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2159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精品.docx

《最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精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精品.docx

最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精品

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校工科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针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工科专业的学科特点,从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性活动指导、加强校企合作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质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等方面提出对策。

  本文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以面向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工科专业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工程教育认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5年11月16日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意见》的指导思想是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1]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只有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坚持顶层设计、需求导向、示范引领、协同推进的基本思路,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构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

  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真正实现从注重知识向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一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在于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要求。

  [2]二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高校必须把培养为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全面覆盖、面向全体、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既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三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难以满足需求,应届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

  尽管一些大学毕业生有自主创业意愿,却因掌握资源有限、社会经验不足或自身定位与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举步维艰。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素质、调动创新创业热情,帮助学生转变就业心态,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通过个人或团体创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这是提高大学生自我竞争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通过创新创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产业绩效提高,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带动就业。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人才的重任。

  建立高校创新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能助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五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是时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品质。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积极的处事态度、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和愿望,敢于突破落后观念,不怕挫折和失败,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

  结合自己的专业,了解行业形势、特征,认识自己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从而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对自己人生进行规划,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求异、勇于探索,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并通过自我发展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高校在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没有真正把握创新创业的本质,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是极少数,是学生毕业后的事情,在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意义不大,对创业教育观念没有上升到以社会责任的理性层面与价值高度。

  学校、教师和学生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停留在教授学生如何获得财富和利润的层面上,过多局限于对学生创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3]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也是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虽然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目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将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列入必修课的学校还比较少,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没有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体现,存在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教材体系建设没有权威性,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乏统一性,课程评价机制较为单一等问题。

  并且课程类型单一,教学方式不够灵活,课程与实践脱节,只注重知识教学,忽视了实践操作,既不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又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无法真正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

  [4]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培养的向导,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只有创新融合专业,才能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专业学习与创新学习既有阶段性的区别,又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因果的整体,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它应是融合专业、互为渗透的教育形式。

  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大多与专业脱节,没有结合专业进行课程内容和体系的调整,创新创业教育忽视了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缺乏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难有成效。

  四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分离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其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求异、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

  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教学活动,其落脚点是提升学生社会实践本领,理性地规划职业发展路径。

  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的比较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相互融合,在实践过程中互动发展。

  但是在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分离,如经管类学生偏重于兼职创业而忽视创新教育,工科专业多注重创新训练而忽视创业教育。

  但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教育成效只有通过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蕴含着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机制和教育实践。

  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五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整合相关资源缺失或缺乏整合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这主要体现在师资、教材、创新创业基地等方面。

  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一定的创业经验。

  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毕业后即进入学校任教,既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和创业经历,也缺乏创业教育意识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

  教材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优质教材,特别是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系列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

  同时缺乏稳定的创新创业平台,大多创新创业实践借助于学科竞赛、创新设计类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来开展,只有部分学生参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同时,缺乏与社会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管理经验、体验创业过程、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的教育能力,难以实现;聘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或企业培训导师作为兼职教师,也不容易。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一更新理念,树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意识理念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方向。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而应站在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高度,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培养。

  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更新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基本思想定位,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指导帮扶、校企合作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置于素质教育及专业教育的大视野下,融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整个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落实到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广覆盖。

  二以人为本,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一要科学设置课程,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质,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二要突出专业特色,在设置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并强化课程对创新创业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5]三校地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培养人才的教学方式要从目前的知识传授型向创新创业型转化,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要素。

  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师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没有创业意识的教师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必须建立一支由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一是加强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学习了解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方法。

  二是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体验感知创业过程,或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和创业实践,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三是聘请一些优秀企业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或有过创业经历的人作为兼职教师,通过短期讲学、参加创业论坛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创业教学,弥补高校实践型教师不足的缺陷。

  [6]四加强实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

  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功能,摆正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考评体系,规范实践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实践教学经验的交流,探索适合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在校内,开设专业创新实验课程和综合性实验课程,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创新实验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验课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校外,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加强对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与企业联合制定和完善以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使学生既要学有所成,还要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校内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业能力。

  [7]五搭建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是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是设置开放性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开发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丰富创新实践经验。

