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学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2701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学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学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学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学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学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学生.docx

《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学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学生.docx

必修一复习提纲第四单元学生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第10课两次鸦片战争

考点: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1、背景: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鸦片走私目的:

2、经过:

(1)时间:

(2)地点:

(3)重大事件:

a爆发:

,到达天津白河口,道光帝改派琦善为钦差去议和。

b扩大:

1841年初扩大战争,强占,攻占

c结束:

1842年,抵,清政府求和,双方签约。

◆战败根本原因:

3、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内容和危害:

内容危害

割地——;

赔款——

开口——

协定关税——

(2)其他条约------《》

4、影响:

(1)给中国人民带来

(2)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①社会性质变:

表现:

政治上:

→;

经济上:

②主要矛盾变:

→、

③革命任务变:

→。

④历史时期变:

→。

⑤思想观念变:

天朝大国→

◆注意:

最能体现当时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背景: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2、经过:

(1)地点:

(2)双方:

中--(为帮凶)

(3)阶段:

第一阶段:

---进逼

第二阶段:

---—(1860烧毁)

3、结果:

战败,签订(内容);

4、影响:

政治:

(如:

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如:

列强派公使进京,更方便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经济:

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了;

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考点:

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一、定都天京

1、时间:

1853年(南京);

2、意义:

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

同清朝对峙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

中国面临的和矛盾空前激化。

(1)

(2)

(3)

(4)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

年。

二、《天朝田亩制度》(年)

1、内容:

⑴、分配原则:

土地分配原则——。

产品分配原则——。

⑵、分配方法:

土地分配——。

产品分配——。

2、核心:

解决问题,要求废除

3、目的:

满足的愿望,建立的理想社会

4、评价:

⑴性质:

的纲领性文件

⑵革命性:

⑶空想性:

绝对平均主义,根本无法实现。

(原因:

三、《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

1、内容:

⑴政治上:

向、官吏由公众选举。

⑵经济上:

,奖励技术发明。

⑶文教上:

2、评价:

是的新方案,是。

3、未能实行: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失败过程:

A、——1856年,的转折点。

B、后期的防御战:

⑴1858年陈玉成和李秀成打垮江北大营和取得

⑵1860年陈玉成和李秀成打垮和李秀成打到上海近郊;遇联军退回苏州

⑶1861年失败;陈玉成就义。

⑷1862~1864年失败。

2、失败标志:

年。

3、失败原因:

⑴主观原因:

(根本原因);;(如偏师北伐)

⑵客观原因:

4、启示:

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即。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年)

1、背景:

(1)日本方面:

根本原因: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和、

的场所;

重要原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中国方面:

清政府的腐败;不认真备战。

(3)列强方面:

列强的纵容。

(4)朝鲜方面:

1894年朝鲜爆发(直接原因)

2、经过:

第一阶段:

;;(致远号牺牲;避战求和政策,致使日本取得)。

第二阶段:

;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惨败,年中日签订

(1)割地:

危害:

(2)赔偿:

危害:

(3)开口:

危害:

(4)特殊:

危害:

4、影响:

(1)对中国:

①消极影响:

(《马关条约》内容+危害)

②积极影响:

客观上推动中国进程

◆表现:

经济上:

获得初步发展,

政治上:

加速了民主革命进程,推动救亡图存的发生。

思想上:

向西方学习由进入到阶段;资产阶级思想、思想、思想兴起。

(2)对远东国际局势:

日本增加了日本的侵略实力

中国在远东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

朝鲜事实上逐步沦为日本殖民地。

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教材P59历史纵横及学思之窗)

1.时间:

年;

2.人物:

3.评价:

反映了台湾人民的坚强意志;反映了精神。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背景:

⑴后,列强掀起的狂潮。

⑵中国人民斗争日益高涨,运动兴起。

2、经过:

时间:

人物:

德国

战役:

登陆——天津——受重创——占领——占领

3、结果:

战败,年签订

(1)赔:

危害:

(2)设:

危害: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⑶拆、驻:

危害:

⑷惩:

危害:

⑸改:

危害: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

四、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年)

1、原因:

2、经过:

参加者:

为主、部分手工业者斗争矛头:

口号:

战役:

阻击战,保卫战,北京保卫战

3、结果:

被镇压

4、影响:

性质:

农民

积极作用: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的企图;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它的灭亡。

局限性:

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盲目排外。

第13课辛亥革命

考点: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背景

⑴经济基础:

清廷的一些改革措施

⑵阶级基础:

⑶思想基础:

(4)组织基础:

⑸社会基础:

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应当推翻。

⑹政治原因:

2、成立

(1)时间:

年;

(2)地点:

;(3)领导人物:

(4)机关刊物:

(5)政治纲领:

后来在《民报》上,发展成为

(民族、民权、民生——核心是)

(6)评价:

它的成立,标志着

二、武昌起义(1911.10.10日)

1、指导思想(革命纲领):

2、战役和重大事件:

起义---光复---成立---响应---

成立

3、结果:

⑴(即意义)

⑵最终失败:

A、表现:

a、;

b、没有完成;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B、最终失败原因:

a、主观上:

b、客观上:

⑶启示: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

◆定都;以为国旗;改用;以中华民国纪元;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年)

1、内容:

(1);(否定了)

(2);

(3)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4)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5)的政治体制。

