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欧债危机演变与中国的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2706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欧债危机演变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三讲欧债危机演变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三讲欧债危机演变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三讲欧债危机演变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三讲欧债危机演变与中国的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讲欧债危机演变与中国的对策.docx

《第三讲欧债危机演变与中国的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欧债危机演变与中国的对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讲欧债危机演变与中国的对策.docx

第三讲欧债危机演变与中国的对策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欧债危机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知道中国从中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对欧洲与中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互影响有正确认识,特别是对中、美、欧三角关系的认识,从而理解中国政府对欧债危机所采取的对策。

课程内容:

1.欧债危机的演变过程和现状

2.欧债危机产生及不断蔓延的原因

3.欧债危机的前景分析

4.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欧债危机演变与中国的对策

口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孝泉

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延续至今已有整整两年半的时间,至今没有结束。

欧洲要想从危机中脱身,似乎也遥遥无期。

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这场危机对欧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欧盟未来会怎么样发展?

这些都是争论不休难有定论的话题。

我们要看到,欧债危机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

半个多世纪前,为了结束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的战争灾难,一劳永逸地实现欧洲大陆的持久和平,政治家们提出了欧洲走向联合的设想,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搞政治联合没有条件,只能从贸易和经济合作开始做起,于是从煤钢共同体到经济共同体,到欧洲共同市场,再到欧洲联盟,欧洲联合的范围不断扩大,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如今,欧盟已经拥有了27个成员国,并且实现了单一货币欧元,成为了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一极。

可见,欧洲一体化的目标是政治联盟,但实际操作上是从经济领域开始做起。

对于这场欧债危机,经济专业的学者们单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往往忽视政治意愿所发挥的作用;而政治精英们的判断却又没有充分考虑经济规律产生的影响。

这使得欧债危机的问题更加复杂和不确定。

因此,要准确地把握欧债危机问题,既要看到其中的政治因素,又要看到背后的经济规律,只有把两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才能“还原”一个完整的欧债危机。

我们今天,将从欧债危机的发展演变过程、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欧债危机前景等三个方面来对欧债危机进行剖析。

当然,光了解欧债危机是不够的,我们同时也要探讨一下欧债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看看欧债危机能够给予中国什么样的启示,中国有什么样的损失,中国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好处以及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最后一点,才是今天课程的落脚点。

一、欧债危机的演变过程和现状

在2012年的欧洲杯上,希腊国家足球队没能续写“神话“,没有能够领跑欧洲足坛,但这个国家的经济,却一直在欧债危机中扮演着“领跑”的角色。

从2009年底希腊政府宣布国家陷入债务违约风险起,威胁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至今已有两年半之久。

在这个过程中.希腊一直是主角.围绕着这个国家发生的三次风险,欧债危机的演变轨迹出现了三个节点,反映了欧债危机的演变轨迹。

第一个节点是2010年5月,欧盟面对主权违约风险激增的希腊,经过反复协商终于做出了救援希腊的决定。

希腊当时的国家债务总额达到3000亿欧元,占GDP比例高达113%,远远超出了欧元区规定的60%的最高限额。

欧盟的救助资金总额为1100亿欧元.分期分批提供。

这项救助缓解了希腊5月份面临的偿还期债务的紧迫压力.从而暂时化解了这场风波。

此外,欧盟还决定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设立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以便向其他遭受债务危机冲击的国家提供帮助。

在这一阶段,欧债危机尚未大面积蔓延.欧盟的应对方式也主要是向出现债务危机的国家政府提供资金援助.以“治标“为主。

第二个节点是:

2011年10月。

希腊遭遇第二次债务危机.债务总额达到至3500亿欧元.占GDP比例高达166%,国家再一次遭遇债务违约风险。

欧盟2011年10月底召开的首脑会议制定了第二个救援一揽子计划,救援总额为1300亿欧元,通过银行减记50%的方式削减希腊债务lOO0亿欧元。

欧盟向希腊提供援助的先决条件是实行严格的财政紧缩计划。

希腊危机还出现了向其他国家蔓延之势,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纷纷告急,连法国的信用级别也被标普评级机构从最高的3A降低到2A。

