰落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解析】据材料“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又放开民间开办企业”可知,晚清企业中,私人资本增强,政府资本减弱,说明清政府垄断工业生产的力量衰落,故选C项;洋务运动对西方的学习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程度并未加深,且甲午战后洋务运动已结束,排除A项;材料中现象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不是其发展的表现,无法反映其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外国对我国的侵略和干涉,无法体现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排除D项。

 

23.(2020·广东广州高三年级阶段训练·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制造总局曾积极从事西方书籍的翻译活动,他们认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

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

”此举的主要目的是(C)

A.方便引入西方工业                                

B.建立近代外交

C.掌握核心制造技术                               

 D.全面学习西方

【解析】据材料江南制造总局认为翻译西方书籍系制造之根本,故选C项;据材料时间可得处于洋务运动,目的在于学习西方器物,而不是引进西方工业,排除A项;总理衙门建立近代外交,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全面学习西方,排除D项。

 

24.(2020·湖北宜昌一模·28)下表为轮船招商局部分盈余支出统计(1890—1911年)(单位:

银两)

总计:

1628400 

上缴商部 

北洋兵轮军费 

南洋公学、北洋公学、达成馆及出洋肄业经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