(美国式的共和国在亚洲的翻版)

(6),

⑺总理可驳回总统要办的事项;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意义与性质: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

;(选4: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2、(对中国政治);

;人民获得了

3、(对中国经济);

4、(对中国思想)深入人心;

5、(对帝国主义)客观上打击了(在华统治);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考点: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五四运动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爆发的背景:

(1)政治上,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2)经济上,,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

(3)国际上,,使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中国革命的新希望

(4)思想上,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5)导火线:

失败。

2、经过

时间:

~6月底

斗争矛头:

帝国主义支持的;

斗争方式:

口号:

3、结果:

初步胜利:

;;。

4、意义:

性质:

各阶层作用:

是先锋,是主力军

作用和影响:

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相结合)。

是的开端。

5、五四运动特点:

有的群众基础;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背景:

⑴经济基础:

一战期间,

⑵阶级基础:

力量增强,在五四运动期间登上了历史舞台。

⑶思想基础:

的传播,并且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⑷外部条件:

的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时间:

地点:

—浙江嘉兴

人物:

毛,董,张,李,等人

内容:

⑴通过

⑵确定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⑶奋斗目标:

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

⑷党的中心工作:

⑸成立中央机构:

,选举为书记。

3、意义: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

A、背景:

⑴“”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⑵认识提高。

共产党:

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

中共,通过的决定;

国民党:

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应改组

B、合作的标志:

的召开(年在广州)

C、意义:

蓬勃发展,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年)

A、背景:

(1)国共合作后,

(2),国民政府整编,统一了

B、矛头:

C、指导思想:

D、成果:

(1)动摇了(基本推翻了的统治)

——歼灭了主力;

(2)革命势力从珠江发展到;1927初,广州的国民政府迁往

3、国共合作的破裂(大革命失败):

反革命政变、反革命政变

(1)失败原因:

陈独秀坚持错误,放弃

(2)失败教训:

必须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考点: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1)南京国民政府专制独裁

(2)中共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

2、经过:

时间:

领导者:

3、意义:

标志着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

1、背景: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进攻中心城市受挫后,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较弱的山区进军。

2、土地革命的开展:

内容:

意义:

3、总结理论:

形成“”的思想,即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三、红军长征(月)

1、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2、重大事件:

出发→三个月内,损失过半→遵义会议→冲破→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陕北会师→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在甘肃会师。

长征胜利。

3、意义:

(1)粉碎。

(2)红军长征中播下。

(3)开始了

四、遵义会议(年)

1、背景:

长征初期,红军损失过半;红军战士对“左”倾领导人博古、李德不满。

2、内容:

(1)纠正,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

(2)取消,选举毛泽东为。

3、意义:

结束了;事实上确立了;成为。

第16课抗日战争

考点: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一、日本的侵华

(一)九一八事变(年)

◆结果:

不到半年沦为日本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

(二)七七事变(日)

◆◆标志:

是;是。

(三)抗战中侵华日军的罪行

1、:

1937年12月;30万人以上。

2、:

1941年初;河北;

3、:

东北731部队,3000人以上;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原因:

2、经过:

①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初步建立的标志: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③正式建立:

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表示准备抗战,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

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发表自卫宣言;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三、正面战场的抗战(抗战阶段)

1、主要战役:

(1)引发的(人物:

◆作用:

(2)

◆战役:

军115师取得(抗战以来的大捷)

◆特点:

是的典范。

(3):

(1938年)

◆战役:

李宗仁取得;

◆意义:

是正面战场抗战以来取得的胜利

(4):

(1938年)

◆影响:

抗战进入阶段

2、正面战场受挫主要原因:

◆总结: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是,正面战场发挥的是主要作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中共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击日军的主要力量。

四、敌后抗日战争

1、抗战路线:

2、斗争方式:

开展为主,建立。

3、重要战役:

百团大战

◆时间:

年指挥:

地点:

军队:

◆特点:

是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4、地位: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1、胜利:

,日本无条件投降

2、胜利原因:

①;(根本原因)

②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战略战术得当;

③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的支持;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配合;

⑤爱国华侨援助。

3、历史地位:

①;

②;

③;

④。

 

第17课解放战争

考点: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一、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1.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2.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

共产党——尽力(哪些斗争?

)。

国民党——、真内战。

二、战略防御阶段:

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

三、战略反攻(月)

1、揭开序幕:

2、意义:

四、战略决战(三大战役)(月)

1、背景:

发生重大变化。

2、名称:

战役

3、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空前),。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1、北平谈判:

(49年4月)

①原因:

国民党:

战场上的;企图用

共产党:

②结果:

达成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

成果:

(标志:

3、追歼残敌,向全国进军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A国内意义:

(1)。

(2)

B国际意义:

1924—1949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共关系的演变

时期

主要矛盾

国共关系

1924年——1927年

大革命时期

中国人民同的矛盾

(建立)

1927年——1936年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国人民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的矛盾

1937年——1945年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同的矛盾

(建立)

1946年——1949年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同的矛盾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张太雷文集>

材料二: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材料三:

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

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

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材料四: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争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l明兢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中田人的固家情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杜威<中田的新文化>请回答:

(1)椐材料一回答,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1分)

(2)椐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

(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哪一方面的变化?

这一变化是新文化运动中哪些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

(4分)

(4)材料四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