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2115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

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一、知识梳理

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里,教学了百分数的意义,并联系后项是100的比,体验了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了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尤其是百分数与小数的相互改写,为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做了必要的准备;还教学了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初步应用了百分数。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包括四个内容,依次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根据已知的税率求应缴纳的税款以及根据已知的利率求应得的利息,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编排了六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全单元的内容分成五段教学。

二、教材细读

这单元教材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地安排内容。

2、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突出百分数的广泛应用。

3、注意让学生通过比较,理解数量关系,完善认知结构。

下面具体地讲一讲每个例题的教学。

1.以现实问题中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口,通过推理分析数量关系,探索算法。

(1)引导学生画直观的线段图。

教学例1时,可以先呈现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说说根据这两个条件能解决什么问题,在讨论中相机提出例题中的问题。

(2)鼓励思路与解法多样。

算法的探索引导学生从展开讨论开始,一是引导学生讨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这一问题的含义,通过讨论,重点帮助学生弄清:

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二是讨论怎样列式解决问题。

要引导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理解,或先求出两个已知数量的差,再用得到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或先求出实际造林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在减去100%,得到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教学中第二种方法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学时要结合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3)用类推与比较加深认识。

“试一试”解决的问题与例1貌似相同、实质不同。

所谓貌似相同,因为两个问题都是实际造林面积和原计划造林面积的关系,学生往往会从实际比原计划多25%得出原计划比实际少25%这个错误结论。

其实,这两个问题有质的区别,首先是数量关系不同,作为单位“1”的数量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其次是两个问题的结果不同:

实际比原计划多25%、原计划比实际少20%。

为此教材里有比较两题的结果,分析结果不同原因的安排。

2.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经验,向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迁移。

纳税和收入利息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例2教学纳税的问题,例3教学利息的问题,它们的解题思路与数量关系有相似的地方,适宜编排在一起教学。

(1)创造迁移的氛围,让学生主动解决纳税问题。

教学例2时,可以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重点让学生弄清“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

这里需要帮助学生明确两点:

第一,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就是说“缴纳的营业税应是60万元的5%”;第二,求60万元的5%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样,也用乘法计算。

计算时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分数,也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但是计算百分数乘法的常用策略,当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比较麻烦时,把百分数化成小数计算的优越就显现了。

例2计算应缴纳的营业税,“试一试”和练习中还要计算应缴纳的车辆购置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都是我国现行的主要税种。

税率虽然不同,计算应纳税额的原理与方法是致的。

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关于纳税的问题,实现例题到练习题的迁移。

(2)引导学生理解利息的算法。

教学例3时,重点要帮助学生弄清有关储蓄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理解并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可以先向学生说明什么叫存款或储蓄,再让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底注的一段文字,了解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等等。

接下来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关系,从而掌握计算公式。

我国的税法规定,获得利息要缴纳利息税,“试一试”计算应缴纳的利息税以及纳税后的实得利息。

例3与“试一试”有序地结合,为“练一练”和解答练习二第5、6题作了充分的准备。

根据本金、利率、时间、税率计算税后实得利息的步骤较多,因此,教科书里的实际问题一般设计成连续的两问,先算应得利息,再算实得利息,适当降低解决问题的思路坡度,减少错误。

3.联系生活,解答“打折扣”的实际问题。

学生已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以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例④教学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并沟通三类百分数问题的联系。

(1)以百分数乘法为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例4已知《趣味数学》打八折是12元,求书的原价是多少。

教材先告诉学生八折是80%,还在底注里介绍什么是打折扣,以及折扣的含义,指出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然后让学生思考原价和实际售价的关系,联系打折扣的含义,得到数量关系“原价×80%=实际售价”。

在这个关系式里,已知实际售价、求原价,如果设原价为x元,就能列方程解决问题。

(2)用不同方法检验,沟通百分数问题的联系。

检验实际问题的答案,一般不采用代入原方程的方法,因为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只能检验解方程,不能检验列方程。