针对债务危机蔓延的趋势,欧盟决定设立永久性的欧洲稳定机制(ESM).旨在向那些遭遇债务危机的国家及时提供救助,为欧元区构筑一道防火墙。

这一被称为欧洲版的l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机制最高融资可达1万亿欧元,定于2012年7月正式启动,以替代201O年5月设立的临时性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

在治理欧元区各国财政纪律方面,欧洲也有新的动作,2011年12月,欧盟准备修改《里斯本条约》以便严格各国的财政纪律。

但是,这个计划遭到英国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

于是.在法国和德国的推动下,欧盟就严格各国财经纪律达成一项政府间协议.即欧盟财政契约。

2012年3月欧盟中除了英国和捷克的25个成员国签署了财政契约。

可以看出.在这阶段,欧债危机牵涉到的国家逐渐增加.危机影响程度也逐渐加深,欧盟在应对方面已经由简单的援助深化为开始“治本”.即签署财政契约。

第三个节点是今年5月份.希腊国内发生政治动荡导致了希腊退出欧元区的风波。

议会选举中接受欧盟要求、主张实行财政紧缩政策的新民主党没有获得议会多数,而其他政党也难以组成联合政府,希腊遭遇内阁危机,是否实施欧盟提出的紧缩财政计划成为疑问。

希腊面临的困境是.如果放弃实行财政紧缩政策,欧盟将中止提供救助资金,因为欧盟提供救助一揽子方案的先决条件是希腊必须实施严格的财政改革计划。

一旦希腊放弃紧缩政策,而欧盟中断救助,那么希腊留在欧元区就失去意义.因此希腊面临“退欧”的严峻现实。

6月17日希腊议会再次选举.新民主党得票领先、取得多数地位,并且与其他两个政党结盟组建了联合政府。

“退欧风波“暂时得以平息.但是民众反对紧缩计划的情绪依然高涨,而且坚决反对财政紧缩的左翼政党联盟的力量不断扩大,因此,希腊“退欧”依然是令欧洲谈虎色变的严峻现实。

到了这个阶段,欧债危机进~步升级,开始给欧盟带来了解体的威胁。

同时,在紧缩财政还是促进增长方面.欧盟逐步达成了一致。

希腊一旦“退欧“,欧盟的经济损失不可避免。

根据一般估计,希腊退出欧元区带来的直接成本是4000亿欧元。

德国银行专家指出,如果将两次欧盟对希腊的救助计划、欧洲央行购买的希腊国债、一级德国央行通过欧洲央行的实施结算系统的希腊债权全部计算在内.预计德国将至少损失860亿欧元。

如果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德国地区性银行的损失一并考虑进去的话,德国承受的损失总额将超过1000亿欧元。

《费加罗报》估计,希腊如退出欧元区并决定不偿还欠债的话,法国的损失将达到585亿欧元。

希腊的破产将加剧欧洲经济衰退,导致国际资本的大量外逃和本地企业的破产,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度动荡将引发全球银行业的危机,最终将拖累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希腊危机的政治后果则更加令人担忧。

希腊一旦”退欧”将成一个非常危险的先例,可能在欧元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最近,难以承受紧缩计划和银行业危机失控的西班牙也发出了脱离欧元区的声音,西班牙是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如果放弃欧元,那将意味着欧元区走向崩溃和解体。

这样的前景令欧洲人不寒而栗,因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创立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步骤,而一体化是欧洲在二战后为了实现永久和平所做出的战略选择。

欧盟的解体将意味着欧洲的历史性倒退。

就在希腊“退欧风波“高涨之际,欧债危机持续发酵,西班牙传来了紧急的报警信号。

由于在西班牙房地产市场泡沫期间积累了大量高风险贷款,加上投资其他国家的国债受损和大量吃进本国国债,西班牙银行业面临坏账激增和资本金不足的严峻局面。

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开始放弃购买高风险的西班牙国债,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超过7%的警戒线。