  二是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企业单位,实地接触岗位,边学习边实践,积累创业经验。

  三是搭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让学生形成科研小团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活动,以赛代练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四是承担创新创业项目,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增加学生实践锻炼机会,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特征,要求构建以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研究分析,对工科专业来说,实行工程教育认证,是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工科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教学组织实施等,都要围绕学生毕业能力的目标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

  2015年临沂大学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报工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临沂大学第一批申报的三个工科专业之一。

  我们以申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认真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新修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明确的专业观念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学科基础与专业知识、技术,具备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能力,掌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系统运行、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领域从事系统维护、研发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关于专业素质结构、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结构、工程技术知识结构的要求,重视理论与实践应用、知识与工程技术、素质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质等效的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的三个要求基本知识要求、基本素质要求和基本能力要求。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要,使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具备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

  依据电力行业专业特点,设置电力系统、电气控制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三个专业培养方向,分专业方向培养,保证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

  逐步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创新课程体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体现工科教育特点的应用型创新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探索构建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结构方面,减少必修课学分,扩大选修课比例,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300学时左右,总学分160,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20,实践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35。

  课程体系构成如下1通识课。

  它由人文和社会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构成。

  通过通识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电气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人文、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

  2专业基础课。

  它由自然科学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语言程序设计和电类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原理构成。

  是学生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

  3专业课程。

  它由专业必修课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与、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课构成。

  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与创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领域从事系统维护、研发工作,具备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能力。

  三推行培养模式,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要以创新设计为重要载体,以社会发展对电气工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来设计最佳的培养方式。

  推行目标导向教育,通过确定学习成果、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策略、自我参照评价、逐级达到目标五个关键性步骤,推动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

  科学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做中学学中做,在理论教学的各个阶段穿插进行实践训练,贯彻改革思路。

  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分分配、考核指标体系、奖惩制度等方面使上述理念具体化、制度化。

  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理念与内容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

  通过教学内容,直接传授创业知识;通过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创新创业体验,在创业体验中磨练学生的创业品质,锤炼学生创业能力;通过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

  四优化设计实践课程,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电气工程新版培养方案,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与学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开设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安排结合实际的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的实践教学学时数由占课时总数的27提高到35。

  构建了多层次、模块化的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实验模块、应用实验模块、设计实验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和创新创业实践模块五部分组成。

  借助校内、校外实验实践平台,使课内、课外、社会三大课堂有机结合,并贯穿于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

  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案。

  在专业课教学中,选择部分应用性强的课程,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密切联系起来,将课堂搬进实验室,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好地达到实践对理论的验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开展从专业到实践创新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设计类实验,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五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指以高校为技术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高校、企业、政府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

  积极发展与供电公司、电力设计、发电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及时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了解市场需求,不断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科研机构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及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教育与生产、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坚持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与能源电力行业和输配电装备制造业建立校企联盟,将产学研合作打造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使学生顺利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实现从大学到创业就业的无缝对接。

  六改革学业评价方式,注重学生能力考核弱化终结性评价,推广形成性评价。

  在课程考核成绩加大作业及阶段性测验、期中成绩、课程设计、实验或实际操作成绩的比例,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实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

  实行激励性评价,制定学生参加科研、课外实践、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等可以获得创新学分的激励机制。

  对部分课程的能力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以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有效度,同时使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体系,提高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建立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通过评估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工程教育认证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更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促进经济科技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又是创新人才素质的集中表现,只有创新教育才能真正让学生拥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工科专业作为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体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搭建良好的运行环境和有效运作的平台。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制定和完善教学督导和评价制度,持续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探索完全适应工程专业认证要求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中国大学教学,2014,45-7.[3]荣海平,武伟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大学教育,2015,447-48.[4]鲍桂莲,冯爱秋,肖章柯,等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11,3522-23.[5]鞠志宇,陈新华,贾晓红,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174-76.[6]尹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临沂大学学报,2015,244-46.[7]周海波,王桂莲,吕翠微工科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黑龙江教育,2013,666-67.[8]刘兆平提升工科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对策思考[]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179-81.作者蒋学华单位临沂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