教材鼓励学生联系折扣的含义,用多种方法检验。

“兔”检验实际售价12元是不是原价15元的80%,“鸟”检验原价15元的书打八折后的实际售价是不是12元。

例题及两种检验,都在原价、现价、折扣三个数量里已知两个,求另一个,它们是有关折扣的三类实际问题。

例题的解答及其检验,体现了各类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

4.列方程解答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

例5把男生人数作为单位“1”,例6把九月份用水量作单位“1”,两道题都求单位“1”是多少,在例4的基础上列方程解答。

(1)利用线段图显示相等关系,分散列方程的难点。

求单位“1”是多少的百分数问题一般列方程解答,找到相等关系既是关键,又经常是难点。

例5用两条线段分别表示美术组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先画表示男生人数的线段是因为男生人数看作单位“1”。

让学生在图右边的括号里填写总人数,体会总人数是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和,从而找到相等关系。

例6用两条线段分别表示九月份和十月份的用水量,先画表示九月份用水量的线段是因为把它看成单位“1”的量。

十月份用的水比九月份少,也就是“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这正是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教材利用线段图直观反映例5里的两个数量的相并关系,例6里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相等关系。

两道例题列出的方程都形如“x±ax=b”,不仅设单位“1”的量数为x,还要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女生人数或十月份节约用水的立方米数,这是列方程的难点。

教材让学生在例5的线段图上用0.8x表示女生人数,看着例6的线段图思考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立方米数怎样表示,能有效化解难点。

(2)加强数量关系的练习,提高寻找相等关系的能力。

第11页“练一练”第1题和例5相似,第2题是例5的变式。

这些题的特征比较明显,有些题已知两个数量的和是多少,求两个数量各多少;有些题已知两个数量相差多少,求两个数量各多少。

已知的和或相差数经常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切入口,两个数量相加得到它们的总数、两个数量相减得到它们的相差数,往往是实际问题里的主要数量关系,也是列方程的相等关系。

第12页“练一练”消化例6的思路,在说数量关系前先让学生试着画出线段图,在线段图直观启示下容易说出数量关系。

学生看着线段图,联系已有的经验,可能说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

如美术组人数-舞蹈组人数=美术组比舞蹈组多的人数;美术组人数-美术组比舞蹈组多的人数=舞蹈组人数;舞蹈组人数+美术组比舞蹈组多的人数=美术组人数。

要指导学生从中选择用于列方程的相等关系,从他们现有的解方程能力出发,选用的数量关系式必须保证未知数都在等号的左边。

三、练习说明及学生困难分析

本单元共5个练习,结合例题教学教师可以灵活安排的练习内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估计学生会有以下一些困难。

1、审题不清,不分单位“1”。

2、计算的困难,涉及除不尽要保留的情况。

3、关于利息,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混淆。

针对困难,练习时有以下几点建议:

1、设计题组,加强概念。

练习一里编排一些题组,旨在进一步加强百分数的概念。

如第4题分别把会游泳人数或不会游泳人数与全班人相比,得到的两个百分数是不同的。

第5题里既有相同条件求不同的百分率,也有不同条件求相同的百分率,从中体会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的不同。

第7题里虽然三个百分率的计算思路一致,由于利用的条件不同,因而结果也不同。

2、关于纳税问题。

练习二中最容易错的是第4题。

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税收征收标准,通过分段计算的方法理解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方法。

练习时不仅要关注教材中已知收入求个人所得税的解法,还要关注已知所缴纳个人所得税求月收入的解法。

3、进行解决各类问题的练习,灵活应用数量关系。

练习三里编排了关于折扣的各种问题,第1题已知原价和折扣,求打折后的售价;第2题已知打的折扣以及打折后的实际售价,求打折前的原价;第4题根据原价和现在售价,求打的折扣。