除了银行业之外,西班牙的经济也困难重重,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经济萎缩.预计今年将继续萎缩,伴随经济下滑的是高失业率。

西班牙的主权债务问题也集中爆发,去年的财政赤字高达8.5%,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68.2%。

西班牙目前的多重危机非同小可.因为西班牙是欧元区内第四大经济体,2011年的经济总量大约在1.537万亿美元,如果西班牙银行业遭遇不测,给整个欧元区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月25日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政府也紧急求援。

求援的理由是,塞浦路斯与希腊的经济联系广泛,目前遭受了希腊银行负面溢出影响,塞浦路斯金融机构形势吃紧。

惠普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当天已经把塞浦路斯的主权债务评级降至不具有投资价值的垃圾级(BB+级)。

塞浦路斯求援的数额并不大.但是心理效应不小.因为塞浦路斯成为欧盟内继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第五个求援国。

债务危机不断蔓延的连锁反应叫欧盟心惊肉跳、惊魂不定。

二、欧债危机产生及不断蔓延的原因

1.欧洲国家普遍的高福利是产生欧债危机的直接原因

这次欧债危机是从希腊开始爆发的。

希腊人拒绝财政紧缩政策的原因是担心自身生活水平的下滑和社会福利待遇的降低。

国家经济发展乏力,同时大部分民众享受着过高的社会福利,这一矛盾正是希腊债务危机出现的直接原因。

与欧盟其他国家相比,希腊是一个发展水平偏低的南欧小国.但是加入欧元区后不顾本国条件,盲目向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福利标准看齐,社会福利实行高标准。

这样做虽然赢得了民众拥护,但是造成了国库空虚,政府只能靠大规模举债来维持局面,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如今已难以为继。

希腊只是欧洲高福利制度的冰山一角。

欧洲实行的高福利制度是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建立起来,并且不断完善的。

“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政策是欧洲模式的主要特征,欧洲国家也常为其”最发达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而骄傲。

这一制度在保障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福利制度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出生率持续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的包袱日益沉重,政府财政中社会保障赤字不断飙升.成为国家难以承载的重负。

以法国为例,法国每年向社会保障机构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障基金不断增高,但是社会保障赤字也轮番上升,2004年法国的社会保障亏空高达150亿欧元。

为了满足规模不断扩大的福利开支,法国政府不得不增加社会保障税。

目前,法国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费比重达到9.8%,而且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企业的缴费负担仍有上升的可能.这势必打击法国企业的投资和雇佣年轻人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法国的经济增长缺少活力,而失业人口居高不下。

实行多年的福利主义经济政策不仅造成政府开支过大和巨额的财政赤字,而且导致国内投资大幅度下降、劳动力成本增高、资金外流.最终给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高福利的另一个弊端是.许多失业者宁愿失业也不愿接受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工作。

由此可见,欧洲国家普遍存在劳动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明显低下的状况。

其结果是经济增长迟缓、活力不足.这又反过来加重了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的危机。

这种恶性循环成为欧洲难以摆脱的怪圈。

欧洲进行深刻变革就要伤筋动骨.但这是欧洲各国执政党难以承载的重荷。

2010年法国总统萨科齐为了压缩预算开支曾竭尽全力推出了一项有关退休金制度的改革.遭到了全国上下一致反对,他本人的声望急剧下跌,最终导致他在2012年的总统大选争取连选连任的努力归于失败。

可见.社会改革在欧洲并不得人心。

欧洲经济社会模式的弊端尽人皆知.而把选票视为核心利益的各政党却不可能把政治生命当作赌注,因此转变社会发展模式的难度很大,已经成为困扰欧洲数十年的老大难问题。

从欧洲普遍实行高社会福利制度中可以得出深刻教训,社会福利制度虽然是保障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势在必行;但是各国在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时必须依据各国自身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和逐步实施。