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能进一步理解折扣的含义和实际应用,灵活掌握数量关系。

解答这些题都从折扣的具体含义分析数量关系,首先是“原价×折扣=现价”。

在这个关系式里,如果已知原价求现价,可以列乘法算式计算;如果已知现价求原价,列方程是常用的方法。

然后是“现价÷原价=折扣”,即现在售价是原来价钱的百分之几十,就是打了几折。

练习三的第3题,把已知的百分数改说成打的折扣,启示学生求打的折扣就是求现价占原价的百分之几十,为第4题作了铺垫。

(4)由百分数带出稍复杂的分数问题。

六年级(上册)只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把稍复杂的求单位“1”是多少的问题安排在本单元,由百分数问题带出来,如练习四第14~16题。

这些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和求单位“1”的百分数问题很接近,学生解答百分数问题的经验能够迁移到解答分数问题上。

教材不编排分数问题的例题,把解答分数问题安排在练习四的最后中,意图是十分明显的,让学生在独立解答这些题的过程中实现认知同化。

四、点击精彩案例

“百分数的应用——利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页的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的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收集整理、交流表达等过程,让学生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结合百分率的知识,运用调查、观察、讨论、分析数量关系等方式,学习利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税后利息的计算。

设计理念:

本课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结合百分率的知识,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提问:

你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

(课前布置同学们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积余下来的钱存到银行里吗?

(明确:

人们把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这叫做存款或者储蓄。

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2.关于储蓄方面地知识你还了解多少?

(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信息)

根据学生交流地情况摘其要点板书:

利息本金利率

多媒体出示“告诉你”: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除了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叫做利率。

按年计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做月利率。

出示利率表。

(略,同书上第5页利率表)

师:

你从这张利率表上能获得哪些信息?

说说年利率2.52%的含义。

你认为利息与什么有关?

怎样求利息?

(学生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

读题后明确,二年期的利率应该就是表格中对应的二年存期的利率,不是一年期的利率×2。

师:

要求利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你会列式求利息吗?

(试着做一做,集体订正)

2.教学试一试

(1)亮亮实际能拿到这么多利息吗?

为什么?

(请了解利息税的同学解释)

教师再说明:

这里求得的利息是税前利息,也叫应得利息。

但是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从1999年11月开始,储蓄所得的利息应缴纳20%的利息税,由储蓄机构代扣。

税前利息中扣掉利息税后余下的部分即是自己实际得到的利息,即税后利息,也叫实得利息。

购买国家债券、教育储蓄不缴纳利息税。

这里的20%是什么?

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税后利息呢?

可以先算什么?

用计算器计算亮亮实得利息是多少元?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2)小结:

一般我们从银行取出来的都是税后利息,所以在多数计算中最后要将利息税减掉。

(3)引申:

如果问题问亮亮到期一共可取出多少元?

这里的“一共”是什么意思,包含哪些内容。

(明确可取出多少元:

本金+税后利息)

这个问题由你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应得利息怎样求?

实得利息怎样求?

(学生列式解答)

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实得利息是应得利息的百分之几?

(组织学生讨论)

2.做练习二的第5题。

提醒学生教育储蓄不需缴纳营业税。

这里的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3.理财——我能行

谈话:

你们对家中的存款情况了解多少?

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当然该保密的就不要说了。

(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后出示下面题目(同时出示利率表)

(1)张明家有5000元计划存入银行三年,张明的妈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助算一算,是存定期三年合算?

还是存定期一年,然后连本带息再转存合算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如果你有1000元,根据你家的实际情况,你打算怎样投资?

请你设计一个理财方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有意识地养成勤俭节约,计划消费的习惯,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其价值。

五、布置作业(两道实践题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银行去储蓄,从实践中认识储蓄)

1.到银行存压岁钱;

2.找一份存折或存单,看懂上面的每一栏,并从上面找到本金、利率、时间,能计算到期后这份存折(存单)一共可取出多少元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知识体系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还直观认识了圆柱。

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圆柱和圆锥,主要内容有: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

在第三学段九年级的上册学生还将学习圆锥的侧面积与全面积。

全单元编排了5道例题、四个练习以及整理与练习,大致分成五段教学。

例1、练习五,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

例2、例3、练习六,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例4、练习七,圆柱的体积;

例5、练习八,圆锥的体积;

“整理与练习”综合应用全单元的知识,“实践活动”扩展知识、开拓视眼。

二、渗透思想方法

圆柱和圆锥是两种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给学生认识和理解增加了的难度。

我们要充分把握形体认知的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正确的表象,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概念教学要突出建立表象

对由曲面和圆围成的圆柱、圆锥的认识需要有更高层次的表象能力,其中圆柱的侧面积是教师教学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如何客观、灵活地帮助学生认识直观图和透视图,建立诸如底、高、侧面积、表面积等概念的表象,对促进学生解决面积和体积应用问题,深化学生空间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表象。

结合大量生活实物性形体,通过学习观察,学生建立了圆柱圆锥整体形状的表象,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但是,形体认识强调空间观念,做到面不离体,体不离面,只有在形体中才能真正体现曲面的含义。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实物展示入手,引导学生先观察形体的特征,然后进行一些动手实验。

如揭下圆柱形罐头盒的商标纸,使学生看清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把圆柱模型的表面全部展开,使学生看到圆柱的底面和侧面图形,让学生明确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而侧面是一个曲面。

再安排学生用各面重新合成制作成圆柱。

分与合的操作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形体特征的认识。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知识,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透视图,圆柱的底面现在在视觉上变成了什么图形?

圆柱的侧面你能看到整个侧面的多少?

为什么不画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呢?

你能找到多少条高呢?

在圆锥的认识教学中,为什么侧面变成了扇形?

借助于表象的桥梁作用,学生能够很轻易地把书面图形在思维过程中转化为空间模型,缩小了了学生对图形与实物认识的差异,尤其是对曲面的感性认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提供了拐杖。

其次,要科学安排建立表象的教学过程。

我们要着力延伸学生学习点,直观之中求思考,把数学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科学建立圆柱、圆锥的形体表象。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首先,发挥学生手、眼、脑的作用,用手摸一摸,围一围,想一想,充分感知侧面。

接着,设计开放的学习过程:

你能把侧面展开给大家看看吗?

教师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演示,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沿高剪的长方形图贴在黑板上,直观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的联系。

在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后,话锋一转,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重点展示侧面剪成平行四边形;缺少剪刀用手撕后得到的不规则图形。

经过不完全归纳,让学生概括成一个统一的表象:

长方形(转化的思想)。

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从直观感知到理性思考,最后形成表象的主动构建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高了表象的智力含量。

第三,要引导学生主动应用表象。

新课程标准强化了旋转、平移等方面的知识,而圆柱和圆锥也正策应了这一教学要求,可以安排以物体旋转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动与静的结合,面与体的结合,旋转从慢到快,从长方形、三角形到空间的圆柱和圆锥,从无到有,展现给学生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在动态中形成空间认识,这对形体各部分的名称和体积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为今后学习作了知识和思维的铺垫。

2、公式推导要突出“转化”思想

如果仅仅重视公式的运用而忽视获取它们的思维过程,则解题思路必然僵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高。

实际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也蕴含了丰富的转化思想,它的运用一点也不比公式本身的运用逊色,有时甚至更精采。

第一、猜想估算催化“转化”意识。

“转化”思想的由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大胆猜想的意识和原有知识的水平。

在公式推导时,以猜想作为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鼓励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比如联系长方体体积公式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联系圆柱的体积估计圆锥的体积。

在猜测或估计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充分安排猜想的学习过程,舍得化时间,引导学生争论,为学生解决新问题提供思维的方向和动力。

第二、实践操作丰富“转化”方法。

教材在安排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展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探究方法。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教材留给我们很多的空白,如侧面的转化(上面已表述),圆柱体积公式推导的多样性,圆柱圆锥两者关系的探究等。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设计一些发展性的教学过程,丰富公式推导的方法,充实书本中公式的内涵。