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一旦高上去,大家都高兴,但是再往下降,就难以接受了,这势必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政治动荡。

希腊最近连续发生多起内阁危机,甚至威胁要退出欧元区,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然而.面对国家债台高筑、国库空虚的形势,除了增收节支,没有任何灵丹妙药可以使希腊人逃避勒紧裤带的命运,别的不改变,单单是退出、还是留在欧元区都不可能改善目前的糟糕局面。

希腊危机产生的原因不是独特的,在欧洲国家中比较普遍,希腊所面临的困境已经给欧洲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2.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间的矛盾,是欧债危机不断蔓延的重要原因

1999年欧元诞生,标志着欧洲主要国家的货币已经统一,货币政策不再由欧元区国家政府在制定,而是交由欧盟机构来决策。

因此,欧元货币政策决策权集中在欧洲央行,但是财政决策权则分散在各个成员国的政府,“统一的央行和分散的财政部”这种制度设计从欧元诞生之日起就埋下了隐患。

欧元国家统一了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财政政策,好比一辆汽车只安装了油门,却没有装刹车,跑起来很痛快,想停下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如果一个国家既可以实施财政政策又可以实施货币政策,就可以通过两者的配合,避免经济失衡。

比如.在政府赤字增加,债务负担大的时候.政府就可以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打开印钞机凭空印出钱来,造成一定的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从而使政府实际债务缩水。

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所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就隐含着缩减债务的目的。

目前,美国国债GDP的比例大约在100%,而欧盟整体的债务比例只有80%。

从这个数字上看,美国债务问题比欧盟要严重得多.但是债务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却小得多。

可以说,这种制度上的重大缺陷导致了这场欧债危机的不可避免性。

另外,欧元区缺少严格的财政纪律和监督,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问题积重难返。

欧盟在欧元建立之初就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提出了加入欧元区的标准,以便保障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趋同”。

然而,在贯彻落实《稳定与增长公约》中漏洞很多,一些没有达标的国家仓促加入欧元区.而一些欧元区成员国在财政赤字和债务方面严重超标,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的发生。

3.欧洲国家产业政策的普遍失误,是欧债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欧债危机的爆发还与欧洲国家产业政策的不合理有关。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欧洲大部分国家患上了“全球化不适应症”,由于欧洲各国的劳动力价格普遍高于亚洲、拉美等地区.大部分欧洲国家又对经济放任自流,不对产业发展加以有意识的引导.出现了制造业向外大量转移的结果。

欧洲大部分国家制造业的比重都严重偏低。

比如英国、法国2009年的制造业产出均只占GDP总量的11%,这些国家目前的三产比重都出现了服务业过高,第二产业相对较低的局面。

服务业是依附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如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就必须围绕着制造业展开,当第二产业萎缩后,服务业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泡沫化倾向严重。

欧洲大部分国家出现了实体经济发展不足,虚拟经济规模过大的状况.这一状况被称为产业空心化现象。

当实体经济被虚拟经济所挤占时,其经济的增长主要由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贡献,这些行业的增长就是货币数量型的,所带来的不是真正财富的增长,而仅仅是账面上数字的增加。

当金融危机爆发后,账面上的数字缩水了.经济也就自然萎缩了。

同时,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抽离.转投到虚拟经济当中,虚拟经济的单位资本就业率是非常低的。

而前文已经提到.制造业是相对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行业,虚拟经济的比重过高.就会造成制造业投资不足.使能够容纳的就业人口下降。

欧洲国家在金融危机以前,是靠服务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但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大量的服务业企业倒闭.使失业人口骤增。

这次危机最初爆发的国家——希腊,其服务业中的旅游业在国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高,当金融危机爆发后,旅游业属于非刚性需求.出现了明显的衰退,国家收入减少。

同时,由于失业者增加,国家要给更多的失业者支付失业补贴,财政支出反而增加,一增一减.主权债务危机便爆发了。

这次欧债危机中一枝独秀的德国,情况恰恰相反。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德国的制造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一时期,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明显.而日本、韩国的产品质量优良、性能出众,德国制造业与之相比并不具有性能和价格方面的优势。

因此,德国调整了制造业的产业结构。

德国自身的优势是在技术方面领先,具有大量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德国通过政策鼓励,进一步加强了研发,在耐用资本品的生产.如机械产品、大型医疗设备、电机和电气产品等方面拥有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同时舍弃了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或自己缺乏竞争优势的制造领域,如家用消费电子产品、纺织品等.不与日本、亚洲四小龙及后来的中国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竞争。

一些初级产品也逐渐退出了出口市场,如通用钢板等。

由于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进入90年代以后,德国的对外贸易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出现出口的增长减缓.而是继续迅速发展,制造业的比重也由降转升。

直到现在,德国仍然是发达国家中工业和制造业比例最高的国家。

在2005年时,德国工业产出占GDP的比例,高达30.43%,制造业产出占GDP的比例,也占到了23.77%。

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德国是整个欧元区经济表现最好的国家。

2009年,德国的经济下滑了47%.失业率也略微上升,为7.7%,同期美国增长率为一2.44%,失业率高达9.8%,2010年,德国经济恢复增长,增长率为1.21%,失业率已经下降到7.0%,为19:

1T-来最低。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教训,那就是不能放任经济的自由发展,而必须保证产业的安全,按照国家产业发展的规律,对三大产业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控.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比例,防止虚拟经济过高比重情况的产生。

4.欧洲国家间政策的不协调,是欧债危机难以解决的主要阻力

欧洲在走向联合之初.最初的欧共体成员仅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参与联合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经济结构比较趋同,同时由于国家少.政策协调相对容易。

随着欧洲联合范围的不断扩大,合作程度的不断加深,欧洲国家间政策的协调难度也就加大了。

目前,欧盟拥有27个成员国,其中不但有最发达的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同时也拥有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塞浦路斯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

一方面国家多了,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各有主张,政策协调难度必然加大。

如欧债危机发生后,希腊、西班牙、爱尔兰等债务负担沉重的国家急于想得到援助.法国、德国等国却害怕对这些国家的援助会拖累自己,同时引起国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必须因地制宜来实施,对不同的经济状况,必须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如面对经济下滑时,就要采取促进经济增长的宽松的货币政策,面对经济过热的局面,就要收缩货币政策。

但目前欧盟是采取统一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要试图统一,金融危机以后,德国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没有必要再采取刺激经济的政策,而希腊、西班牙等“欧猪”国家,经济依然低迷,需要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德国从自身利益和所处环境出发,制定了以财政紧缩为基础的计划.这个计划忽视了那些遭受欧债危机>中击国家的实际困难和险恶环境,以及渴求经济增长的愿望。

因此,这个紧缩计划难以得到众多国家的赞同和认可。

紧缩优先,还是增长优先?

这是欧盟内争论不休的焦点。

政策很难定下来,就算定下来后.实施中也会产生苦乐不均的结果。

因此.面对欧债危机,欧洲国家显得应对无力,水有越搅越浑之势。

5.欧债危机中的“美国因素”

导致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来自自身,这是显而易见和不可否认的,但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也不应忽视,那就是欧债危机中的“美国因素”。

首先,应当看到,美国远不是欧债危机的“局外人”。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波及全球,美欧之间经济联系密切.欧洲自然难以幸免。

金融风暴导致西方经济不景气,欧洲则首当其冲。

可以说,欧债危机是欧洲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危机的爆发有其必然性,而全球金融风暴和随之而来的经济不景气则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次,欧洲是华尔街金融大鳄们恶意投机的受害者。

以希腊为例,当年希腊申请加入欧元区,但却达不到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欧元区成员国的两个关键标准,即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60%。

希腊于是求助于美国高盛投资公司。

高盛为希腊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为希腊政府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从而使希腊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

高盛的这一“金融创新”使得希腊能够蒙混过关,加入欧元区,但是也给日后爆发的希腊债务危机埋下了伏笔。

第三,美国舆论和媒体的炒作和误导。

欧债危机以来,媒体报道持续升温,负面的预测判断连篇累牍,”唱衰欧洲”成为美国媒体以及拒绝加入欧元的英国媒体的主旋律。

“欧元崩溃、欧元区分裂、欧盟解体“成为媒体上最常见的词汇。

那么,美国为何要“唱衰欧洲”呢?