例如,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中,当学生通过切拼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后,教师一方面保持原来相对应的形体位置,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底面积和高与圆柱底面积和高的关系,推导出体积公式。

同时,教师也可以把长方体侧放(两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这时,你能发现长方体底面积和高与圆柱的哪些部分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很容易可以发现:

侧面积的一半×半径=圆柱的体积;半径×高×底面周长的一半=圆柱的体积。

这样公式的转化,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同样,在用公式表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圆锥的水倒入圆柱,圆柱的水倒入圆锥实验,引导学生思考:

还能用其它数学语言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倍数关系、分数关系等多种知识来表示,从而加深了对二者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第三、分析概括确立“转化”思想。

在推导公式教学中,除了形体之间的直观转化外,分析概括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理清转化的线索,是提升学生理性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确立“转化”思想的过程中,应该把语言表述与直观演示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转化”的真正意义。

例如,在学习侧面积时,要求学生用手指演示圆柱侧面的底面曲线周长与长方形的长。

在比较长方体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时,让学生用手心去比画它们的图形。

其次,敢于把“转化”的思想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要求,激励学生自我否定,自我发展,培养学生反思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转化思想落脚于科学思考的最近发展区。

三、练习设计安排

通过识别加强形体概念。

第19页“练一练”找出圆柱形或圆锥形的物体,进一步突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加强形体概念。

有些物体的底面是多边形,不是圆形;有些物体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形,但大小不同;有些物体的两个底面虽然是相同的圆,但两底之间不一样粗,它们都不是圆柱形的物体。

在练习里发展空间观念。

练习五第1题巩固有关圆柱、圆锥特征的基础知识。

第2题指出圆柱、圆锥的三视图,体会从正面、侧面看到的形状要用平面图形来表示。

第3、4题体会“形”旋转成“体”,“形”的尺寸决定“体”的底面大小和高的长短。

第5题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制作圆柱、圆锥,体会侧面是平面图形卷成的曲面,学会测量底面直径和高的方法,计算底面周长和面积,复习圆的知识。

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观察、操作、制作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后,除了安排一些基本练习外,教材还安排了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练习,如练习七第9题的计算塑料大棚上塑料薄膜的面积;练习八第9题计算蒙古包所占空间等。

四、学生困难错误分析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习题的解答步骤比较多,计算的量比较大,本单元作业质量明显下降,有的学生甚至订正好几遍都算不出正确答案。

应该说有了公式的引导,掌握圆柱的表面积、体积计算以及圆锥的体积计算的方法并不难,但有些学生会把圆柱的侧面积与体积公式混淆,圆柱表面积计算步骤多,有些同学是因为对其中的公式或意义没有真正理解。

不知道要求侧面积先求什么,求了圆底面周长又和圆的面积混淆,计算圆锥的体积时经常漏掉除以3(或乘

)。

同时由于多位数的混合运算,给学生带来了计算上的困难学生的计算水平之参差不齐也充分地暴露出来了。

五、典型案例

这一单元的典型课例比较多,大家可以上网参考,在此我就不罗嗦了。

第三单元 比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里的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性质、解比例;还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比例尺的意义、解决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

把两个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教学,既能赋予比例丰富的现实意义,又能理解图形放大、缩小的数学含义,还能使解决比例尺的实际问题有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全单元编排7道例题、三个练习,分成四段教学。

例1~例3、练习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

例4~例5、练习十,比例的性质、解比例;

例6、例7、练习十一,比例尺的意义和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在现实情境和画图活动中,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图形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变化方式,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十分具体,教学应在现实的情境中进行。

·联系“倍”和“比”的知识,揭示图形放大的含义。

例1先教学图形的放大,在长方形画放大的情境中,要求学生说说“两幅画长的关系、宽的关系”。

有些学生用“倍”描述,有些学生用“比”表示,都利用了已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