究其原因.这是欧美之间长期以来有关国际金融体系产生矛盾的结果。

欧洲曾经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但是二战以来,美国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美元作为国际通用货币的独特地位掌握了世界金融体制的主导权。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I合好给欧洲提供了挑战美国的机会,针对现行金融体系在监管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彻底改革主张,从而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

欧美之争突出表现在欧元问题上。

欧元诞生于1999年,欧元自诞生之日一路走来日渐坚挺.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已经由成立之初的18%上升到了2009年底的27.8%;相反,美元地位则大幅下滑,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从1999年的71.2%,下降到了2009年底的62.1%。

欧元对美元构成了严重挑战。

于是,一个坚挺的欧元便变成为华尔街的眼中钉、肉中刺。

可以说,美国从最初开始就完全掌握了希腊的问题,而美国三大评级公司也“适时地—下调了希腊的债务信用等级,最终导致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和在欧元区的连锁反应。

其结果是,欧债危机必然造成欧元地位的下滑。

美国打压欧元的意图明显,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希望看到欧元的崩溃,因为欧洲与美国是全球两个实力最雄厚的经济体,跨大西洋之间的经济联系难解难分,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6678亿美元,欧盟在美国的直接投资高达一万亿美元。

最近传出,欧债危机已经威胁到美国的银行业。

因此,失去欧洲这个经济伙伴对美国自身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再者,欧元的疲软带来美元的被动升值,这对于美国也不一定是好事。

2011年年底,美联储联手西方其他五大央行采取共同行动支持全球金融系统、化解欧债危机的冲击,其目的也在于此。

美国虽然有打压对美元霸主地位构成威胁的欧元的一面,但是通过唱衰欧洲来吸引国际资本才是其真正的用意所在。

美国同欧洲一样也债台高筑,甚至比欧洲还要严重。

因此,只有打压欧元,令国际投资机构丧失对欧洲的信心,才有可能吸引大量资本从欧洲撤出,转向美国。

可以看出.美国在金融领域的核心利益还是在自己的债务市场,保持其优势地位.使之成为欧债危机的最大受益者.从而减少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成本.巩固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

三、欧债危机的前景分析

欧洲的债务危机发生至今,严峻形势步步紧逼,似乎最终的结局是欧元的崩溃和欧盟的解体。

这种看法过于悲观,因为事情还有另一面。

自债务危机爆发起,欧盟各国政府就不断探索发生这一危机的原因和化解危机的途径。

从2010年至今,欧盟已经针对债务危机问题召开了19次首脑会议,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

1.尝试建立“财政契约”,逐步统一财政政策

针对欧元制度上的漏洞和缺陷,改变”统一货币、分散财政部”的状况。

法、德等国最早提出了“经济政府”的建议。

但是,经济政府意味着财政政策统一,而很多国家不愿意向欧盟让渡财政主权,担心财政大权被欧盟内大国所垄断。

于是,“财政联盟”“欧洲议事厅”和“欧洲财政学期”等各种妥协性方案纷纷提出。

在“法德轴心”的推动下,经过多次首脑会议的商讨,欧盟最终于去年12月就强化各国财政纪律和监管达成协议,即“财政契约“。

根据这项契约的规定.各成员国必须严格遵守财政平衡的”黄金法则”.并且这一法则写入各国宪法,由各国宪法法院对预算进行审核;对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采取严格的监管.年度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不超过0.5%、公共债务总余额占GDP比例低于60%的国家允许适度超标;欧盟最高司法机构欧洲法院将有权对结构性赤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0.5%的国家进行处罚,最高金额不超过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1%。

可以看出,这项契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